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改写的夏天小说在线阅读,主角俞晚宁陈予墨精彩段落最新篇

发表时间:2025-07-18 20:02:02

>>>>《那些被改写的夏天》 在线阅读<<<<

"陈予墨,毕业快乐!"

欢呼声中,陈予墨接过北大物理系的学位证书,对着镜头露出标准的微笑。五月的阳光洒在百年纪念讲堂前的草坪上,照亮了一张张年轻而兴奋的脸庞。

"笑一个,未来的新华社大记者!"室友搂着他的肩膀,手机摄像头对准他们。

陈予墨配合地比了个剪刀手。毕业典礼结束后,他婉拒了同学们的聚餐邀请,独自回到租住的公寓。

客厅里堆满了打包到一半的纸箱——明天他就要搬离这个住了四年的地方,前往新华社开始实习记者的工作。茶几上放着一个精致的信封,里面是林雨晴写给他的分手信。他们在一个月前和平分手,理由简单而现实:她拿到了MIT的全奖offer,而他要留在国内工作。

陈予墨打开冰箱,取出一罐啤酒,坐在纸箱堆中慢慢啜饮。手机震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信息:【毕业照拍了吗?发来看看。】

他随手拍了几张学位证书的照片发过去,然后继续收拾行李。在一个标着"高中杂物"的纸箱里,他翻出了一沓泛黄的笔记本和课本。最底下是一本蓝色封皮的实验记录本,看起来并不属于他。

陈予墨皱眉,翻开第一页,心跳骤然加速——扉页上工整地写着"俞晚宁"三个字。

这是她的实验笔记,怎么会在他这里?

手指微微发抖,他继续往后翻。前面几十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和公式推导,字迹工整得不像他记忆中的俞晚宁。但翻到中间部分,内容突然变了。

【3月15日】

推进器低温测试成功,但周教授不满意误差率。他说我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对的。今天看到陈予墨和林雨晴在物理实验室讨论问题,他看她的眼神......从来没那样看过我。也许在他眼里,我永远都是那个上课睡觉的问题学生。

【4月2日】

志愿填报要开始了。爸爸说项目组希望我6月前报到。该怎么告诉陈予墨?直接说我被哈工大特招了?说我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他会不会又觉得我在炫耀?还是根本不在乎?

【4月18日】

做了一个小模型,用微型推进器的原理。想在生日那天送给他,底部刻了字。希望他能明白。

【5月10日】

今天在草稿本上写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又划掉了。真是可笑,明明知道不可能。有时候会想,如果没被哈工大选中,如果只是个普通学生,会不会更简单?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地......算了,国家培养我不是为了想这些。

【5月24日】

决定明天告诉他一切。不管他信不信,不管他会不会嘲笑我,至少我要让他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是也许,他会说"等我"。

最后一页的日期停在五年前的5月24日,志愿填报截止前一天。那之后,俞晚宁就从他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陈予墨的视线模糊了。笔记中那些简短的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剖开了他记忆中那个"懒散傲慢的俞晚宁",露出里面他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少女——敏感、孤独、对他怀揣着小心翼翼的喜欢。

他抓起手机,翻出那个五年没有拨通过却依然牢记于心的号码。不出所料,依然是关机状态。他又打开搜索引擎,输入"俞晚宁哈工大",结果寥寥无几,只有几条关于某个学术会议的报道,提到"哈工大航天学院青年团队"中有个姓俞的研究员。

正当他准备放弃时,电脑突然"叮"的一声提示新邮件。发件人一栏显示"北斗七号",主题是"毕业快乐"。

陈予墨的后背窜上一股寒意。他谨慎地点开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

【想知道她现在的样子吗?】

附件是一张照片。陈予墨点击下载,高分辨率图像缓缓展开——一个现代化实验室的全景,十几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在忙碌。照片最右侧的角落里,一个纤细的背影正在操作某种精密仪器。那人扎着简单的马尾,脖颈处的弧度熟悉得让陈予墨的心脏停跳了一拍。

他放大图片,直到像素开始模糊。那个背影左手手腕上戴着一只银色手链,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微微发亮。陈予墨的呼吸停滞了——那是俞晚宁十八岁生日时他送的礼物,当时她还嫌弃"太女孩子气",没想到她一直戴着。

照片的文件属性显示拍摄于三天前,地点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实验室。没有更多信息,没有联系方式,只有这张无声的照片,证明俞晚宁确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

陈予墨猛地合上电脑,在公寓里来回踱步。五年了,他以为自己已经淡忘了那些愧疚和遗憾,但此刻它们如潮水般涌回,几乎将他淹没。

他重新打开电脑,疯狂搜索任何可能与俞晚宁有关的线索。经过两小时的努力,他在一个专业学术论坛上发现了一条重要信息:下个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航天科技论坛,哈工大代表团将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名单中赫然有"俞晚宁研究员"。

"找到了......"陈予墨喃喃自语,立刻查询论坛的参与方式。结果让他失望——这是一个高规格的闭门会议,只对业内专家和特邀媒体开放。作为刚入职的实习记者,他根本没有资格参加。

那一晚,陈予墨辗转反侧,脑海中全是俞晚宁实验笔记中的那些话,以及照片中那个模糊的背影。凌晨三点,他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他拎着行李去新华社报到后,直接找到了科技部的主任编辑。

"国际航天科技论坛?"主任推了推眼镜,"那是高端会议,我们社派李老师去,他是资深航天记者。"

"能不能让我跟着学习?"陈予墨恳求道,"我大学辅修航天工程,对这方面很感兴趣。"

主任摇摇头:"名额有限,而且......"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予墨一眼,"你刚来,还是从基础报道开始吧。"

接下来的一周,陈予墨尝试了各种方法获取论坛入场资格——联系主办方、托校友关系、甚至想伪装成工作人员,全都失败了。论坛前一天晚上,他几乎要放弃时,李记者突然打来电话。

"小陈啊,我食物中毒住院了,主任说明天的论坛你替我去。"李记者的声音虚弱但透着无奈,"资料我发你邮箱了,别搞砸了。"

陈予墨挂掉电话,双手因激动而微微发抖。他打开邮箱,仔细阅读李记者发来的资料,特别是关于哈工大团队的介绍。俞晚宁的名字出现在"微型推进系统"项目组,头衔是"副主任研究员"。

论坛当天,陈予墨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他穿着借来的西装,胸前挂着李记者的备用证件,手心不断渗出汗水。会场工作人员检查了他的证件,没有多问就放行了。

陈予墨选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环顾四周。会场陆续有人进来,大多是中年学者和业内人士。他紧张地盯着入口处,生怕错过哈工大代表团。

九点整,论坛正式开始。主办方致辞后,是几位国内外专家的主题演讲。陈予墨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做笔记,但眼睛不断瞟向嘉宾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

上午的议程即将结束时,主持人宣布:"下面有请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北斗七号'项目组俞晚宁研究员,为我们带来'微型离子推进系统在空间站应用中的突破'。"

陈予墨的笔掉在了地上。

一个身着深蓝色套装的年轻女性走上讲台。她剪了利落的短发,举止从容自信,与陈予墨记忆中的那个总是趴在课桌上睡觉的女孩判若两人。但当她调整麦克风时,左手腕上那抹银色反光让陈予墨确定无疑——这就是俞晚宁。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她的声音比记忆中低沉,但那种独特的节奏感依然没变。

陈予墨如饥似渴地注视着台上的她,几乎没听清演讲内容。他注意到她说话时会不自觉地微微歪头,思考时会轻咬下唇内侧——这些细微的小习惯,历经五年时光依然保留着。

"......最后,我想感谢团队中每一位成员。"俞晚宁的总结词将陈予墨拉回现实,"特别感谢那些曾经质疑、否定我的人,是你们让我明白,有些误会一旦造成就难再弥补,而这也促使我不断突破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

说这句话时,她的目光扫过全场,在陈予墨所在区域短暂停留。他无法确定她是否认出了自己,但那一刻,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俞晚宁礼貌地向观众鞠躬,然后走向嘉宾席。几位外国专家立刻围上去与她交谈,她切换流利的英语对答如流,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陈予墨坐在原位,动弹不得。五年前那个被他误解、轻视的女孩,如今站在他只能仰望的高度,用他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与国际专家平等交流。而他自己,不过是个靠别人生病才能混进来的实习记者。

茶歇时间,人群涌向休息区。陈予墨鼓起勇气,朝被众人围绕的俞晚宁走去。就在他距离她只有几步之遥时,一个工作人员拦住了他。

"抱歉,记者采访需要提前预约。"对方礼貌但坚决地说。

陈予墨张嘴想解释,却看到俞晚宁被几位学者簇拥着离开了休息区,走向贵宾室。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看向他这个方向。

论坛结束后,陈予墨在会场外等了两个小时,直到所有参会者都离开,也没能再见到俞晚宁。他给主办方留下联系方式,请求采访哈工大团队,但对方表示代表团已经提前离京。

回到出租屋,陈予墨疲惫地倒在床上。手机提示音响起,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有些星星,注定只能仰望。——北斗七号】

陈予墨盯着这条短信看了很久,突然笑了。他翻身坐起,打开电脑,开始撰写论坛报道。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认真研究那个他已经错过一次的世界——她的世界。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