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琴语儿扶挽风烟雨民国:烽火同心结全文目录畅读

发表时间:2025-11-24 10:35:19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1烟雨江南少年游民国三年的梅雨,像一匹被墨汁浸润的绢帛,

慢悠悠地铺展在苏州城的上空。平江区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

每一道深深浅浅的纹路里都蓄满了湿意,踩上去能听见细微的“咯吱”声,

像是老时光在巷弄间低声呢喃。潮湿的风卷着河边芦苇的清香、墙根青苔的腥气,

还有远处巷口糖粥摊飘来的桂花甜香,一并掠过鳞次栉比的白墙黛瓦。

屋檐下的雨帘垂得笔直,细密的雨珠串成线,落在路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

打湿了墙角蹲坐的小小身影。八岁的扶挽风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裤脚卷到膝盖,

露出沾着泥点的小腿。他脖颈仰得发酸,下颌线绷出小小的弧度,

鼻尖沁出的细密汗珠顺着圆乎乎的脸颊滑进衣领,凉丝丝的。他死死攥着拳头,

指缝里嵌着湿润的泥土,视线黏在墙头的瓦缝上——那里卡着一只竹蜻蜓,

红漆的翅膀被雨水淋得发亮,翅尖还挂着一滴晶莹的水珠。

这是父亲上周从上海带回的稀罕物,父亲说这是西洋玩意儿,能借着风飞到天上去,

可昨天他在院子里玩得正起劲时,一阵急风刮过,竹蜻蜓就晃晃悠悠地落在了墙头,

卡在青瓦之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喂,你蹲在这里做什么呀?

”银铃般的笑声突然在身后响起,带着江南女孩特有的软糯腔调,

像一颗甜甜的糖球砸进湿漉漉的空气里。扶挽风猛地回头,看见一个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女孩,

红头绳在雨雾里格外显眼,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她穿着月白色的细布裙子,

裙摆上绣着几朵小小的玉兰花,针脚细密,一看就是精心缝制的。女孩手里举着一把油纸伞,

伞面上画着浅淡的山水图,伞骨是光滑的竹制,握在她小小的手里刚刚好。

她蹦蹦跳跳地走近,裙摆扫过墙角的青苔,惊起几只褐色的潮虫,它们急匆匆地钻进砖缝里,

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在拿我的竹蜻蜓。”扶挽风嘟囔着,语气里满是懊恼,

他伸出小手指了指墙头,“它卡在瓦缝里了,我够不着。”女孩歪着脑袋,

杏眼亮晶晶地盯着瓦缝,像只好奇的小猫咪。她的睫毛很长,上面沾着几颗细小的雨珠,

像撒了一层碎钻。“我帮你呀!”她脆生生地说,说着便踮起脚尖,

将手中的枣木发簪取了下来。发簪是母亲亲手做的,顶端雕着一朵小小的梅花,

打磨得光滑圆润,此刻成了撬动竹蜻蜓的工具。扶挽风瞬间屏住呼吸,

双手不自觉地攥得更紧了,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他看着女孩纤细的胳膊微微用力,

发簪在瓦缝里轻轻撬动,竹蜻蜓的翅膀晃了晃,却依旧卡在那里。“小心点,

别把发簪弄坏了。”他忍不住提醒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他知道这样的发簪,

对女孩子来说是很珍贵的。女孩“嗯”了一声,嘴角弯起一个小小的弧度,

调整了一下发簪的角度,又轻轻一挑。这次,竹蜻蜓终于松动了,打着旋儿从瓦缝里落下来,

带着一串水珠,正好掉在扶挽风伸出的掌心里。“拿到啦!”女孩欢呼一声,

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眼角弯成了月牙,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格外可爱。

扶挽风看着掌心失而复得的竹蜻蜓,心里一阵欢喜。他小心翼翼地擦掉上面的泥水,

突然注意到女孩的手背上沾了几点灰尘,便不假思索地抓起她的手,

对着灰尘轻轻吹了吹:“可别弄脏了仙女的手。”琴语儿的脸颊瞬间红透了,像熟透的樱桃,

连耳根都染上了粉色。她猛地抽回手,动作太急,不小心撞歪了手中的油纸伞。

细密的雨丝落在她泛红的脸颊上,凉丝丝的,像撒了一层细碎的珍珠粉。两人对视一眼,

看着彼此湿漉漉的发梢、沾着泥点的衣角,还有女孩鼻尖上的小小雨珠,

忍不住“咯咯咯”地笑作一团。笑声清脆,像风铃在风中摇晃,惊飞了檐下避雨的几只燕子。

它们扑棱着翅膀,穿过雨帘,向远处的河道飞去。河面上,乌篷船的橹声咿呀,

船夫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慢悠悠地摇着船,船桨划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笑声、橹声、雨声交织在一起,

唤醒了巷子里沉睡的春意——墙头上的爬山虎抽出了嫩红的芽,

墙角的迎春花也悄悄绽开了几朵嫩黄的花。暮色四合时,雨渐渐小了,变成了细密的雨丝,

像一层薄薄的纱,笼罩着整个苏州城。扶家老宅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

混着桂花糖藕的甜香,顺着风飘出很远,勾得人食指大动。

琴语儿攥着一本被雨水洇湿了边角的《三字经》,站在扶家雕花的木门前,

犹豫着要不要敲门。她今天跟母亲来隔壁拜访亲戚,刚才和扶挽风玩得忘了时间,

现在母亲已经回家了,她却还攥着那本《三字经》——那是刚才不小心从书袋里掉出来,

被扶挽风捡起来的,上面还留着他小小的手印。就在这时,

二楼的雕花窗格“吱呀”一声推开了,扶挽风探出半个身子,手里拿着一个油纸包,

朝她晃了晃:“语儿,接着!”话音未落,油纸包便划着一道优美的抛物线,

稳稳地落在琴语儿怀里。温热的触感透过油纸传来,驱散了些许凉意。她低头一看,

油纸包上印着淡淡的桂花图案,甜香从纸缝里钻出来,沁人心脾。“这是我娘炖的桂花糖藕,

我特意留了最大的一块给你。”扶挽风趴在窗台上,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得意,

像只邀功的小狐狸,“我娘今天放了好多桂花,可甜了!”琴语儿抱着油纸包,心里暖暖的。

她抬起头,对着窗台上的少年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谢谢你,

挽风。”“不用谢!”扶挽风摆了摆手,又突然想起什么,补充道,“明天你还来吗?

我教你玩竹蜻蜓,我今天学会了一个新玩法,能让它飞得更高!”“来!”琴语儿用力点头,

抱着油纸包,蹦蹦跳跳地跑回了家。油纸包很沉,里面的糖藕还冒着热气,

烫得她手心微微发麻,可她却舍不得松手,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扶挽风趴在窗台上,

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处,才转身跑回屋里。桌上,

一碗冒着热气的桂花糖藕正放在那里,藕段雪白,裹着晶莹的糖霜,上面撒着金黄的桂花,

甜香扑鼻。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塞进嘴里,甜汁在舌尖化开,甜而不腻,

带着桂花的清香。可他吃着吃着,却想起了刚才女孩红透的脸颊,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

嘴角的糖霜都忘了擦。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天气晴朗,

平江路的巷子里总能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他们有时在河边的大槐树下玩竹蜻蜓,

扶挽风手把手地教琴语儿怎么调整角度,怎么借着风的力量让竹蜻蜓飞得更高,

看着红漆翅膀的竹蜻蜓飞向蓝天,又慢悠悠地落下来,

两人就会拍手欢呼;有时在扶家的院子里,一起翻看扶挽风从书塾借来的绘本,

绘本上画着孙悟空、猪八戒,扶挽风就绘声绘色地给琴语儿讲《西游记》的故事,

讲到精彩处,两人都会听得入了迷;有时琴语儿会带着自己绣的小荷包,送给扶挽风,

荷包上绣着小小的兔子、蝴蝶,针脚虽然稚嫩,却格外可爱,

而扶挽风则会把父亲带回来的西洋糖果,偷偷塞给她,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

是琴语儿从未见过的稀罕物。江南的梅雨一场接一场,青石板路被冲刷得愈发温润,

墙头上的青苔长得愈发茂盛,而两个孩子的情谊,也像巷子里的藤蔓,在时光的滋养下,

悄然生长,紧紧缠绕。有一次,琴语儿的母亲让她送一篮新鲜的杨梅给扶家。

扶挽风接过杨梅,拉着琴语儿跑到院子里的石榴树下,两人坐在石凳上,

你一颗我一颗地吃了起来。杨梅酸甜多汁,红色的汁水沾在他们的嘴角,像小小的胭脂。

“我娘说,吃了杨梅,夏天就不会中暑了。”琴语儿一边擦着嘴角,一边说。扶挽风点点头,

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用彩色糖纸包着的糖果,递给她:“这个给你,比杨梅还甜。

”琴语儿接过糖果,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开来,

比杨梅还要甜几分。还有一次,扶挽风在书塾里得了先生的表扬,

奖励了一本崭新的《唐诗三百首》。他放学回家后,第一时间就跑到琴语儿家的门口,

把书举得高高的,向她炫耀:“语儿,你看!先生夸我背书背得好,给我的奖励!

”琴语儿羡慕地看着那本书,眼睛亮晶晶的:“真厉害!挽风,你能教我读诗吗?

”扶挽风拍着胸脯,大声说:“当然可以!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教你一首!”于是,

每天傍晚,在枫桥边的柳树下,总能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扶挽风拿着《唐诗三百首》,

一字一句地教琴语儿读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稚嫩的读书声顺着风飘远,与运河里的水声、远处的蛙鸣交织在一起,

成了江南暮色中最动听的旋律。琴语儿学得很认真,很快就记住了好几首诗,

有时还会背给母亲听,母亲听了,笑得合不拢嘴,直夸她聪明。日子一天天过去,

梅雨季节渐渐结束,夏天悄然而至。苏州城被烈日炙烤着,空气里弥漫着荷花的清香。

扶挽风和琴语儿依旧每天在一起玩耍,他们会在傍晚时分跑到河边,踩着清凉的河水,

追逐着飞舞的萤火虫;会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

听大人们讲过去的故事;会一起数天上的星星,讨论着星星上面到底有什么。他们的童年,

就像江南的夏天,温暖而明亮,充满了欢声笑语。而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

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也成了两人心中最珍贵的回忆,在往后的岁月里,

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始终闪耀着温暖的光芒。2月下盟誓宣统帝退位那年,

江南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刚过正月,河边的柳丝就抽出了嫩黄的新芽,软软地垂在水面上,

微风一吹,便轻轻摇曳,像少女温柔的发丝。枫桥边的桃花也开了,**嫩的花朵缀满枝头,

远远望去,像一片粉色的云霞,引得蜜蜂嗡嗡地围着花朵打转。运河里的水涨了起来,

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还有往来穿梭的乌篷船,船桨划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将水中的倒影搅得支离破碎。十五岁的琴语儿穿着一身淡青色的旗袍,

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针脚细密,栩栩如生。

她的乌黑青丝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发间插着一支白玉茉莉簪子,玉质温润,

茉莉花瓣雕刻得惟妙惟肖,淡雅的香气随着晚风飘散,沁人心脾。她倚在枫桥的栏杆上,

望着河面上的乌篷船,看着船桨摇碎满江的星斗,眼神里带着几分少女独有的憧憬与温柔。

远处的戏楼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评弹声,吴侬软语,婉转悠扬,唱着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

今天唱的是《玉蜻蜓》,说书人的声音抑扬顿挫,将沈三白与芸娘的故事讲得催人泪下。

琴声、歌声混着运河的水声、船桨的摇橹声,还有岸边茶馆里传来的喧哗声,

在夜色中缓缓流淌,构成了一幅热闹而又温柔的江南夜景图。石板路上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沉稳而有节奏,一步步靠近。琴语儿不用回头,就知道是扶挽风来了——这三年来,

她早已熟悉了他的脚步声,无论是轻快的,还是沉重的,她都能在第一时间分辨出来。

少年穿着一身月白色的长衫,身姿挺拔,比三年前长高了不少,眉眼间褪去了儿时的稚气,

多了几分书卷气。他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青色的发带束着,

额前的碎发被晚风轻轻吹动。他怀里抱着一本刚从书塾借来的《天演论》,

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扶挽风走到琴语儿身边站定,

晚风拂起他的衣角,带着淡淡的墨香,那是他常年读书留下的味道。两人并肩站着,

沉默了片刻,只有评弹声和水声在耳边萦绕。夜色温柔,月光洒在他们身上,

给他们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今天先生讲了《天演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扶挽风先开了口,声音比儿时低沉了许多,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却又多了几分坚定,

“现在时局动荡,清廷退位,共和初立,正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时候。

只有学好知识,才能为国家做些实事。”琴语儿侧过头,看着他认真的侧脸。

月光洒在他的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他的眼睛很亮,像盛满了星光,

里面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你想报考政法大学,就是想为国家做些事情吗?”她轻声问道,

语气里带着一丝敬佩。“嗯。”扶挽风重重地点头,眼神坚定,“我想学习法律,

将来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他顿了顿,转过头,

目光落在琴语儿脸上,眼神变得格外温柔,像月光一样柔和,“语儿,等我从政法大学毕业,

就去你家求娶。”琴语儿的心跳陡然加快,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脸颊瞬间红了,像熟透的苹果。她连忙低下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长长的睫毛像蝴蝶的翅膀一样轻轻颤动,掩盖着眼底的羞涩与欢喜。晚风拂过,

带来阵阵花香,也吹起她耳畔的碎发,遮住了她泛红的脸颊。扶挽风看着她娇羞的模样,

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两枚用红绳串着的铜钱,铜钱边缘磨得光滑,显然是被人经常摩挲。

“这是我上周去寒山寺求的,老和尚说开过光,能保平安。”他拿起一枚铜钱,

轻轻放在琴语儿的手心,铜钱冰凉的触感传来,却让琴语儿的心变得滚烫,“一枚给你,

一枚我留着,就当是我们的信物。”琴语儿握紧手心的铜钱,指尖微微颤抖。

她从袖中取出一方绣帕,递到扶挽风面前。绣帕是天青色的,

上面用金线绣着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边缘还缀着几颗圆润的珍珠,

是她绣了半个月才完成的——每天晚上,等家人都睡了,她就坐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绣着,

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流出血来,她就用布条缠一下,继续绣,

只为了能给他一份独一无二的信物。“这是我绣的,你贴身带着。”她的声音轻柔,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扶挽风接过绣帕,入手柔软,金线的光泽在月光下闪烁。

他轻轻抚摸着绣帕上的并蒂莲,心中一阵暖意,眼眶微微发热。他知道,

这方绣帕凝聚着她的心血,每一针每一线,都代表着她的心意。琴语儿鼓起勇气,抬起头,

看着他的眼睛,然后轻轻将头靠在他的肩上。少年的肩膀宽阔而坚实,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我等你,多久都等。”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坚定,像春日里的微风,

却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咚——”,三响过后,

夜更静了。芦苇丛中栖息的白鹭被梆子声惊动,扑棱棱地飞起,掠过两人交叠的影子,

飞向漆黑的夜空。运河里的水轻轻荡漾,映着月光,也映着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扶挽风伸出手,轻轻揽住琴语儿的肩膀,将她搂在怀里。他低头看着怀中人的发顶,

发间的茉莉香气萦绕在鼻尖,心中满是欢喜与幸福。“语儿,等我毕业,我们就成亲。

”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在苏州买一座带院子的房子,

院子里种满你喜欢的茉莉花和桂花,再养一只猫,一只狗,每天早上一起听鸟鸣,

晚上一起看月亮,好不好?”“好。”琴语儿轻轻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她闭上眼睛,

感受着他怀里的温度,听着他沉稳的心跳声,觉得此刻的幸福,足以抵挡未来所有的风雨。

她相信,只要他们心意相通,无论等待多久,无论经历多少困难,最终都能走到一起。

那天晚上,两人在枫桥边站了很久,直到评弹声停了,乌篷船也渐渐少了,

才依依不舍地分别。扶挽风送琴语儿到家门口,看着她走进院子,才转身离开。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拉长了他的身影,也拉长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回到家,

扶挽风将琴语儿送的绣帕贴身藏好,然后翻开《天演论》。可他看了半天,

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脑海里全是琴语儿娇羞的脸庞、温柔的声音,

还有她靠在自己肩上的温度。他忍不住从怀中掏出那枚铜钱,放在指尖摩挲,

嘴角扬起一抹甜蜜的笑容。而琴语儿回到房间,将那枚铜钱用红绳系好,戴在手腕上。

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铜镜中自己泛红的脸颊,想起扶挽风坚定的眼神、温柔的承诺,

忍不住笑了起来。窗外,月光皎洁,洒在房间里,像一层薄薄的银纱,笼罩着少女的心事。

此后的日子里,两人见面的时间少了许多。扶挽风忙着准备新式学堂的入学考试,

每天都泡在书塾里,刷题、背书,常常学到深夜。琴语儿则在家中跟着母亲学习女红,

偶尔也会读一些父亲买回来的新书,那些关于自由、平等的文字,

让她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但他们总会抽出时间,在傍晚时分,

在枫桥边或是巷口的大槐树下见一面,说说话,分享彼此的心事。有时,

扶挽风会给琴语儿讲书塾里的趣事,讲先生讲的新知识;有时,

琴语儿会给扶挽风绣一些小物件,比如书签、荷包,上面绣着精致的花纹。有一次,

扶挽风因为备考压力太大,心情有些烦躁。琴语儿看出了他的心事,拉着他跑到河边,

捡起石子打水漂。“你看,”她指着水面上跳跃的石子,笑着说,“再难的事情,

就像打水漂一样,只要静下心来,总能找到办法的。”扶挽风看着她灿烂的笑容,

心中的烦躁瞬间烟消云散。他点点头,学着她的样子捡起石子,扔向水面,

石子在水面上跳跃了几下,溅起一串水花。还有一次,琴语儿读了一本关于革命的书,

心里有些迷茫。她问扶挽风:“挽风,你说,我们真的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吗?

”扶挽风沉默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能。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有一天,

我们会实现这个目标的。”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琴语儿心中的迷茫渐渐散去。

他们的情谊,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从儿时的玩伴,变成了彼此心中最重要的人。

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憧憬未来,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就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3暗潮汹涌北伐战争的硝烟像一张灰黑色的巨网,

从北方缓缓蔓延开来,一点点笼罩住江南大地。苏州城也被这股硝烟笼罩,

往日里宁静祥和的街道,渐渐多了几分紧张的气息。火车站里,人声鼎沸,

蒸汽火车喷出的浓烟滚滚,与人群的哭泣声、孩子的哭闹声、火车的汽笛声绞缠在一起,

显得格外嘈杂。铁轨在炮火的余震中微微震颤,仿佛随时都会断裂。

扶挽风穿着一身笔挺的深灰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几分青涩,却又故作沉稳。

他的肩头落满了煤灰,

西装的袖口也沾了些许灰尘——那是刚才帮着搬运行李时不小心蹭到的。他站在月台上,

身边围着几个亲友,父亲拍着他的肩膀,叮嘱他在南京要照顾好自己,凡事多留心,

母亲则红着眼眶,不停地往他的行李箱里塞着衣物和食物,

嘴里念叨着:“南京天气比苏州冷,多带几件衣服,别冻着了。”远处传来沉闷的炮响,

“轰隆——轰隆——”,声音不算太近,却足以让人心惊胆战。送行的人群中,

一个年幼的孩子被吓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钻进了母亲的怀里。母亲紧紧抱着孩子,

脸色苍白,不停地安慰着:“别怕,别怕,马上就好了。”琴语儿站在人群的边缘,

穿着一身浅蓝色的旗袍,头发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她的袖口微微卷起,

里面藏着几本被硝烟熏黄了封面的进步刊物——那是她托人从上海买回来的,

上面刊登着关于革命、关于平等、关于自由的文章。她知道这些东西不能让外人看到,

尤其是在这样敏感的时期,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她走到扶挽风面前,

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平安符,塞进他的大衣口袋里。平安符是她亲手绣的,

上面绣着一个小小的“福”字,用的是最结实的丝线,她绣了整整一个晚上,

希望能保佑他平安顺遂。“在南京要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

”她仰头望着车窗里意气风发的少年,眼眶被悬浮在空气中的煤灰刺得微微发红,

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扶挽风握住她的手,他的手心有些凉,却很有力。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