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必备《星光与温度皆不可辜负》全文章节阅读

发表时间:2025-10-18 15:06:06

>>>>《星光与温度皆不可辜负》 在线阅读<<<<

公元2147年,“世纪建筑大师”颁奖典礼现场。

悬浮于半空的透明领奖台上,林舟微微低头,任由全息投影形成的金色桂冠缓缓落在他头顶。

台下坐着全球最顶尖的建筑师、工程师和批评家,他们矜持地鼓掌,眼中混杂着欣赏与嫉妒。

“林舟先生以其革命性的‘生态共振’理论,重新定义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主持人的声音在扩音系统里带着一丝机械的回响。

林舟的目光掠过台下那些精心修饰的面孔,掠过他们身上价值不菲的定制礼服,最终停在宴会厅巨大的弧形玻璃窗外。

那里,夜空中无数飞行器划出流光溢彩的轨迹,巨型广告全息影像如鬼魅般明灭。

这座他亲手设计的“云端之城”新地标——螺旋大厦,正以优雅的姿态刺入夜空,如同一个冰冷的金属艺术品。

完美,却毫无温度。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他该微笑,该致谢,该享受这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

然而当他举起手中那尊镶嵌着蓝宝石的奖杯时,一股莫名的空虚感突然攫住了他的心脏。

“谢谢。”他对着麦克风说,声音平稳得连自己都有些意外。

按照惯例,获奖者应该发表一段感言,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心路历程。林舟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就在这时,他腕上的个人终端轻微震动了一下——一条被标记为“超优先级别”的信息强行切入他的视觉界面。这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失礼行为。

“抱歉,”他对台下露出一个职业化的微笑,“有个紧急事务需要处理。”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林舟快步走向后台休息室。

门在身后合拢,隔绝了外面的喧嚣。他调出信息界面,发现那并非来自他所预期的任何一个合作方或重要客户,而是一封原始格式的电子邮件——这种通讯方式早已被时代淘汰,如同22世纪的漂流瓶。

发件人一栏只有一个模糊的坐标,位于第七区的“落日地带”。那是被高速发展的社会遗忘的角落,是科技盛宴后留下的残渣。

主题栏里写着一行字:“林秀禾女士的遗产确认函”。

林秀禾。他的曾祖母。在他还只是个孩子时就已经离世的老人。

林舟皱起眉头,指尖在空气中轻点,打开了邮件全文。

“致林秀禾女士的直系后代:

根据林秀禾女士于2075年设立的‘守望者协议’,其名下位于落日区37号的所有物品及记忆芯片,将于本月末进入自动销毁程序。如您有意继承,请于三日内亲往确认。协议提醒:土地在呼唤,有人需要你。”

林舟反复读着最后那句话——“土地在呼唤,有人需要你。”这不像法律文件中的用语,倒更像是一句诗,或者说,一句遗言。

他调出全球地图,输入邮件中提到的坐标。全息投影立刻在房间中央展开,显示出那片被称为“落日区”的土地。

那是大陆腹地一片广袤而贫瘠的区域,与周围流光溢彩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在卫星图像上,它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黄色,像是地球上一块逐渐坏死的皮肤。

为什么曾祖母会在那里留下东西?又为何要以这种近乎神秘的方式传递信息?

“林先生,晚宴即将开始,主办方希望您能…”助理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告诉他们我身体不适,需要提前离场。”林舟说着,随手将那尊刚刚获得的奖杯放在旁边的桌子上,仿佛它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杂物。

半小时后,林舟回到了自己位于城市最高处的公寓。

整面墙的落地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流淌的银河。他曾无数次站在这里,俯瞰着自己参与设计和建造的这座城市——那些优雅的螺旋塔楼,那些悬浮在空中的花园,那些通过生态共振技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建筑群。

这些都是他的作品,他的孩子,他曾经为之奋斗的一切。

可是今晚,某种东西不一样了。

他调出关于曾祖母林秀禾的所有资料。在全息投影中,那位瘦小的老人有着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即使在褪色的老照片里,那目光也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抵人心。

资料显示,林秀禾是21世纪中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和扶贫工作。

她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在许多偏远地区建立了学校和医疗站。

“记忆芯片…”林舟喃喃自语。他听说过这种东西,是21世纪末到22世纪初流行过一阵的个人记忆存储设备,后来被更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所取代。

曾祖母会在那芯片里存储什么?

一种莫名的冲动促使他订了一张前往落日区的机票。不是乘坐通常的磁悬浮列车,而是更古老的方式——飞机。他想在真正踏上那片土地之前,从空中好好看一看它。

飞行在次日清晨出发。当飞行器越过第七区的边界时,窗外的景色骤然改变。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纵横交错的空中航道和流光溢彩的全息广告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

干涸的河床如同大地的伤疤,零星散布的村落看起来破败而了无生气。

飞行器开始下降,林舟能更清楚地看到地面的情况:龟裂的土地上顽强生长着一些耐旱作物,简陋的房屋大多由夯土和废弃材料建成,与他在城市中设计的那些生态建筑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我们即将降落在落日区唯一的机场,”飞行器的广播响起,“请各位乘客做好准备,当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建议开启服装的环境适应模式。”

走出舱门的那一刻,热浪夹杂着沙尘扑面而来。即使开启了服装的防护功能,林舟仍能感受到那种干燥而粗糙的空气。机场小得可怜,只有一条跑道和一座低矮的航站楼。

一个穿着褪色制服的地勤人员慢吞吞地引导着乘客走向出口。在林舟经过时,那人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没有任何好奇,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请问,您知道37号在哪里吗?”林舟试探着问。

地勤人员沉默地指向远处一片隐约可见的山丘,然后便转身继续自己的工作。

林舟租用了一辆老式的陆地汽车,沿着颠簸不平的道路向山区驶去。

越是深入落日区腹地,周围的景象就越是荒凉。

偶尔能看到一些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他们弯腰的姿态仿佛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经过一个小村庄时,林舟停下车,想找点水喝。

村庄里静得出奇,只有几个老人坐在屋檐下,用他听不懂的方言低声交谈着。他们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像是这片土地的年轮。

一位老婆婆颤巍巍地递给他一碗井水。水有些浑浊,带着一股土腥味,但他还是喝了下去。

“谢谢。”他说。

老婆婆没有回应,只是用那双浑浊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仿佛在等待什么,又仿佛早已习惯了等待。

继续上路后,林舟的思绪无法平静。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竟然还有人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

他曾设计的那些生态建筑,那些号称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奇迹之作,与这里相比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几小时后,他终于抵达了邮件中提到的坐标。

那是一座位于半山腰的简陋房屋,由泥土和石块砌成,看起来摇摇欲坠。周围是一片荒芜的田地,只有几株顽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

林舟推开门,灰尘在阳光下飞舞。屋内的陈设简单到近乎贫乏:一张木床,一个破旧的柜子,一把椅子。而在屋子中央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金属盒子。

他走上前,发现盒子上刻着一行小字:“给能够听见呼唤的人。”

打开盒子,里面只有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在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下闪着微光。芯片旁是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曾祖母熟悉的笔迹:

“小舟,如果你找到这里,说明你终于听到了内心的呼唤。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需要你,正如曾经的我需要他们。不要问为什么,去感受,去理解,去爱。”

林舟怔住了。曾祖母怎么会知道找到这里的会是他?在他出生之前,她就已经离世了。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读取器,小心翼翼地将芯片插入。读取器的屏幕上开始闪过一段段模糊的画面:干裂的土地,饥饿的孩子,佝偻的背影,还有曾祖母年轻时的面容,那双眼睛里的光芒与老照片中一模一样。

随后,一个全息投影在空气中形成——那是曾祖母的身影,比照片上更年轻,也更疲惫。

“无论你是谁,当你看到这段影像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影像中的曾祖母微笑着,那笑容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悲伤和坚定,“我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也找到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这片土地教会我,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希望的缺失。”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直视着林舟的眼睛:“我们家族世代为建筑师,但记住,最好的建筑不是冷冰冰的钢铁混凝土,而是能够温暖人心的家园。如果有人需要你,不要转身离开。”

影像到此结束。林舟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动弹。窗外的风呼啸着吹过荒芜的山丘,带来远方的沙尘和某种难以名状的呼唤。

他取出芯片,小心地放回盒子,然后走出屋子,望向这片贫瘠而苍凉的土地。在远方,他看到一个老人正牵着一条瘦骨嶙峋的牛,在龟裂的田地里缓慢地行走,那身影在漫天黄沙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韧。

“有人需要你。”曾祖母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林舟深吸一口气,拨通了他的助理的通讯:“取消我未来三个月所有的行程和项目。”

通讯那头传来惊愕的回应:“可是林先生,您刚刚获奖,有十几个重要项目在等您…”

“全部取消。”林舟平静地说,目光依然停留在远处那个苍老的身影上,“这里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做。”

他挂断通讯,向山下走去。风卷起沙尘,打在他的脸上,带来一种粗糙而真实的触感。在这一刻,那座刚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繁华城市,仿佛已经离他无比遥远。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