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弃高薪回乡带货,只为带乡亲们脱贫致富。可当他们指着我的鼻子骂我黑心,
将一百五的售价与六十的收购价拍在我面前时,我知道,所有的热血都成了笑话。行,
你们要单干,我绝不阻拦。我转身应邀去了隔壁村。几年后,
当他们看着邻村别墅小车、日进斗金,而自家山货烂在屋里无人问津时,才终于明白,
他们亲手赶走的,是怎样一个未来。第一章:赤子归来车轮卷起乡路的尘土,
窗外熟悉的青山绿水飞速后退。李哲摇下车窗,深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
胸腔里那股在大城市憋闷已久的浊气仿佛被涤荡一空。他回来了,不是衣锦还乡的短暂探亲,
而是扎根于此,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他的行李不多,
最贵重的是那台大学毕业时用第一份工资买的笔记本电脑,
以及一箱子关于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的书籍。
放弃了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那份令人艳羡的Offer,他顶着父母的不解和朋友的劝阻,
执意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个偏远山村“青山坳”。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
树下几个闲坐的老人眯着眼打量这辆陌生的车子,直到李哲下车,才恍然认出:“哟,
是老李家的大学生回来啦!”“是啊,三爷爷,我回来了,不走了。”李哲笑着应答,
语气坚定。他的归来,在平静如水的青山坳激起了一圈涟漪。村民们不解,
这娃儿好不容易考出去,成了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怎么又扑棱着翅膀飞回这穷窝窝了?
面对这些疑惑,李哲只是笑笑,他心里揣着一团火,一个要让青山坳变个样子的梦想。
青山坳太穷了。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
只剩下老弱妇孺守着几分薄田和满山的宝藏却不知如何变现。这里的野蜂蜜醇厚甘甜,
山菌菇肥美鲜香,各种山野菜、土鸡蛋、腊肉……都是城里人求之不得的天然好物,
却因信息闭塞、销路不畅,要么烂在山里,要么被外来贩子以极低的价格收走。李哲看中的,
就是这漫山遍野的“绿色黄金”。他要用自己所学的电商知识,
为家乡的山货打开一条直达城市的通道,让乡亲们的汗水能换来应有的价值。回家没几天,
他就忙活开了。先是自掏腰包拉通了村里第一条高速宽带,又升级了电脑设备。然后,
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说明自己的计划:由他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在线上平台开店销售村里的山货,他负责运营、客服、发货和售后,
村民们只需按照要求提供品质合格的农产品。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网上卖东西?
那虚头巴脑的,能成吗?但看到李哲是真心实意想做事,
加上他给出的收购价确实比以往那些走村串户的贩子高出一截,不少人动了心。
第二章:裂痕初现李哲的“青山坳原生态”网店,在磕磕绊绊中开业了。
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积蓄。拍摄产品图,他扛着相机爬遍山野,
力求展现食材最本真的状态;撰写文案,他字斟句酌,
讲述每一份山货背后的山水故事和农人匠心;处理订单、打包发货,他常常忙到深夜,
每一个包裹都精心呵护,确保产品到达客户手中时完好无损;售后问题,
他永远第一时间处理,不惜成本保证客户满意度。创业维艰,最初的几个月,订单寥寥,
入不敷出。李哲咬着牙坚持,不断优化页面、调整策略、开拓新的推广渠道。他吃住在老屋,
几乎把所有的利润又投入到了运营和提升包装上。他相信,只要品质过硬,服务到位,
口碑一定能做起来。转机出现在一篇知名美食博主的测评文章之后。
博主偶然买到了“青山坳”的野蜂蜜,对其品质赞不绝口,特意撰文推荐。一夜之间,
店铺流量暴增,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尤其是野蜂蜜,成了爆款,供不应求。
青山坳的乡亲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山里头不起眼的东西,真的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
大家积极性空前高涨,按照李哲的标准采集、加工,收入肉眼可见地增加了。
村里许久不见的笑声多了起来,人们对李哲这个大学生更是刮目相看,称赞声不绝于耳。
然而,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悄然滋生。最先是在村头的小卖部门口,
几个村民闲聊。“听说李哲那小子,网上那野蜂蜜卖一百五一斤呢!”“多少?一百五?!
”正在打酒的张老六手一抖,酒都洒出来些,“他收咱们的才六十啊!这差得也太多了!
”“可不是嘛!咱们辛辛苦苦满山找蜂巢,冒着被蜇的风险,风吹日晒的。他倒好,
坐在家里敲敲电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钱就让他赚了大头!
”“怪不得他家又是拉网线又是换电脑的,原来都是刮我们的油水垒起来的!”“我就说嘛,
无商不奸,读书多的人,心眼儿就是多……”议论像山间的雾气,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起初只是窃窃私语,渐渐变成了公开的抱怨。人们选择性忘记了在没有李哲之前,
他们的蜂蜜最多卖三四十块一斤,
还常常滞销;也忽略了李哲为开拓市场、维系客户所投入的巨大成本和心血。
他们只直观地看到了那九十块钱的差价,并固执地认为,那本该是属于自己的利润。
矛盾终于在一次结款后爆发了。那天,李哲刚给几户村民结算完蜂蜜款,王老五,
村里有名的杠头,带着几个人堵在了李哲家院门口。“李哲,你出来!咱们得说道说道!
”王老五嗓门洪亮,引得左邻右舍都围了过来。李哲闻声出来,看到这阵仗,
心里一沉:“五叔,各位乡亲,有什么事?”“什么事?就说说这蜂蜜的事!
”王老五把手里的钞票抖得哗哗响,“你一斤卖一百五,给我们六十,这心也太黑了吧!
我们辛辛苦苦种地、上山采摘,风吹日晒,累死累活。你倒好,坐在家里敲电脑,
钱就让你赚了大头!怪不得你家又是拉网线又是换电脑的,原来都是刮我们的油水垒起来的!
”这话如同刀子,扎在李哲心上。他试图解释:“五叔,话不能这么说。
网上卖货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平台要扣点,营销要投入,包装、物流、售后哪一样不花钱?
还有破损、退换货的损失,都是我承担。而且我定的收购价,
比原来贩子收的高了快一倍了……”“少跟我们扯这些有的没的!”旁边一个妇女尖声打断,
“我们就知道,我们流汗,你挣钱!这不公平!”“对!不公平!”“必须涨价!
至少得给我们一百二!”“要不我们就自己干!离了你张屠户,还吃不了带毛猪了?
”群情激愤,唾沫星子几乎要把李哲淹没。
他看着那一张张曾经淳朴、此刻却因利益而显得有些扭曲的面孔,心一点点冷了下去。
所有熬夜奋战、所有殚精竭虑、所有为打开销路而承受的压力和委屈,在这一刻,
化为了无尽的荒谬和悲凉。他想起为了争取一个优质客户,
他连续一周沟通到凌晨;想起因为一次物流延误,
他亲自打电话向几十个客户道歉并补偿;想起为了让包装更环保更坚固,
他跑遍了省城的供应商……这些,他们看不见,或者,选择看不见。他们只看见了那台电脑,
那条网线,以及他们想象中的、自己轻松赚取的“暴利”。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解释?在情绪和固有的认知面前,任何理性的解释都苍白无力。他深吸一口气,
压下心头的酸楚和怒火,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行。
既然大家觉得我李哲心黑,占了大家的便宜,觉得单干更好,那我没意见。从今天起,
‘青山坳原生态’店铺不再收取大家的货物。你们可以自己试试。”说完,
他不再理会众人的反应,转身回了院子,关上了那扇略显斑驳的木门。门外,是短暂的寂静,
随后爆发出更大的嘈杂,有错愕,有不信,也有赌气般的叫好。
第三章:转身邻村李哲说到做到。他迅速下架了所有来自青山坳的产品,清理了库存。
面对父母忧心忡忡的目光,他只是笑了笑:“爸,妈,别担心,路还长着呢。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了隔壁的云雾村。云雾村与青山坳一山之隔,情况类似,
甚至更穷一些。云雾村的村支书赵大山是个有远见、肯实干的中年人,早就听说了李哲的事,
对他欣赏有加。得知青山坳发生的事后,他立刻提着两瓶酒找上了门。“小李啊,
青山坳那帮人眼皮子浅,你别往心里去。”赵大山开门见山,“我们云雾村,信你!
你要是不嫌弃,来我们村干!我们全村支持你!”看着赵大山真诚而热切的眼神,
李哲冰封的心湖注入了一股暖流。他没有过多犹豫,郑重地点了头:“赵书记,
谢谢您的信任。我们一起干!”在赵大山的全力支持下,
李哲在云雾村的工作开展得出奇顺利。他吸取了在青山坳的教训,
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更透明、更规范的合作社模式。他组织村民开会,
详细讲解了电商运营的成本构成、利润分配方案,所有账目公开透明,定期公示。
他成立了“云雾山珍”合作社,村民以农产品入股,李哲以技术、渠道和资金入股,
利润按股分红。他还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标准和奖惩制度,确保品质如一。同时,
李哲也升级了他的商业策略。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在电商平台开店,而是多渠道拓展。
他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云雾村的秀丽风光、村民劳作的场景、山货的生长和**过程,
内容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粉丝,打造了“云雾山珍”的品牌形象。他开展直播带货,
亲自上阵,或者培养村里口齿伶俐的年轻人,直观展示产品,与消费者互动。
他还瞄准了高端定制市场。与城里的高端餐厅、私房菜馆、养生会所建立直接合作,
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特定品类、特定规格的山货,价格更高,利润也更可观。更重要的是,
李哲开始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附加值。他引进小型设备,
唇膏;将山野菜加工成便于储存和食用的干货、酱料;设计了精美且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
让产品不仅是食材,更成为伴手礼和文化载体。云雾村的村民们看到了李哲的诚意和能力,
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他们严格按照李哲的要求生产,积极配合合作社的安排,
学习新技能的热情高涨。整个村子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拧成一股绳,
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第四章:冰火两重天就在云雾村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
青山坳的日子却不好过。起初,那些嚷嚷着要单干的村民,确实自己捣鼓了起来。
王老五牵头,几家凑钱买了台二手电脑,拉了网线,学着李哲的样子开了家网店。然而,
事情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店铺装修得土里土气,产品图片模糊不清,文案写得干巴巴,
毫无吸引力。平台规则搞不懂,稍微违规就被处罚降权。不懂营销推广,
店铺淹没在千万家网店中,根本无人问津。偶尔有几个订单,
又因为包装简陋、发货迟缓、客服响应慢等问题,招来一片差评。他们试图降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