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热推小说白梅又开:我嫁给了青梅竹马,但他的心上人不是我主角谢临沈意镇北王全文在线阅读

发表时间:2025-11-07 13:48:20

>>>>点击查看详情<<<<

>>>>点击阅读全文<<<<

正月十六,京都初雪未融。宫城的钟声传到长街时,百姓还在燃放爆竹。

那一声声炸裂的响动,掩过了马蹄在青石上的踏击。我坐在轿中,指尖捏着一块温热的香帕。

帕角绣着一朵山茶,线脚极细,是我亲手缝的。三年前他要赴北疆时,

我曾塞在他怀里一块相同的。只是那块,早随他一同埋进雪原。我嫁的人,是镇北王谢临。

也是我从小长大的青梅。那年杏花初开,谢临十二,我十岁。河堤的水漫过石阶,

他脱下靴子,卷起裤脚,蹲在水里为我捡一支落下的风筝骨。“你怕什么?”他笑着回头,

“我在这儿呢。”我当时不怕水,只怕他滑下去。风一阵紧过一阵,他脚下的石头青滑,

他却仍伸手去够那风筝,像是在执一件很重要的事。风筝骨终于取回,他递给我时,

全身都湿透了。“阿芷,”他说,“你哭什么?”我摇头,只看见他鬓边的水光闪着阳。

——他出征北疆,随身带着的那根风筝线,就是那年留下的。后来我们都长成了大人的模样,

他生得清俊,行止沉稳,是朝中少有的少年将军,皇帝亲封的镇北王。我身为丞相之女,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是城中有名的贵女,我以为我们是顶顶相配的。可惜,

自他凯旋归来那日起,我便知他与我之间再无儿时的情谊。轿门掀开,他立在雪中,

穿玄金盔甲,腰侧的佩剑未卸。礼官催促,他才俯身伸手。那手仍旧温热,我抬眼望他,

唇角轻抿。他避开了我的目光。婚礼循例极盛,宫中御赐的鸾车、凤冠、锦帛无数。

百官齐贺,街巷传颂“将军功成娶青梅”的佳话。我知这些话听着光彩,落到心里,

却冷得很。忽然想起,那年夏天,园中的槐树正开花。午后的风吹得人犯困,

我坐在树下数花瓣,谢临捡了两片瓦片,一正一反,摆成桌案模样。“阿芷,”他抬头看我,

“今日做什么好?”“做饭。”我笑,“我当娘子,你当官人。”他说好,

便折了几片槐叶当菜,捏土团作饭。太阳斜过枝桠,他的小手满是泥,仍端端正正地捧着。

“娘子,请用。”我忍笑接过,他又忽然正色道:“我以后长大了,要娶你。

”那语气笃定得像宣誓。我问他:“若是你当了大将军呢?”“当了大将军,也要娶。

”他想了想,又加一句,“不许别人抢。”我笑着去抢他手里的泥饭团,脚下一滑,

差点摔倒。他慌忙去扶,手上那团泥糊了我一袖,他急得直擦:“别哭,阿芷。”我没哭,

只是看着他,忽然觉得那句话很好听。而如今,他已不记得那一场“婚事”,

只记得另一位替他挡箭的女子。槐花年年落,他的誓言也落在尘里。入夜,王府张灯结彩。

新房红烛高烧,香烟缭绕。谢临推门而入,脱了外甲,神情沉着。我坐在榻上,垂眸不语。

喜帕下的红光映在指背,似血色。“阿芷,”他轻声道,“今日太劳你了。”他挑起喜帕,

我抬头,对上他漆黑的眸。那一刻,似乎又回到少年时节,他陪我放风筝、采杏花的春天。

可那目光里,再无柔意。“该劳的,是王爷。”我轻声答。烛影摇晃,他沉默片刻,

低低道了一声:“休息吧。”他在榻侧坐了一会,门外夜风起,吹散了檐下的喜花。那一刻,

我忽然明白,所谓“夫妻”,原来也能如此清冷无声。三日后,他奉旨入宫谢恩。

朝中旧臣皆称羡,言“镇北王夫妇乃天作之合”。我在王府侧院设了香案,为谢夫人上香。

那是我婆母,也是我从小敬重的人。她的灵位后摆着他从北疆带回的铜牌——刻着沈梨二字。

那是他阵前护身的牌。我看了许久,才轻轻替铜牌拂去灰尘。屋外传来脚步声。

谢临立在门口,神色寡淡。“那是她的遗物。”他说。我未回头,只是应了一声。“我知道。

”片刻的沉默之后,他转身离去。门扉轻合的那一瞬,香灰落下,熄了一线火。雪夜将阑,

我心头却空落如初。——那之后的日子,王府渐渐安静。谢临每日入宫议事,夜里多在书房,

不再过我的院。下人行礼时仍称我“王妃”,可那称呼像是虚名。有时我也想,

也许他仍在梦里见她。北疆的风雪、那场箭雨,

还有那位曾替他挡下流矢的女子——都留在他心底,化成无法言说的影。我不怪他。

只是夜深偶闻马蹄声远去,仍会不由自主推门而出。庭中冷香弥漫,我望着那盏未灭的灯,

心里想着——他又要去哪里?无人回答。只是风穿过走廊,卷起我的衣角,轻得几乎听不见。

记得十二岁那年,盛夏的雨来得急,我们避在祠堂的石亭下。他脱下外衣,搭在我头上,

说:“娘子不该淋雨。”我打了他一下,脸却红了。他笑着,又凑近些,

指着雨帘外的池塘:“等我封侯,咱就在那儿盖屋。要多高的窗都行。”“我不要太高,

风大。”我说。他偏笑得更欢:“那就矮一点,好**。”那时我们都还小,

不懂什么藏与不藏。只是那一瞬,雨声极轻,天地好像只剩他一人。三月,

京都的雪终于化尽。王府新修的池塘里种上了早开的芙蓉,谢临照例每日入宫议事,

朝中新设了“北防司”,他是首任都统。那一日黄昏,宫中忽然传旨——皇帝赏赐一名女子,

称将军府后院太冷清,人多才能照顾好将军。我得知消息时,正与嬷嬷清点库房。“赏人?

”我略一停笔,“什么人?”嬷嬷小心答道:“听说姓沈。”那一瞬间,

笔尖在账册上顿了下。——沈。这是一个旧姓。黄昏未透,金车已至。女子自车帘后下,

行止娴雅,穿着淡青宫纱。她行礼时,语气柔顺,眉目间却带着一分从容。“沈意,

叩见王爷、王妃。”她的声音清亮,如一滴水落入深井。皇命难违。谢临命人安置她在东厢。

礼官宣旨时,言明“沈氏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宜近待”,这“近待”二字含义不明,

礼官读完后,嘴角带了点笑。谢临神色一凛,抱拳谢恩。我垂目行礼,心头微凉。

突然想起十五岁那年,我随父去城外祈福。归途中马惊,他从林间跃出,一箭射断马缰。

他抱着我翻下山坡,气息微乱,额上全是汗。“吓坏了?”我摇头,

他笑着替我拂去鬓角尘灰。“别怕,有我。我也只有你!”那一声“只有你”,我记了很久。

后来每当宫中传他战事危急,我就会梦到那一幕——他逆光而来,手里握着那支箭。

——沈意入府后,府中气息渐变。她善解人意,知分寸。王爷若外出,

她便不见;王爷若留府,她必备茶。所有举止都不逾规,却让旁人挑不出错。三日后,

她在花厅偶遇我。那天阳光正好,她坐在阶下替小婢修琴弦,听见脚步声,起身行礼。

“王妃,”她微笑道,“此琴是北疆旧物,王爷命人修好,我怕损坏,亲自看着。”我点头,

淡淡道:“王爷向来惜物。”她垂眸,神色柔和。我看见她腕间一串细珠,是帝赐白玉。

那种玉极罕,只出宫内,外人不得佩。“是陛下赏的。”她似笑非笑地轻抚那串珠,

“说是让我好生照顾王爷,若是王爷看得上我便让我为王爷延绵子嗣。”我只嗯了一声。

她的笑更浅,像是在看一个已然输了局的人。记得那年盛夏,天热得厉害。

丞相府的湖水浅浅的,我们卷着裤脚捉父亲养的锦鲤。谢临拎着一只竹篮,嘴里还叼着草茎。

看到一条大锦鲤带着几条小锦鲤游过。他问我:“等我长大娶了你,我们会有几个孩子?

”我被问愣了,半晌才道:“不知道!”他傻笑着问我:“你想要几个?”“我想要两个,

一个像你,一个像我。”我说。他想了想,很认真地摇头:“都得像你。”“为什么?

”“像我就要去打仗,像你就能待在家。不用吃苦!”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去捧水。

阳光从水面跳起来,映在他眼里亮晶晶的。我趴在湖边台阶上笑,笑得前仰后合。他也笑,

往我脸上泼了一把水。“那若都像我,你岂不是亏了?”我问。他装作想了半天,

忽然小声说:“那再生一个,像我也成。万一你怕黑,他能陪你。”我又笑,笑着笑着,

心里觉得那话像真的。那时的风带着花香,我们都还没长大。后来我常想起这一幕。

北疆的风雪声很像那年河里的水声,只是冷了许多。他成了镇北王,我成了他的妻。

可我们再也没提过孩子,如今再想起确实别人要给他生孩子了。夜间,谢临照旧未归。

风从窗缝灌进来,灯焰轻颤。管家送来一封折子,说是王爷令暂存。信封上盖着宫印。

我未拆,只收在匣中。第二日早朝,他从宫里归来,眉目沉肃,衣上隐隐带了酒气。

我替他解甲,他忽然问:“东厢冷不冷?”我手一滞:“不知。”“沈姑娘病了,

吩咐人送些补药过去。”“好。”他未再言语。那一夜,他又去了东厢。

那个说着只有我的少年终究是回不来了······日子一日接一日,

王府的风声也多了起来。街坊传言,镇北王救下的女子原来并未殁,如今陛下特赐以谢恩情。

这些话传得越久,越真。有时我走在回廊,远远看见他与她一同行走。她身着浅色衣衫,

手执一柄宫扇,他略低着头,与她说些什么。那样的场景,从旁看去——正是佳偶。

只是她身后的侍婢,衣色并非府制。那是宫中女官才得用的青纹。我心中有一瞬恍惚。这府,

似乎不全是我们的了。只是当局者迷,他也许不觉得是我们罢了。春宴那日,

皇帝亲书“镇北功勋”四字,命人送来。沈意代谢临谢恩。她穿着银线宫裙,

跪拜时衣袖拂地,仪态端庄。礼毕,皇使当众笑言:“沈姑娘与王爷本情投意合,

如今陛**恤英雄,赐之同府居,尽早为镇北王府开枝散叶,乃天作之合。”众人皆笑。

我亦随礼,未作声。谢临神色未变,只低头敬酒。宴散后,他独自饮了一盏。我走到门边,

轻声唤他。“累了,早些歇吧。”他抬眼看我,那一瞬的神情有些疲惫。“她不过一介女子,

别放在心上。”我微微一笑,回道:“王爷多虑。”他没有再说话。烛光映在墙上,

影子拉得极长。那影子里,两人背对而立,中间隔着一盏灯火。窗外风动,春意正盛。

他被封镇北大将军那年,宫门外的柳絮乱飞。我为他折了一枝柳,插在马鞍旁。“到了北疆,

也要记得回信。”“回。”他笑,“我若不回,阿芷会来找我么?”我说:“不找。

”他说:“那我就回。”那时我们都以为,天下再远,也能重逢。——可重逢之后,

却隔着一座城,一层心。当夜我未眠。院中花树轻摇,枝头有鸟啼。灯下,

我取出那封宫印折子,再看一眼。封口未开,朱印却淡了些许。我吹熄灯火,

将信重新放回匣中。在那一刻,心中忽有一种莫名的预感——有些人,不是来了,

而是被送来的。入夏的风带着潮气。王府的池水被晒得泛白,荷叶初露。我命人换下厚被,

吩咐丫鬟撤去炉火。院中安静得很,只偶尔传来几声琴音,从东厢传来,声声入耳。

那琴曲名《折枝》。沈意常弹,据说是北疆旧调。我不知她是否知道,

那曲子原是我与谢临小时候合弹的。那年他学琴不过数日,指法笨拙,却偏要我教他。

他弹一遍错三处,我笑着打他指尖。他笑着说:“你再打几次,指上都能开花。

”如今他在廊下听别人弹,神情平静,似从未记得那花曾开在谁的手上。皇帝近来频频赐宴。

镇北王府成了权贵争相结交的所在。沈意每每以“王爷内眷”身份陪宴,谈笑得体,

宫中女官皆称“沈姑娘温雅”。我去的次数少,只在宴后收到几次她亲手写来的谢帖。

字迹清丽,落款规整。每一帖都言“蒙王妃厚恩,心感无尽”。我看着那几行字,

心底生出一丝凉意。她写得太合规矩——仿佛在替我尽她的本分。府中下人渐渐分了心。

有人去听东厢的琴,有人搬去那边伺候。连管家也开始称她“沈姑娘”时带了一分敬意。

我没有说什么。王府的风向不在于女子,而在于那个男人更在意谁。那夜宫里设宴,

陛下命谢临携“旧识”同往。沈意身着月白衣裙,与他并骑入宫。我在门廊看见那一幕,

灯火在他们身后连成一线,像一条远去的河。嬷嬷轻声劝我:“王爷不过应差,

王妃早些歇吧。”我点头。只是关上门后,忽觉屋里太静。我吹灭烛火,

却在黑暗里看见那夜风中的灯影——一盏一盏,亮到心口疼。

我以为相见无言已是我最难熬的日子,不曾想只闻新人笑,

不闻旧人哭才是这世上最让人心碎的绝唱。三日后,谢临归府,衣上带着酒气。我替他解甲,

他忽然问:“你近来可还安好?”我抬头看他,他神情疲惫,嗓音低沉。“挺好。”我答。

他顿了顿,又说:“沈姑娘,不要与她争执,各司其职就好,你······不必多想。

”我淡淡一笑:“王爷的府,自然由王爷作主。”他看了我一眼,似要解释,

却终究什么也没说。——沈意住回来那天,天色阴沉。她拜见我时,神色恭谨:“王妃,

太后留我小住几日,回来迟了,请您见谅。”“不迟”我只回了这句。她低头,

唇角含着极轻的笑。“王爷说,王妃最善体人意。”我不接话只管喝茶。她忽然抬头,

眼神微亮:“王妃与王爷是青梅竹马,真令人羡慕。”我想了想,轻声道:“都是旧事,

不必再提。”她一怔,随即柔顺地行礼,退了出去。夜半,我忽梦到儿时。槐花落满地,

他拿着竹篮,追着我跑。我笑着问他:“阿辞,若有孩子,会像谁?”他回答:“像你就好。

”梦醒时,枕边冰凉。屋外隐约有脚步声,从东厢方向传来。我推门而出,月光照在回廊。

那脚步声停在了石阶前——是他。他站在那儿,仿佛犹豫了许久。见我出来,只道:“夜凉,

你别出来。”“王爷怎么在外边?”“沈姑娘身子未愈,命人取药。”“原来如此。

”我侧身让开,他从我身旁走过,带着一阵药香。那味道我熟悉,甘草、桂枝,

还有少许辛夷。阿辞,若病的是我,你也会深夜前来吗?我看着他的背影想到,

阿辞是他的字,自他回来我再未叫过,想来是今日的梦太扰人了。翌日早朝,

有人从宫中传话,说皇帝欲封沈意为“义女”,赐给镇北王府为平妻。这一道旨尚未下,

京都已传遍。嬷嬷进来时面色难安:“王妃,若真如此——”我摇头,未让她说完。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