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飘飘是刚到国家级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就职的海归博士,27岁正值当年,从家里到单位就都惦记着她的终身大事。飘飘觉得这就是中国特色吧,她在美国读博士时没人关注她的婚恋之事,也许人情疏离的缘故。
飘飘在美国时觉得孤寂,日常生活除了学习做实验也没什么别的消遣了。她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出去留学的,有本科同学到美国留学过得很惬意,社交购物旅游丰富得很。飘飘对那些虚浮的东西兴趣不大,同学们都笑说,飘飘其实一点不飘。
飘飘参加过几次学校的派对,除了喝酒吹牛也没什么意思,还总有男生讨她的厌。飘飘对购物很节制,尽管爸妈给的留学费用很充裕,但她了解到那是爸妈日常生活这抠点那抠点省下的,她要使劲花钱会有愧疚感。旅游曾经是飘飘的乐事,她刚到美国时也东走西逛了一圈,但美国没啥历史沉积,哪哪都差不多。再加上课业重,飘飘对研究的兴趣也大,时间久了就不知道咋消遣了。
毕业前她收到了好几封美国医药机构的研究型岗位offer,薪水可观,但她一想到自己孤身在外就觉得没有安全感,美国不禁枪,她很怕枪声,出门很警惕,这样的日子她觉得难受。同时,与企业相比,飘飘对纯粹的基础原创性研究更有兴趣,尽管收入比不上企业,但那种开放性随着兴趣走的工作让飘飘更着迷。
她后来还是选择了国内专业对口的一家研究机构,还是国家级别的,做起来更有使命感和荣誉感。回到老家北京,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她觉得更踏实。
她没想到的是,刚一回国入职,她身边就充满了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认知算开放清醒,但她25岁以后,妈妈也还是会经常问问她的婚恋情况。妈妈的说法是,尊重飘飘的感情选择,但同时飘飘也要明白中国社会的婚恋现实,一个女人选择伴侣的最佳时机是30岁以前,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外貌身材有优势,又有较高的生育价值和潜力,人生阅历相对单纯,对感情比较执着,能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以上特点是大部分中国男性选择终身伴侣的主要挣分点。如果男性受教育程度高,那女性受过高等教育就也是一大优势。
妈妈说得这么现实让飘飘觉得很无味,但她承认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她虽然只有海内外高校学习的经历,但身边的事实早就告诉她真相了,身边男性对待年轻漂亮女孩和年长些女士的态度神情就是不同,不论道德,本能使然吧。
妈妈说30岁以前的女性能选到优秀男人的几率比较大,男人不像女人,对异性关系是有生理本能的迫切需要的,大部分男人遇到差不多合适的女性就结婚或同居了,挺大年纪没有伴侣的男人大概率有毛病,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情深意切的失恋者还没走出来,但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男人妈妈是没见过。妈妈的意思是早点开始选择总比年龄大捡人家挑剩下或是实在没的选了强,除非自己绝对喜欢独身的快乐,绝对信奉不婚不同居的理念,这样的人妈妈也没见过。飘飘清醒认识到自己也不是这样的人。
妈妈还表达了一个意思,终身伴侣的选择也靠缘分,即使努力找可能也碰不到自己喜欢的,即使条件合适自己不喜欢也没必要在一起。如果碰不到也就碰不到了,不管咋样,自己努力过了也没啥后悔的,自己一个人开开心心总比勉强进入一段不幸福的关系强。当然,也有年纪大遇到最佳终身伴侣的人,阅历长了眼界开了,不断成长,能力境界经济实力都提升了也可能会遇到最合适的人,但总体看,这种概率不如年轻时选择到合适人的概率大。因为女人容貌体态变老没有吸引力,也有很多婚姻在女人四、五十岁时解体,这一点就要靠男人的品性了,这是无法预测的,任何事都有风险,婚姻也如此。虽然离婚率高,人们对婚姻的期待高了,但现实看到的还是经历风雨继续携手前行的伴侣更多些。
表达到最后,妈妈还非常理性客观的标注些话。这些认识的依据是她那个年代和她目前看到的择偶现实,并不代表所有年龄层的人。世界千变万化,人也多姿多彩的,只要自己是幸福的,什么选择都是合理的。之所以说这么多伴侣选择的看法,都是基于一个前提,阴阳合一方为天道,生理本能也好,繁衍后代也好,陪伴扶助也好,资源互换也好,团结共赢也好,都是人选择伴侣的理由,要尊天道努力找,同时顺天意不勉强。
妈妈的这些说法让飘飘感慨过来人的智慧,符合现实符合逻辑。以她的阅历,实在没有理由不同意妈妈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