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之锋

筑梦之锋

主角:林砚张浩
作者:忧伤的嘎嘎鹅

筑梦之锋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10-24
全文阅读>>

第一章:折翼的设计图林砚攥着解聘通知书的手指泛白,纸张边缘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

窗外的CBD写字楼群玻璃幕墙反光刺眼,像无数双嘲讽的眼睛,

映着他空荡的工位——桌上只余一本泛黄的《建筑设计原理》,

扉页还贴着三年前入职时的工牌照片,那时他眼里的光,比现在窗外的太阳还亮。“小林,

不是公司不留你。”部门经理王涛的声音隔着办公桌飘过来,带着刻意放缓的虚伪,

“张浩的方案拿了‘城市新锐设计奖’,人家现在是业内红人,你这时候说方案是你的,

谁信?”林砚喉结滚了滚,没说出话。他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通宵,

办公室只剩他电脑屏幕的蓝光,草稿纸上画满了“星河广场”的动线修改图,

连咖啡杯底都积了三层渣。第二天他把最终方案发给王涛,附带了七版修改记录,可一周后,

公司官微推送的获奖新闻里,

设计师名字赫然是张浩——那个入职半年、连CAD快捷键都记不全的关系户。

他找王涛对峙,得到的是“团队成员不分你我”的搪塞;他去组委会申诉,

对方要“公司出具的原创证明”,王涛却扣着他的设计日志不肯盖章。最后,

倒是他“造谣生事、影响团队和谐”的罪名先定了下来。“收拾东西吧,”王涛挥挥手,

像赶一只苍蝇,“补偿金会打你卡上,以后……别再提这事了,对你没好处。

”林砚抱起那本《建筑设计原理》,走出灯火通明的写字楼。

晚高峰的车流像凝固的钢铁河流,鸣笛声裹着尾气扑在脸上,他突然觉得喘不过气。

手机响了,是母亲的视频电话,屏幕里母亲坐在老家的沙发上,

背景是墙上他的大学毕业证书。“阿砚,吃饭了没?听说你们公司那个项目获奖了,

你是不是也帮了不少忙?”母亲的声音带着骄傲,眼角的皱纹都笑弯了。林砚掐了掐掌心,

把到嘴边的委屈咽回去,扯出个笑:“嗯,团队一起做的,我就是打打下手。妈,

我最近要加班,先不跟你说了啊。”挂了电话,他沿着人行道漫无目的地走,直到路灯亮起,

才发现自己走到了老城区的巷口。青石板路坑坑洼洼,两侧的矮楼挤在一起,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来晃去,和远处的摩天大楼像两个世界。

巷尾有家亮着“张记面馆”灯箱的小店,他走进去,点了碗牛肉面,热气氤氲中,

眼泪终于砸在汤碗里,溅起小小的涟漪。“小伙子,面要坨了。

”老板张叔把一碟酸豆角推过来,“看你愁眉苦脸的,遇到事儿了?”林砚吸了吸鼻子,

没说话。张叔却自顾自地说:“我这店开了二十年,前几年说要拆迁,我以为要失业了,

结果后来改了规划,保留老巷子,还帮我们翻新了门面。你看,现在生意比以前还好。

凡事啊,总有转机。”转机?林砚苦笑。他现在就像一张被揉皱的设计图,

连展开的力气都没有。吃完面,他掏出手机刷招聘软件,“建筑设计师”岗位下面,

几乎都要求“有获奖经历”或“五年以上大型项目经验”,他的简历像块没人要的碎砖,

投出去石沉大海。回到租的地下室,潮湿的空气里飘着霉味,

他把《建筑设计原理》放在床头,盯着天花板发呆。黑暗中,手机屏幕突然亮了,

是大学同学李薇发来的消息:“老城区改造项目在招设计顾问,不用坐班,你要不要试试?

”后面附了个链接,林砚点进去,页面上写着“青岚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

甲方是区**,要求保留老建筑风貌,同时解决居民的居住痛点。项目预算不高,规模也小,

看起来没什么“油水”,下面的报名列表里,只有寥寥几个人。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

手指在“报名”按钮上悬着。如果连这种小项目都不敢试,

他大概真的要跟建筑设计说再见了。凌晨三点,林砚的电脑屏幕亮了起来,

他点开CAD软件,画布上渐渐浮现出青岚巷的轮廓——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

而是带着烟火气的老房子,是能让张叔这样的老街坊继续生活的地方。

第二章:巷子里的“外乡人”林砚第一次去青岚巷踩点,是个周末的清晨。

巷口的早点摊冒着热气,油条在油锅里炸得滋滋响,穿睡衣的阿姨拎着菜篮子跟摊主砍价,

老人们坐在巷口的石凳上打太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斑驳的墙面上,

像撒了把碎金。“小伙子,找谁啊?”一个拎着鸟笼的大爷拦住他,

上下打量着他手里的图纸夹,眼神里带着警惕。“大爷您好,我是来做青岚巷改造调研的,

叫林砚。”林砚递上名片,上面还印着前公司的名字,他有点尴尬地解释,“刚离职,

现在想试试这个改造项目。”大爷接过名片看了看,没说话,转身朝巷子里喊:“王婶!

有人来搞改造调研了!”不一会儿,围过来一群老街坊,

七嘴八舌地问起来:“是不是又要拆啊?我这房子住了三十年,可不想搬!

”“上次来的设计师,说要把墙都刷成白色,那还有老巷子的样子吗?”“我家二楼漏雨,

说了好几次都没人管,你们能修不?”林砚拿出笔记本,蹲在石凳上,

一条一条记下来:“大家放心,我不会随便拆房子,也不会把巷子改得面目全非。

漏雨、电路老化这些问题,我都会写进方案里。”他跟着王婶去了她家,

二楼的天花板有一块明显的水渍,墙角长了霉斑。“你看,一到下雨天就漏,

孙子都不敢在楼上玩。”王婶叹着气,“之前来的设计师说,修漏雨要加钱,

让我们自己跟物业协商,可我们这老房子,哪有物业啊?”林砚抬头看了看屋顶的瓦片,

又摸了摸墙面,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易的结构图:“婶,您这屋顶是坡屋顶,瓦片松了,

我可以在方案里加个防水层,再重新固定瓦片,花不了多少钱。”接下来的一周,

林砚每天都泡在青岚巷。他跟着张叔学辨认老砖的年代,听大爷讲巷子的历史,

帮阿姨们搬煤气罐,甚至跟着修鞋匠学补鞋——不是闲的,

是想知道修鞋摊的位置怎么规划才不影响行人。他的笔记本写满了,手机里存了几百张照片,

从斑驳的砖墙到窗台上的盆栽,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天傍晚,

他正在画巷口小广场的草图,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林砚?你怎么在这?”林砚回头,

看见张浩穿着一身名牌西装,手里拎着公文包,身边跟着两个穿西装的人,应该是甲方代表。

张浩的眼神里满是惊讶,随即变成了嘲讽:“怎么,从大公司离职,

就来这种小胡同里混饭吃了?”林砚没理他,继续画草图。张浩却凑过来,看了眼他的图纸,

嗤笑一声:“就这?青岚巷这种项目,我闭着眼睛都能做,不过是块没肉的骨头,谁稀得啃。

”“张设计师倒是睁眼看看,”一个声音插了进来,是王婶,她手里拎着刚买的菜,

瞪着张浩,“上次你手下的人来,说要把我们的窗台都拆了,换成统一的铝合金窗,

那叫改造?那叫毁房子!小林比你们用心多了,至少他肯听我们说话!

”周围的街坊也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帮林砚说话。张浩的脸涨得通红,

狠狠瞪了林砚一眼,转身跟甲方代表赔笑着离开:“李主任,您别听他们的,

这些居民不懂设计,我们还是去看样板间吧。”看着张浩的背影,林砚心里暖烘烘的。

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草图,上面画着老人们下棋的石桌、孩子们玩耍的小沙坑,

还有张叔面馆的新招牌——保留原来的木头框架,只是加了层防水漆。晚上,

林砚把方案初稿发给了甲方。他没用华丽的效果图,而是用手绘的方式,

把改造后的场景一张张画出来,旁边附上市民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发完邮件,

他又打开之前“星河广场”的设计日志,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设计不是为了获奖,

是为了让人住得舒服。”第二天一早,林砚接到了甲方的电话。电话里,

项目负责人李主任的声音很激动:“林老师,您的方案我们全票通过!您能现在来趟区**,

我们聊聊细节吗?”林砚攥着手机,心脏砰砰直跳。他走到窗边,拉开窗帘,阳光照在脸上,

暖得让人想哭。他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辜负,就像青岚巷的老房子,

只要用心修缮,总能重新焕发生机。第三章:暗潮里的绊脚石区**的会议室里,

林砚正对着投影幕布讲解方案细节。

他指着青岚巷入口的设计图:“这里原来的石板路坑洼不平,老人走路容易摔跤,

我们计划重新铺设防滑石板,同时保留原来的老砖,嵌在路边做装饰,既安全又不失历史感。

”台下,李主任频频点头,旁边的几位专家也露出认可的表情。就在这时,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张浩领着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走了进来。男人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径直走到李主任身边,低声说了几句。李主任的脸色瞬间变了,他示意林砚暂停,

然后站起身,跟男人走出了会议室。林砚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十分钟后,

李主任回来了,他的表情很凝重:“林老师,刚才那位是市住建局的王科长,他说收到举报,

您的方案存在‘抄袭嫌疑’,需要暂缓审批,先做原创性核查。”“抄袭?”林砚愣住了,

“我的方案都是根据居民需求和现场调研做的,怎么可能抄袭?

”“举报信里附了几张设计图,说是跟三个月前‘星河广场’的获奖方案有相似之处。

”李主任把一叠文件推到林砚面前,“王科长说,张浩是‘星河广场’的设计师,

他也认为您的方案有问题。”林砚拿起文件,里面的设计图正是他之前“星河广场”的初稿,

而举报信的署名,赫然是王涛——他前公司的部门经理。不用想也知道,

这是张浩和王涛联手搞的鬼。他们怕林砚的方案成功,影响自己的名声,所以先下手为强,

用“抄袭”的帽子打压他。“李主任,这是我的设计日志,

里面有青岚巷每天的调研记录和方案修改过程,还有居民的签字确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