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籍光影,魂穿盛唐林薇最后记得的,是图书馆古籍库昏黄的灯光。
作为医学院大三学生,她为撰写《古代外科疗法溯源》的论文,申请查阅一批唐代医学残卷。
指尖触到一卷名为《外台秘要》的抄本时,封皮上一枚青玉龙纹佩突然发烫,
刺目的白光裹住她,耳边是古籍纸张簌簌作响的回音,再睁眼,世界已天翻地覆。
身下是湿润的黄土,鼻尖萦绕着麦秸秆与泥土混合的气息。不远处,几间土坯房错落分布,
穿着粗布短褐的农人扛着锄头走过,腰间系着的麻绳上挂着陶水壶,
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手里攥着野菊花,见了她便怯生生躲到大人身后。“这是……拍戏现场?
”林薇挣扎着坐起,身上的白大褂沾了泥污,口袋里的手机早已不见踪影,
只有那枚青玉龙纹佩还贴在胸口,余温未散。她掐了自己一把,
清晰的痛感让她瞬间清醒——不是拍戏,是真的穿越了。
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与兵刃碰撞的脆响,夹杂着男人的闷哼。林薇学医多年,
对伤病的敏感度远超常人,她踉跄着躲到一棵老槐树下,透过枝叶缝隙望去,
只见三匹骏马疾驰而来,为首的男子一身玄色劲装,肩上插着一支羽箭,鲜血浸透衣料,
顺着手臂滴落在马背上。他身后跟着两名亲兵,正与追来的黑衣刺客厮杀,刀光剑影间,
玄衣男子猛地调转马头,朝着林薇藏身的方向奔来。“躲起来!”男子声音沙哑,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林薇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他一把拉到树后。下一秒,
两支羽箭擦着树干飞过,钉在不远处的土墙上。男子靠在树干上喘息,脸色苍白如纸。
林薇的医学生本能瞬间被激活,她不顾对方警惕的眼神,伸手按住他的肩:“别动,
箭伤得处理,再流血就危险了。”男子眉峰蹙起,深邃的眼眸里满是审视。他是萧策,
泾州节度使麾下的翊麾校尉,今日奉命护送军粮,却遭遇伏击。
眼前这女子穿着怪异(白大褂),言行举止与寻常村姑截然不同,
可她指尖触到伤口时的沉稳,又让他莫名放下了几分戒心。“你会治伤?”萧策问。
林薇点头,迅速摸遍口袋,
只找到半包消毒棉片和一支头孢胶囊——这是她昨天在实验室整理急救包时随手塞的。
她撕开棉片,对萧策说:“可能会有点疼,我先帮你清理伤口周围的血污,再想办法取箭。
”萧策咬牙点头。当棉片触到伤口时,他明显顿了一下——这“布片”带着奇异的清凉,
不像草药,却让伤口的灼痛感减轻了不少。林薇专注地清理着,额前的碎发垂落,
萧策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夕阳的金光落在她发梢,竟让他暂时忘了身处险境。
“箭头可能卡在骨缝里,我需要找个锋利的东西当镊子。”林薇抬头,正好对上萧策的目光,
两人皆是一怔。萧策迅速移开视线,从腰间拔出一把短刀,用衣角擦了擦:“这个可以吗?
”林薇接过刀,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两人同时缩回。她定了定神,
用棉片仔细擦拭刀刃,深吸一口气:“会很疼,你忍着点。”萧策闭上眼,
只觉一阵锐痛传来,他紧握的拳头松开又攥紧,指节泛白。林薇额角渗出汗珠,
专注地调整着刀的角度,终于,随着“叮”的一声轻响,箭头被取了出来。
她立刻用棉片按住伤口止血,又将头孢胶囊拆开,把药粉撒在伤口上:“这是‘消炎散’,
能防止伤口化脓。”此时,亲兵已解决了刺客,策马奔来:“校尉!您没事吧?
”萧策睁开眼,看着林薇仍按在伤口上的手,声音柔和了些:“无妨。这位姑娘救了我。
”他看向林薇,“多谢姑娘援手,不知姑娘芳名,家住何方?
”林薇心头一紧——她哪里知道这唐朝的地名?总不能说自己是从千年后穿来的。
她灵机一动,指了指远处的村落:“我……我叫林薇,家就在前面的村子里,刚才出来采药,
遇到了你们。”萧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递过去:“今日多谢姑娘,
这点心意还请收下。若姑娘日后有难,可持此佩到泾州节度使府找我。”他解下腰间的玉佩,
正是一枚与林薇胸口那枚相似的白玉佩,只是纹样是白虎。林薇接过玉佩,指尖微颤。
她看着萧策翻身上马,玄色劲装在风中扬起,他回头看了她一眼,随即策马离去,
只留下一串马蹄声,消失在黄土路的尽头。第二章村落行医,
渐生情愫林薇拿着银子和玉佩,茫然地站在原地。天色渐暗,她只能先跟着记忆中的方向,
走向那片村落。村口的老槐树旁,几位老人正坐着纳凉,见她走来,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姑娘,你是外乡人吧?”一位白发老人开口问道,口音带着些许地方腔。林薇点头,
尽量模仿着对方的语气:“我……我家乡遭了灾,一路逃来,刚才在山上遇到了劫匪,
多亏一位将军救了我。”她编了个半真半假的理由,将白大褂脱下来,裹在腰间,
只露出里面的T恤——好在T恤是素色的,勉强能糊弄过去。老人叹了口气,
起身说道:“可怜的孩子,若不嫌弃,先到我家暂住吧。我叫王阿婆,家里就我一个人。
”林薇感激地跟着王阿婆回家。土坯房不大,只有一间正屋和一个小厨房,屋内陈设简单,
却收拾得干净。王阿婆煮了一碗粟米粥,林薇饿了一天,狼吞虎咽地喝了下去。饭后,
她帮王阿婆收拾碗筷,无意间看到灶台上放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些褐色的草药。“阿婆,
您这是在熬药吗?”林薇问道。王阿婆点点头,叹了口气:“村里的小虎子发烧好几天了,
郎中来看过,说是风寒,开了草药,可喝了也不见好,刚才还说胡话呢。
”林薇心头一动:“阿婆,我能去看看小虎子吗?我在家乡时,
跟着父亲学过一点治小病的法子。”王阿婆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那感情好,
小虎子爹娘都急坏了。”小虎子家就在隔壁,屋内挤满了人,
孩子的哭声和大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林薇挤进去,只见一个约莫五岁的小男孩躺在床上,
脸蛋通红,呼吸急促。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得吓人——至少有39度。
“孩子除了发烧,还有别的症状吗?”林薇问道。
小虎子的娘抹着眼泪:“昨天开始咳嗽,还说嗓子疼,今天就烧得糊涂了。”林薇判断,
孩子可能是流感引发的高烧,若不及时降温,可能会引发肺炎。她对王阿婆说:“阿婆,
您能帮我找些干净的布和凉水吗?还有,有没有白酒?”众人虽疑惑,
但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还是赶紧找来了东西。林薇将布浸湿,
拧干后敷在小虎子的额头和腋下,
又用蘸了白酒的布擦拭孩子的手心脚心——这是现代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她一边擦,
一边对小虎子的爹娘说:“让孩子多喝热水,发发汗,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她想起自己口袋里还有最后一片消毒棉片,虽然舍不得,但还是拿了出来,用开水泡软,
轻轻擦拭孩子的口腔:“这样能防止嗓子发炎。”众人看着她奇怪的举动,议论纷纷。
小虎子的爹忍不住问道:“姑娘,你这法子管用吗?郎中都没这么治过。”林薇刚想解释,
就见小虎子的哭声渐渐小了,呼吸也平稳了些。又过了半个时辰,她再摸孩子的额头,
温度明显降了下来。小虎子缓缓睁开眼,虚弱地喊了声“娘”。“退烧了!真的退烧了!
”小虎子的娘激动地哭了起来,对着林薇连连作揖,“多谢姑娘,多谢姑娘救命之恩!
”村民们也纷纷围上来,对林薇赞不绝口。
王阿婆笑着说:“我就说林姑娘是个有本事的人!”从那天起,林薇在村里渐渐有了名气。
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看诊。她用现代医学知识,教村民们用煮沸的水洗手,
避免细菌感染;用艾草熏屋子,
预防蚊虫叮咬引发的疾病;还帮村里的接生婆改进了接生时的消毒方法,
让村里的新生儿死亡率大大降低。萧策回到泾州后,一直惦记着那位奇怪又厉害的林姑娘。
他派亲兵去村落打听,得知林薇在村里行医救人,深受村民爱戴,心中更是好奇。半个月后,
他处理完公务,特意换上便装,带着两名亲兵,再次来到村落。此时,
林薇正在村口给一位老人包扎伤口——老人上山砍柴时不小心划破了腿,伤口很深。
她用煮沸过的布条当绷带,
又撒上自己用艾草、金银花等草药磨成的粉末——这是她根据现代消炎药的原理,
配制的简易草药消炎粉。“林姑娘。”熟悉的声音传来,林薇抬头,
看到萧策站在不远处,穿着一身月白色长衫,比上次的劲装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温润。
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挺拔的身形,她竟一时看呆了。“萧将军?”林薇回过神,
赶紧放下手中的绷带,“你怎么来了?”萧策走到她身边,
目光落在老人的伤口上:“听说姑娘在村里救了不少人,特意来看看。姑娘这包扎的法子,
倒是少见。”“这是我家乡的法子,能让伤口好得快些,还不容易化脓。”林薇解释道,
脸颊微微发烫。老人感激地说:“多亏了林姑娘,不然我这腿指不定要烂了呢!萧将军,
您认识林姑娘啊?”萧策点头,笑着说:“林姑娘曾救过我一命。”村民们见萧策来了,
纷纷围上来打招呼。王阿婆拉着萧策的手,絮絮叨叨地说:“萧将军,
您可得好好谢谢林姑娘,她可是我们村的活菩萨!”萧策看向林薇,
眼神里满是欣赏:“姑娘的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不知姑娘日后有什么打算?总在村落里,
怕是埋没了姑娘的本事。”林薇愣了一下——她确实没想过长远的打算。在现代,
她还有未完成的学业,有父母家人,可现在,她被困在唐朝,不知何时才能回去。想到这里,
她的眼神黯淡了下来。萧策看出了她的失落,轻声说:“若姑娘不嫌弃,可随我回泾州城。
节度使府里有医馆,姑娘可以在那里行医,既能施展本事,也能有个安稳的住处。
”林薇心头一动。泾州城是边关重镇,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穿越的线索,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