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垃圾堆里的古籍雨水顺着崔明油腻的头发滴落,
在他脏兮兮的T恤上洇开一片深色的痕迹。他麻木地拖着装满塑料瓶的编织袋,
在泥泞的垃圾场小路上艰难前行。三个月前,他还是"明盛投资"的副总,
穿着定制西装在高档写字楼里运筹帷幄。而现在,
三十八岁的他住在城中村一个月三百块的铁皮屋里,靠捡垃圾为生。"又一个空瓶。
"崔明弯腰从泥水里捞起一个可乐瓶,在裤子上擦了擦,塞进已经鼓胀的袋子里。
他的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污垢,
手掌上布满细小的伤口——那是被碎玻璃和金属边角划破的痕迹。回到铁皮屋,
崔明把今天的收获倒在墙角。塑料瓶、易拉罐、废纸板...这些就是他全部的生活来源。
他拧开生锈的水龙头,用冷水冲了冲脸,然后瘫倒在吱呀作响的钢丝床上。
床头柜上放着一张法院传票——最后的房产抵押贷款逾期通知书。明天是最后期限,
如果还不上三十万,他连这间铁皮屋都没得住。崔明苦笑着拿起半瓶劣质白酒灌了一口,
**辣的液体灼烧着他的喉咙。"崔总,您也有今天啊。"他自言自语,
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噩梦般的下午。股市熔断,他重仓的科技股连续跌停,
客户的资金一夜蒸发。更可怕的是,合伙人卷走了公司最后的流动资金。一夜之间,
他不仅破产,还背上了巨额债务。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临走时看他的眼神就像在看一堆发臭的垃圾。"我早就劝你别那么贪心。
"这是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第二天清晨,崔明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崔明!
最后期限到了,要么还钱,要么滚蛋!"房东老刘的大嗓门穿透薄薄的铁皮。
崔明揉了揉太阳穴,宿醉让他头痛欲裂。"刘叔,再宽限几天...""宽限个屁!
今天不交钱,我马上叫人来清东西!"老刘踹了一脚铁门,骂骂咧咧地走了。
崔明知道这不是虚张声势。他机械地穿上最厚实的外套,拿起编织袋和铁钩,
向城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走去。今天必须多捡点值钱的东西,至少凑够一个月的房租。
填埋场里已经有不少拾荒者在翻找。崔明避开人群,向边缘区域走去——那里竞争少,
虽然好东西也不多,但至少不会被其他拾荒者欺负。在一堆被雨水泡发的纸箱旁,
崔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黑色塑料袋。它被压在其他垃圾下面,只露出一角。
职业敏感让他觉得这不太像普通生活垃圾。他费劲地扒开上面的杂物,
把那个沉甸甸的袋子拖了出来。"这是什么?"崔明解开被雨水浸透的袋子,
一股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是几本湿漉漉的古书,纸张已经有些粘连。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最上面的一本,泛黄的纸页上竖排印刷着繁体字——《商略》。
崔明大学时辅修过历史,能辨认出这是民国时期的出版物。
几本:《鉴石录》、《货殖新编》、《古玩辨伪》...全都是关于商业和古董鉴定的古籍。
"谁会扔这些东西?"崔明嘀咕着,却突然想起上周新闻里提到的老城区拆迁,
一家古玩店被迫搬迁,可能有些东西被当作垃圾处理了。虽然这些书被雨水泡过,
但崔明隐约感觉它们可能有价值。他把书小心地包好,放进编织袋最底层,
然后继续今天的拾荒工作。直到傍晚,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铁皮屋。房东老刘不在,
可能去喝酒了。崔明松了口气,把今天的收获分类整理后,开始研究那几本古籍。
他用毛巾轻轻吸干书页上的水分,然后一本本摊开在床边晾着。《商略》是最先干燥的。
崔明随手翻开,一段用红笔圈出的文字吸引了他的注意:"商道如水,流于至贱。故善贾者,
常于人所弃处得珍宝。"崔明的手指微微发抖。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进他混沌的大脑。
他急切地继续往下读,书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商人白手起家的案例,
其中不乏从废品中发现商机的故事。"以物易物,
以贱换贵..."崔明喃喃重复着书中的话,一个模糊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成形。第二天,
崔明改变了拾荒策略。他不再只捡塑料瓶和废纸,
品:旧书、破损的电子产品、有年代感的家具零件...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物件。
在垃圾场边缘,他发现了一箱被雨水打湿的旧书。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的通俗小说,
但崔明记得《鉴石录》中提到过,有些老书的扉页可能藏有藏书票或题签,
对收藏家来说很有价值。他花了一整天整理这箱书,
果然在一本《红楼梦》的扉页上发现了一枚精致的藏书票,
上面印着"听雨轩主"的字样和一枚红色印章。崔明小心地撕下这页纸,用塑料膜包好。
第三天,崔明带着这张藏书票去了城里的古玩市场。
他记得《商略》中的建议:不要直接卖给出价最高的买家,而是先多方打听物品的真正价值。
"这藏书票不错啊,民国时期的,'听雨轩'是当时有名的藏书楼。
"一个戴老花镜的摊主仔细端详后说,"可惜边缘有点破损,我出五百块。"崔明谢过摊主,
又问了几个摊位,价格都在四百到八百之间。正当他准备离开时,
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人拦住了他。"小伙子,听说你有张'听雨轩'的藏书票?
"中年人自我介绍姓周,是本地收藏家协会的理事,"如果是真品,我愿意出一千五。
"崔明按捺住激动,谨慎地问:"周先生为什么出这么高的价?""实不相瞒,
我在收集'江南四大藏书楼'的藏品,就差这一张了。"周先生诚恳地说。
崔明想起《货殖新编》中的话:"需者急则价高"。
他故作犹豫:"其实有人出到两千了..."最终,这张藏书票以一千八百元成交。
这是崔明三个月来最大的一笔收入,足够付清拖欠的房租还有余。当晚,
崔明破例买了半只烧鸡和一瓶好酒庆祝。他一边吃一边研究那几本古籍,
特别是《鉴石录》中关于如何辨别古董真伪的章节。
"原来垃圾堆里真有黄金..."崔明喝了一大口酒,感觉希望的火苗在胸中重新燃起。
第二章:废品王的指点接下来的日子里,崔明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古籍上。
他不再盲目地捡拾废品,而是有选择性地寻找那些可能被低估的物品。同时,
他开始在古玩市场结交人脉,学习更多鉴定知识。一周后,
崔明在垃圾场发现了一个被丢弃的老式收音机。外壳破损严重,但《货殖新编》中提到过,
这种六十年代的"红星牌"收音机如果内部电子管完好,
对收藏收音机的爱好者来说很有价值。崔明花了两天时间修理这台收音机,
更换了损坏的外壳零件。当他带着修复好的收音机出现在古玩市场时,立刻被几个藏家围住。
"品相不错,我出八百。""我出一千!""一千二!"崔明没有急于出手,
而是按照古籍中的策略,留下联系方式,表示需要再考虑。第二天,他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出价两千元,并邀请他参加下周的收音机收藏家聚会。就这样,
崔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废品变宝"生意。他租了一间稍大的仓库,
用来存放和修复有价值的废品。古籍中的商业智慧成了他的秘密武器,
而那些被他人丢弃的物品,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一个月后的傍晚,
崔明正在仓库整理新收来的一批旧书,突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听说你这里收老东西?"老人颤巍巍地问。崔明点头,请老人进来坐。交谈中得知,
老人姓马,是附近有名的"废品王",捡了四十年垃圾,眼力极好。"小伙子,
我看你这段时间收货很有眼光啊。"马爷眯着眼睛打量仓库里的物品,"不像一般捡破烂的。
"崔明犹豫了一下,拿出那几本古籍,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马爷听完,
突然拍腿大笑:"缘分啊!这些书是我那老友古玩店的东西,拆迁时不小心当垃圾扔了。
他找了好久呢!"崔明心头一紧:"那...需要我还回去吗?""还什么还!
"马爷摆摆手,"那老家伙早移民了,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值一提。
倒是你..."老人意味深长地看着崔明,"能把书里的东西用活,不容易。"那晚,
马爷教了崔明许多识别珍贵废品的诀窍,还透露了几个"宝藏"垃圾点的位置。临走时,
老人神秘地说:"明天你去城东建筑垃圾场看看,
听说那边拆了栋老洋房..."第二天一早,崔明就赶到城东。在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料中,
他发现了一个被砸变形的老式保险箱。箱门已经变形,但《鉴石录》中提到,
这种民国时期的保险箱往往有暗格。崔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保险箱运回仓库,
用工具撬开扭曲的箱门。主隔层空空如也,但当他按照古籍中的方法轻敲箱体时,
发现了异常的回声。"果然有暗格!"崔明激动地找到隐藏的机关,
打开了一个巴掌大的秘密夹层。里面是一本发黄的小册子和一张泛黄的纸片。
小册子记录着一系列古董交易,而那张纸...崔明的手开始发抖。
那是一张民国三十七年的当票,上面清晰地写着:"今典当清乾隆粉彩百花不落地瓶一件,
当期三年,大洋五千..."当票背面用毛笔小楷注明了当铺的暗记和鉴别特征。
崔明立刻查阅《鉴石录》,确认这种花瓶如今的市场价至少在七位数以上。
"找到它..."崔明盯着当票,心跳如雷,"一定要找到这件古董!
"第三章:寻宝之路崔明花了三天时间研究那张银票。根据《鉴石录》中的信息,
这张当票来自民国时期著名的"永昌当铺",
而背面的暗记显示这件"清乾隆粉彩百花不落地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官窑瓷器。
"大洋五千..."崔明翻着古籍换算,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厂的年利润。如今,
保存完好的同类花瓶在国际拍卖会上能拍出上千万的价格。马爷得知这个发现后,
主动帮崔明联系了几个古玩界的老朋友。通过多方打听,
他们确认永昌当铺在1952年公私合营后就不存在了,但老掌柜的后人可能还住在城里。
"姓程,叫程...程什么来着?"马爷拍着脑门回忆,"对了,程世平!
他儿子应该还在西城区那边儿。"第二天,崔明按照地址找到了一栋老旧的筒子楼。
敲开302室的房门,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警惕地打量着这个穿着朴素的访客。
"请问是程先生家吗?我找程世平老先生。"崔明礼貌地问。"我父亲去年过世了。
"中年男子语气冷淡,"你是?"崔明心中一沉,
但还是拿出那张当票:"我在研究一些民国当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