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说致敬所有在赛场内外创造“无双”时刻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从未被广泛传颂,
却在时光中铸就了真正的传奇。1声音的序曲(2005年春)上海四月的清晨,
薄雾如纱,轻轻覆盖在黄浦江面上。外滩的老钟楼刚敲过六点,
位于江西路的录音棚已经亮起了灯。叶小雨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将最后一条音频线接好。
控制台上,密密麻麻的按钮像钢琴的黑白键,她纤细的手指在其间游走,调试着设备。
“叶工,运动员们已经到了。”助理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一群穿着国家队运动服年轻人。
他们鱼贯而入,原本宽敞的控制室顿时显得拥挤起来。人群中,林远站在最后面。
他第一次进入专业录音棚,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空间。
隔音墙上挂着历届世乒赛的宣传海报,玻璃另一侧的录音室里立着巨大的麦克风,
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大家先熟悉一下环境,九点正式开始录制。”叶小雨拍拍手,
声音清脆有力,“我是这次的音频工程师叶小雨,
负责把你们的声音变成世乒赛最动人的旋律。”队员们嘻嘻哈哈地涌进录音室,
对着麦克风做鬼脸。只有林远站在原地,目光落在叶小雨身上。她扎着简单的马尾,
白色T恤配牛仔裤,看起来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但言谈举止间透着专业与自信。
“你不进去吗?”叶小雨注意到他,微笑着问。林远有些局促:“我...再看看。
”录制开始后,问题接踵而至。这些在球场上所向披靡的运动员,
面对简单的旋律却显得手足无措。节奏不稳、音准偏差,甚至连最基本的和声都难以完成。
“停一下,”叶小雨通过麦克风打断录制,“第三小节,有人进早了。
大家注意听耳返里的节拍器。”林远是问题最严重的一个。他紧张地盯着乐谱,
每一个音符都唱得小心翼翼,却总是在转音处走调。几次重录后,
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休息时间,队员们三三两两地出去透气。
林远独自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盯着手中的乐谱发呆。“喝点水吧。”一瓶矿泉水递到他面前。
林远抬头,看见叶小雨温和的笑容。“对不起,我耽误大家进度了。”林远接过水,
声音低沉。叶小雨在他身边坐下:“我看了资料,你是队里接发球成功率最高的选手。
听球路那么准,怎么听音符就这么困难呢?”林远苦笑着摇头:“乒乓球的声音是实的,
每个旋转、每个力道都有对应的声音。可音乐...太抽象了。”“也许你可以试试,
把节拍想象成球弹跳的节奏?”叶小雨拿起桌上的铅笔,轻轻在乐谱上敲击,“你看,
这个四四拍,不就像球在桌面上弹跳的规律吗?”林远怔住了。这个简单的比喻,
突然打开了他记忆深处的一扇门。“我小时候...”他犹豫着开口,“在省队训练时,
宿舍在地下室。墙壁老是渗水,滴答,滴答,声音特别规律。晚上睡不着,
我就用球拍敲击墙面,跟着水滴声编旋律。”他说完就后悔了。这么幼稚的事情,
说出来怕是要被笑话。没想到叶小雨眼睛一亮:“真的?那你其实是懂音乐的嘛!
那种即兴的节奏感,比死记乐谱珍贵多了。”她的认可像一缕阳光,
照进林远心中那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那一刻,
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对着墙壁敲击旋律的少年。2深夜的共鸣录制持续到晚上十点,
进度仍然不理想。**人决定第二天继续,队员们陆续离开,只有林远留了下来。
“你怎么还不走?”叶小雨从控制室出来,看见林远还在整理录音室里的器材。
“我看你一个人要收拾这么多设备,想帮帮忙。”林远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
“而且...我想再练练那几句旋律。”叶小雨心里一动。这个看似内向的男孩,
其实有着细腻的心思。“那你帮我整理线材吧,我正好要处理今天录制的素材。
”两人分工合作,效率高了很多。林远细心地卷着各种音频线,叶小雨在控制台前戴着耳机,
专注地听着白天的录音。“你要不要听听看?”她突然转头问林远,“作为演唱者,
了解一下自己的声音在专业设备里是什么样子。”林远犹豫了一下,接过耳机。
当自己的声音清晰地传入耳中时,他忍不住皱眉:“这么难听吗?
”叶小雨笑了:“不是难听,是真实。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质,
关键是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她调出一个音频文件:“这是我做的一个demo,
你听听看。”耳机里传来熟悉的旋律,但配器却与众不同。在传统的鼓点和吉他声中,
隐约能听见乒乓球落台的清脆声响,间奏部分融入了运动员训练时的喘息和赛场上的呐喊。
林远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乐让他想起训练馆里的汗水,想起比赛时的紧张,
想起胜利时刻全场沸腾的欢呼。“像世乒赛现场,”他缓缓睁开眼,“但更孤独。
”叶小雨愣住了。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她创作时的内心感受。“你怎么听出来的?
”“因为你在观众欢呼声下面,加了很轻的、一个人的呼吸声。”林远说,“那种感觉,
就像站在赛场中央,明明周围都是人,却感觉世界上只有自己和对面那个球台。
”叶小雨久久没有说话。她的前任——那位在摇滚圈小有名气的乐手,
曾毫不留情地嘲笑这个创意:“体育音乐?不就是励志口号的配乐吗?浪费你的才华。
”而眼前这个连基本音准都掌握不好的乒乓球运动员,却听懂了她藏在技术背后的情感。
那晚,他们并肩坐在控制室的地板上,窗外是浦东新区的璀璨灯火。叶小雨打开录音设备,
林远即兴哼唱着他小时候在地下室编的那些旋律。“规则变化快,其实我们有实力,
根本不怕改...”林远随口哼着调子,叶小雨在旁记录着谱子,“要想独步天下,
就得什么也不怕。”这句后来被正式收录进专辑的歌词,就这样在一个普通的春夜里诞生了。
3成长的轨迹(2006-2007)世乒赛主题曲发布后,意外地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特别是那句“要想独步天下,就得什么也不怕”,成为了队员们的口头禅,
甚至被印在了队内训练馆的墙壁上。林远和叶小雨保持着联系。偶尔,
林远会把自己新编的旋律用手机录下来发给叶小雨;而叶小雨也会在林远比赛前,
发去简短的加油信息。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林远作为替补队员随队出征。
那是他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紧张得连续几天睡不着觉。比赛前夜,
他收到叶小雨发来的音频文件。“睡不着的时候听听这个,”她在短信中写道,
“我混入了训练馆的环境音,希望能让你感觉像在家一样。”林远戴上耳机,
淌:乒乓球落台的声音、鞋底摩擦地板的声音、队友们的交谈声、教练的指导声...最后,
是叶小雨轻柔的哼唱,用的是他们当初即兴创作的那段旋律。那一夜,林远睡得格外香甜。
次年,林远的职业生涯迎来突破。他在队内循环赛中连胜多位主力,
获得了世乒赛单打参赛资格。与此同时,叶小雨**的体育音乐专辑获得了业内奖项,
她被邀请参与奥运音效设计团队。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前夕,
团队再次集结录制新一季主题曲。此时的林远已是队内重点培养的新星,
而叶小雨也成为了体育音乐领域的知名工程师。再次相见,两人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林远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叶小雨的技术也更加纯熟老练。录制过程异常顺利,
林远不再是那个跟不上节奏的新人,而是能够带领队友完成和声的骨干。“进步很大啊。
”休息时,叶小雨对林远说。“有个好老师嘛。”林远笑着回应。那天录制结束后,
他们再次留在录音室聊天。这一次,不再是指导与学习,而是平等的交流。
“我收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叶小雨突然说。
林远怔了一下:“美国的那个伯克利?”叶小雨点头:“他们有一个体育音乐研究的项目,
全球只招五个人。”“恭喜你。”林远真诚地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我还没决定去不去。”叶小雨轻声补充,“这里有明年的奥运备战,
有队歌的第十季策划...”“你应该去。”林远打断她,“记得你当年对我说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