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十年前,你打算做什么?小说(完结)-林晓王浩李明无删减阅读

发表时间:2025-11-13 16:32:45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1重生林晓一觉醒来,重回高考结束的第二天,

面对这个遍地黄金、风口迭起的2014年,他比所有人都多了一份名为“未来”的攻略。

这一次,公众号、外卖、短视频……所有他曾错过的浪潮,他都要乘风而起。六月九号,

清晨。一种极其不真实的失重感猛地将林晓拽离了混沌的睡眠。他睁开眼,

视线花了半分钟才勉强聚焦在天花板上。熟悉,又陌生。不是他那间狭窄的公寓。

头顶是有些发黄的白灰顶,角落里还残留着一小片雨水洇湿的霉斑,

造型老旧的吸顶灯积着薄灰。空气里弥漫着夏日清晨特有的、微带潮气的味道,

混杂着书卷和……若有若无的风油精气味。他猛地坐起身,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一样地狂跳。

环顾四周。房间不大,靠墙摆着一张略显陈旧的书桌,上面堆满了小山似的课本和试卷,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红色封皮刺眼地戳在那里。墙壁上贴着几张泛黄的球星海报,

书桌一角,还放着一个半空的清凉油盒子。这是……他的老家。他高考前后住的那个房间。

一股冰冷的、夹杂着荒谬和惊悚的颤栗感顺着脊椎爬上来。他几乎是扑到床边,

抓起了枕边的手机。一款老旧的智能机,屏幕不大,边框能跑马。

他笨拙地划开解锁——这手感久违了——屏幕亮起,日期清晰地显示着:2014年,

6月9日,星期一,上午7:03。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林晓死死盯着那串数字,

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狠狠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尖锐的疼痛感传来,提醒他这不是梦。

他回来了。回到了十年前,他十八岁的这个夏天。记忆如同决堤的洪水,

汹涌地冲撞着他的脑海。前世,或者说“原本”的人生轨迹,清晰得令人窒息。

高考发挥平平,上了一个普通的一本大学,选了个不痛不痒的专业。大学四年浑浑噩噩,

毕业后挤破头进了家普通公司,从底层做起,没日没夜地加班,透支健康,

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风口从身边掠过,

公众号、外卖、短视频……他总是在浪潮快要平息时才勉强湿个鞋,

最终也只是一个在大城市勉强立足、背着几十年房贷的高级打工仔。三十五岁那年,

一次彻夜的加班后,他倒在公司的休息间里。再醒来,就是这里。十八岁。一切尚未开始,

一切皆有可能。胸腔里那股憋闷了十几年的浊气,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出口。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缓缓吐出,带着一种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和锐利。

目光落在书桌那台厚重的、屏幕边框能停航母的旧笔记本电脑上。他记得这台“老伙计”,

当初父母花了好几千给他买的,陪伴了他整个高中,速度慢得像老牛拉破车。他笑了。

不是苦笑,不是自嘲,而是一种带着极度亢奋和掌控感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一世,

他要走在所有人前面。走在时代的前面。2风口初现他翻身下床,动作麻利地洗漱。

冰凉的自来水拍在脸上,驱散了最后一丝残存的恍惚。镜子里的少年,眉眼青涩,

眼神却不再是记忆中的迷茫和考后的空虚,而是燃烧着两簇幽深的火焰。坐到书桌前,

按下电脑开机键。风扇发出嗡嗡的噪音,屏幕慢吞吞地亮起,蓝色的进度条磨蹭了好一会儿。

等待的时间里,他的大脑已经在飞速运转。

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刚刚拉开帷幕。4G开始普及,

智能手机正在快速下沉,巨大的流量红利潜藏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微信生态方兴未艾,

还是一片蓝海;外卖大战的烽火即将点燃;而那个在未来将占据人们大量时间的短视频巨兽,

此刻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时间,就是他此刻最宝贵的、也是唯一的资本。

电脑终于进入了桌面。他无视了那些游戏图标,直接打开了浏览器。网速不算快,

但他有足够的耐心。他开始搜索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目录,C语言,Java,数据结构,

算法分析,操作系统原理……一本本经典的教材名、推荐书目被他记录下来。然后,

他点开了某个国内知名的技术论坛,注册账号,

开始在资源区和二手交易板块里翻找电子版教材和教学视频。

他的动作熟练得不像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指尖在键盘上飞舞,筛选、下载、分类存放。

做完这些,他又打开了一个空白的文本文档。稍作思索,他的手指开始敲击。

:校园便捷服务平台(v0.1)”“核心功能:1.周边商家信息展示(菜单、价格)。

2.简易下单流程(电话联系?需优化)。

3.……”他敲下的是记忆中最初级、最简陋的外卖小程序雏形。没有复杂的算法推荐,

没有即时的定位追踪,甚至最初的支付可能都需要依赖线下或者第三方。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想法本身,以及将它实现出来的路径。他知道,在不久的未来,

几个庞大的资本将会挥舞着钞票,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惨烈的“千团大战”和“外卖大战”,

用补贴烧出一个崭新的市场。而他,要做的不是去和那些巨头正面对抗,

而是在他们尚未注意到,或者无暇顾及的角落——大学校园——先扎下根来。窗外,

传来邻居家电视早间新闻的声音,还有远处马路上隐约的车流声。阳光透过窗户,

在堆满书籍的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灰尘在光柱中飞舞。这个平凡的,

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对于绝大多数刚刚解脱的学子来说,

是疯狂玩耍、彻底放松的开始。但对于林晓而言,一个长达四年的、紧张而精确的赛跑,

已经在这一刻,按下了发令枪。他沉浸在那一行行生涩的代码和复杂的概念里,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周遭的一切。直到房门被轻轻敲响,母亲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

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晓晓,醒了没?早饭好了,吃了再睡回笼觉吧?”林晓抬起头,

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扬声应道:“妈,我醒了,这就来。”餐桌上,

放着豆浆油条和小米粥。父母看着他,眼神里带着考后特有的宽容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父亲清了清嗓子,试图找个话题:“考完了就好好放松放松,别想那么多。

昨天不是说今天要跟同学出去网吧玩通宵吗?钱够不够?”林晓喝了一口温热的豆浆,

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却坚定:“爸,妈,我不去网吧了。我打算……利用这个暑假,

提前学点东西。”母亲有些意外:“学东西?学什么?驾照?”“不是,”林晓放下碗,

看着父母,眼神清澈而认真,“学编程,计算机方面的。我觉得这个以后会很有用。

”父亲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儿子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

比如“好不容易考完别把自己逼太紧”,或者“学那个有什么用”,

但看着儿子那双异常明亮的眼睛,那些话又咽了回去,

最终只是点了点头:“哦……学点东西也好,你自己有规划就行。”林晓知道父母未必理解,

但他们选择了支持,这就够了。他三两口吃完早餐,站起身:“我吃饱了,回房间了。

”看着他匆匆离开的背影,母亲小声对父亲嘀咕:“这孩子,

怎么考完试像变了个人似的……”父亲摆了摆手:“随他去吧,总比出去瞎玩强。

”回到那个堆满理想与代码的小房间,林晓重新坐回电脑前。屏幕上的光标闪烁着,

像是在催促,又像是在见证。3代码筑梦他的暑假,没有旅行,没有聚会,

没有通宵的游戏。有的只是枯燥的教材,晦涩的教学视频,

以及一个接一个在代码编辑器里从报错到运行成功的小程序。

他啃完了《CPrimerPlus》,

理解了指针和内存管理的奥妙;他死磕《数据结构》,

用代码实现了链表、栈、队列和二叉树;他甚至在开学前,

就已经开始预习《Java核心技术卷I》,并尝试着用刚学到的知识,

一遍遍修改、完善他那个“校园便捷服务平台”的初始代码。遇到难题时,

他就在技术论坛上发帖求助,或者搜索前人的经验。他像一个在沙漠中跋涉了太久的人,

突然发现了一片绿洲,贪婪地汲取着每一滴知识的水分。偶尔,

也会有高中同学打电话来约他出去。“林晓,出来打球啊!”“晚上烧烤,老地方,

就差你了!”林晓总是笑着婉拒:“不了,你们玩吧,我这边有点事忙。

”电话那头传来哄笑:“忙啥呢?不会是偷偷谈恋爱了吧?”“比谈恋爱有意思。

”林晓半真半假地回道,挂了电话。窗外的蝉鸣聒噪了整个夏天,阳光一天比一天炽烈。

而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时间仿佛以另一种流速悄然划过。少年的侧脸在屏幕光的映照下,

轮廓日渐清晰,眼神也愈发沉静深邃。当八月步入尾声,暑气渐消时,

林晓合上了最后一本专业书的电子版。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点开了自己编写的那个简陋程序。虽然界面粗糙,功能简单,

只能实现几个固定商家信息的展示和一个调用系统拨号功能的“一键呼叫”按钮,

但它确实能运行了。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两个月,

他几乎预支了大学前两年甚至更久的课程内容。这不是简单的预习,

而是一种带着明确目标和深刻理解的“掠夺式”学习。

他知道每一门课在未来技术栈中的位置,知道每一个算法在真实项目里的应用场景。

知识的壁垒,在他重生的优势面前,被提前凿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他看着屏幕上那个代表着起点的小程序图标,嘴角勾起一抹弧度。大学,我来了。这一次,

舞台已经搭好,只等我登场。4校园速达九月初,大学报到日。

省城师范大学(Z师大)的校门口,人头攒动,喧嚣鼎沸。

红色的欢迎横幅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各式各样的车辆堵满了门前的道路,

拖着行李箱的新生和陪同的家长脸上混杂着兴奋、期待和一丝初来乍到的茫然。

林晓只背了一个双肩包,手里拉着一个中等大小的行李箱,轻装简从。

他平静地穿过拥挤的人群,按照指示牌的引导,办理入学手续,领取宿舍钥匙。

他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个在当下看来有些“万金油”的专业,

正好契合他需要一定计算机基础,又不必完全埋头技术的需求。宿舍是标准的四人间,

上床下桌。他到的时候,另外三个室友已经到了两位。一个戴着黑框眼镜,

身材微胖的男生正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复杂的游戏界面,键盘敲得噼啪作响,他叫李明。

另一个身材高瘦,皮肤黝黑,看起来挺精神的男生,叫王浩,正忙着整理衣柜,

床上还放着一个篮球。看到林晓进来,王浩热情地打了个招呼:“嗨,来啦!我叫王浩,

本地的。”他指了指打游戏的李明,“那是李明,游戏狂人一个。

”又指了指剩下那个空着的床位,“还有个哥们儿叫赵强,好像出去买生活用品了。

”林晓笑着点了点头,简单自我介绍:“林晓,来自南城。”他选了靠窗的那个空床位,

开始利落地收拾东西。他的行李很少,几件衣服,几本带来的专业书,

最重要的就是那台旧笔记本电脑。王浩凑过来,好奇地看着他摊开在桌上的书,

《Java编程思想》、《构建可扩展的Web站点》,“嚯,哥们儿,可以啊!

这么早就开始啃这些了?看着就头大。”那边打游戏的李明也暂停了游戏,

推了推眼镜看过来,眼神里带着点佩服和不解:“牛逼,考完试我连书皮都不想摸。

”林晓笑了笑,轻描淡写:“暑假没事,随便看看。”收拾停当,

他拿出手机——已经不是开学前那台老旧机型了,

他用暑假期间靠给几个小网站做简单前端调试攒下的零碎收入,

换了一台配置好不少的二手手机。他点开备忘录,

里面罗列着他开学初期需要完成的事项清单。“注册公司……”他低声念了一句,眼神锐利。

下午,他独自一人出了校门,按照事先查好的资料,

直奔本地一家专门代办注册公司业务的中介。流程比他想象的要顺利,

得益于2014年相对宽松的政策和中介的专业服务,

他提交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借用了一个远房亲戚的身份信息作为挂名股东,

以避免未成年可能带来的麻烦),缴纳了费用,剩下的就是等待审核下发营业执照。

走出中介办公室,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林晓看着这座即将生活四年的城市,

华灯初上,车水马龙,一种熟悉的战场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一周,

新生们沉浸在各种迎新活动、社团招新和熟悉校园环境的兴奋中。

王浩拉着林晓和李明跑遍了各大热门社团的摊位,李明对电竞社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而王浩则在纠结是加入学生会还是篮球社。林晓也随着大流逛了逛,

但他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在观察人流,观察需求,观察那些未来可能成为他用户,

或者合作伙伴的年轻面孔。当王浩最终决定加入学生会外联部,李明成功通过电竞社考核,

连沉默寡言的赵强都报了一个吉他社团时,林晓的行动也开始了。他的营业执照下来了。

他拿着那张薄薄的纸,在学校后门附近一个老旧居民楼里,

租下了一个只有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月租五百。

这里将成为他的第一个“办公室”兼“仓库”。然后,他回到了宿舍,目光扫过三位室友。

王浩正在为外联部的第一次拉赞助活动发愁,抱怨商家门槛高。李明刚刚结束一局游戏,

正在痛骂队友太坑。赵强则抱着吉他,不太熟练地拨弄着**。林晓清了清嗓子,

吸引了三人的注意。“哥几个,”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说服力,

“想不想赚点零花钱?不是发传单那种。”三人都看了过来,眼神里带着好奇。

林晓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点开了那个他打磨了两个月的外卖平台雏形。

现在它有了一个简单的名字——“校园速达”。界面依旧称不上美观,

但功能清晰:左侧是合作商家的logo(目前只有寥寥四五家,

是他这几天一家家谈下来的学校周边小餐馆,提供了简单的折扣优惠换取上线机会),

中间是菜品展示和价格,右侧有一个显眼的“立即订餐”按钮,

点击后会弹出商家的联系电话和一份自动生成的订单信息模板,用户需要自行打电话过去,

并参照模板说明订单详情。“这是我做的一个小程序,”林晓解释道,

“专门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在线看菜单,直接打电话订餐,

比跑出去吃或者找那些印得模糊的名片方便多了。”王浩凑近看了看,

眼睛一亮:“这个有点意思啊!林晓,你做的?深藏不露啊!

”李明也来了兴趣:“那怎么赚钱?”“我们现在是推广期,”林晓早就打好了腹稿。

“需要地推人员,就是去宿舍发传单,宣传我们的平台,引导大家收藏这个网址。

每成功拉到一个新用户注册(目前只是记录手机号),给五毛钱提成。

如果用户通过我们这个平台下单,我们还能从商家那边拿到一点微薄的返点,这部分利润,

地推人员可以抽成10%。”这个模式在后来看来简陋至极,但在2014年的大学校园,

却足够新颖。更重要的是,林晓给出的报酬相对于发传单这类简单劳动,颇具吸引力。

王浩第一个心动,他正愁外联部的任务,这简直是送上门的实践经验。“干了!

我认识不少人,推广没问题!”李明想了想,

觉得既能赚钱又不耽误打游戏(可以灵活安排推广时间),也点了点头。连比较内向的赵强,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