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苏然早早地来到了诗会举办的地点——醉月楼。醉月楼是京城最有名的酒楼之一,今日被包下举办诗会,楼内装饰得典雅别致,文人雅士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苏然刚一踏入醉月楼,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毕竟,他在婚礼上的事迹早已传遍京城,众人都对这位镇远大将军府的三公子充满了好奇。苏然面带微笑,与众人一一寒暄。不一会儿,唐婉也在丫鬟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她今日身着淡蓝色的锦袍,头束高马尾,显得英姿飒爽又不失温婉。
诗会开始后,众人纷纷按照主题赋诗。苏然思索片刻,提笔写下一首诗:“边疆烽火照寒关,壮志豪情破万难。家国岂容蛮虏犯,挥戈立马斩楼兰。”此诗一出,顿时引起一阵轰动。有人暗自点头,赞赏苏然的豪情壮志;也有人面露不悦,觉得苏然此举过于激进。
唐婉也紧接着吟出一首:“山河锦绣岂容侵,剑胆琴心报国忱。愿借东风驱敌寇,且看华夏耀青林。”她的诗同样表达了主战的决心,与苏然的诗相互呼应。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阴阳怪气地响起:“楚公子和唐姑娘,这诗倒是做得好,只是这打仗之事,岂是这般简单。一味地主战,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的是礼部侍郎的儿子,赵康。赵康平日里不学无术,仗着父亲的权势在京城横行霸道。
苏然看着赵康,神色淡定地说道:“赵公子,若一味求和,只会让蛮夷更加嚣张。只有让他们知道我朝的厉害,才能真正保得边境安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赵康冷哼一声,说道:“楚公子说得倒是轻巧,那你可有退敌之策?”苏然微微一笑,说道:“赵公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蛮夷的兵力部署、作战特点,我们尚未完全摸清,贸然出兵确实不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求和。我们可以先派遣探子,收集情报,再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如此,方能胜算在握。”
赵康被苏然说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年轻的官员,拱手说道:“楚公子所言极是,在下也认为应该主战。蛮夷屡屡进犯,若不给予严惩,我朝威严何在。”紧接着,又有几位官员和世家子弟纷纷表态,支持主战。
苏然心中大喜,知道今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部分。他与唐婉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欣慰。然而,他也清楚,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要想真正说服皇上主战,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谋划。
诗会之后,苏然与唐婉成功拉拢了一批主战的年轻官员和世家子弟。但他们深知,要想让皇上下定决心出兵,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苏然和唐婉便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下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