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启航

星尘启航

主角:苏望苏晓
作者:房顶揭瓦

星尘启航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08-08

第一章:雾霾笼罩的家园公元2147年,秋分。

苏望的指尖在控制台的全息投影上轻轻划过,带起一串幽蓝色的涟漪。

这是第七代量子交互界面,响应延迟已控制在0.03秒内,

但此刻他却觉得每一次操作都沉重如铅。舷窗外,

曾经蔚蓝的地球如今被一层灰褐色的雾霾笼罩,宛如一颗蒙尘的玻璃珠。

北极冰川早已消融殆尽,露出嶙峋的海底山脉,像是巨兽的肋骨在海水中若隐若现。

“博士,第七代大气净化塔的能效又下降了3%。

”助理小林的声音打破了控制室的寂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将一份全息报告推到苏望面前。

报告边缘跳动着刺目的红色警告框,那是系统自动标注的危险阈值。苏望叹了口气,

伸手接住那份漂浮在空中的报告。全息投影的微光映在他花白的鬓角上,三年来,

这簇白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知道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让工程队检查一下催化核心,看看是不是又出了结晶堵塞的问题。”“已经安排了,

”小林点点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不过他们说,就算修复了,也撑不了多久。

全球的稀土储备已经见底,刚果盆地的最后一座离子矿昨天彻底关停,

下个月可能就要开始**供应催化剂了。”苏望沉默了。他转身望向窗外,

目光穿透厚重的氮化硅防护罩,仿佛看到了地面上那些挣扎求生的人们。

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成了钢铁丛林,摩天大楼的外墙上布满了太阳能板,

像是给建筑披上了一层银色的铠甲。街道上,行人戴着过滤面罩匆匆而过,

见到蓝天白云的影像——那些由AI根据21世纪初卫星数据重构的虚假风景。

第二章:新希望的曙光“命运共同体会议还有多久开始?”苏望问道,

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顺手拿起桌角的金属保温杯,

杯壁上蚀刻着“星尘计划”的徽标——一颗被橄榄枝环绕的蓝色星球。

“还有十分钟,”小林看了看手腕上的神经交互手环,

“各国代表已经在虚拟会议室等候了。非洲联盟的奥巴桑乔主席提前接入了系统,

他说想私下聊聊撒哈拉绿洲项目的事。”苏望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白大褂。

衣料是可降解的菌丝纤维,袖口处还沾着昨天调试生态舱时蹭到的营养液痕迹。

“准备接入吧。”随着一阵轻微的眩晕,苏望的意识被接入全球虚拟会议室。

这是基于脑机接口技术构建的沉浸式空间,地板模拟着柚木的质感,

空气中弥漫着虚拟的海风气息——系统默认的放松模式。他环顾四周,

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俄罗斯代表瓦西里的虚拟形象依然是那副军装打扮,

章上的金星在模拟光源下熠熠生辉;美国代表琼斯的全息投影带着加州阳光般的虚假热情,

眼角的智能义眼闪烁着数据流的微光。“苏望博士”联合国秘书长艾娃的声音响起,

她选择了六十岁的形象,银灰色的卷发一丝不苟,眼中却带着深深的疲惫,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濒临崩溃。

海洋酸化程度达到pH值7.8,

珊瑚礁灭绝率超过92%;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6.5度,

亚马逊雨林仅剩11%的原始植被;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剩下不到原来的12%,

中亚的咸海已经完全干涸,形成了总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的盐漠。

”艾娃调出的全息地球模型上,红色的危机区域正在缓慢扩张,像某种恶性肿瘤。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上周,印度河平原爆发了大规模饥荒,

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巴西高原的森林大火持续了三个月,

释放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全球五年的工业总和。”苏望点点头,

调出一份加密的全息报告:“各位,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但我们并非毫无希望。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星尘计划’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的话音刚落,

会议室中央立刻浮现出一颗蓝色的星球。这颗星球比地球稍大,

表面覆盖着大片的海洋和绿色的陆地,白色的云层在大气层中缓缓流动,

宛如一颗璀璨的蓝宝石。星球周围环绕着两道淡金色的光环,

那是探测器捕捉到的极光现象。“这是‘新希望’,”苏望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编号HD-219134b,距离地球4.2光年的类地行星,

位于比邻星的宜居带内。

我们的‘信使七号’探测器已经传回了详细的数据:重力是地球的1.1倍,

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氧气含量约为23%,平均气温15摄氏度,

拥有37%的陆地面积和完整的水循环系统。”他伸手在全息星球上轻点,

三维模型立刻分解为地质、大气、水文等多个图层。“最关键的是,

这里发现了复杂有机分子,说明可能存在原生生命,但尚未检测到智慧文明的迹象。

探测器携带的基因测序仪显示,

当地土壤中的微生物与地球古细菌有62%的基因相似度,

这意味着地球作物的存活率会非常高。”会议室里一片哗然。瓦西里重重地拍了下桌子,

实木撞击的虚拟音效格外清晰:“苏望博士,4.2光年!

这意味着即使用我们最快的‘西伯利亚号’曲率引擎,也需要整整十年才能到达。

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吗?而且,你能保证这颗星球真的适合人类居住?

”“瓦西里将军的担心不无道理,”苏望回答道,调出引擎设计图,“关于航行时间,

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星尘引擎’,采用可控量子隧穿技术,

预计可以将航行时间缩短到五年。这是上周在酒泉基地进行的第三次试车数据,

推进效率比传统曲率引擎提升了380%。”他切换画面,

展示出一组复杂的能量曲线:“至于宜居性,

‘信使七号’已经在‘新希望’上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生态监测。大家请看这段视频。

”全息投影中,探测器在一片覆盖着紫色苔藓的草原上着陆,

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播下小麦种子。七天后,嫩绿的芽破土而出;三十天后,

麦穗开始灌浆;六十天后,画面定格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上,微风拂过,麦浪翻滚,

宛如金色的海洋。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的传粉昆虫似乎很喜欢这些外来植物,

几只类似蝴蝶的生物在麦穗间翩翩起舞。“这……这太不可思议了,

”美国代表琼斯喃喃自语,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太阳穴,那里植入了微型翻译器,

“我们真的找到了第二个地球?”“是的,”苏望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需要建造一艘能够搭载100万人的巨型方舟,

需要建立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需要解决星际航行中的辐射防护问题……这一切都需要全球各国的通力合作。

”艾娃点点头,调出一份全球资源调配清单:“从今天起,

‘星尘计划’将成为全人类的首要任务。

月球氦-3矿区、沙特的太阳能电站、挪威的基因库……所有战略资源将统一调配。

我已经签署了第739号决议,授权苏望博士为‘星尘计划’总负责人,

拥有跨国家、跨领域的资源调动权。”她的虚拟形象站起身,

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各位,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悬崖边。要么团结起来,

飞向新的希望;要么彼此猜忌,在这颗星球上共同毁灭。我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章:磁场危机会议结束后,苏望的意识退回现实,控制室里的冷光灯让他有些不适。

小林正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怎么了?

”苏望端起保温杯喝了一口,里面的枸杞菊花茶已经凉透了。

“博士‘信使七号’刚才传回了一组异常数据,”小林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

“‘新希望’的磁场强度突然下降了15%,而且还在持续减弱。

这是过去二十四小时的监测曲线,下降速率呈现指数级增长。”苏望的心猛地一沉。

磁场是保护行星免受宇宙辐射的天然屏障,

地球的磁场曾让早期生命在严酷的宇宙环境中得以繁衍。如果“新希望”的磁场消失,

那么强烈的恒星风会剥离大气层,地表将暴露在致命的辐射下。“立刻分析数据,

找出原因”苏望的声音有些颤抖,他快步走到主控制台前,手指在虚拟键盘上翻飞,

“启动探测器的深层扫描模式,让粒子探测器满功率运行,我要知道磁场异常的具**置。

”四个小时后,分析结果出来了。小林脸色苍白地将报告推到苏望面前,

全息投影的光芒让他的黑眼圈更加明显:“博士,根据地震波和重力场反演,

‘新希望’的内核可能正在冷却。

它的外核液态金属层厚度在过去一年减少了**里,这直接导致了磁场强度的下降。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不出百年,这颗星球的磁场就会完全消失。”苏望瘫坐在椅子上,

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三年来,他带领着全球5000多名科学家日夜奋战,

从筛选17万颗候选行星到研发超光速通信技术,无数次在失败边缘徘徊。现在,

希望就在眼前,却要被这个残酷的现实击碎。“我们还有其他备选星球吗?

”苏望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绝望。小林调出星际地图,

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候选星球:“开普勒-45**距离太远,

需要1400年才能到达;格利泽581g的重力是地球的1.6倍,

人类长期居住会导致骨骼变形;Trappist-1e倒是不错,

但它的主恒星是颗红矮星,经常爆发超级耀斑……”他逐一排除着选项,

最后地图上只剩下孤零零的“新希望”:“博士,所有探测器传回的数据都显示,

其他行星要么距离太远,要么环境过于恶劣。‘新希望’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苏望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他想起了十年前在南极科考站的日子,

那时臭氧层空洞还能通过人工干预修复;想起了女儿五岁时画的画,蓝天下的草原上,

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现在,女儿已经上了中学,却从未见过真正的草原。“小林,

通知所有核心科学家,半小时后召开紧急会议,”苏望的声音重新变得坚定,他站起身,

整理了一下白大褂,“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磁场问题的办法。

”第四章:人造磁场的狂想紧急会议的虚拟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生态学家李教授的虚拟形象频频摇头,她刚从亚马逊雨林的防火带回来,

脸上还带着疲惫的倦容;物理学家哈桑院士不停地擦拭着眼镜,

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焦虑;材料学家张教授则在飞快地计算着什么,

全息屏幕上布满了复杂的公式。“……所以,情况就是这样,

”苏望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情况,“‘新希望’的磁场正在消失,

我们必须在一百年内找到解决办法,否则一切都是徒劳。”“这不可能,

”哈桑院士推了推眼镜,“行星内核的冷却过程是不可逆的。就像一杯热水总会变凉,

我们根本无法阻止这个热力学过程。”“难道我们就只能放弃吗?

”李教授的声音带着哭腔,她负责的生态模拟系统刚刚取得突破,

已经能在封闭环境中维持300种生物的共生循环,

“我们已经在‘新希望’上培育出了适应本地环境的小麦品种,

甚至改良了蜜蜂的基因让它们能采集当地花粉……”苏望沉默了片刻,

目光扫过会议室里一张张焦虑的脸。他想起了二十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堂上,

导师说过的一句话:“当自然不给我们答案时,就自己创造一个。”“不,我们不能放弃,

”苏望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既然无法阻止内核冷却,

那我们就人造一个磁场。”“人造磁场?”众人纷纷惊呼,

张教授甚至打翻了虚拟桌面上的咖啡杯——尽管那只是一段程序代码。“没错,

”苏望调出一份全息设计图,画面中出现两座巨大的空间站,分别位于行星的南北极上空,

“我们可以在‘新希望’的南北极上空建造两座巨型空间站,

通过超强电磁铁产生人工磁场。每个空间站配备36组超导线圈,

直径达到1.2公里,总功率达到10^15瓦时,

就能模拟出与地球相当的磁场强度。

”他指向设计图中的能量供应系统:“空间站的电力由轨道太阳能电站提供,

我们可以在‘新希望’的同步轨道上部署总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板,

利用比邻星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虽然比邻星的光度只有太阳的1/10,

但没有大气层的能量损耗,实际效率反而更高。”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大胆的想法。哈桑院士率先打破沉默:“苏望,

你知道这需要多少材料吗?单是超导线圈就需要4000吨的钇钡铜氧,

这相当于全球二十年的产量。而且,10^15瓦的功率,如何解决能源传输问题?

”“材料可以在月球基地生产,”苏望回答道,调出月球采矿计划,

“月球上的氦-3可以提供核聚变燃料,钛铁矿储量足够建造十艘方舟。

至于能源传输,我们可以采用微波无线传输技术,

在同步轨道和地面基站之间建立能量通道,效率能达到87%。

”李教授担忧地问:“这种人工磁场会不会影响‘新希望’的原生生态系统?

我们检测到的那些微生物可能对磁场变化非常敏感。”“我们会先在局部区域进行测试,

”苏望解释道,“在空间站投入全功率运行前,先在南半球建立一个小型试验场,

监测磁场变化对当地生物的影响。如果出现异常,可以及时调整参数。

”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从技术可行性到伦理风险,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

当艾娃的虚拟形象再次出现在会议室时,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我支持苏望博士的方案,

”艾娃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联合国将在月球背面建立‘星尘工业园’,

集中全球的顶尖制造企业。中国负责超导材料生产,德国提供精密仪器,

日本研发能量传输系统……三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一组线圈的原型机。

”她看向苏望:“博士,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人力、资源、技术……只要能让人类文明延续下去,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第五章:方舟启程接下来的五年,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团结的时期。

在“星尘计划”的旗帜下,

曾经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美国的航天飞机为中国的空间站运送物资,

俄罗斯的工程师帮助欧洲改进火箭发动机,非洲的青年科学家在印度的基因实验室工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安装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