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瑾瑜全本章节在线阅读大结局

发表时间:2025-05-23 14:35:38

>>>>《青瓷之约》 在线阅读<<<<

第一章:青瓷初遇景德镇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早。二月未尽,

窑场后山的野樱已绽出点点粉白,远远望去如釉上彩绘般明丽。沈青瓷挽着竹篮穿过料场,

晨露沾湿了她的绣花鞋尖,在青石板上留下浅浅的印痕。"**,高岭土都堆在西角。

"老管事提着灯笼在前引路,"这批是浮梁新矿出的,比往常更白净些。"青瓷颔首,

从袖中取出账册。十八岁的姑娘已能独当一面打理窑场账务,这在景德镇并不多见。

她蹲下身,指尖捻起一撮瓷土,迎着晨光细看。土质细腻如雪,确是好料,

可账上记的斤两却比实际少了三成。"张伯,"她轻唤管事,"上月廿四的入库单可有带来?

"仓库深处忽然传来窸窣声响。青瓷警觉地抬头,见一个陌生男子正弯腰查看釉料桶。

那人一袭靛青长衫,听到动静直起身来,额角不慎撞上悬着的铜秤,

叮当声在寂静的料场格外清脆。"何人擅闯?"张伯提起灯笼厉声喝问。光影摇曳间,

青瓷看清了来人。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公子,眉目如画,此刻正揉着额角苦笑。

他腰间玉佩成色极好,却沾着泥点,像是赶了远路。"在下崔瑾瑜,惊扰姑娘了。

"他端正行礼,袖口露出半截靛蓝里衬,"家父崔明远遣我来向沈老爷学习瓷器鉴赏。

"青瓷心头微动。崔明远是饶州通判,虽被贬官却仍属官身。

她不动声色地将沾了瓷土的手藏入袖中:"家父去浮梁验矿,三日后方回。

""是在下唐突了。"崔瑾瑜目光落在她手中的账册上,"姑娘可是在核验瓷土?

"春阳穿过窗棂,恰好照在他手中的釉料样本上。

青瓷不由向前半步:"公子拿的是孔雀蓝釉?""姑娘好眼力。"崔瑾瑜眼中闪过惊喜,

"这釉色与我幼时在长安见过的唐三彩颇为神似。""这是家父改良的配方。

"青瓷不自觉地放松了神色,"加了少许钴料,烧成后会有星空般的斑点。"张伯轻咳一声。

青瓷这才惊觉失礼,忙退后半步:"崔公子既为学艺而来,不妨先随我看看窑场?

"晨雾渐散时,他们已走过揉泥作坊。匠人们正在捶打瓷土,木槌起落间,

瑾瑜的白玉簪反射着碎金般的光点。青瓷指着水碓解释淘洗工艺,发现他听得极认真,

不时发问都切中要害。"姑娘请看这个。"行至画坯坊时,瑾瑜忽然从袖中取出个锦囊。

展开素绢,里面竟是一片青瓷碎片,胎质薄如蝉翼,迎着光能透出手指轮廓。

"这是......"青瓷呼吸一滞。"家传的秘色瓷残片。"瑾瑜压低声音,

"听闻沈家祖上曾为宫廷烧制此物?"青瓷指尖轻触瓷片,冰凉沁骨。她正欲细看,

料场突然传来喧哗。张伯匆匆赶来:"**,浮梁来人说矿洞渗水,

老爷被困在......""备马!"青瓷转身便走,裙裾扫过地上未干的釉料,

溅起星点蓝斑。"我随姑娘同去。"瑾瑜快步跟上,"家父在饶州有些门路。

"青瓷驻足回望。春风拂过她鬓边碎发,瑾瑜看见她眼底晃动的光,

像窑火里将融未融的琉璃。她最终点头,从架上取下一方青布包递给他。"这是?

""我调的釉料样本。"青瓷已跨出门槛,声音混在风里,"若公子能辨出其中五种原料,

家父定会倾囊相授。"瑾瑜解开布包,十二枚釉块排列如花瓣,在朝阳下流转着微妙的光彩。

最中央那枚碧如春水,边缘却泛着奇异的金晕,像极了那姑娘转身时,眼角一闪而过的光芒。

第二章:秘色之谜芒种过后的景德镇,空气里飘着湿润的瓷土气息。

沈青瓷坐在釉料房的小凳上,面前十二个白瓷碟排成两列,每个碟中都盛着不同配比的釉浆。

她执笔记录的手腕悬在空中,迟迟未能落下。"姑娘,崔公子又来了。

"丫鬟春杏在门外轻唤,"带了好些书册,正在花厅候着。"青瓷笔尖一颤,

一滴墨落在记录簿上,迅速晕开成乌云形状。这已是本月第七回了。自那日从浮梁矿场归来,

崔瑾瑜便隔三差五造访沈家窑场。她搁下笔,对水盆整理鬓发时,

看见水中倒影唇角不自觉地上扬。花厅里,瑾瑜正俯身查看多宝阁上的青瓷瓶。

今日他穿着月白直裰,腰间系着松花绿汗巾,听见脚步声转身时,带起一阵松墨清香。

"沈姑娘。"他拱手行礼,袖口露出半截青玉镯,"今日在府城旧书肆觅得《陶记》,

想着或许对姑娘有用。"青瓷接过那本线装书,

指尖不小心擦过他掌心的茧——那是连日翻阅古籍留下的。书页间夹着梧桐叶做的签,

正停在"越窑秘色"一章。"公子对秘色瓷有兴趣?"她翻开泛黄的书页。

瑾瑜眼睛倏地亮起来:"姑娘可知'秘色'究竟是何等色泽?古籍记载'千峰翠色',

可我见过的残片更近雨过天青。"茶烟袅袅升起,隔在两人之间。青瓷捧起茶盏,

釉下彩的缠枝莲纹贴着她掌心:"沈家祖上曾为吴越王钱氏烧制秘色瓷。

"她声音轻得像在说一个秘密,"可惜配方在靖康之乱时失传了。

"窗外传来陶轮转动的吱呀声。瑾瑜忽然倾身向前,

衣袖带起的风拂动灯焰:"我在长安太学时,

曾听博士提及秘色瓷釉料中或有玛瑙末...""玛瑙?"青瓷手一抖,茶水溅在罗裙上。

她想起父亲库房里那箱一直不许人动的玛瑙原石。两人目光在空中交汇,像两股釉浆交融。

青瓷突然起身:"藏书阁有祖父留下的《陶录》,公子可愿同往?"穿过三道月亮门,

他们停在一栋爬满紫藤的小楼前。阁内尘封的樟木气息扑面而来,

瑾瑜的指尖掠过那些蒙尘的书匣,忽然在某处停住。他踮脚取下一卷竹纸装订的手札,

吹开浮灰,露出扉页上"秘色窑变"四个小楷。"找到了!"他转身时撞到身后的人。

青瓷慌忙后退,后腰抵上书案,案上灯台剧烈摇晃。瑾瑜伸手去扶,手掌覆在她手背上。

灯焰稳定下来的刹那,两人都飞快缩回手,青瓷耳尖烧得比灯芯还红。"抱、抱歉。

"瑾瑜结巴着展开手札,"这里写着'釉用玛瑙、玉屑、石英...'"青瓷凑近看时,

一缕发丝垂落纸面。瑾瑜下意识伸手,在即将触及时又蜷起手指。她假装没看见,

心跳却快得像拉坯时的陶轮。日影西斜时,他们已抄录了十余条配方。

瑾瑜揉着发酸的后颈提议:"不若先用小窑试烧?""正合我意。"青瓷从袖中取出钥匙,

打开墙角乌木箱。箱中整齐码放着各色矿石,最上层是五块包裹在红绸中的玛瑙原石。

瑾瑜倒吸一口气:"这些...""家父从不许人动。"青瓷咬唇,

"我们取一小块边角料应无大碍。"暮鼓声中,他们带着配好的釉料来到试验窑。

当窑门闭合的闷响传来时,身后突然响起咳嗽声。青瓷回头,看见父亲负手立在廊下,

目光在她与瑾瑜之间来回扫视。"崔公子。"沈老爷拱手,语气客气而疏离,

"令尊正在前厅。"瑾瑜脸色骤变。青瓷注意到他整理衣襟时手指在微微发抖。前厅里,

崔明远正用茶盖拂去浮沫。他穿着六品鹭鸶补服,虽刻意收敛,举手投足间仍透着官威。

见他们进来,崔大人放下茶盏,青瓷听见杯底与托盘相碰的脆响——那是官窑才有的冰裂纹。

"犬子叨扰多日,特来致谢。"崔明远笑容不达眼底,目光扫过青瓷素净的衣裙,

"沈姑娘倒是...与寻常商贾之女不同。"青瓷垂首奉茶,

感觉到对方视线如验货般掠过自己。

她故意让缠枝莲纹的盏托正对客人——这是沈家最拿手的釉里红。"沈老爷。

"崔明远转向主人,"听闻贵窑要承办明年官用瓷器?犬子在此学些鉴赏,倒也相宜。

"送走崔家父子后,沈老爷在垂花门下叫住女儿:"青瓷,你觉崔公子如何?

"月光漏过忍冬藤,在她裙上投下碎银般的光斑。

青瓷捏紧袖中记满配方的手札:"博闻强识,是可造之才。""仅此而已?"父亲叹息,

"他终究是官家子弟。"夜风突然变得很凉。青瓷望着他们试验小窑的方向,

一点火光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她不敢说出口的心思。三日后开窑,

十二件试片中有件泛着特殊的青绿色。瑾瑜捧着它对着朝阳转动时,

釉面流转出湖水般的光泽。"接近了!"他激动地抓住青瓷的手腕,

又在意识到失礼后慌忙松开,"抱歉,我..."青瓷却笑了。她将试片浸入清水,

那青色顿时鲜活起来:"公子请看,这才是真正的'千峰翠色'。"水光映在两人脸上,

瑾瑜忽然轻声道:"家父之言,姑娘不必挂怀。"青瓷凝视水中晃动的光影,

想起昨夜父亲说的话。她转开话题:"《陶录》中还提到骨灰入釉,明日可再试一炉。

"瑾瑜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郑重地点头。他衣袖拂过案台时,一枚青玉坠子从暗袋滑出。

青瓷俯身去捡,发现玉上刻着"瑾瑜"二字,边角已被摩挲得圆润。"家母遗物。

"他声音很轻,"说是留给...重要之人。"两人之间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釉片开裂的细响。

远处传来春杏的呼唤,说瑾瑜的小厮来寻。他匆匆离去时,青瓷注意到他同手同脚的步伐,

抿嘴笑了。当晚,她在手札新页写下:"七月初三,试玛瑙釉,得青碧色。"犹豫片刻,

又添一行小字:"崔郎目如点漆,见秘色而亮。"写罢急忙合上册子,

仿佛怕被月光窥见心事。窗外,试验窑的余温尚未散尽,一缕青烟袅袅升入星河。

第三章:心意渐明七月初七的晨光刚爬上窗棂,春杏就捧着新裁的藕荷色罗裙闯进闺房。

"**快些梳妆!"她抖开裙裳,袖口银线绣的流云纹在阳光下粼粼闪动,"今日庙会,

西街早挤满摊子了。"青瓷任由丫鬟绾发,目光却落在案头那方青布包上。自那日试釉成功,

崔瑾瑜又来过三次,每次都带着新发现的古籍。最后一次,他临走时欲言又止的神情,

像根丝线缠在她心头。"听说崔公子今早进城了。"春杏突然道,手中玉梳顿了顿,

"在文墨斋选了好些宣纸,怕是要闭门备考。"铜镜中的青瓷垂下眼帘。秋闱在即,

他自然该专心读书。她拈起胭脂轻点唇瓣,

又用帕子拭去大半——这样浅淡的妆色才配得上她商贾之女的身份。

庙会的喧嚣隔着三条街就听得真切。青瓷在香料摊前驻足时,

忽然听见有人吟道:"靛青描就山河色,素胚绘出天地心。"她猛然回头。

崔瑾瑜就站在三步外的瓷器摊前,一袭竹青色直裰,手里举着只白瓷杯对着日光端详。

似是感应到她的目光,他转过头来,眼中霎时绽出惊喜。"沈姑娘!"他快步走来,

腰间玉佩与香囊相撞,发出细碎的清响,"正想着要不要去窑场寻你。"阳光透过槐树枝叶,

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青瓷发现他眼下有淡淡的青影,想来是熬夜苦读所致。

她正要开口,后方突然涌来一群看杂耍的人流。瑾瑜迅速侧身挡在她前面,手臂虚环成屏障。

某个瞬间,她的鼻尖几乎触到他肩头的云纹刺绣,嗅到一缕清苦的墨香。人潮退去后,

两人都有些局促。瑾瑜指着不远处悬挂彩绸的玉器摊:"姑娘可要去看看?

"摊主是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见他们驻足,笑眯眯捧出只锦盒:"小娘子给郎君选块玉佩吧,

鸳鸯佩最是应景。"青瓷耳根发烫,却见瑾瑜已认真挑选起来。

他指尖停在一枚青玉连环佩上:"这玉色...""像我们试的第七号釉。"青瓷脱口而出。

话一出口便懊悔太过唐突,却见瑾瑜眼睛亮了起来。"姑娘也这么觉得?

"他小心地将玉佩对着阳光转动,"玉中这点絮状物,倒像釉里的冰裂纹。

"老者抚掌笑道:"两位好眼力!这是昆仑山籽玉,佩中云絮实为灵气所凝。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们一眼,"若成对购买,老朽再赠一枚同心结。

"青瓷低头假装整理袖口,余光却瞥见瑾瑜真的掏出了钱袋。他接过用红绸包好的玉佩时,

指尖微微发抖。日头渐毒,他们沿着河岸柳荫漫步。瑾瑜说起长安上元节的灯市,

青瓷描述景德镇冬至的祭窑神,明明是不同的风景,却总能找到奇妙的呼应。经过糖人摊时,

他买了个瓷工造型的糖画给她,糖稀在阳光下琥珀般透亮。"小心!"瑾瑜突然拉住她手腕。

一辆装胚车的驴子受惊冲来,溅起的泥水沾湿了他袍角。青瓷慌忙掏帕子,

却带出了随身带的釉料小样,五色瓷片散落一地。"姑娘随时都带着这些?

"瑾瑜蹲身帮她拾捡。"习惯了。"青瓷捏起一片孔雀蓝,

"有时突然想到新配方......"她的话被一声惊雷打断。豆大的雨点砸下来,

转眼间便成倾盆之势。瑾瑜解下外袍撑在两人头顶:"往窑场跑!

"暴雨中的景德镇仿佛蒙了层琉璃釉,青石板路成了流动的镜子。他们踩着水花奔跑,

青瓷的绣鞋几次打滑,瑾瑜的手臂便及时环住她肩膀。转过最后一道巷口时,

瑾瑜的外袍早已湿透,他索性甩开它,拉着青瓷直接冲进雨幕。窑场门檐下,

两人气喘吁吁地停住。青瓷的刘海紧贴前额,水珠顺着下巴滴落在交领里。

瑾瑜的情况更糟——他的发冠歪斜,白色中衣半透明地贴在身上,露出清晰的肩线。

"你的玉佩......"青瓷突然发现他腰间空空。瑾瑜摸向腰间,

脸色骤变:"定是跑丢了!"他转身就要冲回雨里。

青瓷一把拉住他手腕:"不过一块玉罢了!

"话音未落自己先怔住——那枚青玉连环佩正躺在自己袖袋里,

想必是拾釉料时不小心混入的。此刻说出真相未免尴尬,她决定稍后再归还。雨帘中,

瑾瑜的眼睛像两盏温暖的灯笼。青瓷忽然发现他左眉梢有颗小痣,雨滴挂在上面,将坠未坠。

某种冲动促使她伸手,却在半途转为指向远处:"雨小了,先进去烘烤衣裳吧。

"藏书阁的炭盆噼啪作响。青瓷换上春杏送来的干净衣裙,推门见瑾瑜已借了仆役的衣衫,

正捧着她的秘色瓷笔记看得入神。湿发垂在他额前,显得比平日年少几分。

"姑娘的笔记比太学博士还详尽。"他指着某页批注,"这里说釉料陈腐时间与天气相关,

可是经验之谈?"青瓷挨着他坐下,发梢的水珠落在纸页上。

两人头碰头讨论起某个配方细节,浑然不觉暮色已至。直到春杏来点灯,

他们才惊觉竟聊了整整两个时辰。"我该告辞了。"瑾瑜起身时,袖口带倒了笔架。

俯身去拾时,正碰上青瓷也弯腰,两人的额头轻轻相撞。"嘶——"青瓷捂着头,

却笑出了声。瑾瑜也跟着笑,笑着笑着突然沉默下来。灯火将他侧影投在书架上,

像幅写意画。"家父来信......"他从怀中取出信笺,"催我回饶州备考。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又密了起来。青瓷盯着炭盆里明灭的火星,轻声道:"秋闱要紧。

""这一去至少半年。"瑾瑜的指尖摩挲着书页边缘,

"秘色瓷的研究......""我等你回来继续。

"青瓷起身从架上取下一册装订考究的笔记,"这些年的心得都在这里,公子带着路上看。

"瑾瑜接过时,手指微微发抖。

他忽然从腰间解下那枚刻着"瑾瑜"二字的青玉坠:"此物留给姑娘保管,

就当......就当抵押笔记的凭证。"青瓷握紧玉坠,温润的触感直抵心底。

她转身从多宝阁取下一只天青釉小瓶:"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烧成的器物,公子带着插笔吧。

"雨声渐歇,月光破云而出。送瑾瑜至大门时,青瓷终于鼓起勇气:"崔郎只管专心科考,

莫要......莫要牵挂其他。"瑾瑜在月光下凝视她良久,

突然伸手拂去她肩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待我回来,有话同姑娘说。

"他转身离去的背影渐渐融入夜色,唯有腰间天青釉瓶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青瓷摩挲着手中的玉坠,忽然想起袖中那枚未及归还的连环佩。这巧合像某种隐喻,

让她在夜风中站了很久很久。三日后,青瓷正在釉料房研磨石英,春杏急匆匆跑来:"**,

崔公子在门外!"她沾着釉粉的手悬在半空。不是说好回饶州了吗?推开门,

却见瑾瑜牵着匹白马,风尘仆仆的样子。"忘了一件事。"他从马鞍袋取出个檀木匣子,

"这是家藏的古窑图谱,对姑娘研究秘色瓷或有帮助。"青瓷接过木匣,

发现他指甲缝里还沾着墨迹,显然是熬夜抄录的。她正想道谢,

瑾瑜又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饶州特产的松烟墨,听说...听说姑娘擅画瓷坯。

""就为这个特意折返?"青瓷声音发紧。

瑾瑜低头整理其实并不乱的马鞍:"此去经年......"后半句消散在风里。

远处传来催促的哨声——那是驿站出发的信号。瑾瑜翻身上马,

最后看了眼沈家窑场高大的烟囱。青瓷站在门口,手中木匣沉甸甸的,

像装着整个夏天的重量。"我等你——"她突然喊出声,又在意识到失态后压低声音,

"...的喜讯。"马背上的青年笑起来,眼角泛起细纹。

他扬鞭远去的身影渐渐缩成天地间的一个墨点,而青瓷直到再也看不见他,

才发觉怀中的木匣已被自己捂得温热。第四章:离别之约白露过后的清晨,

青瓷在釉料房发现第一片霜花攀上窗棂。她呵出的白雾模糊了眼前正在调配的釉浆,

指尖冻得发红也不愿停下。这已是瑾瑜离开的第四十七天,

案头日历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小小的"正"字。"**!"春杏气喘吁吁地撞开门,

"崔、崔公子的马车到镇口了!"青瓷手中的玛瑙杵当啷一声掉进研钵。

她顾不得擦去颊边的釉粉,提着裙角就往外跑,在垂花门处险些撞上父亲。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沈老爷皱眉,却递来一件莲青斗篷,"后山枫叶正红,

带客人去看看也好。"青瓷在门廊下刹住脚步。晨雾中,瑾瑜正拾级而上,

玄色披风上沾满旅途风尘。他比离时清瘦许多,下颌线条如瓷棱般分明,

却在看到她时绽出明亮笑容。"饶州秋旱,科考延期至明年春。"他解下包袱露出书匣,

"我想着...不如回来继续研究秘色瓷。

"青瓷接过书匣时触到他指尖的茧——那是日夜握笔留下的。书匣里整整齐齐码着笔记,

页边密密麻麻全是批注。她翻开一页,发现自己的小像竟藏在页角,寥寥几笔却神韵生动。

"路上无聊,随手画的。"瑾瑜耳尖泛红,急忙指向某行文字,"姑娘看这里,

《考工记》提到秘色瓷釉层要上三道......"他们的讨论声渐渐融入窑场的晨曲。

工匠们发现,**带来的这位公子总能从古籍中找出关键,

而**则能将晦涩文字化作实际配方。到立冬时分,试验窑已烧出七批接近秘色的瓷片。

这日黄昏,他们并肩站在后山眺望窑场。夕阳将十八座龙窑染成金红色,

宛如卧在大地上的火龙。瑾瑜突然开口:"家父又来信了。"青瓷盯着远处缕缕青烟,

没有接话。她知道崔大人升任了江南道监察御史,更知道士子考前该拜会哪些座师。

"三日后启程。"瑾瑜的声音混在风里,"这次...真的要赴考了。

"一片枫叶盘旋落在青瓷肩头。她捏着叶柄轻轻转动,看阳光透过叶脉:"明日未时,

来这里找我。"次日她破天荒地睡到日上三竿。

春杏打开妆奁时吓了一跳——**竟取出珍藏的螺子黛和胭脂。青瓷对镜绾发时,

心跳得比初见那日还要厉害。她将瑾瑜留下的青玉坠贴身戴好,

又悄悄把一直未还的连环佩塞进袖袋。后山的枫林如火如荼。

青瓷在最高处的观窑亭摆开食盒,里面是瑾瑜爱吃的蜜浮酥柰花。她正摆弄酒壶,

忽然听见熟悉的脚步声。瑾瑜今日穿着雨过天青色的直裰,发髻用玉冠束得一丝不苟。

看见石桌上的酒菜,他愣在原地:"这是......""践行酒。"青瓷斟满两盏,

"窑场规矩,远行必饮。"酒是沈家自酿的桂花醪,入口甜润后劲却足。三巡过后,

瑾瑜从怀中取出个锦囊:"临别赠礼。"青瓷解开丝绳,一片掌心大的青瓷片滑落出来。

瓷片薄如宣纸,对着夕阳能看见其中流转的云絮纹。最奇妙的是,

瓷片一角刻着小小的"瑜"字,笔划间填着金粉。"我烧了三十七炉才成这一片。

"瑾瑜声音发紧,

"想着姑娘研究秘色瓷或许......"青瓷突然从袖中取出那枚连环佩。

当玉佩与瓷片相触的刹那,瑾瑜倒吸一口气——玉佩镂空处竟与瓷片边缘严丝合缝。

"这...这怎么可能?"他抚过相接处,

"我随手刻的纹路......""就像本该如此。"青瓷轻声说。

她将瓷片与玉佩并排放在石桌上,夕阳为它们镀上相同的金边。

瑾瑜突然握住她的手:"待科考结束,无论结果如何,我定回来......"他喉结滚动,

"回来向姑娘提亲。"远处传来窑工收工的梆子声。青瓷抽回手,

从食盒底层取出个天青釉小瓶:"给公子。"瓶身不足三寸高,釉色却如初春晴空。

瑾瑜拔开木塞,一缕青丝滑落在他掌心。"《本草纲目》说,发为血之余。

"青瓷的声音比风还轻,"带着它,辟邪。"暮色四合时,他们沿着山径慢慢往下走。

瑾瑜突然指向远处的龙窑:"看,窑变开始了。"窑顶观火孔正喷出绚丽的紫红色火焰,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