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室恋人

同传室恋人

主角:陆时衍苏清圆
作者:一个人的書

同传室恋人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10-20
全文阅读>>

第一章巴黎雨夜的术语误差巴黎时间晚上八点十七分,

戴高乐机场三号航站楼的抵达大厅还浸在暮色里。苏清圆拖着银色登机箱穿过人群时,

驼色大衣的下摆蹭到了一位抱着泰迪熊的小女孩,她立刻停下来用流利的法语道歉,

指尖却在触到大衣口袋里那枚冰凉的同传设备时,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清圆!这里!

”循声望去,玻璃幕墙旁站着的男人正举着写有“中国代表团-苏清圆”的纸牌,

深灰色西装熨得没有一丝褶皱,领带是精准的温莎结,

连袖口露出的手表表带都泛着规整的金属光泽。苏清圆认出那是外交部翻译室派来对接的人,

资料上写着他叫陆时衍,是此次中法经贸论坛的首席同传译员。她快步走过去,

刚要伸手做自我介绍,男人却先一步接过她的登机箱,声音比想象中低沉,

带着点法语特有的尾音软度:“路上还顺利吗?代表团的其他人明天才到,

今晚先送你去酒店倒时差。”黑色轿车平稳地驶离机场,雨丝开始敲打车窗,

将巴黎的街景晕成一片模糊的暖黄。苏清圆靠在副驾驶座上,

目光落在仪表盘旁摊开的笔记本上——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经贸论坛的专业术语,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法语译法旁画了个小小的星号,

旁边还有一行娟秀的小字:“确认欧盟最新表述”。“你提前做了术语表?

”陆时衍的声音突然打断她的观察,他单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朝笔记本指了指,

“第17页,‘数字贸易壁垒’的译法,我建议补充WTO的官方表述,

这次论坛有欧盟贸易委员参加,用词要格外精准。”苏清圆愣了一下,立刻翻到第17页,

己写的“barrièrescommercialesnumériques”下方,

érique(selonlaterminologiedel'OMC)”。

她抬头看向驾驶座的男人,雨刮器有节奏地扫过玻璃,他的侧脸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清晰,

睫毛很长,鼻梁高挺,连专注看路的眼神都带着种不容错漏的严谨。“谢谢,

”她把笔记本收进包里,指尖还残留着纸张的温度,“我之前查的是法国经济部的资料,

确实没考虑到WTO的表述差异。”“同传不是做字面翻译,”陆时衍转动方向盘,

车子拐进一条种满梧桐树的街道,“是在两种语言体系里搭建桥梁,任何一个术语的误差,

都可能让谈判方向偏离轨道。”他的语气很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感,

像极了苏清圆在外交部翻译室听过的那些资深译员的口吻——他们总说,同传箱里的每一秒,

都在为国家利益负责。酒店坐落在塞纳河旁,推开房间阳台的门,

就能看到埃菲尔铁塔在雨夜里闪烁的灯光。苏清圆刚把行李放好,手机就响了,

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她接起电话,母亲熟悉的声音立刻传了过来:“圆圆,

到巴黎了吗?住的地方安全吗?时衍那孩子有没有好好照顾你?”“妈,我都多大了,

还需要人照顾?”苏清圆无奈地笑了笑,镜头转向窗外的埃菲尔铁塔,“你看,风景挺好的,

而且陆老师很专业,路上还帮我改了术语表。”“什么陆老师,”母亲在镜头那头嗔怪道,

“你忘了?小时候你总跟在时衍后面叫‘衍哥哥’,后来他去法国留学,你们才断了联系。

这次能一起工作,多好的机会……”苏清圆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她握着手机的手微微收紧,

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本《法语同传实战技巧》上——封面上的作者署名正是“陆时衍”。

原来他就是母亲口中那个“去法国学翻译的邻家哥哥”,难怪第一次见面时,

她总觉得他的眼神有种莫名的熟悉感。第二天清晨,

苏清圆提前半小时到达论坛会场的同传室。狭小的空间里摆着两台翻译设备,

隔音玻璃外是正在调试灯光的工作人员,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纸张的味道。

她刚戴上耳机测试设备,身后就传来脚步声,陆时衍提着黑色公文包走进来,

手里还拿着两杯热咖啡。“美式,不加糖不加奶,”他把其中一杯递给她,

眼神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我问过你母亲,她说你在外交部加班时,总喝这个提神。

”苏清圆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脸颊瞬间有些发烫。她低头搅拌着咖啡,

不敢看他的眼睛,只能小声道谢:“麻烦你了,陆老师。”“不用叫我陆老师,

”陆时衍走到她旁边的翻译台旁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出密密麻麻的术语表,

“叫我时衍就好,我们现在是搭档,太生疏会影响配合。”论坛正式开始后,

同传室里只剩下两人的声音和键盘敲击声。苏清圆负责中文到法语的翻译,

陆时衍则负责法语到中文的反向翻译,两人配合得异常默契。

当法国经济部长提到“中欧班列对跨境贸易的促进作用”时,

苏清圆刚译出“letraindelaCEI”,

陆时衍就立刻在旁边补充:“建议加上‘intercontinentaux’,

突出洲际属性,符合中方的表述习惯。”中场休息时,苏清圆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

长时间的高度集中让她有些疲惫。陆时衍递过来一瓶薄荷糖,自己也拆开一颗放进嘴里,

清凉的味道瞬间驱散了倦意。“你第一次做大型国际论坛的同传?

”他看着她眼底淡淡的青色,语气里带着点关心。“嗯,”苏清圆点点头,

剥开一颗薄荷糖放进嘴里,“之前在外交部主要做笔译,偶尔做交替传译,同传还是第一次。

”“别紧张,”陆时衍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调出一段录音,

“这是我之前做中法气候论坛同传的录音,里面有很多类似的经贸术语,

你晚上回去可以听听,熟悉一下同传的节奏。”苏清圆看着他认真的侧脸,

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母亲说过,陆时衍在法国留学时,为了练同传,

每天泡在语言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连吃饭都在听新闻录音。现在的他,

能成为外交部的首席同传译员,背后是无数个与术语和录音为伴的夜晚。

下午的论坛进入自由讨论环节,

一位法国企业家突然提到“中国企业在欧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质疑。

苏清圆在翻译时,刻意加重了“中国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表述,

试图纠正对方的偏见。翻译结束后,她下意识地看向陆时衍,

发现他正用赞许的眼神看着自己。“处理得很好,”他低声说,“同传不仅要传递信息,

还要在必要时维护己方立场,这是我们作为国家译员的责任。”傍晚论坛结束后,

两人并肩走出会场,巴黎的天空已经放晴,夕阳将塞纳河染成金色。陆时衍突然停下脚步,

转身看向苏清圆,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对吧?

我从你母亲那里知道的。”苏清圆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她自己都快忘了生日这回事。

陆时衍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银色的同传设备造型的胸针,

上面刻着“Traduire,C'estComprendre”(翻译,

即是理解)。“这是我在巴黎的一家手工店定制的,”他把胸针递给她,

眼神里带着温柔的笑意,“希望它能陪你走过每一次同传工作,也希望你能记住,

无论遇到多难的术语,我都会在你身边。”苏清圆接过胸针,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纹路,

眼眶突然有些湿润。她抬头看向陆时衍,夕阳的余晖落在他的发梢,勾勒出温暖的轮廓。

她突然明白,同传室里的配合不仅是专业的契合,更是两颗心在语言的桥梁上,

慢慢靠近的过程。当晚,苏清圆在酒店房间里听着陆时衍给她的录音,

耳机里传来他低沉清晰的翻译声,偶尔还能听到他轻轻的咳嗽声。她看着书桌上那枚胸针,

突然拿起手机,给陆时衍发了一条消息:“谢谢你的礼物,明天的同传工作,我们继续加油。

”没过多久,手机屏幕亮起,陆时衍的回复很简短,却带着足够的温度:“好,明天见。

对了,酒店楼下的蛋糕店还开着,需要我帮你带一块生日蛋糕吗?”苏清圆看着消息,

忍不住笑了出来,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好啊,要巧克力味的,多加奶油。

”窗外的埃菲尔铁塔再次亮起灯光,在夜色中闪烁着浪漫的光芒。苏清圆知道,

这个巴黎的夜晚,不仅有术语和同传设备,还有一份悄然萌芽的情愫,正在两个译员的心里,

慢慢生长。第二章术语表里的隐秘心动巴黎的晨光透过同传室的隔音玻璃时,

苏清圆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反复核对“中欧投资协定”的法语表述。

指尖划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注释,

昨晚陆时衍送来的巧克力蛋糕甜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他不仅带了蛋糕,

还附赠了一张手写的便签,

语写着“Bonanniversaire,moncollègue”(生日快乐,

我的搭档),末尾画了个小小的同传麦克风图案。“在想什么?

”陆时衍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带着清晨特有的清冽感。苏清圆猛地回过神,

指尖不小心碰到回车键,屏幕瞬间跳转到另一个文档。她慌忙调整页面,

耳尖却不受控制地发烫,转身时正好撞进他含笑的目光里。“没、没什么,

”她把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试图掩饰慌乱,

“在确认今天要用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术语,怕等会儿翻译出错。”陆时衍走过来,

将手里的热可可放在她手边——陶瓷杯壁印着浅灰色的埃菲尔铁塔,

和他昨天送的胸针风格格外契合。“昨晚听你咳嗽了两声,今天换热可可,加了蜂蜜,

”他俯身看向屏幕,指尖在“SDGs”的法语缩写旁轻点,

“这里可以补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方译法,昨天法国环境部长提到过这个机构,

避免后续出现理解偏差。”他的气息带着淡淡的薄荷味,混着热可可的甜香漫过来。

苏清圆的目光落在他骨节分明的手指上,那双手敲键盘时精准有力,翻术语表时却格外轻柔,

连指尖划过纸张的声音都带着种让人安心的节奏。她突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

小时候陆时衍总帮她改法语作业,也是这样耐心地在错误处画圈,旁边写满温柔的注释。

“发什么呆?”陆时衍直起身,递过来一片润喉糖,“今天有三场分论坛,

都是密集的问答环节,提前护好嗓子。”苏清圆接过润喉糖,薄荷的清凉瞬间在口腔里散开。

她看着陆时衍转身走向自己的翻译台,深灰色西装的袖口露出半截手表链,

和昨天在机场看到的一模一样——后来她才知道,

那是他在法国留学时用第一笔翻译稿费买的,

表盘背面刻着“Traduireaveccœur”(用心翻译),

是他的导师送的毕业寄语。上午的第一场分论坛主题是“中法数字经济合作”,

法国数字部长在发言中突然提到“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用词比预稿里更尖锐,

还夹杂着几个冷门的法律术语。苏清圆握着麦克风的手微微收紧,大脑飞速检索术语库,

就在她犹豫要不要简化表述时,

tGénéralsurlaProtectiondesDonnées’,

我刚查到欧盟GDPR的最新补充条款,这样译更准确。”他的声音低沉平稳,

像一剂定心针。苏清圆立刻调整表述,流畅地完成了翻译。等她摘下耳机松口气时,

才发现手心已经沁出了薄汗。陆时衍转过头,

隔着两张翻译台的距离朝她比了个“OK”的手势,眼底的赞许像细碎的星光,

让她瞬间觉得所有紧张都烟消云散。中场休息时,苏清圆靠在椅背上喝热可可,

目光无意间扫过陆时衍的笔记本——扉页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是两个穿着校服的少年少女,女孩扎着马尾,手里举着法语课本,男孩站在她旁边,

手里拿着一支钢笔,笑得格外灿烂。她突然认出那是自己和陆时衍,大概是十三岁那年,

母亲带她去陆家做客时拍的。“没想到你还留着这个,”苏清圆的声音带着点惊讶,

手指轻轻点了点照片,“我还以为早就丢了。”陆时衍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照片,

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留学的时候总拿出来看,想不起法语单词怎么拼时,

看到你当时皱着眉背书的样子,就觉得又能坚持下去了。”他顿了顿,

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女孩的笑脸,“那时候你总说以后要当翻译,没想到真的做到了。

”苏清圆的心跳突然加快,她慌忙移开目光,假装整理耳机线,却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胸针。

陆时衍弯腰帮她捡起来,指尖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背,两人同时顿住,

空气里突然弥漫着微妙的沉默。他把胸针递还给她,指尖的温度似乎还残留在她的手背上,

烫得她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下午的分论坛涉及“中法农业合作”,

一位法国农场主在提问时情绪格外激动,指责中国农产品进口检疫标准“过于严格”,

语气里满是不满。苏清圆在翻译时,刻意加重了“中国检疫标准符合国际惯例,

且保障消费者健康”的表述,试图平衡对方的情绪。翻译结束后,

陆时衍突然递过来一张纸条,

补充‘normessanitairesetphytosanitaires’,

这是WTO的标准表述,更有说服力”。他的字迹工整有力,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像是在安慰她刚才紧绷的情绪。苏清圆看着纸条,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她想起昨天他说的“同传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维护己方立场”,

原来他一直在默默关注她的翻译,在她需要的时候及时给出支持。她抬头看向他,

正好对上他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默契都在这一眼里无需多言。傍晚论坛结束后,

陆时衍提议去塞纳河旁的餐厅吃饭,说“庆祝第一天同传工作顺利完成”。苏清圆没有拒绝,

跟着他沿着塞纳河散步,晚风拂过脸颊,带着淡淡的花香,远处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缓缓亮起,

将河面染成一片浪漫的金色。餐厅是一家小小的法式餐厅,

靠窗的位置正好能看到塞纳河的夜景。陆时衍点了她喜欢的香煎鹅肝和勃艮第红酒,

还特意嘱咐服务员“少放胡椒”——他记得她小时候吃不了太辣的东西,

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没忘。“你怎么知道我不吃辣?”苏清圆握着酒杯,眼神里带着好奇。

“上次你母亲视频时提到的,”陆时衍给她切了一块鹅肝,放在她的餐盘里,

“她说你现在虽然能吃一点辣,但胃还是不太好,尤其是做同传加班时,总容易胃疼。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药盒,“这里面是胃药,我问过医生,

适合翻译时熬夜加班吃,你收着。”苏清圆接过药盒,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标签,

眼眶突然有些湿润。她看着对面的男人,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

他正专注地帮她切牛排,动作温柔得像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她突然觉得,

这个巴黎的夜晚,比埃菲尔铁塔的灯光还要温暖。吃饭时,陆时衍说起他在法国留学的经历。

为了练同传,他每天早上五点就去语言实验室,对着录音反复模仿专业译员的语调,

晚上还要帮当地华人翻译文件到深夜。有一次做交替传译时,

因为太紧张漏译了一个关键术语,回来后对着镜子练了整整三个小时,

直到能准确无误地译出那个术语才肯休息。“那时候总想着,要是能有个人一起练就好了,

”陆时衍看着她,眼神里带着点遗憾,“后来看到你进外交部的消息,我特别开心,

觉得以后说不定有机会一起工作,没想到真的等到了。”苏清圆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

她握着刀叉的手微微收紧,目光落在他深邃的眼眸里,

仿佛能看到他这些年独自在异国他乡奋斗的身影。她突然鼓起勇气,

轻声说:“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练,不管是术语还是同传节奏,我都想跟你一起进步。

”陆时衍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放下刀叉,认真地看着她:“真的吗?那太好了。

我还有很多同传笔记,明天可以带给你看,里面有很多应对突**况的技巧,

说不定能帮到你。”看着他像个孩子一样开心的样子,苏清圆忍不住笑了出来。她突然觉得,

同传工作不再是枯燥的术语和紧张的节奏,而是因为有了身边这个人,

连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都变得生动起来。吃完饭,陆时衍送她回酒店。在酒店门口,

他突然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递给她:“这是我这些年的同传笔记,

里面有很多经贸、环境领域的术语总结,还有应对口音重的发言人的技巧,你可以慢慢看,

有不懂的随时问我。”苏清圆接过笔记本,封面是深棕色的皮质,

上面印着小小的“LSY”缩写(陆时衍名字的首字母),扉页上写着“给清圆,

愿我们都能在语言的桥梁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她抬头看向陆时衍,

他的眼神里带着温柔的期待,像在等待她的回应。“谢谢你,时衍,

”苏清圆的声音带着点哽咽,“这本笔记对我来说太珍贵了,我一定会好好保管。

”“不用谢,”陆时衍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早就想给你了,

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我们是搭档,能一起进步,我很开心。”回到酒店房间,

苏清圆坐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

每个术语旁边都有详细的注释,

比如“‘碳中和’在不同场合的译法差异”“应对快速发言的断句技巧”,

甚至还有“如何在同传时快速调整呼吸”的小提示。在笔记本的中间,

她还发现了一张夹着的便签,上面写着“清圆,今天听到你翻译‘数字贸易’时,

比昨天更流畅了,继续加油”,末尾画了个小小的同传箱图案。苏清圆看着便签,

嘴角忍不住上扬。她拿起手机,给陆时衍发了一条消息:“笔记我收到了,谢谢你。

里面的‘呼吸调整技巧’很实用,明天我试试。”没过多久,手机屏幕亮起,

陆时衍的回复很快:“好啊,明天同传时我帮你留意,要是有不对的地方,我们随时调整。

对了,明天早上我在酒店楼下的咖啡馆等你,一起吃早餐,然后去会场?”苏清圆看着消息,

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好啊,我七点半在楼下等你。”放下手机,苏清圆靠在椅背上,

看着窗外闪烁的埃菲尔铁塔。她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同传设备胸针,突然觉得,

这个巴黎的夜晚,不仅有术语和笔记,还有一份悄然生长的情愫,正在两个译员的心里,

慢慢绽放。她开始期待明天的同传工作,期待和陆时衍一起,在语言的桥梁上,

继续并肩前行。第三章同传箱里的心跳共振巴黎的清晨总带着点薄雾,

苏清圆七点二十五分赶到酒店楼下的咖啡馆时,陆时衍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了。

他面前摆着两杯热拿铁,旁边放着一个三明治,

包装袋上贴着便签——用她熟悉的娟秀字迹写着“全麦的,加了生菜和鸡胸肉,

适合长时间同传保持精力”。“今天怎么这么早?”苏清圆拉开椅子坐下,

指尖碰到温热的咖啡杯壁,昨天他给的胃药还安安稳稳躺在包里,昨晚整理同传笔记时,

她特意把药盒和笔记本放在了一起。陆时衍推过来一个透明文件袋,

里面装着几张打印纸:“昨晚整理的‘中法文化遗产合作’术语表,

今天下午有场分论坛要涉及这个领域,里面有几个冷门的建筑术语,我标了音标,

怕你念不准。”他说着,

尖在“哥特式建筑”的法语译法“architecturegothique”旁轻点,

“这个词尾的‘que’要轻读,上次听你练习时,稍微重了一点,

容易被发言人的语速带偏。”苏清圆低头看着术语表,每个单词的音标都标得格外细致,

甚至连重音位置都用红笔圈了出来。她想起昨晚翻看他的同传笔记,

在“如何应对生僻术语”那页,他写着“提前标注发音,比临时查词典更高效,

搭档若有疏漏,需及时轻声提醒,避免影响整体节奏”。原来从一开始,

他就把她的习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悄悄记在了心里。“谢谢,”她把术语表放进公文包,

咬了一口三明治,全麦面包的香气混着生菜的清爽在嘴里散开,

“其实我昨晚查了‘哥特式建筑’的发音,但总觉得没把握,你这么一标,我就放心多了。

”陆时衍看着她吃三明治的样子,眼底泛起温柔的笑意:“慢慢吃,离会场还有四十分钟,

不急。对了,今天同传室会多一个实习生,是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主要负责记录,

我们不用太在意她,正常配合就好。”两人并肩走进会场时,

同传室里果然站着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孩,看到他们进来,立刻笑着迎上来:“陆老师,

苏老师,我是林溪,今天麻烦你们多指教啦!”女孩手里拿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崇拜,

尤其是看向陆时衍时,目光几乎没有移开过。

苏清圆不动声色地将公文包放在自己的翻译台旁,戴上耳机测试设备,

却无意间听到林溪对陆时衍说:“陆老师,我之前在学校听过您的同传录音,

您翻译‘欧盟绿色新政’那段太精彩了,我还特意整理了您的断句技巧,

您能帮我看看对不对吗?”陆时衍接过林溪递过来的笔记本,

礼貌地翻了几页:“整体没问题,但‘绿色新政’的译法要注意,不同场合侧重不同,

今天涉及文化遗产,可能会提到‘绿色修复’,

你可以提前查一下‘restaurationécologique’的相关表述。

”他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专业的距离,没有多余的寒暄,说完就转身走向自己的翻译台,

拿起苏清圆昨天还回来的术语表,开始核对上午的重点内容。苏清圆看着他的背影,

心里突然松了口气。她戴上耳机,手指在键盘上敲击,

调出陆时衍整理的“文化遗产合作”术语表,却在“凡尔赛宫修复项目”的译法旁,

看到他用铅笔写的小字:“清圆,这个项目有中方参与,

译时可以强调‘coopérationsino-française’(中法合作),

突出合作属性。”上午的分论坛主题是“中法科技创新合作”,

一位法国科研机构负责人在发言中提到“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共享”,用词模糊,

甚至隐约有“技术壁垒”的暗示。苏清圆握着麦克风的手微微收紧,大脑飞速运转,

就在她准备补充“中国始终倡导技术开放共享”时,

litéetlebénéficemutuel’(基于平等互利的技术共享),

既回应了对方的暗示,又符合中方立场。”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苏清圆立刻调整表述,流畅地完成了翻译。等她摘下耳机喝水时,

才发现陆时衍正看着她,眼底的赞许像春日的阳光,暖得她耳尖发烫。

林溪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笔记录,眼神却时不时飘向两人,嘴角的笑意有些勉强。

中场休息时,林溪突然走到苏清圆身边,手里拿着一杯咖啡:“苏老师,

您第一次做大型论坛同传,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呀?我听说陆老师以前带过的搭档,

都要练半年才能跟上他的节奏呢。”她的语气带着点刻意的亲近,

眼神里却藏着不易察觉的挑衅。苏清圆还没来得及回答,陆时衍就走了过来,

将一杯热可可放在她手边——还是昨天那个印着埃菲尔铁塔的杯子:“刚看到你咳嗽了两声,

热可可加了蜂蜜,比咖啡更护嗓子。”他转头看向林溪,语气依旧礼貌却带着距离,

“林同学,你要是有时间,可以帮我们整理一下上午的发言记录,

下午分论坛开始前需要交给会务组。”林溪的脸色瞬间有些难看,却还是点了点头:“好的,

陆老师。”说完就拿着笔记本坐回了椅子上,低头假装整理记录,不再说话。

苏清圆看着陆时衍,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昨天他在餐厅说的“以后我们一起进步”,

原来他不仅在专业上支持她,还在不经意间维护着她的体面。

她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谢谢你。”“我们是搭档,”陆时衍的声音很轻,

却带着足够的力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和你一起面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