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海城第一人民医院的住院部大楼还沉浸在深蓝色的静谧中,
只有心外科的重症监护室亮着彻夜不熄的灯。陆承宇刚结束一台长达八小时的急诊手术,
白大褂的袖口沾着几点早已干涸的血渍,他疲惫地靠在走廊的墙壁上,
从口袋里摸出一颗薄荷糖含进嘴里。冰凉的甜意在舌尖化开,稍微驱散了些脑中的混沌。
他习惯性地走向楼梯间,想透透气。就在转角处,一个身影匆匆而过,
带起一阵消毒水和淡淡的咖啡香气。陆承宇下意识地侧身让开,目光不经意间与对方交汇。
那是一双戴着细框眼镜的眼睛,清澈而专注,仿佛能穿透人心。对方似乎也愣了一下,
微微点头致意,脚步却没停,很快就消失在走廊尽头。陆承宇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他认得那身熨帖的白大褂,是神经外科的。那个眼神,他似乎在哪里见过。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大概是太累了,出现了错觉。他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推开门,
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明天要做的几台手术的病历,每本都按日期和紧急程度排好了顺序。
这是他的习惯,完美主义,容不得半点差错。他坐下来,打开抽屉,
里面静静躺着一个手工缝制的平安符,颜色已经有些旧了。那是一个先心病患儿康复后,
他母亲硬塞给他的。陆承宇摩挲着粗糙的布料,思绪又飘回了三年前那场舆论风暴。
如果不是张教授力保,他可能早就脱下这身白大褂了。从那以后,他变得更加沉默,
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手术中,仿佛只有握住手术刀,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窗外,
天色渐渐泛白,新的一天开始了。陆承宇关上抽屉,重新戴上冷静的面具。他不知道,
刚刚那个擦肩而过的医生,沈亦辰,也同样在三年前的一场手术中,背负着不为人知的创伤。
更不知道,这次短暂的相遇,只是他们命运轨迹再次交汇的序曲。
医院即将启动一个名为“智慧外科”的重点项目,而一份来自院办的通知,
正静静地躺在他的邮箱里,等待着被开启。
1章重逢在项目启动会陆承宇是在周一的晨会上听到“智慧外科”项目正式启动的消息的。
院长亲自主持,宣布这个由市**重点扶持的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
提升复杂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心外科和神经外科作为核心科室,
将共同参与研发和临床应用。当院长宣布项目技术顾问的人选时,
陆承宇端着水杯的手指微微一紧。“……我们特别邀请了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沈亦辰医生,
作为项目的技术顾问。”沈亦辰。这个名字像一根细小的针,轻轻扎在陆承宇心上。
他抬起头,看向主席台旁边。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正站起身,对着众人微微颔首。
还是那副清俊斯文的样子,细框眼镜后的眼神平静无波,
仿佛三年前那个在走廊里与他擦肩而过的人,只是他的一场幻觉。会后,项目负责人,
心外科主任把陆承宇叫到办公室。“承宇,这次项目你是核心,沈亦辰是顾问,
你们两个要好好配合。”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知道你们心外科和神经外科平时有点竞争,但这次是院里的重点任务,不能掉链子。
”陆承宇点点头,没说什么。他走出办公室,迎面就撞上了沈亦辰。对方手里拿着一叠资料,
似乎正要去找他。“陆医生,”沈亦辰先开了口,声音温和,“关于项目的初步方案,
我想和你讨论一下。”“好,去我办公室吧。”陆承宇转身带路,步子迈得有些快。
他能感觉到身后沈亦辰的目光,这让他有些不自在。三年前,
沈亦辰是神经外科最耀眼的新星,却在巅峰时期突然离职,去了国外。现在他回来了,
还成了自己的“顾问”。这种身份的转变,让陆承宇心里五味杂陈。办公室里,
两人相对而坐。沈亦辰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讲解技术框架。他的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每一个数据都信手拈来。陆承宇不得不承认,沈亦辰的专业能力无可挑剔。可越是这样,
他心里的那点抗拒就越明显。他不想承认,自己有些嫉妒,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在意。
“这个神经信号模拟模块,如果结合心外科的实时血流动力学数据,
或许能提前预判术中风险。”沈亦辰推了推眼镜,看向陆承宇,眼神里带着探寻。
陆承宇沉吟片刻,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理论上可行,
但临床数据采集的同步性是个难题。我们的设备和你们的接口标准不一样。
”“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沈亦辰的嘴角勾起一抹浅浅的笑意,露出梨涡,“看来,
我们有得忙了。”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两人之间投下斑驳的光影。
陆承宇看着沈亦辰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这或许不是一个糟糕的开始。尽管他内心深处,
依然对三年前那个不告而别的身影耿耿于怀。
---第2章咖啡、代码与心墙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月,
陆承宇和沈亦辰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心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发现,
这两位平时不怎么来往的科室骨干,现在成了形影不离的搭档。
他们常常在会议室里争论到深夜,为了一个算法的优化,或者一个数据的阈值,
争得面红耳赤。陆承宇习惯用手术刀的精准来要求一切,包括代码。
他无法容忍任何可能导致手术风险的模糊地带。而沈亦辰则更注重系统的灵活性和容错率,
他认为医学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两人的理念时常碰撞,但奇怪的是,每一次争吵过后,
都能碰撞出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天晚上,两人又为了一个数据模型的权重分配吵了起来。
会议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空气有些凝滞。陆承宇揉着眉心,胃里隐隐作痛,
他忘了晚饭还没吃。“你的方案太理想化了,沈医生。手术台上,
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是致命的。”陆承宇的声音有些沙哑。沈亦辰看着他苍白的脸色,
沉默了一会儿,起身走了出去。陆承宇以为他被气走了,心里莫名有些烦躁。没过多久,
沈亦辰回来了,手里端着一杯温水和一个三明治。“先吃点东西吧,你的胃不好。
”他把东西放在陆承宇面前,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陆承宇愣住了。
他没想到沈亦辰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他记得自己胃不好是几年前的事了,
只跟几个老同事提过。他抬起头,对上沈亦辰温和的目光,那目光里没有同情,
只有纯粹的关心。他心里的那堵墙,似乎裂开了一道小小的缝隙。“谢谢。”他低声说,
拿起三明治咬了一口。“不客气。”沈亦辰坐回原位,“关于数据模型,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术中实时反馈,由AI自主优化权重。
这样既保证了安全性,也兼顾了灵活性。”陆承宇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这个想法,
和他刚才的思路不谋而合。他看着沈亦辰,忽然发现,这个看似温和疏离的男人,
内心其实比谁都更懂得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可以试试。”他点点头,语气缓和了许多。
那晚,他们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离开医院时,夜风微凉。沈亦辰叫住他:“陆医生,
明天早上我给你带咖啡吧,你好像喜欢喝不加糖的美式。”陆承宇的脚步顿住。
他确实喜欢不加糖的咖啡这个习惯连科室里的护士都很少有人知道。
他看着沈亦辰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手里仿佛还残留着那杯温水的温度。他开始觉得,
和沈亦辰一起工作,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忍受。甚至,还有点……期待。
---第3章窃取的方案与裂痕项目进展得异常顺利,陆承宇和沈亦辰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甚至到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想法的地步。他们共同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题,
初步的临床模拟数据也相当乐观。院里对他们的成果非常满意,
甚至决定在下个月的学术交流会上,让他们做一次联合报告。然而,就在报告的前一周,
意外发生了。陆承宇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准备整理最终版的报告PPT。
当他打开电脑时,却发现存储核心方案的文件夹竟然是空的。他心里咯噔一下,
赶紧检查回收站和云端备份,结果都一样——文件被彻底删除了。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
这个方案是他们几个月的心血,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刻联系了信息科,
技术人员经过一上午的排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有人用他的内部账号,
在凌晨三点登录系统,删除了文件。凌晨三点?那时他正在急诊室处理一个外伤病人,
有不在场证明。陆承宇的脑子飞速运转,能接触到他账号,又有动机这么做的,会是谁?
一个名字浮现在他脑海里——赵凯。赵凯是心外科的副主任医师,
一直是陆承宇晋升路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对陆承宇负责这个重点项目早就心存不满。
陆承宇找到赵凯时,他正在办公室里悠闲地喝茶。听到陆承宇的质问,
赵凯一脸无辜:“什么?方案被删了?承宇啊,你是不是太累了,操作失误了?
这种事可不能乱怀疑人。”陆承宇盯着他的眼睛,试图从中找出破绽,
但赵凯的表情滴水不漏。没有证据,他拿赵凯没办法。消息很快传开了,医院里流言四起。
有人说陆承宇自己能力不行,弄丢了方案,想找人背锅;有人说项目团队内讧,出了内鬼。
陆承宇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
沈亦辰找到了他。他没有追问细节,只是递过来一个U盘。“别担心,我这里有备份。
”沈亦辰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我习惯每天把进度同步一份在自己的移动硬盘里。
以防万一。”陆承宇握着那个小小的U盘,感觉像握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抬起头,
看着沈亦辰,喉咙有些发紧:“……谢谢你。”“我们是搭档。
”沈亦辰的嘴角泛起浅浅的梨涡,“你的方案写得很好,只是有些细节,
我觉得可以再完善一下。我们一起,重新来过。”那一刻,陆承宇心中的阴霾被驱散了不少。
他看着沈亦辰坚定的眼神,忽然明白,有些信任,是超越了证据和猜疑的。
他们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不仅恢复了方案,还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优化。
然而,陆承宇不知道的是,赵凯的阴谋,才刚刚开始。
---第4章群体创伤与旧伤复发报告会的前一天,海城郊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连环车祸,
几十名伤员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医院瞬间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外科医生都被召回。
陆承宇和沈亦辰刚从办公室出来,就被直接推向了急诊抢救一线。现场一片混乱。
哭喊声、**声、医护人员的呼叫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陆承宇被分配负责一个伤势较重的群体,其中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头部受到重创,
陷入深度昏迷。CT显示是急性硬膜下血肿,需要立刻进行开颅手术。“神经外科!沈亦辰!
这里需要你!”急诊科主任大声喊道。沈亦辰立刻冲了过去。
他快速检查了男孩的瞳孔和生命体征,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血压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