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怀安的电脑深处,藏着一个名为“告白行动”的加密Excel工作簿。里面整齐地罗列着从A到I的九套方案,每个方案都配有详尽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执行步骤。当然,前面几个方案后面,已经耻辱地标记上了鲜红的“失败”。
如果说前两次是意外和笨拙,那么从第三次开始,顾怀安开启了一场基于“失败经验总结分析”的、更为系统的……失败征程。
**第三次:花的“数据”与人的过敏**
顾怀安参考了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最受欢迎鲜花排行榜”,红玫瑰以压倒性优势位居榜首。他认为,这代表了最广泛人群的审美偏好,出错概率最低。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三下午,他抱着一大束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等在了沈晴公司楼下。他计算了下班人流高峰,确保能造成一定的“浪漫围观效应”,但又不会太过引人注目。
沈晴和同事有说有笑地走出来,看到抱着花、站得像根电线杆的顾怀安,笑容瞬间僵在脸上。
“沈经理,根据数据显示,鲜花能有效提升……”顾怀安的话还没说完,就见沈晴脸色突变,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眼泪都快出来了,慌忙从包里掏出口罩戴上,连连后退。
“对、对不起!顾怀安!”沈晴声音隔着口罩有些发闷,带着浓浓的鼻音,“我……我对花粉严重过敏!特别是玫瑰!”
顾怀安抱着那束“最受欢迎”的花,看着沈晴避之不及的样子,仿佛抱着的不是花,而是一颗生化炸弹。他精心准备的数据,在沈晴的过敏原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后来那束花被沈晴转手送给了保洁阿姨。顾怀安在“方案C”后面备注:【关键数据缺失:目标对象过敏原信息。结论:普遍性数据不适用于个体。】
**第五次:高分电影与低电量大脑**
这次,顾怀安选择了文化共鸣路线。他筛选了豆瓣评分TOP50的爱情文艺片,综合题材、导演口碑和观众泪点指数,最终选定了一部备受推崇的经典作品。
他提前一周预约,选了最佳观影位置的票,甚至还查阅了影评,准备了几个“有深度”的讨论话题。
电影开场,昏暗的影院里,顾怀安正襟危坐,认真欣赏。二十分钟后,他隐约听到旁边传来均匀的呼吸声。侧头一看,沈晴歪着头,不知何时已经睡得天昏地暗,长睫垂下,睡得无比香甜。
整场电影,顾怀安在银幕上男女主角的生离死别与自己身边人酣然入睡的巨大反差中,心情复杂地度过。散场灯光亮起,沈晴才迷迷糊糊醒来,揉了揉眼睛,不好意思地笑笑:“哎呀,最近太累了,这电影……氛围挺好的。”
顾怀安看着她还带着睡意的脸,准备好的影评分析一个字也说不出口。“方案E”失败总结:【目标对象生理状态(疲惫度)对文化体验活动影响权重过高,未能准确预估。】
**第七次:情书还是学术论文?**
在经历了多次即时互动的失败后,顾怀安决定采用异步沟通方式——写情书。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临场紧张,充分表达逻辑。
他花了三个晚上,斟字酌句,引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科学依据”。“鉴于我们基因匹配度(基于公开血型、地域等信息的粗略估算)较高”,“数据显示我们的共同兴趣点(包括但不限于**耐受度、通勤路线)重叠率达到37%”,“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预期收益……”
当他郑重地将这封打印出来、格式规范如学术论文的“情书”交给沈晴时,沈晴回到办公室,好奇地打开,看了两行就差点笑出声。
晚上,她窝在沙发里,把信当成段子念给林薇听。“……‘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我们未来相遇概率的预测’……薇薇,你听听,这是情书还是项目可行性报告?”
林薇笑得直捶抱枕:“这位顾同学……他是怎么做到把喜欢说得这么……这么硬核的?”
沈晴笑着摇头,但笑着笑着,又有点出神。她想起他递过信时,那副交接重要文件的严肃表情,以及镜片后那双难得没有躲闪、写满了认真的眼睛。虽然方式奇葩,但……好像比那些网上复制粘贴的土味情话,多了点……诚意?
“算了,”沈晴把“情书”折好,随手塞进抽屉,“至少证明他没用网上那些套路,算……独家定制版的搞笑吧。”
林薇止住笑,意味深长地看着她:“晴晴,你有没有发现,你吐槽他的时候,嘴角是弯着的?”
沈晴一愣,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嘴角。
**穿插的其它失败**:
***第四次,音乐会:**选了据说能陶冶情操的古典音乐会,结果沈晴在悠扬的乐曲中,脑子里全是没做完的PPT,如坐针毡。
***第六次,手工陶艺:**参考了“情侣必做手工榜单”,结果两人手上、身上全是泥,做出的杯子歪歪扭扭,顾怀安试图用“非对称美学”和“黄金分割比例”来分析其“独特价值”,沈晴看着那两个丑得很有特色的杯子,哭笑不得。
***第八次,网红餐厅打卡:**根据美食APP评分和排队时长选定的餐厅,结果菜品华而不实,两人都没吃饱,出来后默默去便利店买了关东煮。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顾怀安的表格里是冰冷的原因分析和经验总结。但在现实世界里,这些失败却像是一块块笨拙的敲门砖,磕磕绊绊地敲开了两人之间那堵陌生的墙。
因为每次“失败”后,似乎总会有一些后续。比如,沈晴会发消息告诉他:“下次别送花了,我办公室都快成过敏原禁区了。”或者在他提到某部电影时,她会回一句:“那部啊,我后来补看了结尾,其实还行,就是前面节奏太慢了。”
他们开始有了零零碎碎的交谈,不再局限于生硬的数据话题。沈晴渐渐发现,剥开那层“数据”的外壳,顾怀安这个人其实有点……单纯?或者说,是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他好像真的在用他理解世界唯一的方式——分析和逻辑,拼尽全力地想要靠近她,哪怕每次都搞砸。
这种笨拙,看久了,竟然品出了一丝别样的可爱。像一只试图用复杂公式解构“如何讨人喜欢”这个简单命题的企鹅,每一步都走得摇摇晃晃,却异常努力。
周毅看着顾怀安电脑里那个不断添加“失败案例”的表格,扶额长叹:“兄弟,你这哪是追姑娘,你这是在做‘人类女性行为不确定性研究’课题啊!你就不能凭感觉走一次吗?”
顾怀安推了推眼镜,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认真地说:“感觉是不可靠的变量。根据这八次失败的数据显示,我需要更全面的信息建模……”
周毅翻了个白眼,彻底放弃沟通。
而沈晴这边,林薇看着她又好气又好笑地分享顾怀安的最新“壮举”,慢悠悠地说:“我现在真的开始相信,他那个Excel表里,可能很快就要出现第九次失败记录了。不过,我赌他最后能成功。”
“为什么?”沈晴挑眉。
“因为,”林薇笑了笑,“能坚持失败这么多次还不放弃的‘傻子’,比那些一次成功就沾沾自喜的‘聪明人’,难得多了。”
沈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窗外,脑海里闪过顾怀安那些手忙脚乱、却又无比认真的画面,嘴角不自觉地,又弯了起来。
沈晴捏着项目启动会的资料,深吸一口气,推开了会议室厚重的玻璃门。这个与顶尖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项目,是她磨了两个月才啃下来的硬骨头,成败在此一举。她脸上挂起职业性的完美笑容,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甲方派来的团队成员——
然后,她的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
在甲方技术顾问的席位上,那个正低头专注地看着平板、鼻梁上架着熟悉黑框眼镜的清秀侧影,不是顾怀安又是谁?
仿佛心有灵犀,顾怀安也在这一刻抬起头。四目相对。
沈晴清晰地看到,顾怀安脸上那副惯常的、如同精密仪器般稳定运行的表情,瞬间碎裂。他的眼睛微微睁大,镜片后的瞳孔里清晰地映出她的身影,伴随着一种名为“震惊”的、近乎原始的愕然。那表情,比他之前任何一次失败的“偶遇”都要真实和……措手不及。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动作有些慌乱,像是系统遭遇了未预载的突发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