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友是13岁就考上顶级985的天才少女。而我在她读博的时候才考上普通一本。
从她嘴里说出来的科研术语总让我觉得像在听天书。她的朋友觉得我们学历差距太大,
不般配。她郑重表示:“任何学术上的成就,在我心里都比不过修远。”我们一直亲密无间,
就连闲暇时我打游戏她也能放下手里的书来陪我。她会兴致勃勃地坐在旁边,
用她那超强的逻辑,帮我分析局势,制定策略。我以为我们会一直这么甜蜜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在自己非常重视的关键论文上的一作上,署上了她学弟的名字。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关系走到了尽头。1我坐在餐桌前,看着面前热气腾腾的饭菜,
耳边是双方父母愉快的交谈声。“岚岚最近那个项目进展得怎么样了?
”我妈夹了一块排骨放进乔阿姨碗里,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仿佛乔岚已经是她亲女儿。“进展很顺利!”乔阿姨眼睛一亮,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她导师说,这个课题要是做成了,说不定能直接发在《Nature》上。
”我爸立刻接话:“哎呀,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十三岁上大学,
现在才二十出头就要发顶级期刊了,真是不得了!”乔叔叔笑着点头,
目光转向我:“修远啊,你毕业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我扯出一个笑容:“还行,
论文初稿已经写完了,在等导师反馈。”“那就好。”乔阿姨笑眯眯地说,
“等岚岚这个项目结束,你也差不多毕业了,到时候咱们两家可以开始商量婚事。
”我握着筷子的手指微微收紧,喉咙里像是堵了什么东西,只能含糊地“嗯”了一声。
饭桌上的话题很快又回到了乔岚身上——她的天赋、她的成就、她的未来。我安静地听着,
偶尔附和几句,心里却越来越闷。最近,乔岚在电话里总是提到实验室那个学弟苏沐哲。
“他真的很厉害,思维特别快,能完全跟上我的思路。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我很久没听到的兴奋,“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
他总能提出我想不到的角度。”我努力让自己听起来不在意:“那挺好的,有个合拍的搭档。
”“是啊,比之前那些只会按部就班做实验的强多了。”她随口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轻快,
仿佛完全没意识到这句话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我心上。以前,
乔岚会耐心地给我解释她的研究,哪怕我听得云里雾里,她也会笑着说:“没关系,
我慢慢讲。”可现在,她似乎更享受和苏沐哲的交流,
那种我永远无法参与的、属于天才之间的共鸣。我们的联系也变得不那么顺畅。
有时候我发消息,她要隔很久才回,理由永远是“实验太忙”。可我知道,
她会在深夜和苏沐哲讨论数据,会在凌晨三点回复他的邮件。我低头扒了一口饭,
嘴里却尝不出什么味道。我好像,正在被她最重要的世界排除在外。2下一个周末回家时,
父母正坐在沙发上翻看手机。见我进门,我妈立刻抬头冲我笑:“修远,你快来看,
岚岚和她那个小学弟苏沐哲发的文章可厉害了,都上新闻了!”我愣了一下,
走过去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则学术新闻,
标题赫然写着《京北大学团队在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配图是乔岚和苏沐哲站在实验室里的合影。我的目光下意识扫向文章署名栏,
却在看清的瞬间僵住——第一作者:苏沐哲通讯作者:乔岚我盯着那行字,脑子里嗡嗡作响。
“怎么了?”我爸察觉到我的异样,凑过来看了一眼,“哦,岚岚是通讯作者啊,也挺好的。
”“好什么?”我声音有些发冷,“这个项目明明是她的心血。
”我妈不解:“通讯作者不也是负责人吗?说明岚岚还是主导啊。”他们不懂,但我很清楚。
在学术界,第一作者才是真正执笔研究、贡献最大的人,尤其是对乔岚这样的博士生来说,
第一作者的顶级论文意味着未来学术生涯的敲门砖。而通讯作者,
更多是导师或项目负责人的位置。乔岚曾经亲口跟我说过:“学术圈很残酷,成果就是一切。
如果我的名字不在第一位,别人不会记得我做了什么。”可现在,
她竟然把第一作者让给了苏沐哲。我盯着那张合影,乔岚站在苏沐哲旁边,
嘴角带着浅淡的笑意。而苏沐哲微微侧头看她,眼神里带着某种默契。
她明明比任何人都清楚第一作者的分量,却还是这么做了。我胸口发闷,
像是被人狠狠攥了一把。她亲手把自己最珍视的学术成果,分给了那个她赞不绝口的学弟。
我忽然想起她最近在电话里提起苏沐哲时的语气,那种毫不掩饰的欣赏,甚至…………依赖?
“他的思路真的很清晰,有时候比我还快。”“我们讨论到凌晨,他一点就透。
”当时我只觉得不舒服,但现在,一切都串联了起来。她为了他,打破了自己一贯的原则。
我关掉手机屏幕,喉咙发紧。我认识的乔岚,从来不会把最重要的东西让给别人。可现在,
她似乎变得陌生了。3那天看到文章作者后,我一直神思不属,老是在想我和乔岚之间的事。
这么多年的感情,我舍不得就这样和她渐行渐远。过了几天,
我手机收到了《AdvancedMaterials》的期刊推送。我点开邮件,
看到乔岚和苏沐哲那篇关于纳米复合材料的论文正式被接收的消息。
我立刻拨通了乔岚的电话。响了很久,最后转入冰冷的语音信箱。我盯着手机,
犹豫了一会儿,又发了一条微信:【看到论文被接收了,恭喜】三分钟后,手机震动。
【谢谢,实验室在聚餐,回去再说】简短的回复,连一个表情符号都没有。我放下手机,
走到窗前。夜色沉沉,远处教学楼的灯光还亮着,不知道她是不是也在那里。电话突然响起,
是母亲。“修远啊,岚岚的论文是不是发表了?你爸刚看到新闻了。”“嗯,刚被接收。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平静得不像话。“那太好了!你们什么时候一起回来?
我们两家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她最近很忙,”我顿了顿,“实验室在聚餐。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修远……”母亲的声音突然放轻,“你和岚岚,最近还好吗?
”我喉咙发紧,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框。“挺好的。”又是一阵沉默。“儿子,
”这次是父亲接过了电话,“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支持你。”挂断电话后,我想起大三那年,
乔岚第一次在《NanoLetters》上发表二作论文时的场景。那天晚上十一点,
她直接冲到我家楼下,手里攥着打印出来的录用邮件,眼睛亮得像是盛满了星星。“修远!
我做到了!”她扑进我怀里,发梢还带着实验室里的特殊味道。
我们在小区里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她语速飞快地解释着论文里的每一个细节,
尽管我根本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而现在,她最重要的成果发表了,
我却只能通过期刊推送才知道。手机屏幕暗了下去。我忽然意识到,我和她,
已经被那扇实验室的门隔开来了。4晚上十点,我第三次拨通乔岚的电话。“喂?
”一个陌生的男声从听筒里传来,背景音是实验室特有的仪器运转声。
我愣了一下:“请问乔岚在吗?”“哦,找乔岚学姐?”对方刻意加重了“学姐”两个字,
尾音微微上扬,“我们刚讨论完实验数据,她去休息室了。你哪位?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微妙的停顿,像是明知故问。我竭力维持镇定:“我是她男朋友。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笑:“啊,林学长是吧?学姐经常提起你。
”他亲昵的称呼让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沐哲?谁的电话?”乔岚的声音由远及近。
“你男朋友。”苏沐哲没立即递过电话,“他说找你有事。”一阵窸窣的杂音后,
乔岚的声音终于清晰地传来:“修远?”她的呼吸有些急促,
背景里还有键盘敲击声:“正好要跟你说,我们终于把补充实验做完了!
沐哲提出的改性方案太绝了,电镜结果显示……”她的语速越来越快,
那些专业术语像一堵墙横亘在我们之间。我攥着手机,
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见过她这样兴奋的样子。“……所以这个方向完全可以继续深挖!
”她的声音突然转向远处,“沐哲你看这个数据……”电话里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
苏沐哲的声音清晰地**来:“根据蒙特卡洛模拟,误差范围还能再压缩0.3个点。
”“没错!”乔岚的回应几乎是雀跃的,“我明天就重跑一遍……”我站在宿舍阳台上,
初秋的风裹着凉意钻进领口。电话那头传来他们热烈的讨论声,
那些“DFT计算”、“晶格匹配度”之类的词汇像某种加密语言,将我彻底隔绝在外。
“修远?你还在听吗?”乔岚的声音突然拉近。我声音干涩:“在。”“抱歉刚才太投入了,
”她的语气终于带上几分歉意,但很快又转向兴奋,“等这个项目结题,
说不定能和沐哲一起申请……”我猛地按下挂断键。手机屏幕亮起又暗下,
映出我扭曲的倒影。第二天清晨,微信弹出一条消息。【昨晚讨论太投入了,你别介意。
论文终稿刚投出去,最近确实太忙了。】我盯着那个句号看了很久。从什么时候开始,
她连消息结尾的表情包都不再发了?5我开始试着不再关注乔岚。清晨六点的图书馆,
我成了最早刷卡进馆的那批人之一。
我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毕业设计上——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交通流量预测系统。
屏幕上的代码不断延伸,这种看得见的进度条让我感到一种踏实的满足。手机震动了一下。
我瞥了一眼,是乔岚发来的消息:【最近在忙什么?】光标在回复框闪烁了十几秒,
我最终只打了几个字:【在做毕设】发送,锁屏。很奇怪,
曾经能抱着手机等她回复到凌晨的我,现在居然能平静地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继续调试模型参数。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室友陈岩端着餐盘在我对面坐下。
“最近怎么不见你跟天才女友视频了?”他往嘴里塞了块红烧肉,“以前不是天天腻歪吗?
”我夹起一根青菜:“她忙。”“忙到连发条消息的时间都没有?”陈岩撇撇嘴,“要我说,
你早该这样了。跟那种13岁上大学的天才谈恋爱,跟追着火箭跑有什么区别?”我没接话,
但心里某个角落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过去这一年,我像个虔诚的信徒,
努力理解她口中那些高深的理论,就为了能在视频通话时多听懂她两句话。
我下载过她提到的每一篇论文,
虽然大多数连摘要都看不明白;我偷偷去旁听过物理系的量子力学课,
结果在薛定谔方程那里就败下阵来。最可笑的是,我居然以为这样就能离她的世界近一点。
傍晚回宿舍的路上,经过物理学院那栋崭新的实验楼。透过玻璃幕墙,
能看见顶层的实验室还亮着灯。突然想到远在京市的乔岚,
不知道她是不是又在和苏沐哲讨论什么改变世界的课题。手机又震了一下。
乔岚发来一张照片:一台我不认识的仪器,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数据曲线。
配文是:【今天终于调试成功了!】我望着照片里她映在屏幕上的模糊倒影。
她笑得那么开心,眼睛亮得像是第一次在《NanoLetters》上发表论文那天。
只是这次,分享的对象不再是我了。我按下锁屏键,把手机塞回口袋。原来放下一个天才,
比追上她要轻松得多。6乔岚回来的那天,我在高铁站出口等了四十分钟。
她拖着行李箱小跑过来时,我下意识张开双臂,却在闻到那股熟悉的消毒水味时僵了僵。
那味道像是她把整个实验室都穿在了身上。“想死你啦!”她踮脚给了我一个拥抱,
发丝扫过下巴时带着微弱的有机溶剂气味。我低头看她,
发现她手机屏保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子结构图,蓝红相间的球棍模型在锁屏界面缓缓旋转。
上个月见面时,那里还是我们在迪士尼的合照。“饿了吧?”我接过她的行李箱,
“附近新开了家火锅店。”“等等,”她突然拽住我,另一只手已经划开手机,
“沐哲刚发来一组数据……”我站在原地,看着她手指飞快地敲击屏幕。
她皱眉时右脸颊会出现一个很浅的酒窝,以前我总爱用指尖去戳。“搞定!”她抬头冲我笑,
顺手把手机塞进兜里,“走吧,我请客!”火锅店人声鼎沸,红油在鸳鸯锅里翻滚。
她夹起一片毛肚放进我碗里,动作熟稔得仿佛我们昨天才见过面。“你知道吗?
”她眼睛亮晶晶的,“沐哲发现石墨烯在……”那些专业名词像雨点般砸下来。
我机械地点头,看着她在餐巾纸上画示意图,圆珠笔印迹晕染开像一团团模糊的乌云。
手机震动声打断了她。她瞥了一眼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是沐哲,
他算出来那个参数了!”她单手回复消息的样子太过熟练,左手还无意识地搭在我手腕上。
我盯着她指甲盖上残留的一小块丙酮污渍,突然觉得疲惫像潮水般涌来。“岚岚。
”我轻轻抽回手。“嗯?”她头也不抬,拇指仍在屏幕上飞舞。“我有点累了。
”这句话终于让她抬起头。火锅蒸腾的热气在我们之间弥漫,
她困惑的表情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像隔着一层毛玻璃。“啊……好。”她迟疑地锁上屏幕,
“那回去休息?”走出店门时,她习惯性来牵我的手。我任由她握着,却第一次发现,
我们掌心的温度竟然如此不同。7乔岚既然回来了,
我们两家就像往常那样决定周末一起吃顿饭。饭局定在城中最贵的粤菜馆,
水晶吊灯把包厢照得通明。我坐在乔岚对面,
看着她第十三次提起“沐哲发现的那个新算法”。“小岚,”乔叔叔突然放下筷子,
“修远最近做毕设也很辛苦,你多关心关心他。”乔岚的筷子悬在半空,
酱汁滴在桌布上洇开一片深色。她眨了眨眼,像是刚从某个公式里抽身:“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