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马甲吸引他温然夜泊顾夜小说_我靠马甲吸引他完结版阅读

发表时间:2025-11-11 14:13:19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我一直以为,我和顾夜最近的物理距离,

是图书馆里那张靠着落地窗、阳光总是恰到好处的长桌的两端。他在那头,我在这头,

中间隔着一摞他厚重的法学典籍,以及我笔下那些无人问津、涂鸦散乱的稿纸。

而最远的距离,是即使我鼓起勇气坐到了他对面,他的目光也只会穿透我,

像穿透一块无关紧要的玻璃,落在他手中那本《论法的精神》上,或者,偶尔,

会落在他亮着的手机屏幕——那个名为“诗与远方”的线上诗歌社区。我知道他在那里。

他的ID叫“夜泊”。而我,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是“墨痕”。看,多讽刺。现实里,

我是温然,

一个在他眼里可能只留下“那个总在图书馆碰见的、有点笨拙的女生”印象的模糊存在。

一次,我不小心碰倒了他的水杯,手忙脚乱地擦拭,他皱着眉,语气疏离地说“没关系”,

但那眼神分明写着“麻烦”。还有一次,我试图和他讨论一个我们都认识的教授提到的观点,

他寥寥数语就结束了对话,礼貌,却带着无形的壁垒。在他面前,

我像个总也协调不好四肢的提线木偶,每一次开口,每一次动作,都预演着尴尬。

但在“诗与远方”,我是“墨痕”。是他主动关注、会在他更新的诗句下认真留下长篇评论,

甚至偶尔会发来私信讨论波德莱尔或者聂鲁达的,“墨痕”。创建“墨痕”这个账号,

始于一个卑微的念头。我只是想离他近一点,了解他精神世界的褶皱与沟壑。

我翻遍了他所有的发言和诗作,记下他喜欢的诗人,他推崇的哲学思想,

他文字里偶尔流露出的、与现实中的冷峻截然不同的敏感与忧郁。然后,

我小心翼翼地构建着“墨痕”——一个博学、睿智、见解独到,

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文艺女青年。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点评诗歌一针见血,

偶尔自己创作的片段,也透着灵性。我成功了。“夜泊”注意到了“墨痕”。

他开始在我的动态下留言,从客气的“赞同”到深入的探讨。私信的对话框,

成了我们最频繁的交集之地。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的脸,指尖在冰冷的玻璃上跳跃,

敲打出“墨痕”应该会说的话:【最近重读《荒原》,

总觉得开篇那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有了新的意味,尤其在目睹了某些……嗯,

现实层面的无序之后。秩序与混沌的对抗,或许才是永恒的命题。】发送。我抬头,

望向长桌那端的顾夜。他正低头看着手机,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几秒后,

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夜泊:【同意。法律试图构建秩序的框架,

但人性的混沌总是试图溢出。就像艾略特笔下那片荒原,需要雨,也需要雷霆。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一种隐秘的、近乎罪恶的**攫住了我。看,他在和我对话,

和“墨痕”对话。他认真的侧脸,他微抿的唇线,都因这无声的交流,

被赋予了只有我能解读的意义。然而,这种**很快被另一种更复杂的情绪覆盖。那天下午,

图书馆里人不多,很安静。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书包带子不小心勾住了椅子扶手,

我一个趔趄,虽然稳住了没摔倒,但放在桌角的几本书哗啦一声散落在地,

在寂静的空间里制造出不小的动静。顾夜被惊动,抬起头。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

带着一丝被打扰的不悦,随即是那种我已经熟悉的、看待“麻烦”的淡然。他什么也没说,

只是重新低下头,继续看他的书。我的脸颊瞬间烧了起来。狼狈地蹲下去捡书,

手指都有些发颤。就在那时,我的手机又震了。是“夜泊”的私信。

夜泊:【刚在图书馆遇到点小插曲,旁边一个女生差点摔倒,弄掉了书。有时候觉得,

现实里的笨拙,和思维世界的流畅,真是奇妙的对比。还是和你交流更舒服,墨痕。

】我的动作僵住了。血液仿佛瞬间冲上头顶,又在下一秒褪得干干净净。

我蹲在图书馆冰凉的地板上,手里抱着散乱的书,看着手机屏幕上那行字。

他说“现实里的笨拙”。他说“还是和你交流更舒服”。我,温然,

成了他向“墨痕”——也就是向我本人——吐槽的对象。一种荒谬绝伦的感觉淹没了我。

我被他嫌弃着,又被他依赖着。我被他视为现实的麻烦,又被他奉为虚拟的知己。

我像个站在舞台中央的小丑,看着唯一的观众为我的另一个分身鼓掌,

却对台上的我报以嘘声。恐慌,紧接着是巨大的滑稽感,

最后沉淀为一种尖锐的、自我嘲讽的酸楚。我慢慢站起身,把书抱在怀里,指尖用力到发白。

我低着头,快步离开了图书馆,甚至不敢再看他一眼。回到宿舍,我盯着那个私信对话框,

很久很久。一种恶作剧的、甚至是带着点报复性的心理,悄然滋生。

我以“墨痕”的口吻回复:【哦?现实与网络的割裂感吗?

或许那位女生只是沉浸在某个思绪里,一时疏忽。有时候,表面的笨拙,未必是内在的空乏。

】我甚至在结尾,加了一个“墨痕”从不使用的、略带俏皮的笑脸表情。

我想看看他的反应。我想知道,当他心目中完美的“墨痕”,

为现实中笨拙的“温然”说情时,他会如何回应。夜泊的回复来得很快:【或许吧。不过,

思维的严谨与行为的协调,理论上应该统一。像你这样,就很好。】像我这样?

我对着屏幕苦笑。哪样?是精心伪装出来的“墨痕”,还是手忙脚乱的温然?

这场荒诞的“三角恋”就此拉开序幕。我在两个身份之间疲于奔命,

精神分裂得像在演一出无人知晓的独角戏。在线上,我是“墨痕”,与他谈天说地,

从诗歌到哲学,从古典音乐到独立电影。我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个完美人设,

每一次回复都要字斟句酌,确保符合“墨痕”的学识与气质。

我甚至开始大量阅读他提到的、我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只为了不让对话露出破绽。

这种学习是痛苦的,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和不安全感,

但看着他发来的“每次和你聊天都有收获”、“知音难觅”,我又会觉得,

这种煎熬是值得的。看,他在向**近,哪怕他靠近的只是一个幻影。在线下,我是温然,

依然会“偶然”地出现在图书馆,出现在他常去的自习室。我努力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避免再制造任何“麻烦”。但我发现,顾夜看我的眼神,似乎有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变化。

不再是完全的漠视,偶尔,会带上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尤其是在我几次下意识地、针对他和其他同学讨论的话题,

说出了接近“墨痕”风格的观点之后——当然,我说得结结巴巴,

远没有“墨痕”那般从容自信。他会微微挑眉,然后沉默地看我一眼。那眼神让我心惊肉跳,

仿佛他锐利的目光随时能穿透我笨拙的外壳,

看到里面那个正在疯狂扮演另一个角色的、惊慌失措的灵魂。最让我煎熬的时刻,

是当他开始向“墨痕”倾诉关于“温然”的困惑。夜泊:【说起来有点奇怪,

最近总觉得现实中那个叫温然的女生,有点……熟悉?不是指认识的那种熟悉,是感觉。

她偶尔会说出一两句让我意外的话,气质……嗯,我也说不好,可能是错觉。

】我盯着这行字,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冷汗涔涔。我该怎么说?

承认?否认?引导?最终,“墨痕”回复:【人与人之间的气场很微妙,

有时候直觉比逻辑更先捕捉到本质。或许,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了解她。】我在引导他。

我在利用“墨痕”的影响力,为现实中的自己铺路。这种手段让我感到羞愧,

却又像瘾君子一样无法自拔。我贪婪地汲取着从他那里获得的、本该属于“温然”的关注。

夜泊:【也许吧。不过还是和你交流更纯粹。现实太复杂,变量太多。】看,他又缩回去了。

他用“墨痕”作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而我,既是制造这个避风港的人,

又是他想要逃避的“现实变量”之一。这种撕裂感几乎要将我逼疯。我对着镜子练习表情,

模仿“墨痕”应该有的从容淡笑,但镜子里的人,眼神里充满了不确定和焦虑。我开始失眠,

躺在床上,脑海里反复播放白天与顾夜的每一次短暂交集,

以及晚上与“夜泊”的每一句对话。我害怕掉马,

害怕他发现他一直欣赏、引为知己的“墨痕”,就是他眼中那个麻烦又笨拙的温然。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