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王兴完整未删减版在线阅读 王坚王兴结局

发表时间:2025-07-01 13:04:42

>>>>《幸福的老去》 在线阅读<<<<

铁道兵的新征程:军号中告别军旗,吹响了新的集结号。他们又刚毅的出征,艰苦奋斗,在祖国大地上描绘新的彩虹……

1984年元月1日清晨,天还未亮,一声嘹亮的起床军号划破了乌兰寂静的晨曦。

王坚和王兴猛地从床上坐起,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舍与眷恋。

王坚揉了揉眼睛,轻声说道:“兴子,今天怕是要有大事发生啊。”

王兴点点头,应道:“嗯,听那军号声,心里就不踏实。”

两人迅速穿好衣服,走出宿舍。此时,铁十师四十八团司、政、后三家已经正在**在操场,准备出完最后一次操。

操场上,气氛有些凝重,大家都知道,今天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早操结束后,王坚和王兴回到宿舍,整理着自己的军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这身军装的不舍。

王坚抚摸着军装的领口,喃喃自语:“这军装,穿了这么多年,一下子要脱下来,还真舍不得。”

王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办法,服从命令是咱军人的天职。”

上午9时整,集体举行向军旗告别仪式。机关和附近直属单位的官兵们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神情肃穆。

当指挥员下达向军旗告别仪式开始的命令后,擎旗手在两名身挎**冲锋枪护旗手的护卫下,手擎八一军旗,即铁道兵48团军旗,缓缓行走在队伍的前面。

队伍操着正步依次走过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伴随着激昂的军乐声,团长姚明芳、政委柴富民检阅着将要脱下军装的队伍。

“看,那军旗多威风!”王坚轻声说道。王兴眼中闪着泪光,回应道:“是啊,它带着咱们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

在火红的八一军旗引领下,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进行曲》的歌声中,一个个绿色方队,军容严整,步伐坚定;一张张严肃的面孔,刚毅果敢,斗志昂扬,展现出铁道兵官兵应有的军人风采。

向火红的军旗告别,他们心情复杂。这面光辉的八一军旗,从部队诞生到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之前的35年期间,引领着他们的官兵南征北战,勇往直前,英勇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修建了祖国大江南北无数的铁路、公路和战备工程,铸就了不少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演绎了一曲曲豪情满怀的人生战歌。

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王坚和王兴也不例外。他们想起了在部队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训练、一起执行任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老王,以后咱们就不是军人了,真有点不习惯。”王兴哽咽着说道。

王坚擦了擦眼泪,说:“不习惯也得习惯,这是国家的需要。咱铁道兵虽然脱下了军装,取消了番号、代号,并入了铁道部。但是,不管怎么编制,走到哪里,我们都能为国家建设出力!”

难舍的65式军装。1965年6月1日,全军换上了65式军装。

凡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参军的战友,对65式军装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王坚和王兴也不例外,他们对这套军装十分眷恋。

“你还记得刚穿上65式军装的时候吗?”王坚问道。

王兴笑了笑,回答道:“当然记得,那时候觉得自己可精神了!”

65式军装,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它代表了他们的青春,浸透了他们的汗水,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他们这一代军人最有感情的军装。

毛主席穿过,周总理穿过,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穿过,铁道兵也穿过!它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回忆。

“这军装,见证了咱们的成长啊。”王坚感慨道。王兴轻轻抚摸着军装,说:“是啊,舍不得脱啊。但咱得听命令,国家让咱干啥,咱就干啥。”

尽管官兵们怀着对铁道兵军旅生活的留恋,不愿摘掉帽徽、领章“三点红”和脱下绿军装,但全体官兵最终还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和这面光辉的旗帜告别了。

他们不舍地摘掉了帽徽和领章,面对军旗敬了最后的一个军礼。

“铁道兵精神永存,铁道兵的军魂永驻!”王坚和王兴齐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坚定。

新征程的起点。告别了军旗,王坚和王兴所在的部队有了新的身份。

从1984年元月1日起,铁道兵十师正式改名为铁道部二十工程局,下属各团分别改名为一、二、三、四工程处和新管处。营改为段,连改称队,排改工班。

王坚所在的48团参谋长唐万改称三处生产办主任,团政治处主任王坚改称三处政治处主任。

“老王,以后咱就是铁道部二十工程局第三工程处的人了,可得好好干!”王兴说道。

王坚点点头,说:“没错,新的征程开始了,咱得展现出咱铁道兵的风采!”

1984年初,新成立的铁道部二十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两千多名职工高唱《中国铁建员工》之歌,整个队伍奔赴河北宣化桑干河畔,参加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铁路建设,参与了中国经济命运之这一仗。

“听说大秦铁路是条重载铁路,咱可得好好干,不能给咱铁道兵丢脸!”王坚在火车上兴奋地说道。王兴也充满干劲,回应道:“对,咱要在这新征程上打响第一炮!”

建设中的挑战与坚持。大(同)秦(皇岛)铁路是他们兵改工后,承担的首条以运煤为主,开行重载单元列车双线电气化铁路,全长65**里。1984年初动工,1992年底建成。

三处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张家湾隧道,全长2467米,赵家2号隧道出口1058米。

1984年春节刚过,身着崭新路服,佩戴秀美路徽的二十局三处机关、一、二、三段和处直属的汽车连、机械连、仓库、医院等单位,转战大秦铁路建设第一线。

秣兵厉马上战场,桑干河畔雄兵降,筑路劲旅迎考验,群策群力打胜仗,发扬铁兵好传统,谱写新篇铸辉煌!这是铁道部二十局三处员工的誓言,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他们到达河北宣化桑干河畔后,大家冒着北国冰雪,架起临时帐篷,抢建队伍住房,抢修便道,架设电线,突击大临小临工程,奋战几个月后进入了施工**。

上场大秦铁路的队伍,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建设工作中。

那个时候还没有可移动性衬砌台车,每次施工都是由支模人员,将一块一块的小型钢模板、或者模板拼接在一起,使用外部固定法,将拼接组成的模板固定成整体模板。这样的支模工艺,很容易错台和跑模。

因此,支模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混凝土敷砌质量和外部美观。工程队也对支模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责任心要求非常严格。这一工序只有认真地去做,丝毫不敢粗心大意。

大秦铁路的建设工期紧、标准高、要求严,任务艰巨,条件艰苦,但他们不怕困难,没有丝毫退缩。

“这地方条件可不咋好,不过咱铁道兵啥困难没见过!”王坚笑着对王兴说。王兴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说:“就是,咱得发扬铁道兵精神,克服一切困难!”

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但三处的总工吳新和技术人员凭借着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领大家一起钻研,努力解决问题。

“老吳,这个技术难题可得好好研究研究,不能耽误了工程进度。”

有一个工程师拿着图纸,皱着眉头说道。吳总仔细看着图纸,思考片刻后说:“嗯,咱们找几个技术骨干一起商量商量,肯定能解决。”

经过大家的努力,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大秦铁路的建设稳步推进。

未来的憧憬与期待。随着大秦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王坚和王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相信,这条铁路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等大秦铁路建成了,咱可就立了大功了!”王兴兴奋地说道。王坚笑着说:“是啊,到时候咱可以骄傲地说,咱铁道兵没给国家丢脸!”

他们也期待着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以后咱还得继续努力,参与更多的铁路建设项目!”王坚坚定地说。

王兴点点头,回应道:“没错,咱要在这新征程上创造更多的辉煌!”

尽管兵改工这件事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王坚和王兴对铁道兵的感情依然深厚。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是铁道兵,初心不忘,使命牢记。

“铁道兵的精神,咱得一直传承下去!”王坚说道。王兴用力地点点头,说:“对,铁道兵还芳华,铁道兵军魂永驻!”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铁道兵的精神,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描绘新的彩虹,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成为铁道兵历史中一段难忘的回忆,激励着更多的人勇往直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