作者刘祖炎写的塔坪的爱情小说大结局全章节阅读

发表时间:2025-11-26 10:02:17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1迷雾中的邀约汽车在神农架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后,

林风终于看到了那块歪斜的木牌——“塔坪村5km”。

木牌上的字迹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边缘还缠着几缕干枯的藤蔓,

像极了他此行要探寻的长寿之谜,藏在层峦叠嶂的云雾里,若隐若现。

作为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林风研究“长寿文化”已有两年。

从文献里的零星记载到实地走访的碎片信息,“塔坪”这个名字像一根细针,

反复刺着他的好奇心。导师曾告诉他,清末民初的《神农架方志》里提过,“红坪乡塔坪村,

民多寿考,百五十岁者常见,有塾师逾二百岁而终”。这样的记载,

在现代医学语境下近乎神话,可去年《华夏地理》的一篇报道又佐证了此事——2005年,

村里一位叫阮瑞德的老人以122虽高龄去世,生前还能上山拾柴。“小伙子,

到塔坪只能步行咯!”司机师傅把车停在一处废弃的护林站旁,指着前方被云雾半遮的石阶,

“这路不好走,雨天滑,你可得当心。”林风谢过师傅,

背上装着笔记本、相机和简易帐篷的背包,踏上了石阶。石阶是青石板铺就的,

表面被岁月磨得光滑,偶尔有青苔从缝隙里钻出来,沾着晨露,踩上去要格外小心。

山风裹着水汽吹来,带着松针和腐叶的味道,凉丝丝地钻进衣领。他走了约莫半个时辰,

忽然听到一阵细碎的“嗡嗡”声,夹杂着女子的轻笑,从前方的岔路口传来。

林风循着声音拐过去,眼前的景象让他顿住了脚步:一片开阔的山包上,摆满了木质蜂箱,

一个穿着浅青色防身服的姑娘正站在蜂箱旁,头戴宽檐斗笠,帽檐下垂着薄纱,

遮住了大半张脸。她手里拿着一束晒干的艾草,点燃后轻轻挥动,淡青色的烟雾袅袅升起,

围绕着她的蜜蜂便温顺下来,不再四处乱撞。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

落在姑娘的发梢和肩头,给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蜜蜂在她身边飞舞,

像无数颗会动的琥珀,而她偶尔抬手调整蜂箱的动作,

轻盈得仿佛下一秒就要随着蜂群一同飞起。“你是外来的?”姑娘先开了口,

声音像山涧的溪水,清灵灵的。林风回过神,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叫林风,

是来研究村里长寿现象的。你好。”姑娘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清秀的脸——柳叶眉,杏核眼,

鼻尖微微上翘,笑起来时嘴角会浮现两个浅浅的梨涡,最特别的是她的眼睛,

像浸在清泉里的黑曜石,亮得能映出周围的草木。“我叫阿瑶。

”她把艾草放在一旁的石头上,伸手拂了拂衣角的蜂蜡,“塔坪很少来外人,

你要找住的地方,还是要问长寿的事?”林风眼睛一亮:“我想先了解长寿的原因,

阿瑶姑娘,你能给我指个方向吗?”阿瑶笑着点头:“刚好我要回家,

顺路带你去见王爷爷吧,他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人之一,知道的事多。

”两人并肩走在山间小径上,阿瑶话不多,但总能在林风好奇地打量周围时,

主动介绍:“那片是板栗林,秋天的时候能收好多板栗,

烤着吃最香;前面那条溪叫‘响水溪’,水流过石头会响,

像唱歌;我们村的房子都沿着山腰建,最上面那家就是王爷爷家。”林风一边听,

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偶尔抬头看阿瑶,发现她走路时脚步很轻,

似乎怕踩疼了脚下的青草。“阿瑶姑娘,村里真的有人能活到一百五十岁吗?

”林风忍不住问。阿瑶点点头:“我太爷爷就活到了148岁,前年才走的。

他走的时候,村里好多人都哭了,他还会用草药给人治病呢。”林风追问:“那你们觉得,

长寿的原因是什么?是水质,还是饮食?”阿瑶歪了歪头,

想了想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喝的水吧,村里有口老井,水特别甜,大家都喝那口井的水。

不过具体的,还是问王爷爷吧,他知道得更清楚。

”2老井与何首乌王爷爷的家在村子的最高处,是一座木质结构的老房子,

房檐下挂着玉米、辣椒和晒干的草药,门口的石凳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正眯着眼睛晒太阳,手里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烟斗。“王爷爷,我带了个客人来。

”阿瑶走上前,声音放得更柔了。王爷爷缓缓睁开眼睛,看向林风,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

却并不让人觉得反感。“小伙子,从哪儿来啊?”王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有力量。

林风连忙上前:“爷爷您好,我叫林风,从武汉来,想问问村里长寿的事。

”王爷爷指了指石凳,示意林风坐下,然后慢悠悠地吸了口烟斗,吐出的烟圈在阳光下散开。

“你想知道长寿的原因?”王爷爷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这事啊,

得从一口井说起。”阿瑶搬来一张小凳子,坐在林风旁边,

听得很认真——虽然这个故事她已经听了很多遍,但每次听王爷爷讲,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我小时候,村里有九口井,一口连着一口,像串起来的珠子,

最东头竹园湾的那口井最神奇。”王爷爷的目光飘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景象,

“那口井的水,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像有花蜜在里面似的。每天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井里还会闪金光,像有星星花蜜里面。”林风赶紧拿出笔记本,笔不停地在纸上滑动。

“我那时候上学,要路过那口井。有一天早上,我看到井里闪着金光,就凑过去看,

结果从井里钻出一个小人来,也就半尺高,扎着双辫,穿着红衣服,手里还拿着个小篮子,

里面装着像小珠子一样的东西。”王爷爷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孩童般的兴奋,“我觉得好玩,

就跟小人说话,小人也不害怕,还把篮子里的珠子递给我一颗,我放在嘴里,甜得很。

”“后来呢?”林风追问。“后来我每天都去井边等小人,跟她玩一会儿再上学,

结果连续三天都迟到了。”王爷爷笑了起来,“先生问我为什么迟到,

我就把遇到小人的事说了。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听了之后,下午放学就跟着我去了井边。

”“先生趴在井边看了半天,突然说‘有宝贝’,然后让我去村里借了把锄头,

他自己下到井里,小心翼翼地挖。挖了一会儿,就挖出一株何首乌来,那何首乌的根,

长得跟我见到的小人一模一样,扎着双辫,穿着红衣服似的,连篮子都有!

”王爷爷用手比划着,“先生把何首乌拿回家,让我帮忙看着蒸。蒸到一半的时候,

香味飘得满村子都是,我忍不住偷偷喝了一口汤,顿时觉得浑身都有力气,

之前背书总记不住,那天晚上看了一遍就记住了。”林风听得入了迷,

忍不住问:“那何首乌最后怎么样了?”王爷爷叹了口气:“先生把整个何首乌都吃了,

他说那是‘千年何首乌’,能延年益寿。后来先生活到了203岁,直到文革前才走的。

我们村里的人,都喝那口井的水,所以大多长寿。可惜啊,文革的时候,神农塔被拆了,

九口井也被填了八口,就剩竹园湾那口井,还在山坡边上,不过现在也很少有人去挑水了,

大家都用自来水了。”阿瑶补充道:“我小时候还跟着太爷爷去那口井挑过水,水真的很甜,

比现在的矿泉水还好喝。太爷爷说,那口井的水是‘神水’,能治病呢。

”林风心中一动:“王爷爷,阿瑶,能不能带我去看看那口井?”王爷爷点点头:“去吧,

不过路不好走,让阿瑶带你去,她熟。”从王爷爷家到竹园湾的老井,

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阿瑶在前面带路,手里拿着一把柴刀,偶尔砍断挡路的藤蔓。

“这路以前经常有人走,后来大家都用自来水了,就慢慢荒了。”阿瑶说,

“我太爷爷走之前,还经常来这口井边坐着,说这里的空气好。”终于,

在一片竹林的掩映下,林风看到了那口老井。井台是青石板砌的,上面长满了青苔,

井口用一块圆形的石板盖着,石板上刻着模糊的花纹。阿瑶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推开石板,

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甜味。井不深,能看到井底的泉水,清澈见底,

映着天空的云影。“你看,水是不是很清?”阿瑶蹲在井边,指着井水说,

“以前村里的人都来这里挑水,早上的时候,井边可热闹了,大家一边挑水一边聊天。

”林风也蹲下来,仔细观察井水,发现水面上似乎真的有一层淡淡的光泽,像撒了一层碎银。

他拿出相机,对着井口和井台拍了几张照片,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瓶子,

小心翼翼地装了一瓶井水。“我想带回去化验一下,看看水里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分。

”林风说。阿瑶点点头:“好啊,要是能知道原因,说不定能让更多人长寿呢。

”夕阳西下的时候,两人回到了村里。

阿瑶邀请林风去她家吃饭:“我妈做的腊肉炒笋特别好吃,你尝尝。”林风有些不好意思,

但在阿瑶的热情邀请下,还是答应了。阿瑶的家是一座两层的木楼,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

树下放着一张石桌和几把石凳。阿瑶的妈妈是个很和善的妇人,见到林风很热情,

不停地给她夹菜:“小伙子,多吃点,山里没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家种的、自家养的。

”饭桌上,阿瑶的爸爸跟林风聊起了村里的事:“以前村里主要靠种玉米、土豆过日子,

后来有人来旅游,说我们这里风景好,就开始搞民宿。现在村里有十几家民宿,生意还不错,

好多人来这里避暑、看风景。”林风问:“那大家还种庄稼吗?

”阿瑶的爸爸点点头:“种啊,自己种的粮食吃着放心,

而且游客也喜欢吃我们自己种的蔬菜、玉米。”吃完饭,林风要去村里的民宿住,

阿瑶送他到门口:“明天我带你去看看村里的神农塔遗址吧,虽然塔没了,但还有地基在,

王爷爷说,以前塔上还挂着铃铛,风一吹就响,可好听了。”林风笑着答应:“好啊,

谢谢你,阿瑶姑娘。”回到民宿,林风躺在床上,翻看着白天拍的照片和记录的笔记,

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王爷爷讲的故事和阿瑶的笑容。他觉得,塔坪这个地方,

不仅有神奇的长寿之谜,还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宁静,而阿瑶,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一朵花,

温柔而坚韧。3情愫渐生接下来的几天,林风在阿瑶的陪伴下,走遍了塔坪的各个角落。

他们去了神农塔遗址,只剩下几块巨大的青石板,埋在荒草里,阿瑶说,

小时候她还在石板上跳房子;他们去了村里的老茶园,茶树长得很高,阿瑶摘下一片茶叶,

递给林风:“你尝尝,这是爷爷种的老茶树,泡的茶可香了;他们还去了响水溪,

溪水清澈见底,阿瑶脱掉鞋子,踩在水里,笑着对林风说:“水里有小鱼,

你要不要下来试试?”林风看着阿瑶在溪水里玩耍的样子,阳光洒在她的脸上,

笑容明媚得像春日的阳光。他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把这一刻定格下来。“阿瑶,

你笑起来真好看。”林风由衷地说。阿瑶的脸颊微微泛红,低下头,轻声说:“你别笑话我。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林风发现,塔坪人的生活节奏很慢,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很少有焦虑和烦恼。村里的老人大多身体硬朗,八九十岁还能上山砍柴、下地干活。

他们饮食清淡,多吃自己种的蔬菜、玉米和山里的野菜,偶尔吃点腊肉和野味,

但吃烟又喝酒,每天都会在山间散步。“我们村里的人,都喜欢热闹,谁家有事,

大家都会去帮忙。”阿瑶跟林风说,“去年李奶奶家的房子漏雨,村里的男人都去帮忙修,

女人就帮忙做饭,一天就修好了。”林风点点头:“这种邻里关系,在城里很少见了。

”有一天晚上,村里举办篝火晚会,庆祝玉米丰收。村民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

阿瑶拉着林风的手,教他跳当地的打火炮舞蹈。篝火的光芒映在阿瑶的脸上,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有星星在里面。林风看着她,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晚会结束后,

两人沿着村后的小路散步。月光洒在小路上,像铺了一层银霜。“林风,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