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我成了她高攀不起的钓王》 在线阅读<<<<
1凌晨三点,蓝光从电竞椅前的屏幕里泼出来,把林哲的脸映得发灰。
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的声音,混着耳机里队友的嘶吼——“辅助赶紧过来!你在梦游吗?
”——像一把钝刀,反复割着客厅里的寂静。茶几上堆着半盒凉透的外卖炒饭,
几根没洗的筷子横在空可乐罐上,空气里飘着一股油腻的味道。“林哲,
你能不能把游戏关了?”苏晴的声音从卧室门口传来,带着哭腔的疲惫。她刚加班回来,
西装外套还没脱,手里攥着一张揉得发皱的体检报告,
上面“轻度贫血”的字样刺得她眼睛疼。这半个月她天天忙到十点,
回家连口热饭都没有,林哲永远守着电脑,上次她咳嗽到半夜,他连头都没抬一下,
只说“别吵到我听脚步声”。林哲头也没回,
指尖还在操作着辅助角色往团战中心冲:“别闹,这把打完就睡。打完就能上国服前五十了,
到时候接个代练单,能给你买上次你看中的那支口红。”“口红?”苏晴笑了,
眼泪却掉了下来,砸在体检报告上晕开一小片墨迹,“林哲,上周我妈急性阑尾炎住院,
我让你陪我去签手术同意书,你说要打晋级赛;我生日那天,你订了个外卖蛋糕,
自己在电脑前坐了一整晚,连‘生日快乐’都没跟我说。你觉得一支口红,就能补上这些吗?
”耳机里突然传来“团灭”的刺耳提示音,游戏界面弹出“失败”的红色字样。
林哲猛地摘下耳机,鼠标被他扫到地上,滚了两圈撞在沙发腿上。“你闹够了没有?
”他眼里满是烦躁,额角的青筋跳着,“我不是在赚钱吗?等我稳定了,就找个正经工作,
现在你就不能体谅一下?”“体谅?”苏晴弯腰拿起早就收拾好的行李箱,
拉杆被拉得发出“咔嗒”一声脆响,像是在敲碎最后一点情分。她走到门口时停下,
回头看了眼林哲错愕的脸,声音轻得像叹息:“我以前总觉得,你只是没长大。现在才知道,
你根本没打算长大。你爸上次来,说让你跟他去河边钓鱼,你说‘那是老头干的事,
没意思’。林哲,你这样下去,就算到老,也没个正经样子。”门“砰”地关上,
震得墙上的相框晃了晃——那是他们刚恋爱时拍的合照,林哲还穿着大学球衣,
笑着把苏晴扛在肩上。林哲愣了几秒,下意识想坐回电脑前重新开一把,可指尖碰到键盘时,
苏晴的眼泪突然在脑子里转。他鬼使神差地打开手机,
翻到苏晴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三天前,她发了张写字楼楼下的夜景,
配文“希望有人能等我回家”,下面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点赞,却没留一句话。
更早的动态里,还有她吐槽“男友总说等以后,可以后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草稿,
没发出去,却忘了删。那天之后,林哲没再碰过游戏。不是不想,是每次打开登录界面,
苏晴红着眼眶的样子就会冒出来。他试着去公司上班——之前因为总请假打比赛,
领导早就对他不满,把他从项目组调到了后勤——可坐在办公室里,
他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表,满脑子都是游戏里的地图路线,连“复制粘贴”都能弄错。
没到月底,领导就把他叫进办公室,手里捏着离职通知书:“林哲,你再这么混下去,
这辈子就真毁了。你才二十五,不是五十,别把日子过成一滩烂泥。”失业那天,
林哲没回家,回了趟老家。父亲林建国正在院子里擦鱼竿,竹制的竿身被阳光晒得泛着暖黄,
他用一块旧棉布细细擦着,连竿梢的小裂纹都没放过。看见林哲回来,老人没问工作,
也没提苏晴,只从厨房里端出杯晾好的菊花茶:“走,跟我去河边坐坐。
”河边的风带着水草的腥味,吹在脸上凉丝丝的。
林建国把一根磨得发亮的旧鱼竿递给他——那是林哲十岁生日时,
父亲亲手做的——“你小时候总吵着跟我来钓鱼,说要钓条大鱼给你妈熬汤。
有次你钓上条小泥鳅,非要装在玻璃瓶里带回家,结果晚上泥鳅跳出来,你妈扫了半宿地。
”林哲握着鱼竿,木质的把手贴在掌心,传来熟悉的温度。他想起小时候,
自己坐在小马扎上,看父亲把红虫挂在钩上,手腕一扬,鱼线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
“啪”地落进水里,溅起一圈涟漪。那时候的阳光很暖,风里都是芦苇的清香,
没有键盘声,没有争吵,只有父亲的笑声和水鸟掠过水面的“嘎嘎”声。“爸,
我把工作丢了,苏晴也走了。”林哲突然开口,声音有点发颤,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鱼竿上的刻痕——那是他小时候不懂事,
用小刀刻的歪歪扭扭的“哲”字。林建国把钓线轻轻抛进水里,浮漂立在水面上,
像个小小的感叹号。“人这一辈子,就像钓鱼。”他盯着浮漂,语气很轻,
“有时候盯着一个点太久,就忘了周围还有别的鱼。你以前总觉得游戏是全世界,
现在才知道,世界比屏幕大得多。”那天林哲没钓到鱼,却坐在河边等到了夕阳西下。
橘红色的阳光把水面染成金箔,父亲收竿时,动作从容又熟练,竿梢划过空气,
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安稳。林哲看着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个念头:也许,他该试试换种活法。
2林哲把家里的电竞设备全挂到了二手平台上——外星人电脑卖了六千,机械键盘三百,
连那把坐了三年的电竞椅,都被一个中学生家长买走了,说“给孩子当学习椅”。
凑的钱刚好够买一套入门级的钓鱼装备:一根两百多的碳素竿,一个塑料钓箱,
还有两包最便宜的野战蓝鲫饵料。他选了个周末,去了城郊的青菱湖——苏晴以前总说,
这里的夕阳特别美,秋天还有芦苇花,可惜他从来没陪她来过。那天早上五点,天刚蒙蒙亮,
林哲就背着装备出了门,公交车上只有几个晨练的老人,看他背着钓箱,
还笑着问“小伙子,去钓鱼啊?今天风大,注意别掉水里”。到了湖边,
林哲找了个有树荫的位置,学着网上视频里的样子调漂。结果浮漂调反了,
他盯着水面看了半小时,还纳闷“怎么浮漂一直沉不下去”,
直到旁边一个戴草帽的老爷子走过来,指着他的钓线笑:“小伙子,你这浮漂装反了,
铅坠都在上面,怎么可能沉?”老爷子叫老张,是青菱湖的常客,退休前是水产站的技术员。
他看着林哲手忙脚乱地挂饵料——要么把饵料捏得太松,一抛就掉;要么捏得太紧,
鱼根本吃不到——忍不住过来帮忙:“饵料要捏成枣核状,指尖稍微用力,既能挂住钩,
入水又能慢慢散。”林哲红着脸道谢,跟着老张学调漂、找水层。老张教他“春钓浅,
夏钓深,秋钓阴凉冬钓阳”,还跟他说青菱湖的鲤鱼喜欢在芦苇丛附近活动,
翘嘴则爱在水面上层追小鱼。那天傍晚,夕阳把水面染成橘红色时,
林哲终于钓上了一条巴掌大的鲫鱼——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光,鱼鳃一鼓一鼓的,
带着鲜活的生命力。他盯着鱼看了半天,突然笑了,
比拿到游戏国服排名时还开心——这种真实的、握在手里的成就感,
是屏幕里的虚拟世界给不了的。从那以后,林哲成了青菱湖的常客。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
背着钓箱坐最早一班公交车去湖边,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一开始,
他还是经常“空军”——有时候守一天,
连条小杂鱼都钓不到;有时候好不容易有鱼咬钩,却因为提竿太快,把鱼嘴拉破了,鱼跑了。
有次连续三天“空军”,他坐在河边,看着别人桶里满满的鱼,心里有点泄气,
甚至想“要不还是回去玩游戏吧”。老张看出了他的心思,递给他一根烟(林哲没抽,
夹在耳朵上):“钓鱼跟做人一样,得有耐心。鱼不咬钩,要么是饵料不对,
要么是位置不对,要么就是时机没到。你急什么?”那天晚上,林哲没回家,
在网上查了半宿青菱湖的水文资料——知道了湖里的鱼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水草为食,
喜欢偏腥的饵料;还看了十几个钓鱼教学视频,
把“调四钓二”“铅坠到底”这些术语记在本子上。第二天,他换了种腥香的饵料,
选了个靠近水草的浅水区,果然,上午十点多就钓上了一条两斤多的鲤鱼。
他按照老张教的“遛鱼技巧”,双手握紧鱼竿,顺着鱼的力道慢慢放线,
等鱼力气耗尽了再往岸边拉。鱼被拉上岸时,他的手心都出了汗,却笑得合不拢嘴。慢慢的,
林哲的钓鱼技术越来越熟练。他能通过浮漂的细微动作,
判断出咬钩的是鲫鱼还是鲤鱼——鲫鱼咬钩时,浮漂会轻轻点两下,
然后慢慢下沉;鲤鱼则会先把浮漂顶起来,再猛地往下拖。
他还自己改良了饵料:用玉米和红薯煮软,混合着蚯蚓粉和虾粉,既能吸引大鱼,
又不会招来太多小杂鱼。有次老张用了他的饵料,一下午就钓上了三条大鲤鱼,
笑着说“小林,你这饵料能卖钱了”。两个月后,青菱湖举办了一场民间钓鱼比赛,
奖品是一台冰箱和五千元奖金,老张拉着林哲一起报名。比赛当天,
来了不少本地的钓鱼高手——有人带着几万块的进口鱼竿,
竿包上印着“达亿瓦”“禧玛诺”的logo;有人穿着专业的钓鱼服,戴着偏光镜,
一看就是经常参赛的老手。看到林哲手里那把两百多的碳素竿,
还有用塑料袋装着的自制饵料,几个高手忍不住笑了:“小伙子,你这装备是来凑数的吧?
”林哲没说话,只是找了个没人看好的浅水区坐下。比赛开始后,前两个小时,
他只钓上了几条小鲫鱼,而旁边一个穿蓝色钓鱼服的男人,已经钓上了两条三斤多的鲤鱼,
围观的人都围了过去,七嘴八舌地夸“王哥厉害”。老张有点着急,
凑过来小声说:“小林,你怎么还在钓小鱼啊?快换个深水区试试,深水区有大鱼!
”林哲却摇摇头,指了指水面:“张叔,你看这水面上有小鱼在跳,说明下面有大翘嘴。
今天气温高,浅水区水温上升快,翘嘴喜欢来这里觅食。”他一边说,
一边把饵料换成了更轻的拉饵,抛竿的力度也放轻了,让饵料慢慢落在水面上。果然,
到了下午三点,太阳开始西斜,浅水区的水温降了下来。林哲突然看到浮漂猛地往下一沉,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鱼竿就被拉得弯成了一个漂亮的弧度,鱼线被拉得“嗡嗡”响,
像是要断了一样。“好大的鱼!”围观的人惊呼起来,
连那个穿蓝色钓鱼服的王哥都转过头来看。林哲双手握紧鱼竿,胳膊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
按照老张教的方法,顺着鱼的力道慢慢遛鱼——鱼往左边游,他就往右边拉;鱼往下钻,
他就轻轻抬竿,不让鱼线绷得太紧。就这样周旋了十几分钟,鱼的力气渐渐小了,
林哲慢慢把鱼往岸边拉,老张赶紧递过来抄网,
“哗”地一下把鱼抄了上来——是一条近三斤重的翘嘴,银闪闪的,
在抄网里还一个劲地蹦。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林哲又钓上了两条大翘嘴。比赛结束时,
裁判过来称重,他的鱼总重量有12斤,比第二名的王哥多了整整3斤。
当裁判把奖杯和五千元奖金递给他时,之前那些嘲笑他的高手,
都主动过来跟他握手:“小伙子,厉害啊!没想到你这装备,还能钓这么多鱼!
”林哲拿着奖杯,心里比拿到游戏奖金时踏实多了。他把一半奖金分给了老张,
老张笑着摆手:“这是你自己厉害,我可没帮你多少。”林哲却坚持:“要是没有您教我,
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空军’呢。”比赛夺冠后,林哲在本地的钓鱼圈里出了名。
每天都有人专门来青菱湖找他请教钓鱼技巧,还有几家渔具店老板找他合作,
让他帮忙测试新饵料。他把自己的钓鱼视频发到网上——视频里,他穿着简单的冲锋衣,
在夕阳下遛鱼的样子,比以前坐在电脑前的颓废模样精神多了——没想到很快就火了,
不到一个月,粉丝就涨到了三万。有次他在视频里分享了自己改良的饵料配方,
第二天就有钓友私信他:“林哥,你那饵料太好用了!我用了你的配方,
钓上了好几条大鲤鱼,比店里买的饵料强多了!”林哲看着那条私信,
突然意识到:钓鱼不仅能让他开心,还能帮到别人。这是他以前玩游戏时,
从来没有过的感觉。3林哲的钓鱼视频在网上越来越火,粉丝很快就涨到了十万。有一天,
一个粉丝私信他,语气特别急切:“林哥,你能不能卖一些你改良的饵料啊?
我跑了好几家渔具店都买不到,上次看你视频里用的饵料,我照着做了好几次都不对,
你要是卖的话,我肯定买!”这条私信让林哲眼前一亮。他之前改良饵料时,
用的都是天然食材——玉米、红薯是老家自己种的,蚯蚓是在河边挖的,
香料也是选的无添加的——不仅对鱼的吸引力大,还环保,不会污染水域。
如果把这种饵料做成产品卖,说不定是个不错的商机。他跟父亲商量了一下,
林建国特别支持:“你以前总说游戏能赚钱,现在钓鱼也能赚钱,还能做正经生意,
爸肯定帮你。”老人还专门从老家拉了一卡车玉米和红薯,说“自己家的东西,干净,
用着放心”。林哲找了个小型食品加工厂,按照自己的配方生产饵料。一开始,他没经验,
把饵料做得太干,钓友反馈“入水就散”;后来又做得太湿,放两天就发霉了。
他连着试验了十几次,每天都往加工厂跑,盯着工人调整水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