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记得那是翰林家的千金**,举手投足间落落大方。我曾也学着读书知礼,可总是惹得魏洵皱眉。此刻她开口:“阿洵,这位姑娘在你们家最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合该好好补偿才...
我记得那是翰林家的千金**,举手投足间落落大方。
我曾也学着读书知礼,可总是惹得魏洵皱眉。
此刻她开口:“阿洵,这位姑娘在你们家最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合该好好补偿才是。”
魏洵神色复杂,语气是刻意维持的疏离。
“林月娘,”他不再叫我月娘,“过去种种,是我魏家亏欠你。我魏洵虽非君子,但也尚有风骨,不愿欠人恩情。”
“你供我读书的花费,……
魏家对我有恩。
小时候我家乡遭了灾,爹娘都没熬过去。
魏家老爷心善,捡到了饿得只剩一口气的我。
后来魏家老爷病逝,家道败落下来。
仆人们眼见着没指望,纷纷寻了由头走了。
偌大的宅子,转眼就剩下病弱的魏夫人、年少倔强的魏洵,还有我。
那时候,魏夫人拉着我的手哭,说以后就让魏洵娶我,做真正的一家人。
魏洵比我小两……
后来,我识趣地不再往他书房凑。
只是每天把赚来的铜板数清楚。
一部分交给魏夫人维持家用,一部分留作他的束脩和笔墨钱。
他对我越来越冷淡,刻意保持着距离。
有一次,巷口卖菜阿婆的孙子发了急病,跪在街边哭求。
我把当天的铜板全都塞给了她。
阿婆千恩万谢地磕头,拉着孙子跑了。
晚上回去,魏夫人脸色很不好看。……
我吓了一跳,慌忙抬头。
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在厨房门口,挡住了外面渐暗的天色。
是住在隔壁巷子的裴行之。
他手里还提着个打铁用的榔头,像是刚下工回来。
不等我发问,他很自然地走进来,低头专注地摆弄起那个破板凳。
我这才发现,他身量极高,肩背宽阔,比寻常男子都要高出半个头去。
但面容反而生得俊美。
只是这份俊美……
从那以后,裴行之来我摊子上吃馄饨的次数似乎更多了些。
他总是坐在角落里。
但会在我收摊时,默不作声地帮我将沉重的汤桶抬到板车上。
摊位前积了水洼时,他会顺手搬来几块砖头垫出一条好走的路。
我偶尔会从王婆子和其他街坊的闲聊里,听到些关于裴行之的事。
他也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不知怎么流落到此地。
凭着一手打铁的好手艺立住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