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应答》完整版-林曦夜遥在线全文阅读

发表时间:2025-10-03 13:01:13

>>>>《非对称应答》 在线阅读<<<<

清晨的阳光并未能给林曦带来往日的明朗心情。

那份分组名单像一小片阴云,盘旋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夜遥,那个在课堂上让她难堪的、像影子一样难以捉摸的女孩,竟然成了她未来几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合作伙伴。

她试图往好的方面想。也许夜遥只是不善表达,也许在专业领域她真的很厉害?信息科学…听起来就很硬核,或许能弥补自己偏文科思维的不足。

她努力调动起惯有的乐观精神,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只是一个项目,一次合作,完成就好,没必要投入过多个人情绪。

尽管如此,当她点开教务系统提供的组员联系方式,找到那个疑似夜遥的校内通讯账号时,指尖还是迟疑了片刻。

头像是一片纯粹的黑色,昵称只有一个简单的“Y.”,透着生人勿近的气息。

林曦深吸一口气,敲下一行尽可能友好、公事公化的信息:

“夜遥同学你好,我是社会学专业的林曦,‘跨学科创新实践’项目和你分到了一组。请问你什么时候方便,我们讨论一下项目初步的想法和分工?:-)”

她仔细检查了措辞,确保没有任何冒犯之处,然后按下了发送键。

信息状态很快显示“已读”,但接下来是漫长的沉默。分钟一秒秒过去,聊天框那头毫无回应。

林曦的心情从期待慢慢变为焦灼,最后沉淀为一丝无奈。果然…和她预想的一样困难。

直到下午课间,林曦的终端才终于震动了一下。

来自“Y.”的回复,只有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连标点符号都吝啬:

“明天下午三点图书馆四楼A区角落”

没有问候,没有商量,直接指定了时间和地点。四楼A区是图书馆最老旧、人迹罕至的区域,存放着多年无人问津的纸本期刊和档案。

林曦看着这近乎命令式的通知,轻轻蹙了下眉。她习惯了与人友善协商,这种单方面的决定让她有些不适应。但她还是很快回复:“好的,明天见。”

第二天下午两点五十分,林曦提前抵达图书馆四楼。

这里光线晦暗,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灰尘的味道,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她穿过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终于在最深处的角落找到了夜遥。

她依旧穿着那件宽大的黑色连帽衫,坐在一张积着薄灰的长桌旁,面前摊开着一台轻薄的黑晶屏笔记本,屏幕幽幽地亮着,照着她没什么表情的脸。

她耳朵里塞着耳机,手指飞快地在虚拟键盘上敲击着什么,对林曦的到来毫无反应,仿佛她只是路过的一缕空气。

林曦深吸一口气,拉开她对面的椅子坐下,尽量让声音保持轻快:“夜遥同学,我到了。”

夜遥这才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目光没有任何温度,只是轻微地点了下头,然后手指在屏幕上一点,将一份文档投射到桌面的共享显示区。

“这是我初步查到的项目相关资料和几个可能的方向,”

她的声音平稳得像机器朗读,“你看一下。重点是第三个方向,关于校园内部信息流转与社群构建的隐性规则分析,我认为有可操作性。”

林曦有些愕然。她没想到对方已经做了这么多准备,而且提出的方向听起来确实新颖且切题。

她收敛心神,仔细阅读起来。文档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列举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数据来源,看得她有些吃力,但不得不承认其价值。

“很…很厉害的资料,”

林曦由衷地说,试图打破冰冷的氛围,“第三个方向确实很有意思,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切入社群研究…不过,我觉得或许可以更侧重人的情感联结层面?比如我们可以设计问卷和访谈…”

“问卷和访谈的信度和效度值得怀疑,主观性强,数据难以量化处理,”

夜遥直接打断她,语气没有任何波澜,“我的建议是基于校园匿名论坛和公开社媒群的发帖、回复、点赞数据做爬梳和分析,建立模型,更能揭示真实规律。”

“可是,冷数据无法完全解释人的行为动机啊,”

林曦忍不住反驳,她习惯了人文社科的思维方式,“了解‘为什么’同样重要,这需要深入个体的故事…”

“个体的故事只是噪音和特例,缺乏普遍性意义。”夜遥毫不退让,她的观点像坚冰一样又冷又硬。

谈话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猛烈地碰撞在一起,互不相容。昏暗的角落里,空气仿佛凝固了。一个代表着温度与感知,一个代表着理性与数据。

林曦感到一阵无力。她第一次遇到如此难以沟通的人,仿佛在对着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说话。她甚至开始怀疑,答应来这个角落见面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就在气氛降至冰点时,夜遥似乎瞥见了林曦脸上难以掩饰的沮丧和困扰。

她敲击键盘的手指停顿了一下,视线从屏幕移开,落在林曦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上。

沉默了几秒,她再次开口,声音似乎放缓了极其细微的一丝,但内容依旧直接:“你的情绪反应会影响效率。我们的分歧在于方法论基础,无需带入个人感受。”

这话听起来依旧冰冷,却奇异地让林曦稍微冷静了一点。

她意识到,对方并非刻意针对她,而是真的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情绪干扰”。

夜遥重新调出文档:“如果你坚持需要‘人的故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证据。但主体分析框架必须基于数据。这是效率最高的方案。”

这几乎是她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林曦看着她毫无波澜的眼睛,忽然明白,继续在哲学层面争论下去毫无意义。她深吸一口气,决定暂时搁置争议,先推动项目。

“好吧,”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数据主体,访谈辅助。那我们具体怎么做?数据爬梳…这部分我完全不懂。”

“这部分我来处理,”夜遥立刻接话,语速很快,显然这是她熟悉的领域,“你需要做的是提供社会学理论框架,设计辅助性访谈的提纲,并在最终分析时提供阐释视角。”

分工明确,高效,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双方的专业特长。虽然过程令人不适,但结果似乎…还行?

林曦点了点头:“可以。”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那我们讨论一下具体需要抓取哪些论坛和社群的数据,以及访谈提纲的维度…”

接下来的讨论依旧磕磕绊绊。林曦常常觉得夜遥的思维过于跳跃和技术流,而夜遥则显然认为林曦的问题过于宽泛和理想化。

但至少,她们开始在具体的条目上进行沟通,而不是停留在世界观的对撞上。林曦努力跟上夜遥的思路,而夜遥偶尔也会耐着性子解释一两个技术术语。

时间在一种略显古怪的氛围中流逝。桌上共享区的文档逐渐被填满了条目和备注。

初步的分工和框架终于勉强确定下来。两人之间弥漫着一种疲惫的默契,像刚打完一场硬仗。

“那就先这样?”

林曦合上笔记本,感觉比连上两节大课还累,“我回去细化访谈提纲,数据部分就麻烦你了。”

“嗯。”夜遥应了一声,已经开始低头收拾东西,一副迫不及待要结束会面的样子。

林曦也站起身,准备离开这个令人压抑的角落。

她转身走了几步,忽然想起什么,又回过头,尝试着发出一个友善的信号:“那个…要不要加个即时通讯好友?方便以后讨论。”

夜遥的动作停住了。她抬起头,看向林曦,黑色的眼眸里似乎掠过一丝极其细微的诧异,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

她沉默了两秒,就在林曦以为又要被无声拒绝时,她极轻地点了一下头。

“可以。账号就是学号。”

说完,她便将笔记本塞进背包,拉上拉链,戴上帽子,从头到尾没有再看林曦一眼,径直朝着与林曦相反的方向,快步消失在层层书架投下的阴影之中。

林曦站在原地,看着那个迅速消失的背影,心情复杂地吐出一口气。总算…迈出了第一步,尽管艰难无比。

她独自走下图书馆老旧的回旋楼梯,午后的阳光从高处的窄窗射入,在台阶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斑。

她拿出终端,看着通讯录里那个新增的、头像一片漆黑的联系人“Y.”。

一种奇特的感觉萦绕着她。夜遥就像一座封闭的堡垒,冰冷、坚硬,难以接近。

但今天,她似乎在那坚硬的外壳上,看到了一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缝隙——比如她提前做的详尽准备,比如她那近乎施舍般的方法论“让步”,比如最后那个“可以”。

虽然过程令人疲惫不堪,但林曦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天生的探究欲,反而被隐隐激发了出来。这座堡垒里面,究竟藏着什么?

她走出图书馆,重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项目总算启动了,但前路似乎布满了荆棘。

而就在她思考着如何设计访谈提纲时,她的终端屏幕忽然亮起,一条新信息来自那个漆黑的头像。

Y:“遇到一个问题。”

林曦的心下意识地一提。以夜遥那种独立解决问题的性格,会说出“遇到问题”…

相关资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