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5:我的首富人生

重生1985:我的首富人生

主角:程远林晓兰
作者:单身狗不是狗

重生1985:我的首富人生第3章

更新时间:2025-09-04

"喂,国栋服装厂。"

"程厂长,不好了!"电话那头传来仓库管理员老李慌张的声音,"商业局的人把咱们的仓库封了,说是检查!"

程远手中的钢笔一顿:"哪个仓库?"

"就是城东那个,放电子产品的..."老李压低声音,"他们说咱们倒卖走私货,要全部没收!"

程远心头一紧。城东仓库存放着他刚从广州进来的一批录像机和电子表,价值上万元。虽然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口、完税的商品,但在这个年代,政策执行常有模糊地带,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

"别慌,我马上过去。"

挂断电话,程远立刻拨通了林国栋的号码,简单说明情况。林国栋在电话里骂了句脏话:"肯定是王德发那个王八蛋!前几天他派人来暗示要'赞助'局里的'活动经费',我装糊涂没接茬。"

"林叔,您能联系上赵厅长吗?"程远冷静地问。赵卫国是省商业厅副厅长,林国栋的战友,曾在服装厂开业时来过。

"老赵去北京开会了,下周才回来。"林国栋声音透着焦虑,"要不我先去找王德发谈谈?这孙子就是想要钱..."

"别急,我先去仓库看看情况。"程远沉声道,"您先别出面,万一我也栽了,您还能在外面周旋。"

挂掉电话,程远骑上自行车直奔城东仓库。秋风吹在脸上已带着寒意,但他的后背却渗出了汗珠。这批货是他准备在春节前大赚一笔的关键,如果被没收,不仅损失惨重,更可能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那可是能判刑的重罪。

仓库门口停着两辆印有"工商执法"字样的吉普车,四个穿蓝色制服的人正在往车上搬箱子。程远一眼就认出那个腆着肚子、背着手指挥的中年男子——王德发,县商业局副局长,前世记忆中在1989年因贪污受贿被判了十年。

"王局长!这是怎么回事?"程远快步上前,强压怒火挤出笑容。

王德发转过头,眯起那双藏在**里的小眼睛:"哟,程厂长来了。我们接到群众举报,说你这里藏有走私电子产品,特来检查。"

"王局长,这些货都有正规发票和完税证明,怎么能算走私呢?"程远保持着恭敬的语气。

王德发冷笑一声,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根据省里最新规定,进口电子产品需要特别许可证。你有吗?"

程远心头一沉。这个规定他确实有所耳闻,但执行一直不严格,特别是对已经完税的商品。王德发显然是抓住这个政策漏洞做文章。

"王局长,我们小本经营,确实不了解这些新规定。"程远放低姿态,"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

王德发背着手踱了两步,故作沉吟:"这个嘛...也不是完全没有余地。这样吧,你交五千元罚款,货可以领回去,但得补办手续。"

五千!相当于货物价值的一半。程远暗自咬牙,这分明是**裸的敲诈。

"王局长,罚款我们认缴,但数额能不能少点?厂子刚起步,实在..."

"程远同志!"王德发突然提高声调,"你这是讨价还价吗?告诉你,就冲你这态度,我现在就可以把货全部没收!"

周围几个执法人员停下手中的活,目光齐刷刷投向程远。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程远深吸一口气,知道此时硬碰硬没有好处:"王局长教训得是,我们一定配合处理。不过五千元不是小数目,容我两天时间筹措。"

王德发脸色稍霁:"这还像句人话。给你三天,周五下午五点前把钱交到局里,过期不候!"

说完,他大手一挥,带着手下扬长而去,只留下贴了封条的仓库和满腹怒火的程远。

回到服装厂,林国栋已经在办公室焦急等待。听完程远的叙述,他一拳砸在桌子上:"**王德发,这是明抢啊!"

"林叔,您先别急。"程远反而冷静下来,"这事没那么简单。王德发背后可能有人指使。"

林国栋一愣:"什么意思?"

"您想,我们服装厂做得好好的,为什么他突然对我们的电子产品下手?"程远分析道,"我怀疑是有人眼红我们的生意,在背后使绊子。"

"你是说...陈大富?"林国栋若有所思。陈大富是县城另一家服装厂的老板,与王德发是连襟关系,一直视国栋服装厂为眼中钉。

程远点点头:"很可能。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眼前的危机。林叔,您能想办法联系上赵厅长吗?哪怕他在北京开会..."

林国栋想了想:"我试试找他秘书。老赵的秘书小刘是我看着长大的。"

当天晚上,程远和林国栋分头行动。林国栋去联系赵厅长,程远则前往省城找林晓兰——她正在省报实习的同学可能帮上忙。

秋夜的省城华灯初上,程远无心欣赏夜景,直奔省医院。林晓兰刚下夜班,见到风尘仆仆的程远,吓了一跳:"出什么事了?你脸色好难看。"

程远简单说明了情况,林晓兰气得脸颊发红:"太欺负人了!王德发在县里名声一直不好,听说经常敲诈个体户。"

"晓兰,你上次说有个同学在省报实习?能不能介绍我认识?"程远问道。

林晓兰眼睛一亮:"你是想...曝光他?"

"舆论监督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嘛。"程远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

半小时后,三人在医院附近的小茶馆见面。林晓兰的同学郑军是个戴眼镜的瘦高个,一听这事就来了精神:"这可是好题材!现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支持民营经济,下面却还有人设卡刁难。"

"郑记者,这事不能明着报道。"程远谨慎地说,"王德发在县里关系网很深,硬碰硬我们吃亏。"

郑军推了推眼镜:"我明白。我们可以先做内参,直接送省委领导。这类阻碍改革开放的典型案例,上面很重视。"

三人一直讨论到深夜,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郑军以暗访形式收集证据,程远提供王德发其他贪腐线索,林晓兰负责联络。

离开茶馆时已近午夜,秋雨悄然而至。程远撑开伞,自然而然地护住林晓兰:"我送你回宿舍。"

雨中的街道空无一人,只有路灯在水洼中投下摇曳的倒影。两人共撑一伞,距离近得能闻到对方身上的气息。

"程远,你会没事的,对吧?"林晓兰突然轻声问,声音里透着担忧。

程远侧头看她,雨夜中林晓兰的侧脸格外柔美。他心头一热,忍不住握住她的手:"放心,我有把握。比这更大的风浪我都见过。"

林晓兰没有抽回手,反而轻轻回握:"我相信你。爸爸说你是他见过最有本事的年轻人。"

"那你呢?你怎么看我?"程远鼓起勇气问出一直想问的话。

林晓兰的脚步停住了。雨声中,程远能听到自己加速的心跳。

"我觉得你..."林晓兰抬起头,雨水沾湿了她的睫毛,"很特别,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你好像能预知未来一样。"

程远心头一震。这个敏锐的女孩竟然察觉到了什么。他正想回应,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紧接着是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

林晓兰惊叫一声,本能地扑进程远怀里。程远顺势紧紧抱住她,两人在雨中相拥,心跳声似乎盖过了雨声。

"我...我们快走吧。"几秒钟后,林晓兰红着脸挣脱出来,但手仍让程远握着。

送林晓兰到宿舍楼下,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

"明天我就回县城处理这事。"程远说,"你...照顾好自己。"

林晓兰点点头,突然踮起脚尖在程远脸上轻轻一吻,然后转身跑进宿舍楼,留下程远呆立雨中,摸着被亲的地方傻笑。

回到县城,程远立即着手两件事:一是整理王德发的贪腐证据,二是准备应急资金。前世的商业分析经验告诉他,面对这种危机,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周三上午,程远正在办公室研究文件,林国栋兴冲冲地闯进来:"联系上老赵了!他明天就回来,答应帮我们周旋!"

程远长舒一口气。赵卫国作为省商业厅副厅长,在系统内说话很有分量。有他介入,事情就好办多了。

"不过老赵说,现在风声紧,让我们也准备些材料,证明我们是正经生意人,不是投机倒把。"林国栋补充道。

程远点点头,拿出准备好的文件袋:"这是厂里所有的执照、税单和劳动合同,还有我们资助县小学的证明。对了,这是王德发这几年收受好处的清单和证人名单。"

林国栋翻看着清单,目瞪口呆:"你小子从哪搞来这些的?连他去年收陈大富一台彩电都记着!"

程远笑而不答。这些"记忆"中的信息,如今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周四下午,郑军从省城打来电话,说内参已经写好,直接送到了省委分管经济的副书记案头。"领导很重视,已经批示要调查,估计调查组明天就到你们县。"

周五上午,县商业局突然通知程远去开会。走进会议室,程远一眼就看到坐在主位的不是王德发,而是一个五十多岁、面容严肃的男子,王德发则像个鹌鹑一样缩在旁边。

"程远同志吧?我是省商业厅赵卫国。"男子起身握手,声音洪亮,"这位是省纪委的王处长,我们组成联合调查组,来了解一些情况。"

程远心中暗喜,表面却保持镇定:"欢迎领导指导工作。"

接下来的询问中,程远如实汇报了企业经营情况,出示了所有合法经营证明,同时委婉地提到"个别干部"对民营企业的刁难。他故意不提王德发的名字,但这种欲言又止反而更有力量。

会议结束后,赵卫国单独留下程远和林国栋:"老王这次栽定了。不光你们这事,调查组还发现他长期收受贿赂,数额不小。"

"那我们的货...?"林国栋急切地问。

"下午就去解封!"赵卫国大手一挥,"不过小程啊,以后做生意还是要多研究政策,别给人抓把柄。"

程远连连点头:"谢谢赵厅长,我们一定注意。"

离开商业局,林国栋兴奋地拍着程远的肩膀:"好小子,真有你的!这下不仅解决了麻烦,还除掉了王德发这个祸害!"

程远却没有太多喜悦:"林叔,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企业做大了,必须要有政治智慧,要懂得保护自己。"

当天下午,仓库果然解封,货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更令人惊喜的是,晚上郑军从省城打来电话,说内参引起了省委高度重视,准备在全省开展一次"清除改革开放绊脚石"的专项整治。

危机解除后的第一个周末,程远特意去了省城,约林晓兰出来吃饭庆祝。这次他选了一家安静的私人餐馆,要了个小包间。

"敬我们的女英雄。"程远举起茶杯,"要不是你介绍郑记者,这事没那么容易解决。"

林晓兰抿嘴一笑:"我哪有做什么。是你运筹帷幄..."她突然想起什么,"对了,爸爸说赵厅长很欣赏你,想介绍你认识一些省城的企业家。"

程远眼睛一亮。这正是他需要的——更广阔的人脉和平台。服装厂虽然红火,但终究有局限性。他脑海中早已规划好更大的蓝图:电子产业。作为重生者,他清楚地知道未来几十年中国电子行业将迎来怎样的爆发。

"晓兰,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程远突然问,"真的想留在省医院吗?"

林晓兰搅动着碗里的汤,轻声道:"其实...我更想去深圳。听说那里新建了好多医院,机会更多..."

深圳!程远心头一震。这个1980年才设立的经济特区,如今还只是个小渔村,但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好眼光。"程远由衷赞叹,"如果你真想去,我可以..."

"可以什么?"林晓兰期待地看着他。

程远鼓起勇气:"可以和你一起去。我正计划在南方开拓业务,深圳是个不错的选择。"

林晓兰的脸顿时红了,低头小声道:"谁要和你一起去了..."

话虽这么说,但她的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饭后,两人沿着江边散步。秋夜的风已有些凉意,程远脱下外套披在林晓兰肩上。这一次,她没有拒绝,反而自然地靠他近了些。

"程远,你到底是什么人?"望着江对岸的灯火,林晓兰突然问,"有时候我觉得你像个谜,明明才二十岁,却好像经历过很多..."

程远望着远处闪烁的灯光,轻声道:"也许有一天,我会告诉你全部真相。现在,你只要知道..."他鼓起勇气握住林晓兰的手,"你对我很重要,这就够了。"

林晓兰没有抽回手,两人就这样牵着手,默默走在江边的夜色中。

回到县城,程远立即着手实施新计划。王德发事件让他认识到单一产业的风险,也让他看到了更大的机遇。凭借前世的记忆,他知道八十年代末将是家电行业的爆发期,而九十年代则是电子科技的黄金时代。

"林叔,我有个新想法。"一天晚上,程远找到林国栋,"我想在县城办个电子厂,先从简单的收音机、录音机做起,慢慢发展。"

林国栋瞪大眼睛:"电子厂?那得多少技术啊!咱们这小地方,连个像样的电工都难找。"

"技术可以引进,人才可以培养。"程远信心十足,"我已经联系了广州那边的供应商,能买到生产线。关键是县里刚空出一个副局长的位置..."

林国栋恍然大悟:"你是想趁王德发下台,争取新领导的支持?"

程远笑而不语。前世的经验告诉他,在中国做生意,既要懂市场,也要懂政策。而新上任的商业局副局长,据他所知是个务实开明的干部。

两天后,县里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新上任的商业局副局长李明亲自主持。会上,程远提出了在县城建立电子厂的构想,并承诺投产后能解决三百个就业岗位。

"年轻人有志气!"李明当场表态,"县里一定全力支持。需要什么政策扶持,尽管提!"

有了**支持,程远的电子厂计划迅速推进。他一边筹备厂房设备,一边开始招兵买马。通过赵厅长的关系,他从省城无线电厂挖来了两个退休工程师当技术顾问;又通过广州的关系,订购了一条二手收音机生产线。

与此同时,服装厂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国绅"牌男装已经在省城三家百货商场设立专柜,月销售额突破十万元。程远趁机注册了"国绅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构建他的商业版图。

十二月初的一天,程远正在新租的电子厂厂房监督装修,林晓兰突然出现在门口,手里挥舞着一封信。

"程远!我申请到深圳人民医院的进修名额了!"她兴奋地喊道,脸颊因奔跑而泛红。

程远接过信一看,是深圳人民医院的录取通知,明年三月开始为期一年的进修。

"恭喜!"程远由衷地说,"我就知道你能行。"

林晓兰咬着嘴唇,眼中闪着期待的光:"你上次说的话...还算数吗?"

程远心头一热:"当然算数。我已经在深圳物色办事处了,电子厂的第一批产品正好主攻南方市场。"

林晓兰突然扑进程远怀里,紧紧抱住他:"谢谢你...谢谢你支持我的梦想。"

程远轻轻回抱她,在她耳边低语:"我们会一起创造未来,一个比想象中更美好的未来。"

厂房外,冬日的阳光洒在新落成的"国绅电子"招牌上,熠熠生辉。程远望着怀中心爱的女孩,又看看初具规模的工厂,心中充满希望。重生一年多,他已经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创立了自己的事业,收获了真挚的爱情。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而他,程远,已经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安装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