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急诊室的夜晚深夜十一点,市第一医院儿科急诊室灯火通明。
林薇刚刚处理完一个高热惊厥的孩子,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她摘下听诊器,
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正准备喝口水,诊室的门又被猛地推开。“医生!快看看我儿子!
他咳得喘不上气了!
”一个年轻母亲抱着一个约莫四五岁、面色通红、呼吸急促的小男孩冲了进来,
声音带着哭腔。林薇立刻起身,迅速戴上听诊器:“别急,放床上。咳了多久了?
有没有发烧?”“咳了三天了,今天特别厉害,晚上开始发烧,
刚吃了退烧药也没用……”母亲语无伦次。林薇俯身检查孩子,肺部有明显的哮鸣音,
是典型的急性喘息发作。“别担心,是急性支气管炎伴喘息,我们先做雾化吸入,
缓解一下症状。”她声音沉稳,动作麻利地开出医嘱,护士立刻准备起来。安抚好患儿母亲,
林薇走出诊室,想去洗手间洗把脸。路过留观区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让她脚步一顿。
那是她的婆婆,张淑兰。张淑兰正抱着她三岁的孙子乐乐,
一脸焦急地跟旁边的丈夫——林薇的公公周建国说着什么。乐乐蔫蔫地靠在奶奶怀里,
小脸通红。林薇的心猛地一沉。乐乐病了?她这个当妈的竟然不知道?她快步走过去:“爸,
妈,乐乐怎么了?”张淑兰看到她,脸上的焦急瞬间褪去,
换上了一贯的、带着些许疏离和挑剔的表情:“哦,你下班了?乐乐有点发烧咳嗽,
我们带他来看看。你工作忙,就没告诉你。”“我是儿科的医生!
”林薇强压着心头的火气和委屈,伸手想去摸乐乐的额头,“让我看看。
”张淑兰下意识地侧了侧身,避开了她的手:“不用了,刚看过医生了,说是普通感冒,
开了药。我们正准备回去。”林薇的手僵在半空。她看着乐乐因为不适而皱起的小脸,
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她是全市顶尖的儿科医生,处理过无数疑难杂症,却连自己儿子生病,
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才知道。“病历本给我看一下。”林薇坚持道,语气不容置疑。
周建国有些尴尬地把病历本递过来。林薇快速翻阅,诊断确实是上呼吸道感染,
但医嘱开的药……“这个抗生素没必要用,血象不高,是病毒感染。”林薇皱着眉,
“还有这个中成药,成分复杂,不适合这么小的孩子。
”张淑兰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人家医生开的还能有错?你就是太自以为是了!
觉得全天下就你一个医生会看病是吧?我们乐乐从小体质弱,不用点猛药怎么行?”“妈,
这不是猛药不猛药的问题,是要对症!滥用抗生素对孩子肠道菌群……”“行了行了!
”张淑兰不耐烦地打断她,“大道理等你回家再说!孩子难受着呢,我们先回去了。”说着,
抱起乐乐就走,周建国抱歉地看了林薇一眼,赶紧跟上。林薇站在原地,
看着他们消失在走廊尽头,浑身发冷。急诊室的嘈杂仿佛被隔绝在外,
只剩下婆婆那句“你就是太自以为是了”在耳边回荡。这不是第一次了。
自从三年前乐乐出生,婆婆从老家搬来“帮忙”,她和丈夫周伟的生活,
就陷入了一种无形的战争。战争的焦点,就是乐乐。张淑兰是典型的传统女性,
坚信自己带大了周伟和他姐姐,经验丰富。而林薇,
这个毕业于名牌医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儿科专家,在她眼里,
却是个“只会看书本”、“不懂实际”的儿媳。乐乐添加辅食,林薇严格按照营养学指南,
精心**;张淑兰却偷偷喂自己熬的、加了盐和调味料的米油,说“有味道孩子才爱吃”。
乐乐感冒,林薇主张多喝水、多休息,
必要时用单一成分的退烧药;张淑兰却非要弄来各种偏方,或者要求医生打针输液。
为了这些事,林薇不知道和周伟吵过多少次。周伟是个软件工程师,性格温和,
甚至有些懦弱。他永远只有一句话:“薇薇,我妈也是好心,她年纪大了,
你就不能让让她吗?再说,她毕竟把我养这么大,不也挺好的?”“好心?
”林薇每次听到这话都觉得无力,“好心就能无视科学?好心就能代替我这个母亲做决定?
”她疲惫地回到值班室,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伟发来的微信:“老婆,妈说乐乐病了,
他们带去看过了。你别太担心,早点休息。”林薇看着那条信息,苦笑了一下。
他甚至没有问她这个儿科医生的意见,就直接接受了婆婆的安排。她点开手机相册,
看着乐乐笑得灿烂的照片,心里一阵酸楚。她爱儿子,也爱这个家,
可她感觉自己在自己的家里,正一点点被边缘化,变成一个外人。就在这时,
护士长李姐探头进来:“林医生,忙完了吗?有个事跟你说一下。”林薇抬起头:“李姐,
什么事?”李姐走进来,压低声音:“刚才你婆婆抱孩子来,挂号的时候,
我好像听到她跟分诊台的护士打听,认不认识儿童保健科一个叫‘刘主任’的医生,
说要咨询什么‘生长发育’的问题。”“生长发育?”林薇一愣,“乐乐生长发育很正常啊,
每次体检都在中上水平。”“我也觉得奇怪,所以跟你说一声。”李姐拍拍她的肩膀,
“你家的情况……唉,多留个心眼总没错。”一股不安的感觉,像冰冷的蛇,
悄悄缠上了林薇的心头。婆婆为什么要背着她,去咨询别的医生关于乐乐的生长发育问题?
她拿起手机,想给周伟打个电话问清楚,却又无力地放下。问他有什么用呢?
他大概又会说“妈就是随便问问,你别多想”。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
将这个夜晚点缀得虚幻而不真实。林薇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
不仅仅来自于连续值班的劳累,更来自于这种无休止的、隐藏在日常生活下的暗流涌动。
她隐隐觉得,婆婆这次背着她咨询“生长发育”,绝不仅仅是“随便问问”那么简单。
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急诊室的夜,还很长。而林薇生活中的风暴,
才刚刚开始酝酿。2第二章:“别人家”的育儿经第二天下午,林薇难得准时下班。
她特意去超市买了乐乐爱吃的鲜虾和嫩豆腐,想给儿子做顿好吃的补偿一下。回到家,
刚打开门,就闻到一股浓重的、混合着中药材的味道。“妈,您在煮什么?”林薇放下东西,
走进厨房。张淑兰正守着一个咕嘟咕嘟冒泡的砂锅,头也不回:“给乐乐熬的健脾胃的汤。
昨晚发烧伤了元气,得补补。”林薇看着砂锅里黑褐色的汤汁,眉头紧锁:“妈,
乐乐病刚好,肠胃功能弱,不能随便用这些药材进补,会增加负担。”“什么增加负担!
这是老方子,周伟小时候一生病就喝这个,你看他现在长得多壮实!
”张淑兰不满地瞥了她一眼,“你们年轻人,就是不信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是科学……”“科学?科学能当饭吃?”张淑兰打断她,
语气激动起来,“楼下的王阿姨家的孙子,比乐乐还小一个月,人家都会背十几首唐诗了!
人家奶奶天天给孩子炖补脑的鱼头汤!再看看乐乐,你就会给他吃那些没滋没味的菜泥肉沫,
孩子能聪明吗?”又来了。“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婆婆用来攻击她的利器。“妈,
孩子的智力发育有自身的规律,过早灌输知识没用,
均衡营养和陪伴才是关键……”“关键什么关键!”张淑兰猛地关上火,转过身,双手叉腰,
“林薇,我就问你,你是不是觉得我带不好孩子?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婆婆多余?
”“我没有这个意思……”“你就是这个意思!”张淑兰的声音拔高,带着哭腔,
“我辛辛苦苦给你们带孩子,操持这个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你倒好,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不对那不对!合着就你这个大医生是对的,我们都是错的!”乐乐被奶奶的嗓门吓到,
从玩具堆里抬起头,瘪瘪嘴要哭。周建国赶紧从客厅过来打圆场:“好了好了,少说两句。
淑兰,汤熬好了就端出来凉着。薇薇刚下班也累了。”林薇看着眼前混乱的一幕,
看着委屈的儿子,看着一脸无奈的公公,再看看咄咄逼人的婆婆,她感到一阵窒息。这个家,
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晚上,周伟加班回来,脸上带着倦容。
林薇把他拉进卧室,关上门,把今天熬汤和“别人家孩子”的事情说了一遍。周伟叹了口气,
揉着眉心:“老婆,妈就是那么一说,她也是希望乐乐好。你何必跟她较真呢?她说熬汤,
你不想让乐乐喝,倒掉就是了,何必当面起冲突?”“倒掉?
”林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周伟,那是给你儿子吃的东西!不是别的!
原则问题怎么能含糊?而且她今天还提到什么‘生长发育’,背着我去找别的医生咨询,
你到底知不知道怎么回事?”周伟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哦,
那个啊……妈就是听说有个老专家看孩子长个子看得好,随口问问。我没让她去,真的。
”他的迟疑和敷衍,像一盆冷水浇在林薇头上。她忽然意识到,丈夫可能知道些什么,
却在刻意隐瞒。“周伟,乐乐是我们的儿子!我希望在关于他健康和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俩是统一战线的!而不是你和你妈站在一起,把我排除在外!
”“我怎么就把你排除在外了?”周伟也有些烦躁,“薇薇,你能不能不要总是这么敏感,
这么强势?妈是来帮我们的,不是来抢你儿子的!你就不能稍微忍让一下,
家庭和睦最重要吗?”“强势?”林薇重复着这个词,心一点点沉下去。
在她和婆婆的一次次冲突中,丈夫永远站在中立(或者更偏向婆婆)的立场,
而她的坚持和据理力争,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强势”和“不包容”。
这场谈话再次不欢而散。夜里,林薇躺在床上,毫无睡意。她起身,轻轻走到乐乐的小床边。
儿子睡得很熟,呼吸均匀,小脸红扑扑的。她俯身,亲了亲他光洁的额头,
心里充满了爱怜与忧虑。她打开手机,无意中点开了婆婆的微信朋友圈。
张淑兰很少发朋友圈,最近的一条是一个多星期前,转发的一篇公众号文章,
标题赫然是——《震惊!这种“科学育儿”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扒一扒儿科专家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林薇点开文章,内容充斥着对现代医学育儿的质疑,
鼓吹各种未经证实的传统偏方和“贵人语迟”之类的陈旧观念,评论区更是乌烟瘴气,
很多老人都在抱怨儿媳/女儿“太听医生的话”、“不尊重老人经验”。林薇感到一阵寒意。
婆婆的世界观,正在被这些不负责任的网络信息塑造和加固。而婆婆背后,
是否还有别的推手?那个被咨询的“刘主任”,又是什么人?
她想起护士长李姐的提醒:“多留个心眼。”她决定,不能再这样被动下去。她要弄清楚,
婆婆到底在背后谋划什么。几天后,林薇利用休息时间,去了医院的儿童保健科。
她以交流学习的名义,旁敲侧击地向相熟的同事打听那位“刘主任”。同事告诉她,
儿童保健科确实有一位姓刘的副主任医师,名叫刘宝泉,但不是医院正式编制的专家,
而是前段时间刚从外地某私立医院引进的,据说“很有背景”,
擅长“中西医结合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挂号费非常昂贵,
而且经常开一些价格不菲的“院内制剂”和保健套餐。“他的有些理念……跟我们不太一样。
”同事含蓄地说,“比较激进,比如提倡给发育稍慢的孩子使用一些‘促进剂’,
很多家长病急乱投医,还挺信他。”林薇的心揪紧了。婆婆竟然接触的是这样的“专家”?
她想对乐乐做什么?她立刻托关系调看了乐乐在医院的就诊记录。记录显示,上周,
乐乐的名字确实出现在儿童保健科的门诊名单上,接诊医生正是刘宝泉!
诊断意见栏写着“生长发育评估,疑似语言发育稍迟缓”,
处理意见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检查,必要时进行干预治疗”。“语言发育稍迟缓?
”林薇几乎要气笑了。乐乐刚三岁,能说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只是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能背很多诗歌而已!这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
婆婆竟然因为这种莫须有的“怀疑”,就带乐乐去看这种江湖骗子般的医生!
而且还要瞒着她!愤怒和担忧像火山一样在她胸中翻涌。她拿着打印出来的就诊记录,
直接冲回了家。这一次,她必须问个明白!这不仅关乎家庭矛盾,更关乎她儿子的健康!
3第三章:隐秘的推销林薇到家时,张淑兰正戴着老花镜,
在客厅的茶几上认真地看一份打印材料。听到开门声,她慌忙想把材料收起来。“妈,
您在看什么?”林薇强压着怒火,走过去。“没……没什么。”张淑兰眼神躲闪,
把材料往身后藏。林薇不再客气,直接伸手将那份材料拿了过来。
那是一份**粗糙的宣传册,标题是“启智成长计划——抓住孩子黄金发育期”,
落款是“康健儿童成长中心”,首席专家正是刘宝泉。
着“突破传统育儿瓶颈”、“激发无限潜能”、“秘密配方”、“绝佳机会”等煽动性字眼,
详细介绍了一个所谓的“综合干预方案”,
脑”保健品(成分不明)、一套“潜能开发”课程以及定期的“生长激素水平监测和调理”。
“这是什么?”林薇扬着手里的宣传册,声音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
“您准备给乐乐用这些东西?”张淑兰见瞒不住了,索性挺直了腰板:“是又怎么样?
刘主任说了,乐乐这个阶段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稍微干预一下,以后上学才能跟得上!
你看人家王阿姨的孙子,就是喝了他们中心的‘益智口服液’,现在多聪明!这钱我出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