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首发完整小说村头破磨坊里95后姑娘的千万生意主角林晚星磨坊在线阅读

发表时间:2025-11-17 16:12:21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林晚星把最后一块发霉的木梁从磨坊墙上撬下来时,指节被铁锈染得发黑。六月的日头正毒,

透过屋顶破洞漏下来的光斑晃得人眼晕,空气中飘着陈年麦麸混合霉味的气息,

几只灰扑扑的麻雀在墙角堆着的旧麻袋上跳来跳去,

叽叽喳喳的叫声倒让这破败的地方多了点活气。“晚星,听婶子一句劝,

这破磨坊扔这儿二十多年了,你爸当年修它时摔断了腿都没挣着钱,

你一个姑娘家折腾它干啥?”隔壁王婶挎着菜篮子路过,站在磨坊门口探头往里看,

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你倒好,放着深圳的白领工作不干,

回来遭这罪?再说这两年村里多少田地都荒了,粮食生意哪那么好做?”林晚星直起身,

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露出白净脸上一道浅浅的灰印。

她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撬棍:“婶子,这磨坊是我爸的念想。

而且现在国家不正在推乡村振兴嘛,鼓励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来创业,说不定能成呢。

”王婶撇撇嘴,嘴里嘟囔着“政策是政策,日子是日子”,挎着菜篮子走远了。

林晚星看着她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脚下青石板缝里冒出的野草——那草茎细细的,

却硬是从石板的缝隙里钻出来,顶着一点嫩绿,透着股韧劲。她心里没半点动摇,三个月前,

她在深圳的互联网公司刚升了主管,薪资翻了番,工位靠窗,

每天能看见楼下公园里的玉兰花谢了又开,

可父亲突发脑溢血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她平静的生活。赶回家时,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

手里还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二十年前,年轻的父亲站在刚建成的磨坊前,

身后的磨盘锃亮,笑容灿烂得晃眼。“丫头,

磨坊……别扔……现在政策好……试试……”父亲虚弱的声音断断续续,

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钉在林晚星心里,成了她最沉的牵挂。处理完父亲的后事,

她刷到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说全国已培育近400万个家庭农场,

218.5万家农民合作社,还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有专项扶持,这让她更坚定了念头。

递交辞职信那天,HR惋惜地说:“现在都在讲‘数字经济下沉’,你倒好,

直接去农村扎根了。”林晚星只是笑了笑,

背着装满夏装的行李箱回了这个名叫“溪口”的小村庄。村里人都说林晚星疯了。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姑娘,放着好好的白领工作不干,

非要回来修一个破磨坊。有人说她是被父亲的病吓傻了,

有人说她是想借着乡村振兴的噱头骗补贴,还有人等着看她撞得头破血流后灰溜溜地回城里。

就连曾经和她一起长大的发小,也打电话劝她:“晚星,现在农村创业看着热闹,

真正成的没几个。你要是缺钱我能帮你凑点,赶紧回深圳找份工作才是正经事。

”林晚星没心思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她拿着父亲留下的五万多块养老钱,

又想起政策里提的“返乡创业贷”,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了镇里的农商行。去之前,

她熬了三个通宵,查遍了农业农村部关于返乡创业的政策文件,还结合溪口村的实际情况,

写了一份详细的创业计划书,从磨坊修复方案到石磨面粉的市场分析,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

没想到,银行负责信贷的张主任看完计划书,又了解到她是大学生返乡创业,

当场就说:“像你这样有想法、有规划的年轻人,我们政策上就该支持。”最终,

她顺利申请到了十万块贴息贷款,年利率比普通贷款低了三个点,而且还款期限给了五年,

极大地减轻了她的资金压力。拿着这笔钱,林晚星开始一点点修复磨坊。

屋顶的破洞需要换瓦,她就跟着村里的老瓦匠老周一块爬梯子。老周怕她摔着,

总让她在下面递瓦,可她偏要自己上去,“周叔,您教我怎么摆,以后再坏了我自己就能修。

”她学着老瓦匠的样子,把瓦片一片片对齐,用水泥勾缝,阳光晒得她脖子脱皮,

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她就晚上用热水泡完手,涂上山药膏,第二天接着干。

磨盘的齿轮锈死了,她就去镇上的五金店买了煤油和砂纸,把煤油倒在齿轮缝隙里,

泡上半天,再用砂纸一点点打磨。磨得手指酸痛,连拿筷子都费劲,她就用布条把手缠起来,

继续磨。有一次,砂纸划破了手指,鲜血渗出来,她简单用创可贴一包,又接着干活。

墙面发霉了,她就买了环保涂料,自己戴着口罩一点点刷。涂料溅到衣服上,

洗了好几次都没洗掉,最后成了衣服上独特的“花纹”。每天从早忙到晚,

身上总是沾满灰尘和油污,曾经精心打理的长发也剪成了利落的短发。

可她看着磨坊一天天变样——发黑的木梁换成了新的,漏雨的屋顶修好了,

生锈的磨盘重新焕发光泽,心里却越来越踏实。有时候累得坐在磨坊门口的石阶上,

看着夕阳洒在磨盘上,她总觉得父亲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陪着她一点点完成未竟的心愿。

修复磨坊的过程中,林晚星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磨坊后面有一口老井,井口用青石板围着,

上面刻着模糊的花纹,水质清甜。村里人以前都来这儿挑水喝,后来家家户户装了自来水,

老井就渐渐被遗忘了,井口也被一块厚厚的木板盖着,上面落满了灰尘。有一天,

她干活累了,口渴得厉害,看到这口老井,就试着掀开木板,用桶打了一桶水。井水冰凉,

喝一口,带着股天然的甘甜味,瞬间驱散了暑气。她又灵机一动,用井水清洗磨盘,

发现磨出来的面粉比普通水磨的更细腻,而且没有一点异味。她特意用这面粉蒸了一锅馒头,

拿给村里最挑剔的老人李奶奶尝。李奶奶咬了一口,眼睛一亮:“这馒头有小时候的味道,

带着股甜味儿,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这个发现让林晚星眼前一亮——溪口村盛产小麦,

全村有几百亩麦田,可村里人大多把小麦卖给粮贩子,一斤只能卖一块多钱,

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前几天镇里开乡村振兴座谈会,农业服务中心的王主任说,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传统工艺生产的农产品溢价空间大,

还提到国家支持“一村一品”建设,鼓励每个村发展特色产业。

要是能用这老磨坊和老井水做石磨面粉,既能完成父亲的心愿,又能搭上政策的快车,

说不定还能带动村民一起增收。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林晚星跑遍了附近的几个村庄,

了解小麦的品种和产量。她发现,溪口村及周边几个村种的都是“济麦44”,

这种小麦颗粒饱满,面筋含量高,特别适合做面粉。

她还特意去了村里种粮经验最丰富的**家里,跟他请教种植技巧。**今年五十多岁,

种了一辈子地,家里有十多亩麦田。他叹着气说:“不是不想种好粮,就是不懂市场,

种出来也卖不上价。去年我家收了一万多斤小麦,卖给粮贩子,才挣了一万多块,

除去种子、化肥的成本,根本没剩多少。要是能有稳定销路,谁不愿多上心?

”林晚星又坐车去了县城的粮油市场。她一家家走访,

发现石磨面粉价格比普通面粉高两倍还供不应求,但真正用传统石磨工艺、无添加的很少,

大多是打着“石磨”旗号的普通面粉。更让她振奋的是,她在县农业农村局查到,

县里对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主体有补贴,最高能补五万元,

而且还能申请“非遗工坊”资质,申请下来后,不仅有政策扶持,还能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这让她越发确定了方向——就做传统工艺的石磨面粉,走高端健康路线。回到村里,

林晚星找到村支书张叔,提出想承包磨坊、收购小麦加工石磨面粉,还计划成立农民合作社。

张叔看着她手里的政策文件,又听她讲了详细的规划,眼神亮了起来:“晚星啊,

你说的合作社,县里去年就一直在推,说能享财政支持,还能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

帮着解决生产、销售的问题。但以前没人敢牵头,大家都怕赔了。你要是真干,

村里肯定支持!”原来,镇里刚下了通知,财政部安排了88亿元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

重点解决小农户生产销售的难题,其中就包括合作社的建设和运营补贴。

村支书帮她召集了村民开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有心动的,也有质疑的。“晚星,

合作社是啥意思?我们入了股,要是赔了咋办?”村民**皱着眉问,

他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全靠卖小麦的钱交学费,实在经不起风险。“还有,

你说收购价比粮贩子高四毛,这钱能按时给吗?别到时候收了粮,钱却拿不到手。

”另一个村民也跟着附和。“大家的顾虑我都理解。”林晚星拿出政策文件,

给大家念了关于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国家鼓励我们成立合作社,不仅有资金扶持,

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咱们签正规合同,小麦收购价比粮贩子高四毛,我还先付20%定金,

等收粮当场结清尾款,绝不拖欠。要是赔了,我的贷款先顶,绝不连累大家。

”她还提到农业农村部的“耕耘者振兴计划”,以后合作社的成员都能免费参加技能培训,

学习种植、加工技术,还有市场运营的知识。看着林晚星真诚的眼神和手里的政策文件,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