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风呼啸的傍晚,林晚收到江屿一封与往常风格迥异的邮件。
标题只有两个字:**邀请**。正文异常简短:>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会。
>时间:本周六晚7点。>地点:大学城科技交流中心A厅。>作为核心合作者,
你需要出席并准备一个简短发言(5分钟),介绍音乐创作视角与“声影”的互动。
>另外,请准备一个完整的演奏段落,作为现场演示的核心素材。曲目自选。
>附件是场地信息和初步流程。请确认。没有“路过”,没有讨论,
只有不容置疑的通知和一项艰巨的任务。林晚的心跳瞬间加速。成果展示会?
面对业内的专家和投资者?还要发言和演奏?巨大的压力像冰水一样浇了下来。
但邮件末尾那句“作为核心合作者”,又像一簇微小的火苗,点燃了她心底的某种东西。
她不再是躲在角落的旁观者,她是被认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深吸一口气,
指尖在键盘上敲下回复:**收到,确认出席。演奏曲目:《回声》(最终乐章)。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几乎住在了琴房。打磨《回声》最终乐章,
反复推敲那五分钟的发言稿,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紧张和期待交织,让她寝食难安。
她没有再联系江屿询问细节,他似乎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状态,邮件沉寂了。周六晚上,
科技交流中心A厅灯火通明。巨大的环形会场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严肃而期待的氛围。
目光锐利的投资人、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林晚坐在前排预留的“项目成员”席位上,
手心冰凉,不断默背着发言稿。她看到了江屿。他站在后台入口处,
正和几位看起来身份不凡的中年人低声交谈。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深灰色西装,身姿挺拔,
侧脸线条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冷峻专注。他似乎瘦了一些,
但眼神中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要锐利、沉着。他不再是那个熄灯后陪她练琴的少年,
而是一个站在前沿科技舞台中央的年轻领导者。项目展示按流程推进。
江屿作为核心研发者上台,大屏幕上播放着精炼的演示文稿。他的陈述逻辑严密,数据详实,
语言简洁有力,
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辅助听觉障碍者到音乐教育、艺术创作乃至心理治疗)清晰地勾勒出来。
他提到了“跨学科合作”和“真实用户反馈驱动迭代”的重要性,语气平静,却极具说服力。
台下不时响起低低的惊叹和赞许的议论。林晚看着他站在聚光灯下,冷静地掌控全局,
一种混杂着自豪与疏离的复杂情绪在心底翻涌。终于,轮到她上台。聚光灯打在身上,
有些灼热。台下无数道目光聚焦而来,让她瞬间有些眩晕。她深吸一口气,
强迫自己看向台下,目光扫过,
意外地在人群中捕捉到几个熟悉的身影——那位曾给她名片的作曲系教授,
还有附中合唱团的眼镜老师!他们正微笑着对她点头示意。这无声的鼓励像一针强心剂。
林晚定了定神,走到话筒前。她没有完全照着稿子念。她讲起了那个熄灯后的琴房,
讲起了黑暗中摸索音符的孤独,讲起了第一次在“声影”墙壁上“看”到自己音乐时的震撼。
她的声音起初有些发紧,但随着讲述的深入,那份源自心底的真实体验和热忱,
渐渐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音乐于我,曾经隔着迷雾。而‘声影’,”她微微侧身,
看向后台入口处的江屿,他也正看着她,目光沉静而专注,“它像一束光,不是照亮黑暗,
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以另一种方式,‘触摸’声音的灵魂,感知旋律的形状。
它让我明白,表达的方式可以如此多元,而科技,
可以成为艺术最有力的翻译官和最温暖的桥梁。”她的话语真诚而富有感染力,
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那位眼镜老师甚至悄悄抹了下眼角。接下来,是现场演示的重头戏。
会场灯光暗下,只留舞台中央一束追光打在林晚身上。
那台最新迭代、体积更小巧的“声影”设备安静地放置在钢琴旁,
镜头对准了林晚和钢琴的方向。林晚坐到琴凳上,指尖触碰到熟悉的冰凉琴键。她闭上眼,
屏蔽掉台下所有的目光和压力。脑海中浮现的,是高中熄灯后琴房的黑暗,
是毕业晚会舞台上刺眼的应急灯和那束倔强的手机微光,是江屿沉默递来的银色U盘,
是无数个在“声影”墙壁上流淌变幻的光影瞬间,
是梧桐树下那句“它完整了”……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探索与成长,
都凝聚在指尖。她按下第一个音符。《回声》最终乐章,如同积蓄了所有力量的潮水,
汹涌澎湃地奔流而出!开篇是充满张力的、带着金属质感的低音**,如同命运沉重的叩问。
墙壁上瞬间炸开一片深红与暗紫交织、如同宇宙星云爆炸般的宏大漩涡,极具压迫感!
紧接着,旋律陡然拔高,变得清亮而充满韧性,带着不屈的探寻。墙壁上的光影随之变化!
无数纤细、锐利的银白色光线如同利剑般刺破深红暗紫的漩涡,向上激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