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江重舟嗤笑一声,冷冷道:
“你当初费尽心思嫁给我,现在又主动要求下乡,你当我是傻子么?”
宋何清揉着太阳穴,疲惫回应:
“信不信由你。”
江重舟摇头:
“我不能让苏晴受到伤害。”
说着,就当着她的面,把那份材料撕得粉碎。
宋何清看着满地的纸屑,无助感如潮水般漫过心房。
那日之后,宋何清对江重舟更加疏远。
她不再为他准备早饭、清洗衣物,连家务也懒得打理。
下班后就她钻进自己的房间写报告和翻译资料,铁皮盒的钱慢慢变多。
江重舟起初觉得清净,但很快发现家里乱了套。
换洗的衬衫找不到,早饭没了着落,连他最爱用的那支钢笔也不知所踪。
一天早晨,他翻遍衣柜后,问宋何清他的领带在哪里。
宋何清正对着镜子梳头:
“不知道。你自己放的。”
他看过来道:“以前不都是你收拾的吗?”
宋何清放下梳子,拿起布包往外走:
“以前是以前。”
江重舟还想说什么,但看见她已经出了门。
这样的次数多了,江重舟难免感到疑惑。
但很快,苏晴就来找他讨论古籍展览的事,他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去,也渐渐不再纠结宋何清的变化。
没过多久,宋何清单位和文化馆的合作展览开始了。
上一世,宋何清知道江重舟对这次展出的古籍感兴趣,软磨硬泡让他带自己去。
为此她熬夜啃完了三本专业书,结果江重舟全程盯着展品,没和她说一句话。
这一世,她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参与合作项目,负责与文化馆的接洽。
展览当天,宋何清穿着深蓝色工装,早早来到展馆。
她找了个位置坐下,打开文件夹核对流程。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何清姐?”
宋何清抬头,看见苏晴和江重舟并肩坐在前排。
苏晴那件蓝底碎花裙子格外显眼,她笑着跟宋何清打招呼:
“好巧啊,你也对古籍感兴趣?”
“该不会是特意来看重舟哥的吧?”
江重舟皱眉:
“你又查了我的行程?”
宋何清没说话,继续翻看手中的文件。
江重舟沉声道:
“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看不懂就不要硬坐。”
苏晴轻轻拉他的袖子:
“别这么说,何清姐可能是好奇。”
“籍展览又不像菜市场,不是随便就能看到的。”
宋何清懒得搭理他们,只是翻过一页文件,依旧沉默。
研讨会开始,老教授走上在台开始讲解。
讲到一处词语的特殊含义时,教授指着古籍问:
“有谁知道这个‘关’字为什么要用特殊字体?”
台下鸦雀无声。
宋何清起身开口道:
“因为这个版本刻印时,山海关刚经历过一次重修。”
“刻工特意把‘关’字刻得更加厚重,取‘固若金汤’之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江重舟眼神锐利地打量她:
“为了出风头,一知半解就妄加评论,也是对古籍的破坏。”
苏晴柔声接话:
“何清姐也是好心。”
“不过这些专业知识不是外行能理解的,姐姐有不懂的可以问我和重舟哥。”
宋何清没有分给他们目光,只看向教授:
“这本《山海关志》是在民间采风基础上编撰的。”
“如果只能由专业人士解读,反而失了它记录民生的本意。”
教授赞许地点头:
“这位同志说得对,古籍不该被束之高阁。”
台下顿时响起掌声。
江重舟面色一顿,不由得多看宋何清一眼,眉头微蹙。
研讨会结束后,苏晴拉着江重舟去找教授。
“教授,我们想请教一下《山海关志》不同版本的流传情况。”
苏晴说这话时,特意侧身挡住了宋何清。
江重舟和教授讨论起古籍的修缮技术,三人越说越投入,完全把宋何清晾在一边。
宋何清看了看手表,离送教授去招待所的时间还有半小时。
她找了个角落坐下,继续完善工作日志。
“……所以这个版本的扉页应该是后来补刻的。”
江重舟指着展柜里的古籍。
苏晴凑近细看:
“确实,刀法比内页粗糙。”
老教授频频点头:
“江同志眼力很好。这套版本学最难的就是辨别后补页。”
宋何清又看了看表,走上前:
“教授,车已经在外面等了。”
苏晴像是才注意到她:
“何清姐还在啊?我们这边学术讨论,你可能不太感兴趣。”
江重舟头也不抬:
“你有事的话就先走。”
宋何清没理会他们,直接对教授说:
“招待所已经安排好了,您需要先休息一下吗?”
教授看了看还在热烈讨论的江重舟和苏晴,又看看宋何清:
“你是展览的接洽人员,我自然听你的。也好,年纪大了,站久了确实累。”
闻言,江重舟的声音顿时停了,意外得看着她。
而宋何清只笑笑,拎起教授的公文包,扶着他径自往外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