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秋风波中秋的月亮圆得像个银盘,悬在城中村低矮的屋檐上。陈家大院里,
七十三岁的陈桂香早早摆好了供桌,苹果、月饼、柚子整齐地码放着,
香炉里三炷香青烟袅袅。“妈,我们来晚了。
”大儿子**提着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走进院子,身后跟着妻子王秀芬和女儿陈思思。
**在市教育局工作,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总是慢条斯理。“不晚不晚,
你弟他们还没到呢。”陈桂香笑着迎上去,眼角深深的皱纹舒展开来。话音刚落,
二儿子陈建军的摩托车就轰鸣着冲进巷子。他一身工装还没换,裤腿上沾着油漆点。“妈,
工地上赶工,来晚了。”陈建军嗓门洪亮,随手把安全帽挂在院墙的钉子上。
他的妻子李秀英默默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样熟食。“二哥,
你这身打扮,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来我们家装修呢。”**的妻子王秀芬半开玩笑地说,
眼睛扫过李秀英手里的塑料袋。李秀英脸一红,小声解释:“建军下班晚,
来不及准备...”“人都到齐了就开饭吧。”陈桂香赶紧打圆场。饭桌上的气氛有些微妙。
**一家聊着女儿准备出国留学的事,陈建军埋头吃饭,偶尔给母亲夹菜。
陈桂香看着两个儿子,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发愁。饭后,陈桂香拿出一个月饼盒。
“今年咱们家要拆迁了,这是大事。这老宅子虽然破,但位置好,能分三套新房。
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王秀芬最先开口:“妈,建国是长子,
按照老规矩,长子应该多分一些。而且思思马上就要出国,花销大...”“大嫂,
你这话不对。”陈建军放下筷子,“老宅子是爸妈一辈子的心血,我和大哥都是儿子,
应该平分。再说了,我在工地干活,到现在还租房住,更需要房子。”“二弟,你这话说的,
好像我们占了多大便宜似的。”王秀芬声音提高了几分,“建国在教育局是体面,
可工资就那么点。思思出国一年就要二三十万,我们压力也很大。
”李秀英小声插话:“可是我们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每个月交房租都要两千多...”“够了!”陈桂香猛地拍桌子,“我叫你们来是商量,
不是吵架!”一阵尴尬的沉默后,**推了推眼镜:“妈,要不这样,三套房子,
您住一套,剩下两套我和建军一人一套。至于面积差价,可以互相补一点。”“我不同意。
”陈建军站起来,“凭什么我要拿小的还要补钱?老宅子的面积本来就不一样,要分就平分。
”“建军!你怎么跟大哥说话的!”陈桂香气得手发抖。“妈,您别生气。
”王秀芬赶紧给婆婆顺气,转头对陈建军说,“二弟,你大哥也是为你好。
你要是觉得不合适,我们可以再商量。”“商量什么?你们早就盘算好了吧?
”陈建军冷笑一声,拉起李秀英,“我们走!”摩托车轰鸣着远去,留下院子里的一片狼藉。
陈桂香望着满桌没动几口的菜,长长叹了口气。第二章:病倒中秋过后,陈桂香就病倒了。
她一个人躺在老宅的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蛛网出神。这房子住了五十年,每一处都有回忆。
墙上还留着两个儿子小时候量身高的刻痕,院子里那棵石榴树是丈夫生前种的。“妈,
您好点了吗?”**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袋水果。“死不了。”陈桂香翻了个身,
背对着儿子。**在床边坐下:“妈,拆迁的事您别着急。我和建军再商量商量。
”“商量?你们兄弟俩现在还能坐在一起好好说话吗?”陈桂香坐起来,眼圈发红,
“你爸走得早,我好不容易把你们拉扯大,现在为了套房子,连兄弟情分都不要了?
”**低下头:“妈,不是我们不要情分,是现在房价太高了。思思出国要钱,
我们那套老房子也该换了...”“出去!”陈桂香指着门口,“你们都只想着自己!
”**走后,陈桂香挣扎着起床,从柜子里翻出一本旧相册。照片上,
两个儿子小时候勾肩搭背,笑得没心没肺。她摸着照片,眼泪止不住地流。傍晚时分,
陈建军来了。他换下了工装,手里提着个保温桶。“妈,秀英熬了鸡汤,您趁热喝。
”陈建军把汤倒在碗里,小心地吹凉。陈桂香看着二儿子粗糙的手,
心里一酸:“你哥刚才来了。”“我知道,在巷口碰见了。”陈建军语气平淡。“建军,
妈知道你们不容易。”陈桂香接过碗,“可是你哥他...”“妈,您别说了。
”陈建军打断她,“我不是非要争那点面积,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大哥总觉得他读书多,
工作体面,就瞧不起我这个干工地的。”“你哥不是那个意思...”“他就是那个意思!
”陈建军声音提高,“从小到大,什么都是他优先。现在分房子也要他占大头,凭什么?
”陈桂香无言以对。她知道二儿子心里憋着气,这气不是一天两天攒下的。喝完汤,
陈建军说要走:“今晚还要加班,有个工地赶工期。”“这么晚还去?”陈桂香担心地问。
“多赚点是点。”陈建军走到门口,又回头,“妈,拆迁的事您别操心,身体要紧。
”儿子走后,陈桂香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月光如水,石榴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
她想起丈夫临终前的话:“桂香,别的我不担心,
就怕两个孩子以后为了家产闹矛盾...”当时她还觉得丈夫想多了,现在才知道,
他早有预见。第三章:意外发现第二天,陈桂香感觉好些了,决定去拆迁办问问具体情况。
拆迁办设在街道办事处二楼,人来人往。陈桂香排了半天队,终于轮到她了。“老人家,
您家的面积我们已经测量过了,这是明细。”工作人员递过来一张表格。陈桂香戴上老花镜,
仔细看着。突然,她发现了一个问题:“同志,这个储藏室怎么没算进去?”“储藏室?
在哪?”工作人员问。“就在院子东南角,以前放杂物的。”陈桂香比划着。
工作人员查了查档案:“抱歉,老人家,我们测量的時候那个储藏室已经拆了,
所以没计入面积。”“拆了?”陈桂香愣住了,“谁拆的?”她匆匆赶回家,
果然看见院子东南角空了一块。那里原本有个十平米左右的储藏室,是丈夫当年亲手盖的。
“妈,您怎么在这发呆?”邻居张阿姨路过。“他张姨,你看见谁把我家储藏室拆了吗?
”张阿姨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桂香姐,我跟你说了你别生气。
前天我看见你家建军带人来拆的,说是反正要拆迁了,先把里面的东西清出来。
”陈桂香只觉得一阵头晕。晚上,她把两个儿子都叫了回来。这一次,
她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表情严肃。“储藏室是谁拆的?”陈建军愣了一下:“妈,
是我拆的。里面都是些破烂,我就...”“破烂?”陈桂香站起来,
“那是你爸留下的东西!你们小时候的玩具、课本,都在里面!”“妈,您别激动。
”**赶紧扶住母亲,“建军也是好心,怕拆迁的时候来不及收拾。”“好心?
”陈桂香冷笑,“我看他是怕储藏室算面积,分房子的时候吃亏吧!
”陈建军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妈,您把我想成什么人了!”“我想成什么人?
你们自己心里清楚!”陈桂香从口袋里掏出那份面积明细,摔在桌上,“为了多分几个平米,
连父亲的遗物都不要了!”兄弟俩都沉默了。“我今天把话放在这里,
”陈桂香一字一顿地说,“老宅子是我的,怎么分我说了算。你们要是再闹,
我一把火烧了也不给你们!”说完,她转身回屋,把门重重关上。院子里,兄弟俩面面相觑。
“大哥,我真不是故意的。”陈建军先开口,“我就是看那储藏室快塌了,怕砸着人。
”**叹了口气:“现在说这些都没用了。妈正在气头上,等她消消气再说吧。
”第四章:往事那一夜,陈桂香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四十年前,
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在院子里盖储藏室的情景。那时候建国八岁,建军六岁,
兄弟俩抢着递砖头,弄得满身是泥。“以后咱们家的东西都有地方放了。”丈夫擦着汗说。
谁能想到,四十年后,这个储藏室会引发这样的矛盾。第二天一早,陈桂香去了丈夫的墓地。
“老头子,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一边烧纸一边说,
“两个孩子现在为了房子闹成这样,我在中间左右为难。”墓碑上的照片里,
丈夫依然微笑着。“建国说他女儿要出国,需要钱。建军说他没房子,需要安身之处。
他们都有道理,可是我的道理跟谁说去?”烧完纸,陈桂香在墓前坐了很久。临走时,
她轻声说:“你要是还在就好了。”回家的路上,她遇见了老邻居赵老师。
赵老师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看着陈家的两个孩子长大。“桂香,听说你们家要拆迁了?
”赵老师问。陈桂香苦笑:“是啊,正要为这事找您讨个主意呢。
”两人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下,陈桂香把家里的矛盾一五一十地说了。赵老师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