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到四更才停,檐角残水顺着琤琮作响的铜铃滴落,像谁在拨弄一架走调的箜篌。雁书抱膝坐在绣墩上,案头那盏琉璃灯已燃至最后一捻,杏花粉瓣被火舌舔得卷曲,边缘凝出一滴晶莹的蜡泪。她伸手想去扶灯,指尖却先触到一张薄纸——
方才灯罩底座的暗格里抽出来的,折得极细,展开只有寥寥两行:
「欲离京,先断尾。
老鹤候于漕渠三湾,卯酉对潮。」
字迹瘦劲,银钩铁画,与陆渊扇面上的山水题款如出一辙。雁书盯着那纸,背脊窜上一股凉意:他竟算到她会动逃念,连退路都替备妥。这究竟是恩惠,还是另一场猫鼠游戏?
窗外,天色青白,远处传来第一声鸡啼。她深吸一口气,将纸条凑到灯焰上,火苗“噗”地窜起,映得她瞳孔两点金红。
——
同一刻,西直门外漕运码头。
薄雾缭绕,桅杆如林。老鹤蹲在船尾吸旱烟,铜烟锅里的火光忽明忽暗,照出一张橘皮似的老脸。听见脚步声,他抬眼,浑浊目光在来人身上略一停顿,咧嘴露出三颗黄牙:
“宋姑娘?”
雁书点头,她只带小眠,二人俱做男装打扮,青帽压眉,一袭素布长衫。老鹤也不多话,磕了磕烟锅,朝船舱努嘴:“顺风潮在酉时,还有三个时辰,先藏里头,别露头。”
舱内堆满盐包,气味腥咸。小眠紧张得直抖,手死死攥住雁书袖口。雁书却异常平静——从决定离京那刻起,她就像被拉满的弓,反而不再惶惧。她低头,从袖中摸出那枚乌木令,指腹摩挲着“水”字纹理,忽听舱外传来一阵嘈杂:
“东厂办案!闲人退避!”
尖锐嗓音划破雾气,像锈刀刮过瓷面。雁书心头一凛,透过盐包缝隙,看见七八名褐衣番子押着一人上船——那人玄青官袍破裂,嘴角渗血,正是沈归迟。他双手被铁链缚于身后,脊背仍挺得笔直,像一截不肯弯的枯竹。
“督公有令,沈状元要亲自押赴江南贡院,核查春闱舞弊案。”领头的番子抖开圣旨,目光阴鸷,“凡漕船,皆需搜检!”
老鹤点头哈腰,烟锅往船板一敲:“官爷请,小的只是运盐,哪敢藏污。”
番子们分散翻舱,脚步声逼近。小眠吓得屏住呼吸,雁书却猛地握住她手,以眼神示意——别抖。她悄悄从发髻拔下一根银簪,簪首中空,内藏**“七里香”,是母亲遗物,只需轻弹,三息内可令壮汉昏厥。她数着脚步,计算距离,指尖已捏住机括。
就在此时,船头忽传一声朗笑:
“本王当是谁,原是刘档头。”
声音清冽,似晨风剖开雾幕。雁书心头一跳,从缝隙望出去——陆渊不知何时已立在桅杆下,仍是一身月白,外披墨狐大氅,腰间龙渊剑换了柄折扇,扇骨轻摇,便逼退两步番子。
领头的刘档头显然没料到这位祖宗会出现,脸色变了变,旋即堆笑:“小王爷,您怎么……”
“本王奉旨巡河,查私盐。”陆渊慢悠悠道,目光却落在被押的沈归迟身上,“此人是谁?”
“回王爷,是新科状元沈归迟,涉嫌舞弊。”
“哦?”陆渊挑眉,似笑非笑,“本王与沈大人有过一面之缘,他若舞弊,那今科三甲岂不都该砍头?”
刘档头冷汗涔涔,不敢接话。陆渊却忽地沉了声:“既是钦犯,为何不上镣铐?若逃了,你担待得起?”
“这……”
“本王亲自押他。”陆渊一伸手,便从番子手里接过铁链,指尖暗劲一吐,铁扣“咔”地松了半圈。沈归迟抬眼,血痕下的目光复杂至极。陆渊却笑得云淡风轻:“刘档头,还不去搜船?再耽搁,潮水退了,可没人替你背锅。”
番子们忙不迭散开。舱内,雁书暗暗松开簪子,掌心已沁满冷汗。她忽然意识到——陆渊在救她。他故意把东厂的人引到船头,以搜私盐为借口,实则替她挡灾。可这份“人情”,比任何刀都锋利,她接与不接,都已割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