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午后的听雪阁,暖阳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细碎的光斑。窗外庭院里,几株新植的素心兰吐露着幽香。
叶菡并未困守在赵府深宅的礼仪规矩里。她开始利用赵士程提供的支持网络,低调却稳妥地接手部分内务管理。她将以人为本、效率优先的现**念不着痕迹地融入:调整了晨昏定省时间以照顾赵张夫人的头疾;将库房整理采用新的分区域标签记录法;用更合理的轮值安排减少了仆役不必要的消耗。
赵士程将这一切默默看在眼里。他公务之余,最常流连的地方便是听雪阁的小书房。这里没有外人想象的郎情妾意、红袖添香,更像是两个灵魂的探索与碰撞之所。
他带来最新的邸报和朝堂风闻,与她共读《资治通鉴》中的权谋机变。
“金人议和之心,诚如这纸上承诺,脆如薄冰。”一日傍晚,赵士程指着邸报上关于金国使者趾高气扬的描述,眉头深锁。
叶菡放下手中正在为城中贫困孤女整理启蒙教材的纸笔,沉吟道:“割地纳贡,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库虚耗,民心悲愤。秦相此举,或为苟安一时,然国之大忌,在忘战必危。”她巧妙引用后世警句,结合对历史走向的了解,点破眼前和议表象下的危机。她甚至进一步分析秦桧主和的背后,与其稳固个人权位、打压强硬主战派(如岳飞昔日旧部)的深层动机关联,点得透彻而隐晦。
赵士程听完,久久凝视着她,眼中爆发出难以掩饰的惊叹与激赏!她的思维不再是闺阁诗词的婉转,而是如同纵横捭阖的谋士,格局宏大,见识卓绝!那份对时局的敏感和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力,几乎让他热血沸腾!
“婉儿!”他忍不住握住她的手,声音因激动而有些低沉,“此论鞭辟入里!想不到你竟……”
叶菡微微一笑,指尖轻轻挠了挠他的掌心,带着一丝顽皮:“夫君忘了?妾身说过,‘国之强大,在于民生富足’?无钱无粮无民心,再高喊恢复也是空谈。”
她的笑语冲淡了话题的沉重,但两人心中都清楚,这番对话在他们彼此心中的分量。她是伴侣,更是他的谋士!是能分享最深层思考、理解他心中家国忧患的知己!
他们的共通点远不止于此。赵士程有收藏鉴赏金石古物的雅好。当他第一次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几枚魏晋残碑拓片时,叶菡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他动容。
她并非附庸风雅。当她指着拓片上斑驳残缺的古字,尝试用自己掌握的少量文字学知识,结合历史背景,解读出古人寄托于方寸间的悲欢情怀与治世理想时,她的专注与投入,甚至比那些珍贵的拓片本身更让赵士程心折。
“这枚‘征’字,笔意雄浑,却偏偏在此处顿折,”叶菡指尖划过一道刻痕,“是拓工手误?还是……刻者心境激荡下难以自持的流露?是远征前的踌躇满志?还是思乡情怯的犹豫?”
她的解读新颖大胆,带着女性的细腻,如同打开了一扇解读历史密码的新窗。赵士程听得入了神,只觉得眼前这个女子身上笼罩着一种奇异的光晕,学识、才情、灵气与深刻的思想在她身上浑然一体。
夜深人静时,烛光摇曳。叶菡会偷偷拿出自己整理或原创的词稿。她知道女子诗词外传需谨慎,甚至可能引来非议。但她的作品是灵魂的出口,无法舍弃。赵士程便是她唯一的读者。
他从不吝啬赞美,但给予更多的是中肯的建议和无声的支持。他为她寻来更为雅致的薛涛笺,在她誊写工整的娟秀小字旁,偶尔添一两点朱砂批注,字字珠玑。她写对月感怀,他题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寄意共同的心境;她写民生多艰,他默默送来关于府外贫民情况的私密手札。
他将她的诗词小心收藏在他书桌最下层的楠木密匣中,如同珍藏绝世奇珍。这份无言的守护与深沉的认可,比任何公开的褒奖更让叶菡的心变得丰盈、安定。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窗下的紫檀小案上,疏影横斜,是赵士程新寻来的两株老梅桩盆景。
叶菡提笔,饱蘸浓墨,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毫:
金石同观阅古今,
家国忧患此心印。
莫道深闺藏锦绣,
雪窗共剪烛花明。
墨迹淋漓,道不尽琴瑟同调的庆幸、灵魂共振的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