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题A——爱情,一种非理性的集体幻觉?秋日午后的阳光,
透过东南大学百年礼堂的彩绘玻璃,投下斑斓的光影。礼堂内,
一场题为“理性边界与情感真实”的跨学科辩论赛正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台上,
哲学系助教林栀,穿着一件略显随性的亚麻衬衫,裙摆摇曳,正对着话筒,她的声音清亮,
带着一种诗意的穿透力:“……所以,对方辩友试图用神经递质、激素水平来解构爱情,
将心动归结为多巴胺的分泌,将承诺简化为催产素的绑定。这无疑是一种精致的还原论,
企图用显微镜观察星空,却忘记了星空本身的壮丽与神秘。”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
最终定格在对面辩手席上那位坐姿笔挺、面无表情的年轻男人身上。“爱,
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意识对某个对象的纯粹指向与投入。
它无法被完全还原为物理或化学过程,它的‘真实’在于其被体验的本身,
在于它所带来的意义生成与生命超越。就像我们无法用逻辑证明一首诗的美,但美,
确凿无疑地存在着。”台下响起一阵掌声,尤其哲学系和学生,眼神灼灼。
轮到数学系代表沈知言发言。他调整了一下话筒,动作精准得像在进行仪器校准。
他穿着合身的白衬衫,纽扣一丝不苟地系到最上一颗,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冷静无波。
“对方助教关于‘诗意’和‘神秘’的论述很动人。”他开口,声音平稳,没有任何起伏,
像在念一篇数学论文,“但动人,不等于真实。科学的原则在于可证伪性与可重复性。
”“您提到的‘意向性’、‘意义生成’,这些概念本身就无法被清晰定义,
更无法被观测和测量。一个无法被测量、无法被证伪的命题,在逻辑上,等同于无意义。
”他抬起眼,目光与林栀在空中相遇,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锐利。“所谓‘爱情’,
根据现有研究,
是基于进化心理学机制、生物化学信号交换以及社会学习强化的复杂行为模式。
将其神秘化、本体化,更像是人类为了赋予自身行为以崇高性,
而共同构建的一种……非理性的集体幻觉。”“幻觉?”林栀几乎要气笑了。
她身体微微前倾,抓住对方话语里的逻辑跳跃,“沈教授,按您的说法,
您此刻驳斥我的‘欲望’,您对真理的‘追求’,
是否也只是大脑神经元放电的另一种‘幻觉’?您如何用逻辑证明,您对数学的热爱,
比我所说的‘爱情’更真实?”沈知言推了推眼镜,光线在镜片上反射出冷冽的光。
“我对数学的热爱,基于它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描述力,基于其公理体系的内在和谐与必然性。
它的真实,体现在每一个被严格证明的定理上。这是可验证的。而您所说的爱,
”他微微停顿,像是在选择一个最准确的词汇,“缺乏这种客观的验证标准。”辩论的结果,
是数学系以“逻辑更严密”为由胜出。散场后,人流渐疏。
林栀在礼堂门口堵住了正要离开的沈知言。夕阳给他的白衬衫镀上一层暖色,
却没能软化他半分冷硬的气质。“沈教授,”林栀开口,语气里带着挑战,“所以,
你坚持认为,爱情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无法被证明?”沈知言停下脚步,看向她,
眼神像在分析一个复杂函数:“基于目前讨论的定义,是的。它缺乏必要的逻辑基石。
”一股混合着好胜心与被冒犯的情绪在林栀胸中涌动。这个逻辑怪人,
简直是对她所信奉的一切的挑衅。一个大胆的念头瞬间成型。“那我们来打个赌吧,沈知言。
”她扬起下巴,唇边勾起一抹狡黠的笑意,“给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会设计一系列……嗯,
‘哲学实践’,或者按你的说法,‘可观测的行为交互实验’。我会用你认可的方式,
收集数据,呈现证据,尝试向你证明,‘爱’作为一种真实不虚的情感联结,是客观存在的。
”沈知言镜片后的眼睛似乎眨动了一下,频率低于常人。他显然对这个提议感到意外。
“证明?你打算如何操作化定义‘爱’,并设计控制变量?”“这是我的专业范畴。
”林栀自信地说,“你只需要作为观察者和被试对象,配合我的‘实验’。当然,
如果你害怕你的逻辑堡垒被攻破,现在就可以认输。”很浅显的激将法。
但用在沈知言这种极度自信的人身上,意外地有效。他沉默了几秒,
像在快速计算这个提议的合理性与潜在风险。“可以。”他最终点头,
“但我需要事先审核你的实验设计,确保其逻辑严谨性,避免混淆因素。同时,
我需要全程记录数据。”“没问题!”林栀伸出手,“成交?”沈知言看着她的手,
犹豫了一瞬,似乎不太习惯这种非必要的肢体接触。但最终,他还是伸出手,与她轻轻一握。
他的手微凉,干燥,力度适中,停留时间严格控制在社交礼仪的最低标准。“成交。
命题B成立:尝试证明命题A——‘爱存在’。”看着他转身离去的挺拔背影,
林栀长长呼出一口气,心跳才后知后觉地加快。天知道,她刚刚对自己最棘手的对手,
发出了怎样的挑战。但,这种感觉……不坏。
2实验一:共同活动与多巴胺分泌假说第一次“实验”地点,定在周末的大学城咖啡馆。
林栀提前到了十分钟,选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她摊开笔记本,
的支持行为、日常细节的默契与关怀、超越功利计算的付出……沈知言准时在约定时间出现,
分秒不差。他手里甚至还拿了一个皮革封面的笔记本和一支看起来价格不菲的钢笔。落座后,
他将笔记本打开,里面是整齐的表格和待填写的项目。“林助教,
可以开始阐述你的第一个实验设计了吗?”他开门见山。林栀深吸一口气,
将菜单推过去:“先点喝的吧。实验一,观察在轻松非功利性社交环境中,
共同活动是否能引发积极情绪反应,这通常被视为……嗯,
良好关系开端的多巴胺分泌假说的间接证据。”沈知言看了她一眼,
似乎在评判这个操作化定义的合理性,然后低头看菜单:“我只要美式咖啡,无糖无奶。
”“尝试点不一样的?”林栀试图引导,“比如他们家的海盐芝士拿铁?
据说口感层次很丰富。”沈知言皱眉:“芝士与咖啡的混合,从味觉化学分析上看,
并不和谐。且额外摄入的糖分和脂肪不符合健康饮食标准。”林栀:“……好吧,美式。
”她给自己点了杯焦糖玛奇朵,外加一份提拉米苏。咖啡和蛋糕上来后,
沈知言直接进入正题:“请记录:时间,周六下午15:00。地点,蓝湾咖啡馆。
环境噪声分贝约55,光照适宜。实验参与者:沈知言,林栀。实验内容A:共同饮用咖啡。
”林栀看着他一本正经地记录,忍不住扶额:“沈教授,我们是在进行社交互动,
不是在实验室做滴定分析。”“准确的记录是后续分析的基础。”沈知言头也不抬,
“请继续你的‘互动’。”林栀只好硬着头皮开始找话题。
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聊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从学校最近的新政策聊到市中心新开的艺术展。大部分时间,是林栀在说,沈知言在听,
偶尔给出极其精炼的回应或反驳。“萨特的自由选择论,在数学层面无法自洽。
选择需要依据,依据源于已有认知结构……”“那个艺术展的主题‘混沌中的秩序’,
从数学角度看,
混沌理论’的庸俗化误解……”林栀感觉自己在对着一堵逻辑严谨、自带反弹功能的墙说话。
几次她都被他刁钻的反驳点气得想笑,但看着他无比认真的眼神,又只好把吐槽咽回去。
直到林栀不小心,手肘碰倒了旁边的糖罐,细小的白糖粒撒了一桌,
有些还溅到了沈知言摊开的笔记本上。“抱歉抱歉!”林栀连忙抽纸巾。
沈知言看着笔记本上的糖粒,眉头微蹙。但他没有说什么,只是合上本子,
用纸巾仔细地将桌上的糖粒扫到一起,动作有条不紊。林栀看着他专注清理的样子,
他低垂的睫毛很长,鼻梁在侧光下投下清晰的阴影。那一刻,
他身上那种纯粹的、专注于解决眼前问题的认真劲儿,莫名地……有点吸引人。他清理完毕,
抬头,正好对上林栀没来得及移开的目光。“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小插曲,
共同处理了撒糖事件。”他平静地陈述,然后像是忽然注意到什么,目光落在林栀的嘴角。
林栀下意识舔了舔:“怎么了?”沈知言递过来一张干净的纸巾:“你的嘴角,有焦糖酱。
测量误差约为直径2毫米。”林栀的脸“唰”地红了,一把抓过纸巾擦掉。
心里暗骂:这个机器人!连这种细节都要精确描述!
第一次“实验”就在这种略显尴尬和古怪的氛围中结束。离开咖啡馆时,华灯初上。
晚风带着凉意,林栀下意识抱了抱手臂。走在她身旁的沈知言,忽然停下脚步,
开始解他衬衫最上面的纽扣。林栀一愣:他要干嘛?只见他解下纽扣后,
将衬衫的袖口挽起一折,露出手腕,然后……低头看了看腕表。“记录:实验结束时间,
17:30。室外温度,摄氏18度,风速每秒3米。”他做完记录,重新扣好纽扣,
整理好袖口,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林栀:“……”她刚才居然有一瞬间以为他要脱外套给她?真是被他的逻辑毒害了!然而,
在回宿舍的路上,林栀翻看自己的实验笔记时,却发现自己在“初步观察”一栏里,
写下了一句超出计划的话:·观察记录:对象在应对意外(撒糖)时,
表现出专注与耐心,未见责备情绪。其对于“精确”的执着,
在某些瞬间(如清理桌面、指出酱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认真式的可爱?写完这句,
林栀自己都愣住了。可爱?沈知言?她甩甩头,
把这归因于**摄入过量导致的判断力下降。
3实验二:危机干预与支持系统有效性验证第二次实验,林栀设计的是“危机干预”。
称自己遇到了一个学术上的难题——她正在写的一篇关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论文,
卡在了一个关键的概念推导上,需要求助“逻辑外援”。实际上,那部分她早就构思清楚了。
沈知言对此很重视。在他看来,学术问题是严肃且值得认真对待的。
他们约在了数学系的教研室。晚上,只有他们两人。林栀假装困惑地阐述着自己的“困境”,
故意在一些逻辑环节上制造混乱。沈知言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在白板上写下关键点。“这里,
你的推论跳跃了。从‘身体是知觉的中心’无法直接推出‘世界因身体而具有意义’。
你需要一个中间命题,比如‘意义通过身体的意向性活动得以构建’。
”他用马克笔敲着白板,眼神锐利。
“但梅洛-庞蒂的表述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林栀试图维持自己“困惑”的人设。
“隐喻需要被转译为清晰的逻辑链,否则无法讨论。”沈知言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
“过来看。”他示意林栀走到白板前。他站在她身后,手臂绕过她,
指着白板上的公式和概念图。他身上有淡淡的薄荷沐浴露的气息,混合着墨水和纸张的味道。
林栀忽然有点不自在。他的靠近,带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或者……吸引力?
他讲解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响在她的耳侧,那平日里觉得过于冷静的声线,
此刻却像大提琴弦,轻轻刮过她的心尖。她走神了。目光从他的手指,悄悄移到他的侧脸。
他讲解时,嘴唇抿成一条认真的直线,下颌线清晰利落。“这里,明白了吗?
”他忽然低头问她。两人距离极近,呼吸可闻。林栀的心跳漏了一拍,
下意识地点头:“明、明白了。”沈知言似乎满意了,退回一步,继续在白板上写画,
完全没注意到身边女孩瞬间泛红的耳根。“所以,你的核心问题在于,
试图用纯粹的意识哲学框架,去套用一个强调‘肉身化’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范畴错误。
”他最终得出结论,一针见血。林栀看着白板上那清晰无比的逻辑树,不得不承认,
虽然他方式强硬,但确实帮她……或者说,帮“假装困惑”的她,
理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他甚至无意中指出了她之前构思时一个潜在的模糊点。
“谢谢……”这一次,她的道谢真心实意。“不客气。解决逻辑问题是我们的实验目的之一。
”沈知言放下笔,开始清理白板,“记录:实验二,学术支持干预,耗时1小时45分钟。
初步判断,有效厘清了概念混淆。”他转过身,看到林栀还站在原地,
脸上带着一种他无法用现有公式解析的复杂表情。“还有问题?”他问。林栀摇摇头,
忽然笑了:“沈知言,你有没有发现,你在帮我解决问题的时候,很……投入?
”沈知言动作一顿,思考了几秒:“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状态。
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推导错误。”“仅仅是因为怕推导错误?”林栀走近一步,仰头看着他,
眼睛在灯光下亮晶晶的,“就没有一点点,是因为……想帮我?”沈知言垂眸看着她,
镜片后的眼神似乎波动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平静:“帮助实验合作方理解问题,
是确保实验数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又是逻辑严密的回答。
林栀却不再像之前那样感到挫败。她忽然觉得,撬开这座逻辑堡垒的外壳,
看看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成了她目前人生中最有趣的一场探险。当晚,
她在实验笔记上写道:·观察记录:对象在提供专业帮助时,
展现出极高的专注度与责任感。其接近时,会引发被试(即本人)生理指标变化(心率加快,
体温升高)。需进一步验证该反应是否为“危机干预”场景特有。另,其身上的薄荷气息,
编码为M-01,纳入“积极感官**”列表。
4数据异常与无法归类的交互接下来的几周,林栀又设计了几个“实验”。
他们一起去听了场古典音乐会(实验三:观察共享审美体验对情感共鸣的影响)。
结果沈知言全程在分析乐曲的数学结构,
并在结束后提交了一份关于黄金分割点在乐章中应用的分析报告。
他们一起在图书馆自习(实验四:观察安静共存状态下的舒适度)。大部分时间相安无事,
除了沈知言会严谨地指出林栀翻书声音分贝过高,影响了环境常量。
他们还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
被迫共用一把伞走回宿舍区(实验五:观察在不利环境下的协作与关怀行为)。
沈知言严格地将伞面划分为两个等面积区域,确保雨水均匀分布(?),但林栀注意到,
在路过积水处时,他极其自然地、用一种近乎程序预设的动作,伸手虚扶了一下她的肘部,
并在她站稳后立刻松开。每一次“实验”后,沈知言都会提交一份格式工整的“实验报告”,
详细记录时间、地点、环境参数、交互内容,
以及他的“主观体验评分”(通常在一个很低的数值区间徘徊)。林栀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