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细密的雪花。苏晚站在客厅窗前,
看着雪花在路灯的光晕里旋转飘落,玻璃上凝结的水雾模糊了窗外的世界。小宇趴在地毯上,
手里攥着一把彩色卡纸,正对着一本手工书发愁,圣诞帽歪戴在头上,
露出的几缕头发上还沾着胶水。“妈妈,这个星星怎么折啊?”小宇举起一张金色卡纸,
眉头皱成了小疙瘩,“我想给圣诞树做个会发光的星星。”林深从书房走出来,
手里拿着一个微型电路板,上面焊接着几颗LED灯珠:“爸爸帮你做了个发光模块,
只要把导线接到星星的夹层里,开关藏在树杈上就行。”他蹲下来,
把电路板放在小宇面前,
镜片上还沾着细小的雪花——刚从楼下调试完户外的智能彩灯回来。
苏晚转身去厨房端热可可,看着林深耐心地给小宇讲解电路连接,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自从“代码森林”自然课后,林深不再执着于用高科技主导一切,
反而开始尝试将手工与科技结合,就像眼前这颗即将诞生的“代码星星”,
既有卡纸折叠的温暖质感,又有LED灯的科技光芒。“爸爸,
为什么雪花都是六个瓣呀?”小宇突然指着窗外,手里的胶水不小心滴在电路板上。
林深拿出湿巾擦掉胶水,抬头看向飘落的雪花:“因为水分子结晶时的分子结构是六边形的,
就像……”他顿了顿,想起亲子沟通课的要点,“就像小朋友手拉手围成圈,
每个水分子都牵着六个小伙伴,所以形成了六边形。”“像我们幼儿园的圆圈舞!
”小宇眼睛一亮,立刻拿起画笔在卡纸上画了六个手拉手的小人,
“雪花就是水分子在跳舞!”苏晚端着热可可走过来,看着卡纸上歪歪扭扭的小人,
突然想起上周小宇在幼儿园画的“雪花代码”——用六个圆圈代表水分子,
中间用线条连接。林深把那幅画扫描进电脑,做成了动态壁纸,
每次开机都会看到雪花在屏幕上旋转,伴随着小宇稚嫩的解说:“看,水分子在跳舞!
”“我们明天去公园堆雪人吧?”苏晚把热可可递给小宇,“顺便收集一些不同的雪花,
用爸爸的显微镜看看是不是都是六个瓣。”“好啊好啊!”小宇兴奋地拍手,
不小心把LED灯珠碰掉了一颗,“爸爸,这个星星能不能也做成雪花形状?
”林深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窗外的雪,
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做一棵‘代码圣诞树’,用3D打印的雪花做装饰,
每个雪花都不一样,就像真正的雪花没有两片是相同的。
”“可是3D打印机会不会太冷了?”小宇担心地问,“雪花应该是冰凉的。
”“我们可以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打印完后放在冰箱里冻一下,”林深摸着小宇的头,
“这样既有科技感,又有雪花的冰凉触感。”苏晚看着父子俩热烈地讨论,心里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林深的3D打印机只用来**精密的技术模型,如今却要用来打印雪花装饰,
还要考虑“冰凉触感”这种感性需求。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已经积了薄薄一层雪,
几个孩子正在打雪仗,笑声穿透窗户传进来,清脆而欢快。第二天清晨,雪停了,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林深背着装有显微镜和采集工具的背包,
苏晚提着装满热饮的保温桶,小宇则戴着厚厚的手套,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采集盒,
像个准备出征的小科学家。“爸爸,我们要收集多少雪花呀?”小宇踩在雪地上,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够做一棵圣诞树的装饰就行,”林深蹲下来,
用载玻片接住一片雪花,“每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小心保存。
”苏晚看着林深小心翼翼地将载玻片放进保温盒,
想起昨晚他在书房查阅雪花晶体结构的资料,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六边形图案,
旁边标注着“湿度”“温度”等参数,却在最后一页用彩笔写着:“小宇说,
雪花是水分子的圆圈舞。”公园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小宇,
立刻围了过来。朵朵举着一个雪球:“小宇,我们在堆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