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知晓的九世重生之路

路知晓的九世重生之路

主角:路知晓赵亮
作者:诗晓得

第4章

更新时间:2025-08-27

第一章:乱世医幡

建安十三年,赤壁的烽烟刚刚散去,荆州大地满目疮痍。长江南岸,一杆褪色的医幡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旗下排着长长的难民队伍。

知晓哥将最后一份干粮分给怀抱婴儿的妇人,转身对助手道:“再去煮些粥来,多加些姜片驱寒。”

「第四世投放:公元208年,荆州江陵」「身份:游方郎中(代号:知)」「天赋继承:【春风化雨】【医者仁心】【薪火相传】」「当前功德:20000」

机械音在脑海中回响时,他正在为个断腿的伤兵缝合伤口。这一世,他成了战乱中失去师门的游医,凭着一身医术在乱世中漂泊。

“先生,江北又来了一批伤兵!”少年助手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是赤壁败退的曹军...”

帐篷里的难民顿时骚动起来:“曹贼的兵?不许救!”“对!他们屠过徐州!”

知晓哥手中的针线未停:“在医者眼里,只有伤员,没有敌我。”他抬头看向激动的众人:“若见死不救,我们与屠城者何异?”

(系统提示:「救治敌方伤员,功德+50。触发乱世医德任务」)

深夜,医帐中鼾声四起。知晓哥巡视时,发现白日的曹军伤兵竟悄悄围成一圈,中间是个气息奄奄的将领。

“先生...”伤兵跪地哽咽,“这是夏侯将军的族弟,中箭三日了...”

知晓哥掀开染血的战袍,倒吸凉气——箭镞深嵌肺叶,若非体格健壮早已毙命。他立即点燃所有油灯:“准备麻沸散!快!”

手术直到天明。当箭镞当啷落入铜盆时,帐外突然火光冲天!一队荆州兵包围医帐:“交出曹军将领!”

知晓哥挡在帐前:“帐内皆是伤员,将军若要拿人,先从我尸身踏过。”剑拔弩张之际,远处传来马蹄声。银甲将领飞身下马:“何事喧哗?”

火光映出来人面容——竟是赵云!他看了眼医幡,忽然道:“先生可姓知?”“正是。”赵云竟躬身行礼:“军师有令:知先生医帐所在,皆不可犯!”又低声道,“犬子去年染疫,蒙先生施药得救。”

原来知晓哥月前在当阳救治的孩童,竟是赵云之子!荆州兵悻悻退去。夏侯将领醒来得知经过,叹道:“若天下人皆如先生,何来战乱?”

第二章:襄阳疫变

建安十四年,襄阳突发大疫。疫情源于战后尸骸处理不当,更可怕的是——曹操与孙权军队隔江对峙,都将疫情视为对方的“天谴”。

知晓哥星夜赶往襄阳时,所见宛若地狱:城门紧闭,城外堆满焚尸的焦炭,哀嚎声不绝于耳。更令他心惊的是,江对岸的吴军也开始焚烧病死者。

“必须阻止!”他求见守将曹仁,“疫情如火,不扑将燎原啊!”曹仁冷笑:“此乃吴贼毒计!已捕获细作,供认投毒!”

知晓哥查验所谓“毒药”后大惊:“将军!这是治疗疟疾的青蒿!吴军在防治疫情啊!”他急中生智:“请容我往吴营一行,若真是投毒,愿受军法!”

孤舟渡江,吴营如临大敌。知晓哥高举医幡:“医者知某,为疫病而来!”见到周瑜时,他正发着高烧。知晓哥立即施针:“都督此疾乃瘴气所致,非关中瘟疫。”

周瑜愕然:“先生如何得知?”“江北疫情与江南症状不同。”知晓哥展开两地病案记录,“若两军合作,可互传防治之法...”

突然帐外喧哗!原来曹营发现对岸升起“疫情已控”的信号旗——这是知晓哥与曹仁的约定,表示吴军接受合作。

(系统提示:「促成敌对双方抗疫合作,功德+1000」)

奇迹般地,疫情在半月内控制。周瑜叹道:“若赤壁战时得遇先生,何至伤亡如此!”临别赠他一块令牌:“凭此可通行江东任何医馆。”

回江北时,曹仁亲自相迎:“先生大德!丞相有令:请先生赴许都太医署任职!”知晓哥却摇头:“乱世百姓更需要游医。”

那夜他离开襄阳时,怀中有曹仁的荐书,袖藏周瑜的令牌。医幡在月下轻扬,仿佛在说:医道无疆。

第三章:华佗遗书

建安十五年,许都太医署。知晓哥终究来了——不是为官职,而是为救一个人。

狱中,华佗正在地上刻写药方。见到知晓哥,他轻笑:“又来个说客?告诉丞相,开颅术非巫术。”“晚辈是为《青囊书》而来。”知晓哥低声道,“先生毕生心血,岂可随葬?”

华佗瞳孔骤缩:“你怎知...”“世间岂止一人欲传医道?”知晓哥取出银针,“请让晚辈展示针术。”

当一套失传的“五禽针法”施出,华佗热泪盈眶:“师父在天之灵啊!此术我仅得半卷...”他立即将地刻药方指给知晓哥:“快记!这是麻沸散真方!”

(系统提示:「获得华佗真传,功德+800。触发传承任务」)

突然狱卒脚步声近!华佗塞给他一卷帛书:“带走吧!莫负了医道!”知晓哥含泪叩首,隐身暗处。眼见华佗被带走,他握紧那卷《青囊书》残卷。

三月后,华佗死于狱中。知晓哥在许郊立衣冠冢,却发现早已有人祭奠——个青衣文士正在焚香。

“先生也受华公恩惠?”文士叹息:“家兄头风,蒙华公缓解。可惜...”他忽然凝视知晓哥,“阁下可是知神医?丞相欲召见先生。”

丞相府中,曹操正受头风折磨。知晓哥施针后,曹操忽然道:“华佗说需开颅,先生以为如何?”“颅不可开,但针药可缓。”知晓哥谨慎应答。曹操默然良久:“若早遇先生,元化可不死矣。”

那夜,知晓哥将《青囊书》抄录三份:一份藏于嵩山密室,一份托商人带往江东,一份自己携带继续游医。

经过新野时,他救治了个发热的孩童。孩子父亲刘备感激不尽,临别赠言:“先生仁术,当为苍生惜身。”

知晓哥望着刘备远去的队伍,轻声道:“但愿天下早日太平。”

第四章:汉中粮疫

建安二十年,汉中大战后饥荒蔓延。更可怕的是,饥民开始食用发霉军粮,引发怪病:患者浑身浮肿,皮肤皲裂如树皮。

知晓哥发现这是黄曲霉素中毒!但解释毒素无人能懂,他只能说:“此乃‘粮毒’,需绿豆甘草解之。”

然而药材很快耗尽。绝望中,他想起华佗记载的“代粮方”——用树皮、草根配制营养糊。

(系统提示:「发明代食品,功德+500」)

正当他教饥民辨认无毒植物时,张鲁旧部突然包围山谷:“妖人散播邪说!拿下!”

原来有人谣传知晓哥用毒草害人。危急时刻,一队汉中百姓手持农具赶来:“知先生是好人!”领头的老者跪求兵士:“先生救过我全族!若要杀他,先杀老朽!”

僵持中,马蹄声如雷而至——竟是曹操征西大军!主帅夏侯渊看到知晓哥,立即下马:“先生何以在此?”得知原委后,他叹道:“汉中初定,人心惶惶。先生不如随军而行?”

知晓哥却指饥民:“我能走,他们何以生存?”夏侯渊沉吟片刻,竟下令拨军粮三千石赈灾!副将急谏:“军粮不足啊!”“没听见先生说吗?”夏侯渊瞪眼,“霉粮吃死人!不如换个好名声!”

此事传回许都,曹操大笑:“妙!三千石粮买汉中民心,值!”竟追加万石粮草。

知晓哥因此名声大噪,被称为“活华佗”。但他最欣慰的是,救灾中收的少年助手阿青,过目不忘,已能背诵《青囊书》大半。

第五章:荆州烽烟

建安二十四年,荆州战火再起。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也导致瘟疫流行。

知晓哥冒险北上,发现更可怕的事——曹军将病死者抛入沔水,下游吴军营地已现疫情!

“必须阻止!”他求见关羽,“君侯,水源染疫,三军危矣!”关羽抚髯沉吟:“两军交战,岂能警示敌人?”“疫病不分敌我!”知晓哥急道,“若东吴疫情失控,必迁怒荆州百姓!”

正争论间,探马急报:吴军已发现疫情,正称是关公投毒!关羽震怒:“东吴小人!”竟要斩杀吴军俘虏。

知晓哥冒死拉住青龙刀:“君侯!此事交给医者!我可往吴营证明清白!”关平急劝:“父亲!东恨我入骨,先生去必死!”关羽凝视知晓哥良久,忽然解下佩剑:“持此剑去,见剑如见人。”

吴营中,吕蒙正欲处决“投毒细作”。知晓哥闯帐高呼:“疫情源自我军病卒顺流而下!非投毒!”他出示曹军尸体证据:“若都督允许,愿留吴营抗疫!”

吕蒙将信将疑。但当知晓哥控制住疫情,并救了他中毒的亲兵后,他叹道:“若关公麾下皆如先生,天下早属汉矣。”

然而就在知晓哥返程当日,噩耗传来: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他急忙赶去,只见遍地尸骸。最后找到关公遗体时,周围竟无吴兵看守——吕蒙特意下令:“容义士收尸。”

(系统提示:「保全武圣遗体,功德+1000」)

知晓哥含泪葬下关羽,立碑时刻下“医者知某敬立”。多年后,这块碑成了关陵第一块纪念物。

第六章:北伐医道

章武二年,刘备倾国伐吴。知晓哥本欲劝阻,却见大军已发,只能组织医队随行。

虢亭之战惨烈异常。火焰映红长江,伤兵塞满道路。知晓哥七天七夜未眠,手术刀卷刃了十余把。

最令他痛心的是,许多伤兵本可救活,却因“宁死不受吴医救治”而亡。他毅然在吴蜀阵地中间设立医帐,挂起特殊医幡——左半蜀汉红旗,右半东吴蓝旗。

(系统提示:「设立中立医区,功德+800」)

起初双方都怒斥“叛徒”。但当知晓哥救回双方将领后,沉默渐渐蔓延。甚至出现默契:医帐周边不停战,但不得攻击抬担架者。

刘备败退白帝城时,知晓哥正在救治个东吴小校。那孩子临死前塞给他一块染血玉玦:“交给...建业...妹妹...”

托孤之夜,诸葛亮紧急召见:“陛下病危,请先生施救。”知晓哥诊脉后黯然摇头:“陛下哀痛过甚,非药石能医。”诸葛亮泪如雨下:“汉室气数尽矣...”

知晓哥忽然道:“丞相可知,我在虢亭救下三千六百人?其中一千是汉军,一千是吴军,六百是百姓。”他凝视西方:“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

诸葛亮浑身一震,郑重行礼:“谢先生指点。”

此后北伐途中,诸葛亮每设医营,必留中立区。甚至与司马懿对峙时,双方医官还会交流药方——这是知晓哥种下的善果。

第七章:星落五丈原

建兴十二年,五丈原秋风萧瑟。诸葛亮病重帐中,知晓哥被急召而来。

把脉后,他心如铅坠:丞相积劳成疾,已油尽灯枯。“先生不必瞒我。”诸葛亮微笑,“亮自知时日无多。只问一句:汉室可还有望?”

知晓哥取出地图:“丞相请看。这是我在各地设立的医馆,北至陇西,南达南中,东到江东...每馆皆授《青囊书》,救人不分南北。”他指向长江:“医道越疆界,民心终归一。或许...天下归心比天下归汉更重要?”

诸葛亮默然良久,忽然大笑:“得先生一言,亮无憾矣!”取出《便宜十六策》递给他:“医国医人,其理相通。愿先生传之后世。”

(系统提示:「获得武侯真传,功德+1500」)

诸葛亮逝世后,知晓哥本欲归隐,却见姜维苦苦支撑北伐大局。他毅然留下,成为军中医官。

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知晓哥正在绵竹救治难民,忽闻成都投降。他怔怔望着北方,泪流满面。

少年阿青如今已是名医,急问:“师父,我们逃吗?”“不。”知晓哥取出所有医书,“你带这些往南去,那里有夷人兄弟,可传医道。”“那师父呢?”“我去长安。”他望向北方,“司马氏篡位,必禁华佗之术。那些书稿,得有人守着。”

第八章:善火不灭

咸熙元年,长安太医署。年迈的知晓哥正在教弟子辨认药材,忽然羽林卫包围医署:“奉诏查禁巫医之书!”

为首的竟是阿青!如今他已是司马氏太医令,冷声道:“师父,交出华佗遗书。”知晓哥平静地打开药柜:“都在这里了。”阿青急翻,却发现都是普通医书:“真正的《青囊书》呢?”

“早已散天下。”知晓哥微笑,“你当年带往南中的是副本,正本在江东,还有副本往了辽东...”他咳嗽着:“医道如川,岂是禁得住的?”

阿青跪地痛哭:“师父!徒儿不得已啊!”“起来。”知晓哥扶起他,“你在朝中,我在野,皆可行医。记住:救一人即救天下。”

当晚,知晓哥安详离世。弟子们整理遗物时,发现枕下帛书:“医道三境:治病、治人、治心。吾一生奔波,终悟最高医道乃——让天下人皆能自救...”

与此同时:南中夷人村寨,阿青的弟子正在教孩童辨认药草;江东医馆中,女医官用华佗术救治难产妇;甚至洛阳皇宫里,阿青偷偷用麻沸散为宫女手术...

泰始元年,晋武帝偶得风寒。太医令阿青施针时,武帝忽然问:“朕闻华佗有开颅神术?”阿青躬身:“华佗已逝,然其术精华在《青囊书》中。”“可在太医署?”“书散天下,然术存民心。”阿青轻声道,“陛下,真正神医非一人,乃千万习医之民也。”

武帝默然,翌下诏令:各郡设医学,广授医道。

那日长安落雪,百姓自发前往知晓哥墓前祭扫。墓碑无名,只刻医药符号。但每个人都知道:这里长眠着那个战乱中救治无数人的无名医者。

(系统结语:「第四世功德:30000。达成成就:【乱世医心】。三国烽烟散尽,医道永存人间」)

正所谓:《知晓哥四世·三国医心》

赤壁烟寒医帜扬,荆州疫疾辨阴阳。

青囊承佗遗书炬,沔水阻瘟仁术彰。

虢亭烽燃中立帐,五丈原陨暗传章。

三国兵气销尽处,犹照人间百草香。

注:首联写赤壁战后荆州抗疫,颔联记传承华佗《青囊书》与阻沔水瘟疫,颈联咏虢亭中立医帐、五丈原受武侯托付,尾联点出医道超越乱世的永恒价值。全诗紧扣三国重大事件,通过“医帜”“青囊”“仁术”“中立帐”等意象,展现知晓哥在烽烟中坚守医道、超越阵营的人道主义精神,最终以“百草香”作结,喻示善行永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安装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