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笑容明媚得仿佛能驱散伦敦常年不散的阴霾。那双清澈的杏眼,透过冰冷的纸张,带着一种未经世事的灵动和倔强,毫无预兆地撞进了他沉寂的心湖。苏晚意。他的……未婚妻。那一刻,沈聿珩心中那座名为“商业联姻”的冰冷堡垒,悄然裂开了一道缝隙。他第一次对一个“责任”产生了名为“好奇”的情绪。于是,“考察欧洲市场”成了...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傍晚。沈聿珩刚结束一个冗长的跨国视频会议,
身心俱疲。窗外,伦敦华灯初上,霓虹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晕染开模糊的光影。简报显示,
苏晚意今天下午在“浮光画廊”有一个小型的学生作品内部观摩展。几乎是下意识的,
他抓起大衣,驱车前往。“浮光画廊”不大,布置得很有格调。因为是小范围内部展,
参观者不多,大多是艺术学院的师生……
沈聿珩的“观察”变得愈发频繁和……大胆。
他知道苏晚意每周三下午会去学校附近那家著名的艺术图书馆。于是,周三下午,
只要他在伦敦,那个靠窗、能清晰看到入口和部分阅览区的位置,便成了他的固定“据点”。
他会点一杯黑咖啡,摊开一份财经报纸或打开笔记本电脑,佯装处理公务。但注意力,
却总是难以控制地被门口那个熟悉的身影吸引。她总是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
第一次“偶遇”,是在苏晚意大二那年参加的一个小型新锐艺术家联展。展览在一个由旧仓库改造的Loft空间里,灯光昏暗,人潮涌动,充满了先锋艺术特有的实验性和嘈杂感。
沈聿珩穿着一身剪裁完美的深灰色羊绒大衣,身形挺拔,气质冷冽,与周围格格不入。他此行的目的明确——简报上提到,苏晚意有三幅作品入选。他在入口处巨大的展板前驻足,目光快速扫过参展艺术家名单,轻易地锁定了那个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