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翊推开市局刑侦队办公室的玻璃门,空调冷风夹杂着浓重的咖啡味扑面而来。墙上的挂钟指向下午三点十五分,距离他发现徐子谦尸体已经过去了六个小时。
"沈教授,您来得正好。"张诚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眼圈发红,"法医刚送来初步报告。"
沈翊接过文件夹,纸张上还带着打印机残留的温度。他快速浏览着那些冰冷的专业术语:血液中检测出高浓度氰化钾;死亡时间昨晚8:30至9:30之间;尸体无挣扎痕迹,无防御性伤口...
"有意思。"沈翊的手指停在报告最后一页,"胃内容物检测显示死者生前两小时内未进食,但口腔黏膜有微量氰化物残留。"
"说明毒物是通过口腔进入,但不是通过食物或饮料?"张诚挠了挠日渐稀疏的头顶。
"更可能是某种..."沈翊的话被敲门声打断。
一位年轻女警探头进来:"队长,有位温语女士坚持要见负责徐教授案子的警官。她说...她有重要线索。"
沈翊和张诚交换了一个眼神。那张海报上的面孔立刻浮现在沈翊脑海中——锐利的眼神,自信的微笑。
"带她到会议室。"张诚说,转向沈翊时压低声音,"就是那个写推理小说的,我查过了,她上个月刚获得'金匕首'最佳新人奖。"
会议室里,温语正背对着门站在窗前。她比海报上看起来更瘦小,黑色高领毛衣衬得肤色近乎苍白,齐肩的栗色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听到开门声,她转过身来,眼睛在看见沈翊的瞬间微微睁大。
"沈翊教授?"她的声音比想象中低沉,"没想到是您负责这个案子。"
沈翊眯起眼睛:"我们认识?"
"2018年心理学年会,您关于犯罪侧写的主题演讲。"温语微微一笑,"我坐在第三排,提问环节问了您关于连环杀手童年创伤的问题。"
沈翊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她。他确实记得那个问题——尖锐、专业,直指他研究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但他不记得提问者的长相。
"温女士说有关键线索?"张诚打断了两人的对视。
温语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这是我的新书《完美犯罪》的样章,原定下月出版。"她翻开其中一页,推到桌子中央,"请看第37页的命案现场描写。"
沈翊低头看去,一段文字被红色铅笔圈出:
"教授的尸体仰靠在真皮办公椅上,双手交叠置于腹部,仿佛只是睡着了。他的嘴角凝固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右手指间夹着一张塔罗牌——正义女神蒙眼持剑,象征着绝对的公正..."
沈翊的指尖在纸面上轻轻一顿。这段描述与徐子谦的死亡现场几乎一字不差,除了一个细节——现场的照片尚未公开,外界不可能知道塔罗牌是在右手。
"你的书稿完成于什么时候?"沈翊的声音依然平静。
"三个月前交稿,上周刚拿到校样。"温语直视他的眼睛,"我知道这看起来很可疑,但我可以向您提供电脑中的所有修改记录。"
张诚清了清嗓子:"温女士,您和徐教授认识吗?"
"仅限于学术交流。"温语从包里又拿出一个U盘,"这是我收集的关于徐教授最近研究的资料。他正在进行的'道德困境与人格重塑'项目,涉及一些...颇具争议的实验方法。"
沈翊接过U盘:"为什么关注他的研究?"
"因为我下一本书的主题是心理学伦理。"温语的目光微微闪烁,"徐教授的研究正好是个典型案例。"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沈翊注意到温语左手无名指有一圈淡淡的痕迹,像是长期佩戴戒指后留下的,但现在那里空空如也。
"温女士,您今天戴过手套吗?"沈翊突然问。
温语明显愣了一下:"没有,为什么这么问?"
"只是好奇。"沈翊站起身,"您的手很漂亮,适合戴戒指。"
温语的表情瞬间凝固,但很快恢复如常:"离婚后就不戴了。"她迅速转移话题,"我能看看案发现场的照片吗?也许能发现更多相似之处。"
"恐怕不行。"张诚断然拒绝,"案件正在调查中。"
温语点点头,似乎早有预料:"那么,如果你们没有其他问题..."她站起身,从包里取出一张名片放在桌上,"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我。"
她转身走向门口,又突然停住:"对了,沈教授,您注意到书架上的相框了吗?"
沈翊挑眉:"你连这个也知道?"
"猜的。"温语微微一笑,"每个心理学家的书架上都会有一个倒扣的相框,里面藏着他们最想忘记的记忆。"
门关上后,张诚吹了声口哨:"这女人不简单。"
沈翊盯着那张名片——"温语,推理小说作家",下方是一串手机号码。他翻过名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今晚8点,城南旧巷27号咖啡馆。关于'审判日'文件夹。"
"她怎么会知道..."张诚瞪大眼睛。
沈翊将名片收入口袋:"我去会会她。你继续追查徐教授最近的联系人和那个加密文件夹。"
走出市局大楼时,雨已经停了。沈翊站在台阶上,望着远处逐渐散开的云层。温语的出现太过巧合,她对案件的了解又过于详细。但最让他在意的是那个问题——
她怎么知道"审判日"文件夹的存在?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城南旧巷那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沈翊看了看表,距离约定时间还有四个小时。足够他先去会一会徐子谦的同事们,看看这位心理学教授究竟在研究什么,以至于有人要用一张"正义"塔罗牌来宣告他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