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我准时踏入了瀚海集团的总部大楼。
与启航科技那略显局促的办公楼不同,瀚海集团的总部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CBD,独占一整栋五十层的摩天大厦。光是这气派,就甩了启航科技好几条街。
带我办理入职手续的,是之前与我联系的HR总监,李芸。
一位干练优雅的职场女性。
“陈总监,欢迎您的加入!我们老板可是念叨您好几年了。”李芸笑意盈盈地递给我一张门禁卡,“您的办公室在38楼,我带您上去,技术中心的同事们都在等您了。”
“陈总监”,这个称呼让我有些恍惚。
就在上周,我还是一个被新主管随意拿捏的“陈工”。
38楼,整个楼层都是技术中心的地盘。
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区,随处可见的休息区和咖啡吧,充满了自由和创造的氛围。
李芸将我引到一间视野极佳的独立办公室,然后拍了拍手,召集了技术中心的所有核心成员。
“各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陈辉,我们新上任的技术总监。从今天起,将全面负责我们技术中心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大家欢迎!”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
我扫视了一圈,面前站着二十多号人,应该都是各个小组的负责人。
他们的眼神各不相同,有好奇,有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质疑和戒备。
我心里很清楚,我这个“空降”的总监,并不受欢迎。
技术圈子,最重资历和实力。
我一个从竞争对手公司跳槽过来的人,一来就坐上了总监的位置,压在他们所有人头上,他们心里能服气才怪。
掌声停下后,一个三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颇为精干的男人站了出来。
李芸在我耳边低声介绍:“他叫高明,之前是我们的首席架构师,也是这次总监职位的热门人选。”
原来是内部提拔的失败者。我了然。
高明推了推眼镜,皮笑肉不笑地说道:“陈总监,久仰大名。听说您在启航科技,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技术体系,我们都很好奇,您到底有什么样的通天本领,能让老板对您如此青睐,直接把我们这群老兄弟都给比了下去。”
这话,充满了火药味。他不仅代表了自己,也代表了所有“不服”的老员工。
我还没开口,他旁边一个年轻些的,看起来有些冲动的刺头就跟着附和道:“是啊,陈总监。我们瀚海的技术团队,在国内也是排得上号的。我们最近正在攻关‘星尘计划’的并发处理模块,遇到了一个瓶颈,卡了快一个月了。不知道陈总监,能不能给我们指导指导?”
这已经不是挑衅了,这是**裸的下马威。
“星尘计划”,我来之前做过功课,是瀚海集团今年最重要的战略级项目,对标的正是启航科技的“方舟计划”。
他们故意拿这个最难的骨头来啃我,就是想看我出丑。
如果我推脱,说需要时间熟悉,他们会说我没能力,只会纸上谈兵。
如果我硬接,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他们更会说我浪得虚名,德不配位。
好一个“四面楚歌”的开局。
我看着他们,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只是淡淡一笑:“好啊。把技术文档和目前的方案拿来我看看。”
高明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似乎没想到我竟然敢接招。他示意旁边的人,很快,一份厚厚的技术文档和几套被否决的方案设计图就摆在了我面前的会议桌上。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偌大的会议室里,只剩下我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他们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态。
这个并发处理模块的难题,涉及到了底层数据分片、分布式锁、以及多线程调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他们整个团队,几十个顶尖高手,熬了无数个通宵都没找到最优解,我不信这个陈辉看几眼就能有思路。
我看得很快,大脑飞速运转。
不得不说,瀚海的技术团队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们提出的几套方案,都很有见地,但都陷入了一个共同的误区——他们过于追求技术的“完美”,试图用一个大而全的复杂架构,来解决所有场景下的并发问题。
这导致他们的方案要么过于臃肿,性能损耗巨大;要么实现逻辑过于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在启航科技,我早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那时候公司没钱没人,逼得我必须用最简单、最取巧、成本最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大道至简”,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钥匙,并不在更复杂的算法里。
十分钟后,我放下了文档。
高明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陈总监,有什么高见吗?”
我拿起一支笔,走到白板前,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了另一个问题:“你们这个‘星尘计划’,主要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一个负责产品的小组长回答道:“主要是电商大促和社交媒体的热点事件,特点是瞬间流量洪峰极高,但持续时间不长。”
我点点头,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架构图。
“你们之前的思路,都想做一个‘万能水坝’,想把所有的洪水都拦住。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不一定非要‘堵’,我们也可以‘疏’。”
我一边画,一边解释:“我们可以在流量入口前,加一个轻量级的异步消息队列。当洪峰来临时,我们不直接处理请求,而是把所有请求快速地塞进这个队列里,先给用户一个‘处理中’的友好提示。然后,我们的后端服务器,再根据自己的处理能力,平稳地、匀速地从队列里取出请求进行处理。”
“这不就是削峰填谷吗?我们试过,但是消息队列本身也会成为瓶颈,而且会带来数据延迟和不一致的问题!”那个年轻的刺头立刻反驳道。
“没错。”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所以,关键点有两个。”
我的笔在白板上重重地点了两下。
“第一,这个消息队列,我们不用市面上那些功能强大但笨重的开源框架,我们自己写一个。功能极简,只要能存取数据就行,追求极致的吞吐性能。代码不会超过五百行。”
“第二,关于数据一致性,我们引入一个‘最终一致性’的概念。在大促抢购这种场景下,用户对几百毫秒甚至一两秒的延迟,并不敏感。我们只要保证,最终的结果是正确的就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对账和补偿机制,来处理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