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里的那道光免费阅读全文,主角林晓瑜真真青青小说

发表时间:2025-10-27 14:15:48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转机在一年后悄然降临。那天林晓瑜下班回家,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浓重的酒气和烟味。柳建国躺在沙发上,脸色发紫,手里还攥着一个空酒瓶。她慌忙拨打120,可医生赶来时,他已经没了呼吸——长期酗酒、抽烟加上暴饮暴食,让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葬礼办得很简单。真真穿着一身黑衣服,安静地站在母亲身边,没有哭,眼神却比以往平静了许多。林晓瑜握着两个女儿的手,感受着她们掌心的温度,心里突然松了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真真,”葬礼结束后的晚上,林晓瑜坐在女儿床边,“你想做什么,妈都支持你。”

真真沉默了很久,从抽屉里拿出那本语文课本,“妈,我想回学校。”

“好。”林晓瑜的眼眶瞬间红了,她紧紧抱住女儿,“妈明天就去给你办理复学手续。”

真真退出直播圈的那天,她发了一条很短的动态:“谢谢大家曾经的关注,我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评论区里有不舍,有疑惑,但更多的是祝福。她删掉了直播软件,把那些亮片舞蹈服叠好收进箱子最底层,换上了干净的校服,当她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时,阳光洒在她脸上,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真真复学后,学习很努力。虽然落下了一年的课程,但她凭借着过人的毅力,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柳青青也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她要考上历史系,将来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把那些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四年后,真真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柳青青也顺利考入了心仪的历史系。开学那天,林晓瑜送两个女儿去学校,看着她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背影,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夕阳下,林晓瑜拿出手机,翻看着两个女儿的照片——真真在图书馆里看书,柳青青在博物馆里参观。她想起柳建国曾经说的话,突然觉得很可笑,真正的“出息”从来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活的开心、自在。

林晓瑜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指尖还残留着刚帮真真整理衣领时的温度。不远处的公交站台,真真正踮着脚和青青说话,夕阳把姐妹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株并肩生长的小白杨。

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是真真发来的消息:“妈,我们到宿舍啦,你快回家休息。”后面跟着一个笑脸表情,是真真最近才学会用的,不像以前发消息总是干巴巴的文字。林晓瑜笑着回复“好”,指尖划过屏幕上女儿的头像——那是真真上周在学校银杏树下拍的,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头发扎成马尾,眼里的光比高中课本里的向日葵还要亮。

她转身往家走,路过小区门口的花店时,老板娘笑着招呼:“林姐,今天不买向日葵了?”以前真真刚复学那阵,她每天都会买一束向日葵回家,说要让家里多些阳光。林晓瑜摇摇头,目光落在窗边的小雏菊上,“今天换这个吧,青青说小雏菊耐活,像她们姐妹俩。”

回到家,客厅里还留着真真早上煮的粥香。林晓瑜把小雏菊**玻璃瓶,摆在曾经放直播支架的位置——那里现在放着真真的奖杯,是她去年参加全市作文比赛得的一等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奖杯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不像以前直播间的打光灯那样刺眼,却暖得人心里发疼。

手机又响了,这次是青青发来的照片。照片里,青青站在大学历史系的教学楼前,手里举着一本《史记》,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配文写着:“妈,我以后要在这里研究古人的故事啦!”林晓瑜看着照片,突然想起青青小时候总缠着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候柳建国还会不耐烦地说“讲这些没用的干嘛”,可现在,这些“没用的”故事,成了女儿心里最亮的光。

她走到阳台,晚风带着花香吹进来,吹动了晾衣绳上的衬衫——一件是真真的,一件是青青的,在风里轻轻摇晃。林晓瑜靠在阳台栏杆上,看着远处的晚霞,突然觉得,那些被直播软件、亮片舞蹈服填满的日子,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

现在的日子很慢,慢到可以等一朵小雏菊开花,慢到可以听女儿讲学校里的趣事,慢到可以不用再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礼物数,不用再在深夜里和柳建国争吵。林晓瑜深吸一口气,花香混着晚风钻进鼻腔,她知道,往后的日子,她们再也不用追着光跑了,因为她们自己,就已经活成了光的样子。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十个字里藏着的何止是思念,是把日子熬成糖的耐心。”讲台上,古代文学老师的声音慢悠悠的,真真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抄下这句话,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比直播间里的背景音乐更让她安心。

下课后,她抱着厚厚的《唐宋词选》往图书馆走,路过公告栏时,一张话剧社招新的海报吸引了她的目光。海报上画着水墨风格的戏台,写着“《牡丹亭》选段排练”。真真停下脚步,指尖轻轻拂过“杜丽娘”三个字——她想起小时候被母亲带去看京剧,那时她躲在母亲怀里,看台上的人水袖翻飞,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样子。

晚上给母亲打电话时,她犹豫着提起这件事。“话剧社?”林晓瑜的声音里满是惊喜,“你不是小时候总说想穿那些漂亮的戏服吗?想去就去试试呀!”

挂了电话,真真翻开《牡丹亭》的剧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读着读着,她的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以前在直播间,她的笑容是对着镜头练了无数次的表情,而现在,是文字里的故事让她真心觉得欢喜。

第一次排练时,真真紧张得手心冒汗。社长让她试读杜丽娘的台词,她刚开口,声音就有些发颤。可当她读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突然想起自己被困在直播间里的那些日子,想起母亲深夜里的叹息,语气里竟多了几分真切的怅惘。

“就是这个感觉!”社长眼睛一亮,“真真,你把杜丽娘的心事读出来了。”

真真愣了愣,低头看着剧本,突然明白过来——那些曾经让她痛苦的经历,原来都成了她理解文字的养分。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排练,有时在图书馆的角落小声念台词,有时对着镜子练习身段,身上的校服洗得发白,却比任何亮片舞蹈服都让她觉得自在。

青青的历史课奇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汉代的饮食文化。”历史系的教授推了推眼镜,举起一个小小的陶制器皿,“这是从汉墓里出土的酱缸,别看它不起眼,里面还残留着两千多年前的豆豉痕迹。”

柳青青坐在第一排,眼睛瞪得圆圆的。她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串整齐的字迹。自从考上历史系,她每天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原来古人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故事,还有柴米油盐的日常。

课后,青青跟着教授去了学校的考古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文物碎片,教授拿起一块带着花纹的陶片递给她,“你看,这上面的鱼纹,说明汉代人很喜欢吃鱼。”

青青小心翼翼地接过陶片,指尖触碰到冰凉的瓷面,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有人拿着这块陶片,一点点勾勒出鱼的形状。“教授,古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吗?”她忍不住问。

教授笑了,“当然会。你看这张汉代的画像石,上面画着夫妻对坐吃饭的场景,旁边还有孩子在玩耍。不管过了多少年,家人团聚的温暖都是一样的。”

青青点点头,心里突然暖暖的。她想起小时候,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吃饭,父亲总是盯着手机看直播数据,母亲则在偷偷给姐姐夹菜。而现在,姐姐在中文系排练话剧,母亲在医院上班,她在历史系研究古人的故事,虽然大家不常在一起吃饭,可心里却比以前更亲近了。

周末回家时,青青把从实验室带回来的资料整理成了一篇短文,题目叫《两千年前的家常菜》。她念给母亲和姐姐听,真真靠在沙发上,听得入了迷,“原来古人也爱吃豆豉啊,下次我们可以试着做一做。”

林晓瑜端来水果,看着两个女儿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脸上的笑容像开得正盛的花。她想起以前家里总是充斥着直播的音乐和争吵声,而现在,家里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女儿们的笑声。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