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木(全本)念樟林静完整章节列表免费阅读

发表时间:2025-11-17 16:32:39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江城的梅雨季总是黏腻不堪,空气里拧得出水,青石板路面上永远浮着一层湿漉漉的光。

陈念樟的木工作坊就藏在老城区最不起眼的一条巷弄里,门脸窄小,

若不是门口那块手写招牌“念木坊”,很容易就错过了。这天清晨,雨下得正绸缪。

念樟像往常一样,五点起床,烧水沏茶,打开作坊的门。室内弥漫着木头和漆料混合的气息,

那是他闻了二十年的味道。工作台上,一把半成品的紫檀木椅正等着他细细打磨。

他刚拿起砂纸,门铃响了。这么早,不该有客。念樟皱眉,手上的活没停:“门没锁。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门口。她穿着一身得体的灰色西装套裙,

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手里紧握着一个公文包,

眼神里有种与这潮湿清晨格格不入的干练。“陈念樟先生吗?”女人开口,声音清脆,

“我是林静,省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念樟头也不抬:“如果是来谈合作的,请回吧。

我说过很多次,不接商业项目。”林静并不意外,她从包里取出一封信,

轻轻放在工作台上:“这是博物院李维民教授给您的亲笔信。他让我一定转交您。

”听到“李维民”三个字,念樟的手顿了顿。他放下砂纸,拿起信拆开。信纸已经泛黄,

字迹却依然遒劲有力。读着读着,他的眼神渐渐复杂起来。“《听松图》的画框?

”念樟放下信,眉头紧锁,“那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怎么会需要重做画框?”“不是重做,

是复原。”林静向前一步,“三年前展厅漏水,画框右下角受损严重。

我们尝试过各种现代修复技术,都无法复原那种独特的木质纹理和雕刻手法。李教授说,

只有您能做出与原作一模一样的榫卯结构和雕花。”念樟沉默着走到窗前。

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蜿蜒的水痕。他想起二十年前,

父亲临终前紧握着他的手说:“念樟,我们陈家的手艺,不是用来追名逐利的。木头有灵,

要用心去听它们的声音。”“陈先生,”林静轻声说,“《听松图》不只是一幅画,

它承载的是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李教授说,您懂的。”念樟转过身,

目光落在墙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一位老木匠并肩站在工作台前,

台上放着的正是《听松图》那独特的画框。“我需要看原件。”念樟终于开口。三天后,

省博物院文物修复室。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听松图》抬出来时,

念樟感觉自己的呼吸停滞了一瞬。那古朴的画框右下角确实有一块明显的损伤,木质腐朽,

雕花残缺,与整体极不协调。

“我们可以提供一切您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修复室主任热情地说。“不必。

”念樟打断他,“我用自己的工具,在自己的作坊里做。”他走近画框,伸出手指,

轻轻触摸那受损的边缘。闭上眼睛,他的指尖仿佛能感受到木头深处的纹理与伤痕。

这一幕被旁边的林静看在眼里,她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需要多长时间?”她问。“不确定。

”念樟收回手,“找到合适的木头,至少要一个月。**,看缘分。

“博物院希望能在年底的特展前完成...”“木头不会因为你们的档期而改变自己的节奏。

”念樟淡淡地说,目光仍停留在画框上,“急着要,找别人。”林静抿了抿嘴,没再说什么。

寻找合适的木材成了第一道难关。念樟需要的不是普通的紫檀木,

而是要与原画框木质相同、纹理相近的老料。他跑遍了江城的古木市场,

翻遍了相熟木材商的库存,甚至去了几处即将拆除的老宅子,却一无所获。这天傍晚,

念樟疲惫地回到作坊,却见林静站在门口,脚边放着一个长长的布包。“你怎么找到这儿的?

”念樟有些意外。“李教授给的地址。”林静指了指布包,“我想您可能在找这个。

”念樟开门让她进来,解开布包——里面是一块色泽沉郁的紫檀木料,纹理细密如丝,

触手温润。“这是博物院收藏的老料,据说是与《听松图》画框同一批的木材。

”林静解释道。念樟拿起木料,仔细端详片刻,又放回桌上:“木质太新,至少差了五十年。

”林静愣住:“您怎么知道?”念樟没有回答,而是从架子上取下一块不起眼的小木料,

递给林静:“摸摸看。”林静疑惑地接过,指尖传来的触感让她微微一惊。念樟给她的木料,

表面看起来普通,摸上去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温润,仿佛带有生命的热度。

“这是...”“一百年的紫檀,和我父亲留下的一点存货。”念樟说,“真正的老木头,

是会说话的。”林静怔怔地看着手中的木料,第一次对这位寡言木匠的话有了一丝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里,念樟继续他的寻木之旅。林静偶尔会来作坊,

带来一些关于画框历史的资料。念樟大多沉默以对,专注于手中的活计,但她注意到,

他开始留她喝一杯茶,偶尔也会问一两个关于画框的问题。一个月后的一个雨夜,

念樟终于在一家即将关门的老字号木行里,找到了心仪的料子。那老板与他父亲有旧,

从库房最深处翻出了一块珍藏多年的老紫檀。“你父亲要是知道这块料子用在《听松图》上,

一定会欣慰的。”老老板感慨道。料子找到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念樟的工作室里,

灯光昏黄。他抚摸着那块老紫檀,闭目凝神,仿佛在聆听木头的低语。良久,他才拿起铅笔,

在纸上勾勒起来。复原画框不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更需要对原作的深刻理解。

《听松图》的画框出自晚清一位无名匠人之手,其榫卯结构之精妙,雕花之细腻,

堪称木工艺术的巅峰。念樟必须在不拆解原画框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测量,

完全复制其**工艺。林静带来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一套原画框的高清照片,

从各个角度展示了画框的细节。“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全的资料了。”她说。

念樟一张张翻看照片,眉头越皱越紧:“没有内部结构的照片。”“内部结构?”“榫卯,

木头的骨架。”念樟指了指画框一角,“不看内部,就像医生不看病人的五脏六腑。

”林静若有所思。第二天,她带来了一台便携式X光机。“博物院批准的特例。”她解释道,

“我们可以对画框进行有限度的扫描。”当第一张X光片出现在念樟的工作台上时,

他眼中闪过一道光。那些隐藏在木质内部的榫卯结构,如同人体的骨骼一般清晰可见。

“太精妙了...”念樟忍不住赞叹,“这种榫卯结构,我只在父亲的笔记中见过,

以为是失传了。”“您能复制吗?”念樟没有回答,而是拿出一张白纸,

开始临摹X光片中的结构图。他的眼神专注,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流畅地移动,

仿佛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千百遍。林静静静地看着,不敢打扰。她注意到念樟画图时不看纸,

目光始终停留在X光片上,手下却精准地复现出每一个细节。“您学过画画?”等他放下笔,

林静忍不住问。念樟的手顿了顿:“很久以前。”接下来的日子里,

念樟全身心投入到画框的**中。切割木料、开榫、凿卯,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考究。

林静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来作坊,有时带些吃的,有时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看念樟工作。

“木头有自己的性格。”一次休息时,念樟罕见地主动开口,

“做木工不是强迫木头变成你想要的形状,而是理解它,引导它,找到它最适合成为的样子。

”林静若有所思:“就像教育孩子?”“更像理解一个人。”念樟说,

“每块木头都有它的过去——那些生长时的风雨,岁月的痕迹。好的木匠要学会倾听。

”他拿起一块正在雕刻的木料:“听,这里的纹理比别处紧密,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