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的王牌主厨

养老社区的王牌主厨

主角:陈和平郑怀远
作者:煮金客

养老社区的王牌主厨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1-26
全文阅读>>

晨光熹微,透过薄纱窗帘,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陈和平的生物钟依旧精准,如同他过去几十年在后厨备战国宴一般。洗漱,换上舒适的棉麻衣裤,他推开门,走进了“颐和园”宁静的清晨。

空气带着露水的湿润和植物的清新,比昨日初到时更添几分静谧。已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沿着步道慢跑或快走,动作舒缓,神态安详。一切依旧完美得如同精心绘制的画卷。

他信步走向主体宴餐厅,准备用第一顿正式的社区早餐。

餐厅内部在晨光中显得更加明亮宽敞。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精心打理的花园景致,室内流淌着音量恰到好处的古典轻音乐。长长的自助餐台上,覆盖着雪白桌布,银质的餐盘盖闪闪发光,穿着笔挺制服的服务人员垂手侍立,面带标准微笑。

陈和平取了一个白瓷托盘,沿着餐台缓步前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点区。牛角包被烤成均匀的金黄色,表面的蜂巢状层次分明,旁边搭配着独立小包装的进口黄油和果酱。法棍切片整齐码放,旁边是橄榄油醋汁。还有小巧的马芬蛋糕、撒着糖粉的甜甜圈,每一件都像是刚从巴黎街角面包店橱窗里端出来。

接着是沙拉区。罗马生菜、芝麻菜、紫叶甘蓝、樱桃番茄、黄瓜片、玉米粒、橄榄……琳琅满目,色彩鲜艳。旁边是五六种不同口味的沙拉酱,装在精致的玻璃瓶中。甚至还有现切的火腿和萨拉米,薄如蝉翼。

热食区更是丰富。金黄的炒蛋在保温灯下保持着诱人的色泽,旁边是煎培根和香肠。有白粥、燕麦粥,配着十几种小菜:榨菜、腐乳、肉松、酱瓜……还有现煮的面档,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站在后面,随时准备为客人烫粉煮面。

饮品区除了常规的牛奶、豆浆、果汁,还有一台专业的意式咖啡机,一位咖啡师正在为一位老太太**拿铁,拉花的图案是一只优雅的天鹅。

陈和平要了一碗白粥,夹了一小碟酱瓜,又拿了一个牛角包。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洒在桌面上,暖融融的。

白粥熬得火候不错,米粒开花,稠度适中。但他尝了一口,便放下了勺子。粥底似乎是用高汤代替了部分水来熬的,鲜是鲜了,却失去了米粥本身那种纯粹质朴的清香。酱瓜脆爽,但调味偏甜,掩盖了瓜菜本身的咸鲜。

他的目光落在那个牛角包上。拿起,入手沉甸甸的,层次感极佳。咬一口,外皮酥脆得掉渣,内部湿润柔软,黄油香气浓郁。标准的法式工艺,无可挑剔。

然而,陈和平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太标准了。

无论是牛角包的酥脆度,沙拉蔬菜的鲜度,还是炒蛋的嫩滑,一切都严格遵循着某种“高端餐饮”的标准。就像昨天午餐的红烧肉一样,技术到位,食材顶级,但缺乏一种……烟火气,一种家庭厨房里才会有的、略带随意却充满温度的“不完美”。

他慢慢吃着,耳畔飘来邻桌的低声交谈。

“今天的可颂,黄油香气还是差了点意思,比不上昨天那批。”“是吗?我觉得还好。倒是这沙拉酱,凯撒的anchovy(鯷鱼)味道淡了。”“听说张老昨天自己烤了欧包,气孔发得漂亮极了,回头得去讨教一下酵种配方。”

陈和平默默听着,心里那点异样的感觉逐渐清晰。这里,看似提供着无微不至的餐饮服务,实则建立起一种无形的、以“美食品味”和“烹饪技艺”为衡量标准的阶层壁垒。你不会做两道拿手点心,不懂品评咖啡的产地和烘焙程度,不认识几种奶酪,似乎就难以真正融入某些圈子。

早餐成了一场无声的、每日举行的品鉴会。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是评判者。

他吃完最后一口牛角包,用餐巾擦了擦嘴角。味道本身并不差,甚至可以说远超普通家庭和绝大多数餐馆。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享用这样一餐“标准完美”的早餐,却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疏离和……疲惫。

原来,退休后的第一道坎,不是适应清闲,而是适应这种无处不在的、精致的“比较”。

他起身,将餐具送**收处。走出餐厅时,阳光正好,花园里鸟语花香。几位老人聚在凉亭下,似乎正在交流插花心得,笑语晏晏。

陈和平没有停留,径直朝着自己那栋楼走去。他需要一点时间,消化这“桃花源”里的第一餐,以及它所揭示的,水面之下的微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