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谢南箫未过门的妻子。可他不喜欢我,嫌弃我蠢笨,愚钝,死板,无趣。
我也不想喜欢他了。所以当他说宋思思率真,活泼,聪慧,是个极好的姑娘时。
我偷偷松了一口气。因为我不是宋家的亲女儿,宋思思才是。
他的未婚妻马上就要从我这个讨厌的人换成他喜欢的宋思思了。我也该离开了!
后来谢南箫来找我。「跟我回谢家,我纳你做妾!」我被气笑了,正妻的位置我都不屑,
还想让我做妾。「你想屁吃呢!」1宋家堂屋。气氛凝重,安静如斯,落针可闻。半晌后,
宋老爷打破了这份安静。「宋家的骨肉不能流落在外。「就——」他看了我一下,叹口气。
「各自归位吧!」一锤定音。我了然地微笑,缓缓走上前。「我会尽快收拾好衣物,
回到陈家村。」宋夫人泪眼婆娑,张了好几次口,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我微笑地看向她,
朝着二老的方向跪下。「叩谢父亲母亲这些年的养育之恩。」
早些天我便已知道我不是宋家亲女儿。宋夫人想让我留下来。可是,
不是宋家亲女儿的我该如何在宋家自处?宋家那位亲女儿又会作何感想?尤其是,
宋家与谢家的亲事该当如何?与谢家定亲的是宋家嫡女。而不是我这个鸠占鹊巢的陈家女。
况且宋家这种压抑的富贵本也不是我心之所向。所以我很干脆地拒绝了留下来的请求。
族中长辈经过商议,将我从族谱中剔除。今日特意请了宋家各房来见证,正式宣布我的去留。
我非常平静。甚至在心里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在宋家,享受了富贵荣华。
便要为这份殊荣付出相应的代价。宋家是寒门出身。当年宋老爷饱读诗书十余年才高中三甲。
堪堪在京城安了家。本也可以榜下捉婿,平步青云。可宋老爷与宋夫人英年早婚。
所以宋家只能依靠自己兢兢业业在京城博得一席之地。谢家是功勋世家。
宋家的门第本攀不上。但多年前宋老爷在秋猎时救了谢老侯爷一命。老侯爷感念恩情,
特许下两姓姻缘。所以谢家与宋家早早便有了婚约。自打谢宋两家婚约敲定,
宋家不止上了一个台阶,甚至在陛下面前露了脸。宋家也投桃报李。
教导我要恭敬对待世子爷。前两年。谢南箫在战场上受了伤。
宋家便将我送到谢家照顾世子爷。我便担起了照顾谢南箫饮食起居的重任。
但可能本就出身草莽,骨子里自带愚笨。我无论如何都不讨谢南箫的欢心。他总是骂我蠢笨,
愚钝,死板,无趣。他好像总是不喜欢我。我为他研磨,不是浓了便是淡了。
我亲手做的糕饼,他吃一口便扔了。我绣的荷包,他从来不带在身上。
谢南箫长得一张玉人面。这么好看的未来夫婿,哪个少女会不怀春?我曾经也是期盼向往的。
只是,相处久了。便知,这是一碗夹生饭。2前几日。谢南箫在东湖边上与友人喝酒畅饮,
我在一旁随侍。几人聊到草原马背上自由洒脱的美人,眼里放光。
「箫哥就没从草原上带两个美人回来?」谢南箫苦笑。「我倒是想啊,
可我也怕被祖父打断腿。」几人秒懂,暗戳戳地瞄了我几眼,安慰谢南箫。
「锦禾姑娘也挺好看的。」「没错,锦禾姑娘温柔贤淑,为人温和宽容。」「箫哥好福气。」
谢南箫嗤笑一声。「她哪里好看了?「苦瓜脸,绿豆眼,蒜头鼻,
血盆大口……「性格更是一言难尽,木讷,呆板,无趣至极。」谢南箫喜欢明艳美人,
可我只是小家碧玉。被他当众羞辱式的点评。虽知那不是事实。可我也是一脸窘迫,
站在原地,无地自容。偏谢南箫丝毫不觉得这样贬低我有何不妥。「咳咳,箫哥,
对女孩子要温柔点。」「我观锦禾姑娘秀外慧中,仪态万方,乃京城贵女们的典范。」
「···」几人忙着善意解围。我朝他们微微点头以示感谢。谢南箫瞧见几人为我说话,
与我互动,心头十分不悦,板着脸看向我。「去去去,一边去。「大老爷们说话,
你站这碍眼。「出去等着。」回到侯府。谢南箫看我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劈头盖脸骂下来。「别以为他们夸你几句,就觉着自己美若天仙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还有,你是小爷我的未婚妻,为何要对他们笑?」对于谢南箫,我从不敢顶嘴。
宋家给我的命令就是,唯谢南箫马首是瞻。他叽叽歪歪呵斥怒骂我半天。见我低着头不吭声。
被气着了。他指着我。「你堂堂宋家大**,竟如此窝囊。「你就没有什么要说的吗?」
求饶也行,辩解也行,如此一声不吭,当真叫人好生恼怒。我只是低头认错。
「世子爷教训的是。「锦禾定会常思己过。」「你——「朽木,不可雕也!」
谢南箫气得甩袖而去。我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想到即将回京的宋家女儿。
她定然是遗传了宋夫人的明眸皓齿。是个美人胚子吧!我一念起,突然叫住谢南箫。
「世子爷。」谢南箫顿住脚步,脸上的不悦还是清晰可见。「什么事?」
声音是一贯的趾高气扬。「倘若,我是说倘若。「你的未婚妻换了人,你可会伤心?」
谢南箫一声嗤笑,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他转过脸,歪嘴笑看着我。「伤心?「将你换了,
我得仰天大笑三天。」闻言,我最后一丝不舍也被剜去。「那锦禾便祝世子爷得偿所愿。」
谢南箫不屑地冷哼,大步流星地离去。3真正的宋锦禾已经被接回京了。
她改了姓用了在陈家的名字,唤宋思思。她果真遗传了宋夫人的美貌。明眸皓齿,朱唇粉面,
身量纤长,是谢南箫喜欢的类型。宋家推迟了我回陈家村的时间。
他们说要等谢南箫对宋思思有了好感,我才能离开侯府。春日宴那天。
是宋家正式将宋思思带到人前的日子。她虽第一次来到这种场合,却丝毫不怯场。
见到谢南箫时,主动凑上去。她将自己的小竹篮递到谢南箫面前。
「公子的芍药花可否赠予我?」这是太后娘娘学到的新玩法。每位适龄男子一朵芍药花,
女子一个小竹篮。男子心悦谁便将芍药放进谁的竹篮里。谢南箫是武将。虽然长相斯文俊美,
但也带了杀伐之气。平日里鲜少有姑娘敢凑到他跟前去。今日突然被人搭讪,来了兴致。
他兴味地看向宋思思。「那你倒说说,我为何要将花赠予你?」宋思思眨巴着大眼睛,
眸光灼灼地看着谢南箫。「我心悦于你。」闻言,现场有着片刻的安静,而后爆发出抽气声。
众人窃窃私语。有说世子爷俊美无双,魅力非凡的,也有说小姑娘胆大包天的。
可平日里杀人都不眨眼的世子爷此刻却是闹了个大红脸。他佯装镇定地轻咳两声。
「你是何人,这么大胆?「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男子示爱?」宋思思一点也不恼,
笑眯眯地回道。「我娘说,喜欢就要大声说出来。「世子爷俊美无双,女子好逑也!」
众人又是一阵抽气声。似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可我却看到。那一刻,
谢南箫的眸光发亮。眼神里,是欣赏,是心动,是惊喜,
是喜爱……是从未落到过我身上的眼神。二人你来我往,有说有笑,
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生分。他欲将芍药花放进宋思思的小竹篮时,发现站在后面的我。
眸光落到我空空如也的小竹篮上。手上的动作顿住。神情怔愣了片刻。微微期待地看向我。
「你没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身为未婚妻,竟从未对自己的未婚夫示爱。我规矩地站着,
摇了摇头。「没有。」谢南箫有些失望。「也罢,你这种榆木脑袋。「怎配有花。」说罢,
他毫不犹豫地将代表喜爱的芍药花放进宋思思的篮子。而后与宋思思相谈甚欢。
留我一个人在原地难堪。回谢府时。我装作不经意地提起。「近日来有个问题困扰我。
「世子爷能否帮忙解惑?」他眯着眼睛假寐,敷衍地道。「什么事?」
我便将真假女儿抱错的事情讲与他听。而后问他。「这种情况,
婚约应当是真女儿的还是假女儿的?」谢南箫不假思索。「自然是真女儿的。
「婚约缔结的是两姓之好,重要的不是人,而是姓。「假女儿已经失去了这个联姻的资格了。
」如此,我便放心了。我想尽快离开侯府,回到本该属于我的地方。让树成树,让花开花!
4自春日宴后。谢南箫便有些魂不守舍。他时常坐在窗前对着天空傻笑。一副思春的模样。
宋思思说太容易得到,不会珍惜。女人可以大胆示爱,但不能上赶着。
谢南箫这些天到处打听宋思思的消息,愣是没有一点头绪。这是侯府和宋府共同操作的结果。
如今时机算是成熟了。今日老夫人的寿宴。宋思思再次与谢南箫见面。二人在凉亭处相遇。
谢南箫异常欣喜。他拦下了宋思思。「姑娘,我终于又见着你了。」宋思思好笑地看着他。
「这话说的,像是世子爷日夜期盼着与我相见。」「自然是期盼的。」这话一出口,
谢南箫心中微微懊恼。一向不拘小节的世子爷,像个愣头青一样有些不知所措。
宋思思捂嘴轻笑几声。「好了,我要去向老夫人祝寿。「一起去吧。」到了老夫人的寿安堂。
谢南箫才知道,宋思思是老夫人在法华寺认识的忘年交。祝寿结束之后。
谢老夫人轻声询问谢南箫。「你觉着思思姑娘如何?」谢南箫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言语里尽是欣赏。「率真,活泼,聪慧,是个极好的姑娘。」老夫人拍拍谢南箫的手。「好,
好。「我想让思思姑娘到府上小住几日,可好?」「自然是好的。」
送走了欢欢喜喜的谢南箫。躲在屏风后面的我缓缓走上前。给老夫人行了个跪拜礼。
「感谢老夫人这些年来的照拂。「锦禾在此拜别老夫人。「祝老夫人松柏长青,日月长明。」
我终于功成身退。背上简单的包袱,行至角门处。那里有一辆驴车早早地候着。
见到我的身影。一个身穿粗布麻衣却精神奕奕的妇人忙迎上前。「我的乖囡囡。「走,
跟娘回家。」她牵着我的手扶着我上了驴车。繁华热闹的京城街头。
一辆不起眼的驴车缓缓驶离侯府。饶是早就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真当这一刻到来时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失落。没有送别,没有人不舍。
只有一辆嘎吱嘎吱的驴车带我去向一个陌生的地方。人来人往的街道上。
没有车厢的板车让我整个人暴露在外面。若有似无的目光落在我身上。
窘迫的同时涌现出一丝丝委屈。正当我对未来生活感到迷茫之际。询问的声音传来。
「饿不饿?」这才想起今天忙碌大半天,还未进食。肚子也很应景地响了起来。
我的亲生娘转过头,晃着一口大白牙对我笑。「拿去,垫垫肚子!」我低头一看,
是个白面馒头。迎着她殷切的目光,我伸手接了过来。以往在宋家。
宋母为了要我保持纤量的体格,是不准我吃太多东西的。府里规矩多,小口小口进食,
细嚼慢咽。还未吃饱,就已经要撤菜了。看着妇人宽阔的背脊。
我算是知道很难保持纤瘦的原因了。我的亲生娘也是大个子。
我低下头嚼着平日里几乎不吃的馒头。听着娘讲着陈家村的事。5她名叫张翠花。
从张家坳嫁到了陈家村。陈大贵是我的亲生爹,前两年服徭役伤了腿,腿脚不便。
我有两个兄弟,一个十一岁,一个八岁,都在陈家村的破书院里面读书。
祖父祖母跟着大伯父一家养老。陈家是土坯房。但我有一间单独的屋子。
这在陈家村是独一份。爹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虽伤了腿但也做些编织的活计。
两个弟弟则是既带着书卷气又有些土气的乡里娃。娘说他们没什么指望能考取功名。
但二人勤劳拎得清,丝毫没有读书人的酸腐气和眼高手低。他们从书院回来就上山挖野菜,
捡柴火,做饭。娘则从早到晚一个人侍弄家里的几亩田地。回来后,我努力适应新生活。
两个弟弟背上背篓去山上挖野菜。我也跟上山。他们采来一朵一朵的东西,说是叫蘑菇。
我也跟着采了很多。回到家看我背篓里五颜六色的蘑菇,一家人的表情一言难尽。
做饭时我揽起烧火的活,可拿着打火石,却怎么也生不上火。对于蒸馒头,包包子,做饭,
我更是一窍不通。喂兔子的时候多加了点水,一家人回来便看到了一窝死兔子。
努力了好些天,突然有些气馁。家里的活我一样都不会干。我好像很没用。躲在被子里,
有些伤心地哭了。嘎吱一声,门开了。「锦禾,我方便进来吗?」我连忙擦掉眼泪。「娘,
什么事?」娘坐到我跟前,温柔地看着我。「伤心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微微别开脸。
「你知道以前我们家是什么样的吗?」我没有回答,娘自说自话,
将家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我听。前两年,爹伤了腿,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躺了大半年。
那时候债台高筑,地里的活只能靠娘一个人。家里天天都是麦麸野菜混个水饱。
后来爹总算可以下床了,他做些篾匠活赚银子,娘也卖些粮食攒钱还债,
努力把弟弟们送到村里破书院去。家里能吃上黑面馍馍,也不过半年时间。
但日子一天天在变好。我由衷地佩服他们。「锦禾,你在宋家平日里做些什么?」
「早几年我在宋家私塾念书,后面又学习刺绣,琴棋书画。「后来去照顾谢南箫,
学了些糕饼点心。」我说完,有些泄气。「可是这些帮不到家里。」娘微笑地看着我,
眼神里充满了欣赏。「谁说的,锦禾你会的东西很有用。」我睁着大眼睛看着娘,一脸不解。
哪里有用了?娘没有告诉我,而是用实际行动说明了一切。6次日,打开门。
映入眼帘的是几双灼灼的眼睛。我瞳孔地震,惊得连连后退。「你,你们在我门口做甚?」
年龄稍大一些的姑娘上前一步,礼貌地询问。「锦禾姐,听说你会刺绣?「请你帮我看看,
为何我的绣品卖不出去?」我这才发现这些姑娘手中都拿着未完成的绣帕。迟疑了一下。
我接过她手里的绣帕。「布料粗糙,款式老旧,绣法过时……」如何能入得了城里人的眼?
姑娘被说得有些沮丧。我不忍心。「别灰心,你回去换块好的布料。
「我给你画点时兴的样式,再教你一些刺绣的手法。「下次一定可以绣好的。」姑娘一听,
眼睛亮了。后面的姑娘们排着队让我指点。晚饭时才知道那些姑娘是娘找来的。
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靠绣品改善一下家里的境况。「锦禾,你做得很好。」被夸奖,
心里某些郁结好像在慢慢散开。第二天,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吃着粗茶淡饭。「大贵家的。」
外面突然有人唤娘亲。是隔壁李婶子。她笑眯眯地拿着一把野菜和五个鸡蛋塞到娘的怀里。
「感谢锦禾指导燕子刺绣。」娘忙推辞。「李嫂子,你太客气了。「锦禾也没做什么,
你把东西拿回去。」李婶子不愿意。「这哪能行?燕子后面可能还要麻烦锦禾。「谢礼不收,
燕子还怎么敢来找锦禾指导?」最后娘不得不收下。接下来的好几日,
家里都在上演着这种你送我推的戏码。看着家里堆放的鸡蛋,野菜,糙米,
麦麸···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奇异的感觉。「娘,我有个想法。」「什么想法?」
我想在现在的房子旁边再垒一间土坯房,用来专门教授姑娘们刺绣。由我统一发放布料,
**授,统一收购,统一拿出去售卖。我从中赚取分成。我的提议得到了娘的支持。
娘当即将爹叫出来商量再垒一间屋子的事情。又去询问村里姑娘们是否愿意来刺绣。
听到有银钱,又不用自己买布料,哪有不应的。于是,
爹和娘抽空在屋子旁边又垒了一间屋子。
我则将我从宋家穿回来的衣服和头上的首饰拿去卖掉,换了一些布料和针线回来。
再根据记忆里京城时兴的款式和一些大家喜欢的图案来设计样式。做好这一切后,
我的刺绣坊便算是开了起来。后面的日子我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作坊里设计款式,
教授姑娘们刺绣手法。每天都很充实。7「娘,给你。」娘亲从地里干活回来。
我将赚到的第一笔银钱塞到她手里。娘满脸震惊,看着手中的东西,久久回不过神。
她之前支持我的刺绣坊只是不想让我伤心。从来没想过我会赚到银子。她看向我,
「这得有二两银子吧!」我笑眯眯地回。「是的。「以后会更多。」娘亲眼里满是欣慰,
她摸摸我的头,将银子推回给我。「你自己收着吧!」我摇头,将银子推回去。
「我自己留了一些铜板。「这些给您存着,以后建青砖大瓦房。」闻言,
娘亲眼眶突然有些红。「对不起锦禾,让你受苦了。」我连忙安慰娘亲。「娘,我不苦。」
「回到家里我很开心。」爹知道我赚到银子的表情,跟娘亲一样。弟弟们则是一脸崇拜。
「姐姐,你好厉害。」我很开心。这个家虽然吃得不好,穿得不好。
但不管我做什么爹和娘都支持我。他们也不会要求我做什么。自由且有爱。遗忘在宋家。
为了担负起家族振兴的责任。每个孩子都紧绷着一根弦。努力,优秀,才能给家族添砖加瓦。
同时还不能得罪京城的世家权贵。在外谨小慎微,在内拼命努力。没有一刻是过得开心的。
现在我很知足,很有成就感。8经过一个月的发展。我的刺绣坊逐渐进入正轨。
姑娘们的绣活越来越好。我的时间也空了出来。晚饭过后。
两个弟弟蹲在门口的方凳边摇头晃脑地背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嗯,还像那么回事。我走过去,
只见凳子上破破烂烂的纸张上。人字下面多了一点。初字偏旁上少了一点。习字写成了刁。
子字写成了予。···错别字连篇,竟还能背得像模像样。随即一想,
之前家里没有那么多银钱购买书本。他们这粗糙的竹简纸上面的三字经也是抄录来的。
一人错,个个错。到了他们这里,可不就成这样了。我暗暗叹了一口气,温柔地询问。
「夫子现在教授的是一些什么知识?」「三字经。」「你都会了吗?」闻言,
二弟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刚才就听见他将字念错了。已经十一岁了,三字经还念不全。
不过也不怪他们,没有书,全靠自己摘录学习。家里农活也不少,
哪里有时间和心思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次日我便去镇上买了三字经。
他们晚上温习功课的时候。我便从身后掏出一本崭新的三字经。「看,这是什么?」
两个小男孩眸光里迸发出惊喜。「这是三字经,我认得。」嗯,还不算傻。「来,
长姐来教你们。「跟着我念……」两个弟弟都很聪明,一教就会。现在启蒙一点都不晚,
或许也可以去考取功名。下定决心后。我找到爹娘。「什么?」爹娘都很震惊。
「真的需要送去镇上书院吗?」「两个弟弟很聪慧,一点就通,是念书的好苗子。」
「以往家里不允许,但现在供得起,便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爹娘沉默片刻,双双点头。
9交给娘的银子大概有五十三两。我手里有十二两。望着破破烂烂的毛坯房。
想着刺绣坊里面昏暗的灯光。还得努力赚钱。青砖大瓦房和作坊,都得尽快建起来。
想到今日集市售卖的吃食。平平无奇都走不进点心铺子的糕点,竟然好多人围着购买。
想着自己在京城吃过的那些点心。心下有了主意。我要借鉴以往吃过的精致点心做一些生意。
爹和娘想也没想就表示大力支持。我不擅长这些。由我指导,娘来试做点心。
现在家里时常备着有白面、鸡蛋、香油、猪油、红糖……所以开始起来比较容易。
先是尝试着**芙蓉糕。将面粉与鸡蛋混合,揉成面团,擀成薄片切成长条,
在油锅里炸至米黄色捞出。而后将红糖、蜂蜜、白砂糖倒入锅里开始熬糖浆,
待拉丝时便倒入炸好的面条上。反复几次试验,记住调制好的比例,
终于尝到了铺子里吃过的味道。爹会些篾匠活,他按照我的要求捣鼓了模具。
后来出锅的芙蓉糕全部放入模具压实,再撒上糖霜,
在土锅灶里烘烤一下便得到好看又好吃的芙蓉糕。「姐姐,是什么闻着这么甜?」
三弟从书院回来闻着香味直奔灶房。小家伙穿着干净的粗布长衫,书生气更浓了几分。
我拿了两块芙蓉糕给他。「拿去跟哥哥一起吃。」小家伙很开心,吃得满脸花子。
只是二弟有些奇怪。虽然吃到平日吃不到的点心,眼角有笑意。
但眉眼之间的不开心却也很明显。我询问了三弟去书院可有不开心。三弟这边一切如常。
可二弟却是沉默片刻后才摇头。「没事。」我心下有了猜测,
肯定是在书院遇见不开心的事情了。我便也没有再多问,等明天去书院看看。
10赚到银子之后。我将爹送到了镇上医馆去医治。每隔五日便要针灸。
今日我们三人一起去镇上。爹去医馆换药针灸。我和娘去售卖糕点。
起初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卖,我觉得有些难为情。但娘之前时常带着农作物到镇里换钱。
所以娘对这事驾轻就熟。她很自然地叫卖。「卖糕点嘞!」「甜滋滋的糕点嘞!」
很多人上前查看,但是鲜少有人购买。「你们这糕点好吃吗?」「甜吗?」不少人提出质疑。
我灵机一动,当即拿出一块芙蓉糕掰成多个小块。「您先尝一下,好吃再买。」
「多少钱一块?」「五文。」「五文钱一块,这么贵?」「买十块送两块!」有了免费试吃,
好多人抱着尝鲜的态度都来试试。吃过一口后都被这酥脆甜爽的口感折服。
不到半个时辰便将带来的八十块芙蓉糕全部卖了出去。除去用来试吃的五块糕点,
以及留给弟弟的十块糕点。我们一共赚了三百四十五文。「走,娘,我们去看弟弟们。」
卖糕点耽误了一些时间。我们到书院的时候,弟弟们已经去饭堂了。张望了一圈,
看到了弟弟。正想喊他。一个肥嘟嘟的男孩伸出筷子将二弟碗里的菜夹了过去。我皱了皱眉,
谁家的小孩这么没教养。「这是我的。」二弟弱弱地反抗。肥嘟嘟男孩并不理会。
「你那么瘦,吃不完。「我帮你吃。」理直气壮的声音,话语间嘴里食物翻飞。
二弟皱眉看着眼前被喷了不明物体的食盒,无奈地放下了筷子。怪不得昨晚回来时,
二弟吃了那么多糕点还能塞下五个白面馒头。原是在书院没吃上东西。刚想上前。
旁边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孩撕了一半馒头给二弟。「快吃点吧,不然下午没力气。」
二弟一再拒绝,男孩不容拒绝,最后二弟默默啃了馒头。看到了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