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宫,御书房。
大夏皇帝看着李纲从北境送回来的第二份八百里加急奏折,以及那块足以以假乱真的烈焰金令拓印,久久无语。
他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比川剧变脸还要精彩。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桩小小的军饷案,竟然会牵扯出兵马大元帅通敌卖国的惊天丑闻,甚至还冒出来一个邻国的公主。
尤其是,这位公主还带着三万铁骑,在边境上虎视眈眈。
这已经不是在查案了,这是在逼宫!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皇帝气得将龙案上的东西全都扫到了地上。
他生气的,不是周堰的贪腐和卖国。
而是我的出现,彻底打乱了他的权力平衡。
他原本想利用周堰来制衡秦家,再利用秦家来打压朝中的文官集团,玩弄他那套帝王心术。
可现在,我这个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他若保周堰,就要面临大燕国的军事威胁,甚至可能引发两国战争。
他若不保周堰,就等于向我和秦家低头,他这个皇帝的威严何在?
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然而,他没有太多时间犹豫。
因为我早就料到他会是这个反应。
在李纲的奏折送出后不久,京城里就开始流传起一个消息。
说安国公周堰,为了陷害忠良,不惜出卖国土,勾结外敌,罪大恶极。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一夜之间,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茶馆里,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讲着“安国公卖国记”。
酒楼里,文人墨客义愤填膺地写着讨伐国贼的檄文。
市井间,黎民百姓更是群情激奋,纷纷堵在安国公府门口,扔烂菜叶,丢臭鸡蛋。
民意,被彻底点燃了。
这当然也是我的手笔。
我早就安排了秦家在京城的人手,将周堰的罪行编成各种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段子,散播出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皇帝再厉害,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保一个卖国贼。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军事威胁下,皇帝终于做出了选择。
他下了一道圣旨。
“安国公周堰,狼子野心,通敌卖国,罪不容诛,着革去一切爵位,查抄家产,三日后午门问斩!其所有党羽,一律彻查,严惩不贷!”
“顾凛川,临危不乱,智勇双全,于国有功,着封为‘镇北将军’,统领北境三十万大军,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
“顾明皓、柳氏等人,颠倒黑白,陷害忠良,着打入天牢,秋后问斩!”
一纸圣旨,尘埃落定。
周堰和他经营多年的势力,被连根拔起。
顾家的那些寄生虫,也被彻底清除。
顾凛川,终于摆脱了所有的枷锁和污名,一步登天,成了大夏最年轻,也最位高权重的将军。
我的复仇,或者说,我的“报恩”,终于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