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雨中的句号初秋的雨,带着一丝刺骨的凉意,淅淅沥沥地打在咖啡馆的玻璃窗上,
模糊了窗外行色匆匆的人影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林雨涵坐在靠窗的位置,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早已凉透的白瓷咖啡杯边缘,那点残存的温热,
仿佛是她此刻内心唯一的慰藉。坐在她对面的赵明宇,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与这间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面前的美式咖啡一口未动,
只是用搅拌棒缓慢地划着圈,似乎在酝酿着什么难以启齿的话。空气凝固得让人窒息。
雨涵心里那点不祥的预感,像窗上的水渍,越洇越大。“雨涵,”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
“我们……分手吧。”搅拌棒碰到杯壁,发出清脆的一声响。雨涵的手指猛地收紧,
指甲掐进了掌心,带来一阵尖锐的痛感,让她确认这不是幻觉。
咖啡馆里流淌的爵士乐依然慵懒,邻座情侣的低语和轻笑,像针一样扎在她的耳膜上。
她抬起头,直视着赵明宇,试图从他闪烁的眼神里找到一丝玩笑的痕迹,但失败了。
他的眼神里有愧疚,有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下定了决心的疏离。“为什么?
”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平静得出奇,仿佛在问今天天气怎么样。赵明宇避开了她的目光,
看向窗外被雨水冲刷的街道。“你很好,真的,林雨涵。只是……我们不适合再走下去了。
”他顿了顿,仿佛在挑选更委婉的词语:“你看,我现在在投行,
工作节奏、未来的发展路径,都已经是定数。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和我步调一致,
能在事业上给我支撑的伴侣。而你……”他没再说下去,但雨涵听懂了。而你,
只是一个三流杂志社的小编辑,拿着微薄的薪水,守着一眼能看到头的工作,
无法匹配他如今“精英”的身份和飞速提升的阶层。三年前,他刚毕业,
挤在人才市场里投简历,一次次被拒绝,是她用那点可怜的工资支撑着他们租来的小单间,
鼓励他不要气馁。那时,他怎么不觉得“步调不一致”?
“我爸妈也希望我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赵明宇补充道,
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无可指摘的理由,语气也坚定了一些。“门当户对。
”雨涵轻轻重复着这四个字,舌尖尝到一股铁锈般的苦涩。多么古老而又现实的理由。原来,
三年的感情,抵不过“门户”二字。她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
他腕上那块价值不菲的手表,是去年他升职时,她省吃俭用买了送给他的礼物。如今,
这手表仿佛成了一个讽刺的符号,标示着他们之间已然存在的鸿沟。
内心像是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冷风呼呼地往里灌。但她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哭闹、质问、挽留,在“门当户对”这四个字面前,都显得如此廉价和可笑。她深吸一口气,
将杯中冰冷的咖啡一饮而尽。苦涩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到心底。然后,她放下杯子,
杯底与碟子碰撞,发出决绝的脆响。“好。”她站起身,拿起旁边椅子上有些旧了的帆布包,
背在肩上,“祝你前程似锦。”没有再看赵明宇一眼,她转身,挺直了背,
一步一步地走出咖啡馆。推开门,冰冷的雨点瞬间打在脸上,
和终于控制不住滑落的泪水混在一起。她沿着街边漫无目的地走着,
雨水很快打湿了她的头发和单薄的外套。路过的行人投来好奇或同情的目光,但没人停留。
在这座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快节奏都市里,一个人的心碎,寻常得如同这秋雨,来了,
又走了,激不起任何涟漪。手机在包里震动个不停,她掏出来,屏幕被雨水模糊了。
是妈妈发来的消息:“涵涵,你表姐雯雯考上市税务局了!这周末家里摆酒给她庆祝,
你务必回来啊!你也该考虑考虑自己的将来了,
考个编制比什么都强……”雨涵看着那条消息,突然就笑了,
笑声在空荡的街道上显得格外凄凉,笑着笑着,更多的眼泪涌了出来。考编上岸,
端上铁饭碗,从此安稳无忧——这不正是她母亲对她最大的期盼吗?在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刻,
这条消息像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玩笑。她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泪水,手指冰冷地回复:“妈,
这周末杂志社要赶稿,回不去了。替我恭喜表姐。”点击发送后,
她做了一件早就该做的事——点开赵明宇的微信头像,拉黑。然后是电话通讯录,
支付宝好友……所有能联系到他的方式,一个一个,彻底切断。做完这一切,
她靠在湿冷的墙壁上,慢慢滑坐到地上,将脸埋进膝盖,任由压抑的哭声淹没在雨声里。
第二章:清空与开始回到那个曾经被称为“家”的出租公寓,雨涵才发现,
赵明宇的东西已经搬空了。他的衣柜空了一半,
书桌上属于他的专业书籍和那台昂贵的游戏笔记本不见了,
洗手间的剃须刀、漱口水也消失了。动作真快,干净利落,像是提前演练过无数次。
看来这场分手,是他蓄谋已久的单方面审判。也好。雨涵环顾着这个充满回忆的空间。
沙发是他们一起在二手市场淘来的,为了省运费,
两人吭哧吭哧抬了三公里;墙上的挂画是她从跳蚤市场淘来的,
他当时还笑她品味奇怪;阳台上的那几盆绿萝和多肉,是他们一起逛花市时买的,
说好要一起把它们养大……现在,每一件物品都在无声地嘲笑着她的过去。
这个空间里弥漫着另一个人的气息,却又空荡得让人心慌。她感到一阵窒息,必须离开这里,
立刻,马上。她拿出手机,开始疯狂地浏览租房信息。她需要一个新的巢穴,
一个完全属于自己、没有任何过去痕迹的地方。接下来的三天,她请了假,像疯了一样看房。
最终,她看中了老城区一栋旧居民楼里的小开间,只有三十平米,楼道狭窄昏暗,
电梯运行时发出吱吱呀呀的**。但它有一扇朝南的窗户,
下午的阳光可以毫无遮挡地洒满整个房间。最重要的是,这里便宜,
且远离她和赵明宇共同的生活圈。签完合同,她开始打包。她的东西不多,
大部分是书和衣服。赵明宇留下的,或者与他们共同记忆相关的物品,
她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袋。只有一个小小的纸箱,她犹豫再三,
还是没有扔掉——里面放着他送她的第一个玩偶,一沓电影票根,还有一本厚厚的相册。
那是她七年的青春,无法轻易抹去,但也不必日日面对。她用胶带将纸箱严严实实地封好,
塞进了新家床底下最深的角落。搬家那天,天空放晴了。苏琪开来她的小Polo,
帮雨涵运最后一批行李。苏琪是雨涵的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律所当律师助理,性格泼辣,
理性至上,是雨涵最信赖的朋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苏琪一边费力地把一箱书搬上车,一边用她特有的方式安慰道,“赵明宇这种渣男,
早分早超生。他根本配不上你。”雨涵笑了笑,没说话。悲伤并没有消失,
只是被一种极度的疲惫和麻木覆盖了。新家安置妥当后,
两人坐在唯一的一把椅子和铺着旧床单的床沿上,点了一份外卖。苏琪带来了一瓶红酒。
“来,庆祝你恢复单身,迈向新生活!”苏琪给两人倒上酒。几杯酒下肚,
雨涵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面对这间除了基本家具外空空如也的房间,
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琪琪,你说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雨涵晃着杯子里暗红色的液体,“杂志社的工作,我不想待了。”那里不仅薪水低,
更重要的是,那里充满了回忆。她和赵明宇的第一次约会,就是在她杂志社楼下等的她。
“辞呗。”苏琪说得干脆,“你那工作本来就没什么前景。关键是,辞了之后干什么?
你想过吗?”雨涵摇头:“二十八岁,重新开始,是不是太晚了?”“晚什么晚!
”苏琪白了她一眼,“我妈四十岁还去考了会计师呢。关键是选对方向。”“什么方向?
”“考编。”苏琪放下酒杯,看着雨涵,眼神认真起来。雨涵愣住了。这个词,
从她母亲嘴里说出来,她只觉得唠叨;从苏琪嘴里说出来,却带着不一样的分量。“公务员,
或者事业单位。稳定,福利好,社会地位也不低。最重要的是——”苏琪意味深长地顿了顿,
“这是一条完全属于你自己的路。不靠任何人,不依赖任何关系。你考上,
就是你自己的本事,谁也拿不走。这比把希望寄托在某个男人身上,可靠谱多了。
”最后那句话,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雨涵心中某把锁。是啊,稳定,保障,
属于自己的价值。这不正是她在感情中被击碎后,最需要重建的东西吗?
她不想再成为那个需要被衡量是否“匹配”的人了。那晚,送走苏琪后,雨涵没有立刻睡觉。
她坐在窗前,看着楼下昏黄路灯下来往的车辆,打开笔记本电脑,
第一次认真搜索了“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的信息。庞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
事业单位联考……考试时间、科目、职位表、报录比……那些曾经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的词汇,
此刻变得具体而清晰。同时,那动辄数百比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竞争比例,
也让她倒吸一口凉气。这无疑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硬仗。她深吸一口气,
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在扉页上,用力写下几个大字:新生活计划。在下面,
她写道:目标:一年内,考编上岸。笔尖划在纸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寂静的夜里,
像一声坚定的号角。第三章:闭关决定考编后,雨涵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向杂志社主编提交了辞呈。主编十分意外:“雨涵,你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要走?
下个月还有个升职机会,我本来想推荐你的。”“谢谢主编一直以来的照顾。
”雨涵诚恳地说,“是我个人的原因,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她没有透露具体计划,
只是简单交接了工作。同事们或惋惜或好奇的目光,她一概坦然接受。她知道,
在很多人看来,她是因为情伤而冲动行事。或许吧,但只有她自己知道,
这是一条深思熟虑后选择的、必须走下去的路。辞职后的第一天,她睡到自然醒。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脸上,她看着陌生的天花板,有几秒钟的恍惚。然后,
她想起自己已经失业,也失恋了。一种空落落的恐慌感攫住了她。她猛地从床上坐起来,
甩甩头,把那些负面情绪赶走。走到书桌前,摊开那本“新生活计划”的笔记本,
开始制定详细到苛刻的学习计划。每日计划:*6:00起床,洗漱,
00自由安排(运动/阅读)*22:30睡觉周计划:周日为模拟考试与总结日。
计划表打印出来,贴在了书桌正前方的墙上。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
雨涵感到了久违的充实感。她用积蓄计算了一下,省吃俭用,大概能支撑一年全职备考。
她没有退路。备考生活是枯燥乃至痛苦的。她退出了所有闲聊的微信群,关闭了朋友圈,
社交媒体只留下一个专门关注各类考编资讯的小号。
她的世界骤然缩小到这个三十平米的空间里,只剩下书本、试卷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最初的热情过去后,困难接踵而至。
行测中的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对她这种文科生来说如同天书,
那些数字、图表、公式看得她头晕眼花。无论她怎么听网课、记笔记、刷题,
正确率始终徘徊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毫无起色。申论更是让她崩溃。多年的娱乐编辑工作,
让她对时政、经济、社会治理等宏观话题极为陌生。提笔写出来的文章,
自己看了都觉得幼稚、空洞,毫无深度可言。
那些“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的官话套话,她怎么也学不会自然流畅地运用。
一天晚上,在又一次行测模拟只得了55分后,
积累已久的挫败感、对未来的恐惧、被否定的委屈全面爆发。
她一把将试卷和答题卡扫到地上,趴在书桌上失声痛哭。寂静的房间里,
只有她压抑的哭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车流声。“我是不是不行?”“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考不上,我该怎么办?”这些念头像毒蛇一样缠绕着她。二十八岁,辞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