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睡下后,许默的一天才真正开始。
他走进书房,关上门,整个空间瞬间被电脑屏幕的冷光填满。
这里是他的神域,是他不受任何情感变量干扰的、纯粹的逻辑世界。
他打开那个名为“S.W.Database”的加密文档。
文档里,是他这几周来所有的“研究成果”。
“情绪波动分析:
-关联词‘画展’,负面情绪概率上升15%。
原因:压力、自我怀疑。
对策:引用大师案例,进行正面鼓励。
-关联词‘纪念日’、‘生日’,需求模式为‘惊喜’而非‘物质’。
对策:提前规划,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生理期前三天,情绪不稳定指数(EI)为0.8(峰值为1.0)。
避免讨论严肃话题。”
“对话策略优化日志:
-V1.0:疑问句(‘画的什么?’)->负面反馈。
-V2.0:陈述句+共情(‘我看不懂,但我感觉你不开心。’)->正面反馈。模型验证成功。
-避免使用‘你应该’、‘你为什么不’等指导性句式。
应替换为‘如果我们这样…会不会更好?’等建议性句式。”
他看着屏幕上这些被他量化、分析、标记好的“情感数据”,感到一种超越了爱情的、近乎造物主般的满足感。
苏皖,这个曾经让他觉得无比复杂、难以理解的女人,现在正以一种清晰的、可预测的、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在他面前。
他不再需要去“猜”她的心思,他只需要调用正确的数据库,执行相应的算法,就能得到完美的结果。
他将白天关于猫罐头的成功案例,也记录了下来。
“案例#24:‘乱码’应激反应处理。
-问题:目标拒绝常规沟通(猫条)。
-解决方案:提供无法拒绝的强**(金枪鱼罐头)。
-结论:所有看似复杂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可被利用的核心需求。”
他靠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为自己的理性和高效感到骄傲。
他开始合理化自己记忆丧失的副作用。
这就像服务器为了保证核心应用的性能,必须定期清理一些非必要的日志和缓存。
他失去的,只是那些无关紧要的、混乱的、充满“噪点”的记忆。
而他得到的,是一个稳定、和谐、完美的婚姻系统。
这笔交易,在他看来,无比划算。
窗外,夜色正浓。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到街角,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正在为一些小事争吵。
女孩哭了,男孩笨拙地、语无伦次地哄着她。
他们激烈地比划着,声音穿透夜空,充满了未经修饰的、混乱的能量。
吵了很久,然后,男孩笨拙地把女孩拥进怀里,女孩捶打着他的后背,最终也紧紧抱住了他。
许默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幕。
他无法理解。
这种反复无常、毫无逻辑、极度浪费时间的“低效率”情感模式,为什么会是人类的主流?他甚至为那对情侣感到一丝怜悯,他们还在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式处理情感问题,而他,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他拉上窗帘,隔绝了那个充满“bug”的真实世界。
回到电脑前,他打开了北海道的旅行攻略,开始以一种设计系统架构般的精密,规划他们的“完美”旅程。
精确到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每一个餐厅的每一道菜。
他坚信,只要他的算法足够完美,只要他的数据足够全面,他就永远不会再看到苏皖眼中那种让他感到系统崩溃的、死寂的眼神。
他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由代码和逻辑组成的美丽新世界里,丝毫没有察觉,他数据库里最重要的那个目标——苏皖,正在画布上,用一种他永远无法量化、也无法理解的语言,对他进行着无声的、最后的审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