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烬烽烟录

齐烬烽烟录

主角:李煜姜尚儿赵宇
作者:龙与青溪

齐烬烽烟录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1-13
全文阅读>>

时值仲春,金陵宫苑内暖风和煦,柳絮轻扬。距离那场震动朝野的"玺碎之变",已悄然过去了六年。

紫宸殿东暖阁内,唐皇李胜的目光掠过御案。那上面曾有一道深刻的痕迹,象征着六年前那场几乎打败一切的危机。

如今,痕迹已被能工巧匠巧妙修补,光滑如新,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但李胜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传旨,请吴太后至暖阁叙话。"他轻声吩咐。

吴太后到来时,见皇帝正对着一幅巨大的舆图出神。那图上,唐国的疆域被细细标注,从镇江的铁矿到淮南的糖坊,从姑苏的织造局到采石的江防营。

"皇儿今日召母后来,可是为了煜儿冠礼之事?"吴太后温声问道,目光也落在那幅舆图上,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六年时间,足以让许多情绪沉淀,也让许多想法变得清晰。

李胜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却坚定的笑意:"母后明鉴。煜儿即将成年,这六年来,他在宫中潜心修学,沉稳了许多。但朕总觉得,还不够。"

这六年光阴,对李煜而言,是沉淀,亦是磨砺。自那日乾坤殿碎玺自救后,他便深居简出,极少在人前露面。最初的一年,

他几乎终日待在藏书阁中,遍览《尚书》、《通典》、《武经总要》等典籍,常常秉烛夜读到天明。

第二年始,他征得皇兄同意,不仅向宫中几位退隐的老学士请教经世致用之学,更开始随禁军教头习武,强健体魄。

每日清晨,无论寒暑,都能见他在演武场上练习骑射刀枪,原本单薄的身形逐渐变得挺拔结实。

第三年,他偶尔会在侍卫陪同下,换上便服出入金陵市井,观察民生百态,听商贾谈论行情,看工匠劳作,甚至曾在秦淮河畔的茶楼里,静静听士子们议论朝政。

到了这第几年,他越发沉稳寡言,但偶尔在与皇兄对弈或品茶时,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政事中的疏漏,提出的见解常让李胜暗自惊讶。那个曾经冲动稚嫩的少年,在无声无息中,已然蜕变。

他走到母亲面前,语气变得深沉:"六年前,乾坤殿上,他面对满朝质疑,说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时,眼中的光芒,母后可还记得?"

吴太后缓缓点头,那一日的惊心动魄,言犹在耳。

"他那番石破天惊的言论,虽是为自救,却歪打正着。"李胜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也有一丝后怕,"这六年来,晋国虽依旧强势,但再也未曾以'索要传国玉玺'为名发难。边境虽仍有摩擦,却无大战。

丞相等人虽仍对煜儿心存芥蒂,却也无法再以'毁玺之罪'过多苛责。某种意义上,他那一摔,确实为我大唐摔出了一丝喘息之机。"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舆图:"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晋国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我大唐欲图存,乃至强盛,不能总指望对手的犹豫和天赐的侥幸。我们需要真正的实力,需要洞悉天下的眼光。"

"所以,皇儿是想……"吴太后已然猜到儿子的意图。

"所以,朕不能再将他困在这四方宫墙之内!"李胜斩钉截铁,"他当年能看破一块玉玺所蕴含的灾祸,朕相信,他更能看懂这万里江山所蕴藏的生机与危机!纸上谈兵终觉浅,他需要去看,去听,去感受!"

他的手指划过舆图:"让他去看看,镇江的铁矿究竟能炼出多少精钢,是否真能武装我三军将士;

让他去尝尝,淮南的霜糖到底是甜在百姓口中,还是只成了皇室产业——朕的皇后、吴枭之女一手掌控的私库进项;

让他去试试,采石矶的弩机,能否真的挡住北方的战船;让他去听听,姑苏织机声里,有没有民间疾苦的哀音。"

"朕要让他这双能看破'怀璧其罪'的眼睛,去看看我大唐真正的'璧'在何处,又该如何守护它!"

李胜的语气充满了兄长的期许与帝王的远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历,母后。这是朕能给他的,最好的冠礼。也是他为大唐,应尽的职责。"

吴太后听到吴枭之女、当今皇后时,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如常。她沉默了片刻,眼中最后一丝忧虑化为支持:"六年了,是该出去走走了。那孩子的心性,经过这六年的沉淀,哀家也放心些。只是护卫务必周全。"

"母后放心,"李胜郑重点头,"朕已命侍卫统领李敬忠精选可靠人手,沿途州府亦会暗中策应,必保万全。"

"好。"吴太后露出慈祥的笑容,"让他去吧。带上哀家的紫金如意,也算是个念想。"

窗外春风拂过,带来新生草木的气息。六年的时光洗去了惊惶,沉淀下智慧与勇气,一场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旅程,即将在这春光中启程。

两日后,长乐宫内,香烟袅袅。

吴太后端坐于凤榻之上,看着被宫人引入殿内的李煜。六年光阴,昔日那个在乾坤殿上惊惶又倔强的孩童,已长成清朗挺拔的少年。

虽眉宇间仍带着几分书卷气的苍白,但常年习武让他的身姿如青松般劲挺,步履沉稳有力。

"儿臣参见母后。"李煜上前行礼,声音清润却透着武者特有的沉稳。

"快起来,到母后这儿来。"吴太后慈爱地招手,待李煜走近,细细端详着他,"气色是比从前好了许多,身板也结实了。

只是此去游历,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母后终究放心不下。要不……再缓些时日?"

李煜微微一笑,眼神坚定如磐石:"母后放心,儿臣这些年随禁军教头习武,早已不是从前那个文弱少年。

御医也说,适当出行,开阔心境,于身心有益。"他顿了顿,声音放缓却难掩向往,"更何况,兄长与母后的心意,儿臣明白。

终日困于宫苑,读万卷书亦不过是纸上谈兵。儿臣……想去亲眼看看我大唐的江山子民。"

吴太后轻叹一声,她知道这孩子看着温和,内里却极有主见。她拉着李煜的手,柔声道:"你兄长之意,是让你冠礼之后便正式封王。你可知你二哥琏,已受封吴王,已前往松江府镇守,督建水师,以防备晋国从海上突袭。

你将来封王,亦需为你兄长分镇一方。此次游历,便是要你预先知晓民间疾苦,体察地方吏治,将来方能成为一个贤王。"

她话语中充满了母亲的担忧与期望:"王位不仅是尊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你……可准备好了?"

李煜认真地点了点头:"母后的教诲,儿臣谨记于心。儿臣不敢说已准备万全,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走出去,学着如何承担责任。"

他犹豫了一下,抬眼看向吴太后,语气带上一丝恳切:"母后,儿臣此次出行,想……想带上姜尚儿一同前往。"

"姜尚儿?"吴太后凤目微凝,语气虽平淡,却似乎加重了半分。殿内空气仿佛停滞了一瞬。那个女孩的身份,在这深宫之中,是少数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是。"李煜迎上母亲的目光,"尚儿机敏细心,且武艺精湛,不在儿臣之下。有她在身边,既可时时切磋讨论,也能多一重照应。儿臣与她……早已习惯彼此相伴。"

吴太后沉默了片刻,目光锐利地审视着儿子。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少年人对玩伴的依赖,或许还有更多……她最终缓缓开口:"带上她,并非不可。

但煜儿,你需时刻谨记,她的身份特殊,非同一般玩伴。宫外不比宫内,人多眼杂,你务必确保她的安全,更要……确保她的行踪不至引人注目。"

这已是最大程度的允准和警示。

李煜郑重承诺:"儿臣明白!儿臣定会妥善安排,绝不令母后与兄长为难。"

正说着,皇帝李胜也步入了长乐宫。听闻母亲已基本同意,并谈及姜尚儿之事,他便接口道:"母后放心,儿臣已做了万全安排。

擢升禁卫军副统领李进为此次巡游护卫统领,他为人沉稳忠勇,心思缜密,且知其轻重。

由他率领一队绝对可靠的精锐禁军随行护佑煜儿……及其伴游,必保安全无虞。"他特意在"及其伴游"上稍作停顿。

听到是由深受信任的李进亲自带队,吴太后脸上的忧色终于消散大半,她轻轻拍了拍李煜的手背:"既然你兄长都已安排妥当,母后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去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记住,凡事多听李进统领的意见,多看多思,安全为上。"

她顿了顿,语气深沉:"记住你的身份,也……记住身边人的身份。遇事不可任性,需三思而后行。"

"儿臣遵命!"李煜郑重应下。

吴太后最后叮嘱道:"去跟你父皇灵位告个别,让他也保佑你一路平安。"

"是,母后。"

李煜退出长乐宫,心情复杂。游历的兴奋、对未来的期待、对姜尚儿身份的隐忧交织在一起。但他知道,这趟旅程,他必须去。

三日后,晨曦微露,金陵城外的演武场上已传来阵阵破空之声。

李煜一袭玄色劲装,手持长枪,正在场中与一名禁军教头对练。枪影如龙,身随枪走,每一式都沉稳凌厉,与六年前那个文弱少年判若两人。两年的刻苦习武,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磨砺了他的心志。

“殿下今日的枪法,越发精进了。”对练告一段落,教头收刀赞叹,语气中带着由衷的佩服。

李煜收枪而立,气息微喘却平稳:“是教头承让了。”他抬手拭去额角的汗珠,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演武场另一侧。

那里,一个纤细却挺拔的身影正在练剑。

姜尚儿一袭青衫,手持一柄秋水般的长剑,身随剑走,宛若游龙。她的剑法不像宫中侍卫那般刚猛霸道,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灵动的美,每一招每一式都如行云流水,却又在柔美中暗藏锋芒。

阳光洒在剑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映亮了她专注而清冷的侧脸。

李煜静静地望着她,一时有些出神。六年前,那个眼中含着惊惶与倔强的小女孩,如今已出落得清丽绝俗,眉宇间更添了几分属于前朝公主的骄傲与从容。

只有他知道,这份精湛剑艺背后,是多少个日夜不辍的苦练。

似乎是感受到了他的目光,姜尚儿剑势一收,挽了个剑花还剑入鞘,转身向他走来。

“殿下。”她微微颔首,声音清冷如泉,目光却在他汗湿的额头上停留了一瞬,“今日的练习可还尽兴?”

“尚儿的剑法越发精妙了。”李煜由衷赞叹,眼中带着欣赏,“这一式‘回风拂柳’,我至今未能完全掌握其精髓。”

姜尚儿唇角微扬,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殿下过誉了。枪重气势,剑重灵巧,本就不同。若论实战,殿下的枪法更具威力。”

两人并肩走向场边的凉亭,早有宫人备好了茶水。这是他们多年来的习惯,练武之后总要切磋讨论一番。

“三日后便要离京了。”李煜端起茶杯,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你可都准备好了?”

姜尚儿点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我的剑,早已准备好了。”她语气平静,却自有一番傲然气度,“听说,我们要去镇江看铁矿,去淮南看糖坊?”

“是。”李煜望向远方,目光深邃,“兄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大唐的根基在民生,在军备,在这些看似寻常却又至关重要的产业之中。”

他转回头,看着姜尚儿:“这一路,恐怕不会如诗词中那般风花雪月。我们要看的是最真实的民间,或许会有艰辛,甚至危险。”

姜尚儿迎上他的目光,眼中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扬起下巴:“殿下以为,我是那种只会在深宫中赏花吟月的娇弱女子吗?”她指尖轻抚剑柄,姿态优雅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这柄剑见过血,我也一样。”

李煜心中微微一动,想起她十岁时总爱跟在他身后,一声声“煜哥哥”叫得又甜又脆。这些年过去,那份天真烂漫渐渐变成为刻在骨子里的骄傲——她从不肯轻易示弱,也绝不接受任何人的怜悯。

“我从未将你当作寻常女子。”李煜郑重道,“只是……”

“没有只是。”姜尚儿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剑,“我选择与你同行,不是因为任何人的承诺或安排,而是因为我愿意。这座皇宫很好,但外面的天地,我更想去亲眼看看。”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侍卫统领李进大步走来,躬身行礼:“殿下,姜姑娘。出行的一应事宜都已准备妥当,三日后辰时出发。”

李进年约三十,面容刚毅,目光如炬,是禁军中有名的高手。他看了眼场中摆放的兵器,又看了看并肩而立的两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看来殿下和姜姑娘都已准备就绪。”

李煜点头:“有劳李统领了。此行安危,就托付给统领了。”

“末将定当竭尽全力,护殿下和姜姑娘周全。”李进郑重承诺,目光在姜尚儿身上停留一瞬,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敬意。

待李进退下,李煜与姜尚儿相视一笑。阳光下,少女的眼中闪着倔强而明亮的光,那是属于一个公主的骄傲,也是一个武者不容轻视的自信。

“再去练一会儿?”李煜提起长枪,眼中闪着挑战的光芒。

“奉陪到底。”姜尚儿长剑出鞘,剑锋在晨光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演武场上,枪影剑光再次交织在一起,时而激烈碰撞,时而默契配合。两个年轻的身影在朝阳下挥洒着汗水,也挥洒着对未来的期待。

金陵城的钟声远远传来,悠长而庄严,如同为这对即将远行的少年人送行。

是夜,月华如水,静静流淌在金陵宫城的琉璃瓦上。李煜摒退左右,独自一人来到太庙偏殿。殿内烛火通明,香烟缭绕,正中供奉着大唐开国皇帝——其父李斯的灵位。

鎏金牌位在烛光下泛着庄重的光泽,仿佛那个威严而又慈爱的父亲仍在注视着这一切。他缓步上前,郑重地点燃三炷香,**香炉,随即撩袍跪倒在蒲团之上。

“父皇,”李煜轻声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儿臣明日便要离京了。此行奉皇兄之命,南下游历,体察民情,为将来就藩做准备。”

他抬起头,望着父亲的牌位,目光沉静而坚定:“六年前,儿臣在乾坤殿上摔碎传国玉玺,并非一时冲动。那时便觉,虚名重器,若无力守护,反是灾祸之源。

皇兄不怪罪儿臣鲁莽,反而以此为契机,整军经武,稳固边防。这些年来,儿臣未有一日敢忘父皇教诲,勤读诗书,苦练武艺,便是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为兄长分忧,为大唐尽责。”

“此行,儿臣定会睁眼看这天下,去看清何为国之根基,民之所需。镇江之铁,淮南之糖,姑苏之绸,采石之防……儿臣会一一牢记于心。”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几分,却更显郑重,“也会……保护好该保护的人,不负所托。”他俯身,恭恭敬敬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愿父皇在天之灵,佑我大唐国祚永昌,佑皇兄龙体安康,也佑儿臣……此行不负期许。”烛火微微跳动,仿佛一声无声的回应。

同一片月色下,皇宫西苑一处僻静的院落内,姜尚儿亦未入睡。

她并未像李煜那般焚香告祭——她的祖先不在这里,那座曾经供奉着大齐历代先帝的太庙,早已在战火中化为焦土,连同她模糊的童年记忆一起,被深深埋藏。她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就着明亮的月光,细细擦拭着那柄名为“秋水”的长剑。

剑身冰凉,映出她清冷的面容和窗外疏落的梅枝。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这不是一柄武器,而是一件珍贵的礼器。

月光流淌在剑刃上,泛起一道幽冷的弧光。

姜尚儿的指尖轻轻拂过剑身,忽然想起四年前那个同样月华皎洁的夜晚。那位如同鬼魅般突然出现在她院中的神秘女子——面覆轻纱,身形飘忽,声音冷冽如寒泉。

“你想知道你还活着的亲人吗?”女子第一句话就钉住了她的呼吸,“你姐姐,姜尚姬,没有死。她现在是晋国的太子妃。”

那一刻,姜尚儿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凝固了。她以为自己在世已是孤身一人,却没想到在这深宫之中,竟突然得知至亲尚在人间。

震惊、怀疑、喜悦、恐惧……无数情绪冲击着她,而女子接下来的话更让她心惊:“如果你想有朝一日能保护自己,甚至保护你想保护的人,就跟我学剑。”

此后四年,每逢夜深人静,那女子便会悄然现身,传授她一套极为诡异的剑法。剑招狠辣凌厉,专攻要害,却又飘逸如影,出手无痕。

女子曾说这是阴阳家秘传的“两仪无影剑”,嘱咐她非生死关头不可轻易施展,更不可对外人提及师承。

有极轻的脚步声落在院中,她握剑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紧,指节下意识地扣住剑柄,一个隐蔽的突刺起势已凝而未发——这是四年暗夜习剑形成的本能反应。随即又放松下来,辨认出来人气息。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窗外响起,带着老人特有的沙哑,却异常清晰:“夜露深沉,公主当早些安歇,明日还需赶路。”

姜尚儿没有回头,依旧擦拭着长剑,语气平淡:“李公公深夜前来,不止是为了提醒我就寝吧?”窗外沉默了片刻。

那位在宫中深居简出、几乎被人遗忘的前朝旧侍,曾是看着她出生的老人,也是如今少数仅存的、会称她一声“公主”的人。

“老奴只是想来再看一眼公主,”老人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关切与复杂心绪,“宫外不比宫内,万事……皆需谨慎。”“我知晓。”姜尚儿的回答简短而冷静。

指尖掠过剑锋,感受到那抹熟悉的、收敛的锐利。这四年,她学的不仅是杀人之术,更是藏锋之道。

“公主,”老人犹豫了一下,终是忍不住低声道,“您本可安享这金陵城的繁华太平,何必……”“李公公,”姜尚儿打断他,终于转过身,目光透过窗棂,清冷如院中的月色,“这金陵城的繁华很好,但你看得到,我看得到,这天下,又有多少人看得到?”

她微微扬起下巴,那个姿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份属于她血脉深处的高傲:“我姓姜,这个姓氏意味着什么,我从未忘记。但正因如此,我才更要出去看看。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姜氏、如今属于李氏的江山,究竟是什么模样。

看看那些书写在史册和奏章里的‘民生疾苦’、‘边防要塞’,究竟是真是假。”她轻轻挥动了一下手中的“秋水”,剑锋在月光下划出一道寒芒,轨迹幽微难测,正是阴阳家剑法中“流影”一式的基础:“更何况,我的剑,也不该只在这方寸院落中空悬。”她的剑,早已不是空悬之剑。

她心中默念:姐姐,无论你现在是何种身份,无论大晋是敌是友,既然我知道你还活着,这世间便又多了一个我必须变强的理由。窗外一声悠长的叹息,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绪:“公主长大了……已有了自己的决断。

是老奴多言了。万望公主……珍重。”“放心吧。”姜尚儿的语气缓和了些,“我知道该如何做。”

她知道如何隐藏,如何观察,如何在必要的时候,让“秋水”饮血。脚步声悄然远去,如同来时一样无声无息。

姜尚儿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望向那轮照耀过无数王朝更迭、见证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明月。

她的眼神复杂,有离愁,有期待,有深藏的哀伤,更有不容动摇的坚定。袖中的手指轻轻收拢,仿佛握住了四年来每一个夜晚的苦练,握住了那个关于姐姐的秘密,也握住了自己莫测的前路。

今夜之后,她将走出这座庇护了她也禁锢了她多年的宫城,去面对一个真实而未知的世界。夜色渐深,金陵城沉入梦乡。而两个年轻人的心,却已飞向了即将到来的远方。

翌日清晨,金陵城东门。

天色微亮,晨雾未散,城门外的官道上已有一队人马整装待发。二十余名禁军精锐身披轻甲,腰佩长刀,神情肃穆地分列两侧。数辆马车停驻其中,马匹轻踏着蹄子,鼻息间喷出淡淡的白雾。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皇帝李胜竟亲自前来送行。他身着常服,未戴冠冕,却依然不怒自威。这位年轻的帝王站在晨光中,目光复杂地望着自己的三弟。

"皇兄。"李煜快步上前,躬身行礼,"怎敢劳您亲自相送。"

李胜扶起弟弟,目光中既有帝王的威严,也有兄长的关切:"此去江南,路途遥远,朕放心不下。"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江南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你虽聪慧,但终究年轻,遇事多与李进商议,不可贸然行事。"

"臣弟谨记皇兄教诲。"李煜郑重应道。

这时,吴皇后牵着小皇子李景走了过来。四岁的小家伙穿着精致的小袍服,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支队伍。

"景儿,来跟皇叔道别。"吴皇后柔声催促。

小皇子怯生生地走上前,举起一个小布老虎:"皇叔,带上!保护你!"

稚嫩的童声让原本肃穆的气氛顿时柔和下来。李煜笑着接过布老虎,蹲下身摸了摸侄儿的头:"谢谢景儿,皇叔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吴皇后对李煜温婉一笑:"殿下路上多加小心,记得常写信回来,免得陛下挂心。"她话到嘴边稍稍一转,目光却不经意地瞥向皇帝。

李胜似乎没有察觉,又对侍卫统领李进嘱咐道:"三殿下就交给你了。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李进单膝跪地,抱拳道:"末将以性命担保,定护殿下周全!"

另一边,姜尚儿已登上其中一辆马车。她今日换了一身利落的骑装,青衫束袖,长发以一根玉簪简单挽起,显得格外清爽干练。她并未如寻常女子那般安坐车内,而是掀开车帘,目光平静地望向远方,恰好将皇家送别的一幕尽收眼底。

晨风拂过,吹起她鬓角的几缕发丝,也带来了一丝属于秋日的凉意。她神色淡然,仿佛对即将到来的旅程毫无波澜,唯有那双清澈的眼眸中,隐隐透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出发!"随着李进一声令下,队伍缓缓启程。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轻微的轱辘声。李煜翻身上马,与李进并骑而行。姜尚儿的马车紧随其后,禁军护卫则分列四周,将队伍护在中央。

城门外,李胜负手而立,目送队伍渐行渐远。吴皇后牵着小皇子站在一旁,小景儿还在挥着小手,喊着"皇叔早点回来"。直到队伍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晨雾中,皇帝才转身,语气平静地对左右道:"回宫。"

队伍一路向东,穿过金陵城外的官道,向着镇江方向行进。沿途的景色逐渐从繁华的城郊转为开阔的田野,秋日的稻田金黄一片,远处山峦起伏,晨雾缭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