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夏将"花木之间"工作室的大门反锁,拔掉电话线,手机调至飞行模式。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工具——剪刀、镊子、细线、胶水,还有她珍藏多年的特殊花材。墙上的日历显示距离大都会艺术展还有六周,但她现在需要先完成另一件事。
三天前与周野的激烈争吵后,她彻夜未眠。清晨时分,一个决定在她心中逐渐清晰——她要用作品说话,而不是妥协或争辩。
第一朵干花被她小心地固定在铜丝架构上。这是一朵深红色的秋牡丹,脱水后呈现出近乎黑色的暗红,花瓣边缘微微卷曲,像是试图保护中心的最后一丝生命力。
"不被束缚的光"——这是她临时决定的个展主题。没有策展人,没有赞助商,只在工作室对外开放一天,展示她最真实、最不受商业束缚的作品。
剪刀在手中闪着冷光。林知夏剪断多余的铁丝,动作精准而决绝。过去三年里,她为了适应各种展览主题和客户需求,或多或少调整过自己的风格。而现在,她决定回到起点——十二岁那年,她第一次将母亲的玫瑰制成干花时的那种纯粹。
工作室的灯光持续亮了三昼夜。
第四天清晨,林知夏终于打开手机,几十条消息和未接来电提醒蜂拥而入。她直接划到陈教授的那条:"知夏!'栖居'的总监联系我,说如果你改变主意,条件可以再谈!"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几秒,然后回复:"谢谢您,但我已决定举办独立展览。附件是邀请函,请您一定来看。"
发完邮件,她走向浴室,在镜子里看到一个陌生的自己——眼下浓重的阴影,凌乱的发髻,嘴角却带着一种奇特的平静。热水冲走疲惫的同时,她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向周野。他现在怎么样了?是否已经搬进那间"气派的总裁办公室"?还是...找到了其他解决方式?
这个念头刚一浮现就被她压了下去。周野的选择与她无关,正如她的决定也不需要他的认可。
沐浴后,林知夏开始布置展厅。工作室的主空间被改造成一个临时画廊,七件新作品各据一方,中央是那朵秋牡丹为核心的装置——《不屈》。她特意调整了灯光角度,让每件作品的阴影成为展示的一部分——正如光与暗的共存才是完整的艺术。
门铃在下午三点准时响起。林知夏深吸一口气,拉开大门。出乎意料的是,门外不是她预期的艺术圈人士,而是一位快递员,手捧一个细长的白色盒子。
"林知夏女士?特殊配送,需要签收。"
盒子很轻,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林知夏将它放在工作台上,小心地打开——一束极其特殊的"干花"躺在丝绒衬里中。说是干花,实则是由金属丝和极薄的彩色玻璃制成的艺术品,形态模仿了各种干燥植物的样子,却在材质上完全打败。一张小卡片夹在其中:
"有些光无法被束缚。祝展览成功。——匿名"
林知夏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金属花瓣,冰冷的触感下却仿佛能感受到**者的心意。这种工艺绝非普通工匠所能为,需要同时对金属加工和植物形态有深刻理解。她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名字,却又迅速摇头否定——周野现在应该深陷家族企业的泥沼,哪有时间做这个?
"匿名"的礼物被放置在展览入口处,成为意外的第零号作品。接下来的几小时里,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收藏家陆续到来,工作室渐渐人声鼎沸。林知夏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耳垂上那对干花耳环是唯一的装饰,向来宾介绍每件作品背后的理念。
"《不屈》探讨的是艺术创作在商业压力下的坚持。"她站在中央装置前,声音平静而坚定,"真正的艺术不应为市场改变本质,正如这些干花不会因外界期望而重新变得'鲜活'。"
人群中,陈教授的表情复杂难辨。当最后一位客人离开,老人留了下来。
"知夏,"他叹了口气,"你这是在烧桥。'栖居'的总监今天也来了,看到那些'黑暗风格'的作品后直接离场。"
林知夏正在调整一盏射灯的角度,闻言头也不回:"那就让它烧掉吧。我不需要通往错误方向的桥梁。"
"你太理想主义了。"陈教授摇头,"艺术需要观众,观众需要渠道。"
"艺术首先需要真实。"林知夏转过身,眼中闪烁着罕见的锋芒,"老师,您还记得我研究生毕业展的那组作品吗?《时间的褶皱》,全是灰暗色调的干花,当时您说那是我最好的作品。"
陈教授怔了怔:"当然记得。但那时的市场和现在..."
"变的不是艺术,是我们的妥协。"林知夏的声音柔和下来,"谢谢您今天能来。请相信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送走陈教授,林知夏独自站在空荡的工作室里,突然感到一阵疲惫袭来。她滑坐在地板上,背靠着展示台,目光落在入口处那束金属干花上。窗外,暮色渐沉,最后一缕阳光穿过玻璃花瓣,在地板上投下五彩斑斓的光点。
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新闻推送:《周氏企业新动向:传统烟花制造与现代艺术结合?》配图是周野站在工厂车间,手中拿着一份设计图,周围围着一群工人。他看起来疲惫但专注,穿着出人意料的简单——工装裤和格子衬衫,与之前新闻中的"总裁形象"截然不同。
林知夏放大照片,试图看清他手中的设计图,但分辨率太低,只能隐约辨认出一些线条。正当她准备关闭时,另一条消息跳出来——大都会策展人艾瑞克的邮件:"林,你的新方向太棒了!刚收到你展览的报道,正是我们想要的'不被束缚'精神。关于烟花部分,有新想法吗?"
林知夏盯着"烟花"这个词,思绪万千。她点开与周野的对话窗口,上次交流还停留在那本《江户时代烟花艺术图谱》的简短感谢。输入又删除多次后,她最终发了一条看似业务往来的信息:"大都会策展人询问合作可能。你有新方案吗?"
发完她就将手机扔到一旁,仿佛那是个烫手的炭块。令她意外的是,回复几乎立刻就来了:
"在改进米兰的构想。但需要你的干花样本做耐热测试。"
专业而克制,没有提及之前的争吵,也没有解释他目前在家族企业的角色。典型的周野风格。林知夏咬了咬下唇,回复同样简洁:"哪种样本?"
"最脆弱的那种。如果它能承受,其他的就没问题。"
林知夏挑眉——这倒是出乎意料。通常人们会要求最坚固的样本,而周野偏偏反其道而行。她走到材料架前,选了一组特别娇嫩的风干绣球花瓣,它们几乎一碰就会碎。
"明天寄出。"她回复道,然后犹豫片刻,又补了一句,"新闻看到了。工厂怎么样?"
这一次,回复隔了十分钟才来:"比办公室适合我。父亲出院了,我们达成了...新理解。"
林知夏能感觉到这简短话语背后的故事——病中的父亲,家族企业的危机,艺术梦想与现实责任的拉扯。她突然很想问更多,但又觉得隔着屏幕太过冒昧。
"很高兴听到这个。"她最终回复,然后放下手机,走向那束金属干花。在底座隐蔽处,她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刻印——"Y.Z."。周野的名字缩写。
她的胸口突然涌起一股暖流,手指不自觉地抚过那些金属花瓣。原来他从未真正放弃艺术,只是在寻找另一种坚持的方式。
与此同时,城东的周氏烟花制造厂会议室里,周野正面对一群skeptical(怀疑)的董事会成员。投影屏上显示着他的改革方案——《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周氏企业转型计划》。
"...第三季度开始小批量生产艺术烟花系列,目标客户是高端活动策划公司和博物馆。"周野指着销售预测图表,"虽然单价是普通烟花的20倍,但成本只增加3倍。"
最年长的董事刘老冷哼一声:"烟花就是烟花,搞得花里胡哨有什么用?现在市场要的是便宜、安全、环保!"
周野没有立即反驳。他走到窗前,拉开百叶窗,指向远处的厂房:"刘叔,您在那栋厂房工作了四十年,亲手**过上万发烟花。您最骄傲的作品是哪一件?"
老人愣住了,皱纹纵横的脸上闪过一丝恍惚:"1988年亚运会开幕式的那组'龙凤呈祥',当时..."
"正是这种艺术价值,让周氏企业曾经辉煌。"周野轻声说,"我们不是输在价格上,而是输在忘记了烟花本质上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消费品。"
会议室安静下来。周野打开一个样品盒,取出几支造型特殊的烟花:"这是我设计的'干花'系列,燃烧时会呈现出干燥植物的形态。配合一位干花艺术家的作品,将成为大都会艺术展的焦点。"
"那位艺术家同意合作了?"市场总监敏锐地问。
周野的表情微妙地变化了一下:"正在洽谈中。但无论合作与否,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将周氏百年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创造无法被电子屏幕取代的实体体验。"
会议结束后,周野独自留在空荡的会议室,手机屏幕亮着——是林知夏发来的样本确认。他的拇指轻轻划过那条简短的信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三天前,当他收到大都会艺术展的邀请函时,第一反应就是联系林知夏,却又担心被拒绝。没想到她主动发来了信息。
"周总?"助理小林探头进来,"老周总来了,在您办公室等。"
周野的父亲周建明站在办公室窗前,背着手看厂区。他比上次见面时瘦了不少,病号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肩上,但眼神依然锐利。
"医生允许您出院了?"周野问。
"再躺下去没病也躺出病来。"老人转身,打量着儿子简陋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设计草图,角落里堆着样品,几乎没有总裁办公室应有的气派,"听说你今天向董事会提交了方案?"
周野点头,递上一份文件:"改良版。兼顾了传统生产线和艺术系列。"
老人翻了几页,突然停在某处:"这位干花艺术家...是林知夏?"
周野的背脊微不可察地僵直了一下:"您知道她?"
"《永恒瞬间》杂志上看到过。"老人意味深长地看了儿子一眼,"你手臂上那道疤,就是为了救师傅的烟花图谱留下的。现在为了企业转型,又准备放下自己的设计工作?"
"不是放下,是...调整方向。"周野走到窗前,与父亲并肩而立,"您说得对,企业需要我。但我也需要找到平衡点。"
老人沉默了很久,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保险箱里有份老合同,也许对你有用。1989年,我们差点与一位植物学家合作开发烟花用特殊干燥花材,后来因为技术不成熟搁置了。"他顿了顿,"那位学者姓林。"
周野猛地转头:"林知夏的...?"
"不确定。但艺术圈很小。"老人将钥匙放在桌上,"去看看。至于企业...按你的想法做吧。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年。"
父亲离开后,周野立刻打开了那个尘封多年的保险箱。在一堆老旧文件中,他找到了那份1989年的合同草案——《特殊干燥花材在烟花视觉效果中的应用研究》,合作方署名"林雪",职务是"国立植物研究所干燥花材研究室主任"。
合同附件是一张褪色的照片——年轻的周建明与一位清秀的女学者站在实验室里,女学者手中拿着一束干花。即使像素模糊,周野也能认出那双眼睛——与林知夏如出一辙的杏眼,沉静而坚定。
"原来如此..."他轻声自语,手指小心地抚过那张照片。命运早已在三十年前就埋下了种子,只等合适的时机发芽。
当晚,周野在工厂实验室熬夜测试林知夏寄来的干花样本。特殊配方的冷焰火在密封玻璃管中绽放,热量被迅速导离,干花只承受了短暂的温度上升。经过数十次测试,最娇嫩的绣球花瓣依然保持完整,只是颜色略微加深,像是被夕阳多晒了一小时。
"成功了..."周野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窗外已是深夜,厂区一片寂静。他拿出手机,对着测试成功的样本拍了张照片,发给林知夏:"你的花瓣比想象中坚强。设计图明天发你。"
没想到回复立刻来了:"这么晚还在工作?"
周野看了看时间——凌晨1:23。他嘴角微扬:"总裁也要加班。你的展览报道我看到了,很成功。"
"商业总监们不这么认为。"林知夏回复,然后似乎觉得太过消极,又补了一句,"但大都会策展人很喜欢。"
"因为他们有眼光。"周野发去设计图初稿,"看看这个。外层干花装置,内部微型烟花绽放,热量通过铜管导出,只留光影效果。"
林知夏的回复带着明显的惊讶:"你解决了热传导问题?"
"工厂的好处——有工程师和实验设备。"周野忍不住微笑,仿佛能看见她瞪大眼睛的样子,"当然,需要你的干花专业知识来完善细节。"
"明天来我工作室?"这条发出来后立刻被撤回,换成更正式的:"如果需要当面讨论,可以约在公共场所。"
周野的心跳突然加快。他故意等了一分钟才回复:"工厂明天有批重要样品测试。后天上午十点,'花木之间'见?"
"好。"简短得不能再短的回答,但周野知道,对林知夏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让步。
测试间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高大而孤独。周野收起手机,目光落在桌上那张老照片上。年轻的林雪与父亲站在实验室里,背后黑板上写着一行已经模糊的字:"当花与火相遇..."
命运兜兜转转,三十年后,他们的后代竟也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展览结束后的第三天,林知夏终于恢复了工作室的正常秩序。那束金属干花被放在工作台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早晨第一缕阳光总会先落在它上面。周野发来的设计图已经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她不时添加一些注释或修改建议。
手机响起,是陌生号码。接通后,一个温和的女声传来:"请问是林知夏女士吗?我是周雯,周野的姐姐。"
林知夏的手指瞬间收紧:"您好。有什么事吗?"
"冒昧打扰了。"周雯的声音带着歉意,"我弟弟后天要去您工作室讨论合作,父亲让我提前送些资料给您参考。"
"资料?"
"一些老照片和研究笔记,关于...您母亲与周氏企业可能的渊源。"
林知夏的呼吸停滞了一秒:"我母亲?"
"林雪女士,国立植物研究所的干燥花材专家。"周雯轻声说,"看来您不知道她曾与我们父亲有过合作。"
挂断电话后,林知夏站在工作台前,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去世那年她只有十二岁,对母亲的专业工作知之甚少。她只记得母亲总带着花草的清香,书房里堆满了植物标本和厚厚的笔记。
而现在,周野的父亲竟然认识母亲?还可能有过合作?这个突如其来的信息像一块拼图,突然将许多碎片连接起来——周野对干花艺术的特殊理解,那本《江户时代烟花艺术图谱》扉页上的题字,甚至米兰那次看似偶然的合作邀请...
门铃响起时,林知夏几乎跳了起来。门外站着一位优雅的中年女性,眉眼间与周野有几分相似,手中拿着一个牛皮纸档案袋。
"周雯。"女人微笑着伸出手,"久仰大名,林**。我弟弟经常提起您。"
林知夏接过档案袋,轻得不可思议:"他说我什么?"
"说您是他见过最固执的艺术家。"周雯眨眨眼,"在周野的词典里,这是最高级别的赞美。"
档案袋里的内容让林知夏彻底震惊——母亲年轻时的研究笔记复印件,详细记录了她尝试将特殊干燥花材应用于烟花视觉效果的过程;与周建明签署的合作意向书;还有几张泛黄的照片,其中一张特别引人注目:母亲举着一束干花站在实验室里,背后黑板上写着"当花与火相遇,光将不被束缚"。
这行字让林知夏的手指微微发抖。她独立展览的主题"不被束缚的光",竟然与母亲三十年前写下的句子一字不差。
"您还好吗?"周雯关切地问。
林知夏深吸一口气:"您父亲...和我母亲,他们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合作?"
周雯的表情变得复杂:"具体情况我不清楚。只知道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加上..."她犹豫了一下,"家庭因素。您母亲后来结婚生子,研究方向也转向了医药领域。"
送走周雯后,林知夏将照片和笔记铺满整个工作台。母亲娟秀的字迹记录着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但从未放弃希望。最后一页笔记写于1989年11月:"热传导问题依然无解。或许下一代会有答案..."
林知夏抬头看向墙上周野的设计图——那正是解决了母亲当年难题的方案。命运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完成了这个循环。
夜幕降临,她没有开灯,任由月光洒满工作室。手机屏幕亮起,是周野发来的消息:"姐姐把资料给你了吧?"
"嗯。"林知夏回复,然后鼓起勇气问,"你早就知道?"
"直到前天看到父亲保险箱里的合同才知道。"周野回答,"命运有时很奇妙。"
林知夏的手指悬停在屏幕上方,最终打出一行字:"后天见。我们一起解决那个热传导问题。"
发完这条,她拿起那枚金属烟花书签,对着月光仔细观察。在某个角度下,她发现内层还刻着一行更小的字:"等待与你的花火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