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红时

荔枝红时

主角:荔枝林卫东
作者:茂名写作小能手

荔枝红时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11-10
全文阅读>>

山风卷着热浪扑在林卫东的脸上,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流下,在下巴处汇成水珠,

滴落在干裂的土地上。他握着一把嫁接刀,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眼前这棵荔枝树是他曾祖父种下的,超过百年的树龄,树干需两人合抱,

但如今已是半枯半荣,只有几根枝条还倔强地吐着绿意。“东子,这老树还救得活吗?

”村支书老陈不知何时来到身后,递过来一瓶冰镇矿泉水。林卫东直起腰,接过水瓶,

冰凉的触感让他精神一振。“试试看吧。今年接上新品种,要是活了,三年后就能挂果。

”“你可是咱村唯一的大学生农**,你说能活,准能活。”老陈笑着拍拍他的肩,

随即又叹了口气,“只是你想清楚没有?真不留深圳了?那边月薪上万呢,回来种荔枝,

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林卫东没有立即回答,他转头望向这片山坡。荔枝湾,因荔枝得名,

曾经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每到六月,红云压枝,甜香十里。如今却只剩下稀稀拉拉的老树,

大多和他眼前这棵一样,半死不活。年轻人一个个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那些曾经精心打理的果园,早已荒芜。“深圳不缺我一个农**,但荔枝湾需要。

”林卫东最终轻声说道,目光坚定。老陈摇摇头,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林卫东知道,

村里人都在背后笑话他——辛辛苦苦考上大学,走出农门,最后又灰溜溜地回来,

简直是个傻子。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三个月前,他在深圳一家高端水果超市看到,

本地荔枝一斤不过十几元,而进口的泰国荔枝、澳洲荔枝,价格高达上百元。

他仔细观察那些包装精美的进口荔枝,个头是大,

但尝起来酸甜度远不如家乡荔枝湾的老树荔枝。那一刻,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荔枝湾的荔枝,本该是珍品。林卫东收回思绪,

继续手上的嫁接工作。他选择的接穗是糯米糍,这是荔枝湾曾经最负盛名的品种,果大核小,

肉厚味甜,几乎消失在市场上的传奇品种。他在省农科院的资源圃里找了整整一周,

才找到几根纯正的接穗。刀刃精准地切入树皮,形成层对齐,绑带缠绕,

每一个动作他都做得一丝不苟。这不仅是他的专业,

几乎成了他的本能——林卫东是荔枝湾林家的第四代,林家曾是这个荔枝世家的话事人,

他的曾祖父林茂丰更是当年方圆百里最有名的荔枝把式。嫁接完最后一根枝条,

林卫东瘫坐在树荫下,从背包里掏出一本已经发黄变脆的笔记本。

这是曾祖父留下的种植笔记,扉页上用工整的小楷写着:“荔枝红时,甜蜜十里。林家世代,

以此为荣。”笔记本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品种荔枝的栽培要点,施肥时机,修剪方法,

甚至还有观察气候和物候的详细记录。林卫东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

曾祖父是如何通过不断选育改良,让荔枝湾的荔枝名扬四方的故事。“可惜啊,

你曾祖父的心血,都毁在那十年了。”爷爷生前每次讲到这里,总会摇头叹息。

林卫东正沉浸在回忆中,手机突然响起,是他大学同学兼好友赵明辉。“卫东,

你真不回来了?公司刚接了个东南亚的大项目,老板说你要是回来,立马涨薪30%!

”“明辉,我决定了,留在村里种荔枝。”林卫东平静地说。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然后爆发出一连串的问话:“你疯了吗?你那些宏图大志呢?

说要改变中国农业现状的豪言壮语呢?就回去种几棵荔枝树?

”林卫东笑了:“就是从这里开始啊。你知道吗,我曾祖父曾经让荔枝湾的荔枝闻名全国,

我想试试,能不能让它走向世界。”挂断电话后,林卫东继续翻阅曾祖父的笔记。

在中间一页,他发现了一段不寻常的记录:“民国二十七年,大旱,溪水几近干涸,

唯古井旁三株糯米糍果实尤盛。察其根系深扎,寻地下水脉,故耐旱。遂悟:荔枝非浅根物,

深耕可助其抗旱性增。”林卫东眼前一亮,这与现代农业科学中的深层耕作理论不谋而合。

他继续翻看,发现曾祖父对不同品种的荔枝都有详细的观察记录,

尤其是对当地特有的“荔枝王”品种的描述引起了他的注意:“荔枝王,果大如卵,色如霞,

肉如晶,味蜜甜,核小如豆。唯结果不稳,三年方一熟,种植者寡。然其品质无双,

若能解其果歇之谜,必为荔枝之冠。”林卫东激动起来,在农科院学习时,

他就听说过荔枝王的传说,但从未见过实物。据说是荔枝湾特有的变异品种,

因产量极低而几乎绝迹。如果能够解决结果不稳定的问题,

这或许就是荔枝湾荔枝重新崛起的突破口。接下来的几周,

林卫东走遍了荔枝湾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可能残存的荔枝王树。大多数老人都摇头,

说那些树早就砍光了,不值当,占地方。就在他几乎放弃的时候,

八十多岁的五婆突然想起来:“后山湾那边,好像还有几棵老树。土改前那是你家的果园,

后来归了集体,荒废好些年了。”林卫东立刻带上工具,按照五婆指的方向,

艰难地穿过多年来人迹罕至的山路。荆棘划破了他的手臂,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

但他毫不在意。两个小时后,他终于到达了那个被遗忘的山湾。

眼前的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十几株巨大的荔枝树依然挺立,虽然明显缺乏管理,

枝条杂乱,但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此时正是荔枝成熟季节,零星的红点挂在枝头,

显示这些树还活着。林卫东快步走近,当他看清树上的果实时,心跳加速了。

这些荔枝比他见过的任何品种都要大,果皮红艳如霞,果刺均匀平滑。

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剥开粗糙的外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呈现眼前,汁水饱满欲滴。

送入口中,一股难以形容的甜蜜弥漫开来,香气浓郁,果肉厚实而爽脆,最令人惊喜的是,

果核确实小如豆粒。这就是传说中的荔枝王!林卫东激动得几乎要大喊出来。接下来的三天,

他扎营在山湾,仔细测量每棵树的数据,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采集接穗。

这些树能够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存活这么多年,本身就有极强的抗逆性。

如果能将这种品质与高产结合,前景不可估量。带着满满的收获,林卫东回到了村里。

但他的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灭——村民们对他的发现反应冷淡。“荔枝王?

那玩意儿三年才结一次果,谁种谁亏本。”“东子,你念书念傻了吧?

现在市场上都是妃子笑、桂味这些品种,好卖!

”就连一直支持他的村支书老陈也面露难色:“卫东,你的想法是好的,

但是咱们村的情况你也知道,大家输不起啊。”林卫东没有气馁,他明白,

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他在自家的三亩地里辟出一块实验区,

将从省农科院带回来的新品种接穗和荔枝王的接穗分别嫁接在耐旱的砧木上。同时,

他运用现代农技,设计了滴灌系统,并开始堆制有机肥。日子一天天过去,

林卫东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但他的实验园也初具规模。

五百株嫁接苗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然而,困难接踵而至。

分滴灌系统;八月的干旱让新嫁接的幼苗奄奄一息;九月的台风更是直接吹垮了他的工具棚。

最让他心痛的是,有人趁他不在时潜入实验园,毁掉了十几株珍贵的荔枝王嫁接苗。“东子,

算了吧。”母亲心疼地劝他,“你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何苦回来受这个罪?

”那一夜,林卫东独自坐在曾祖父种下的老荔枝树下,望着满天繁星,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他的选择真的正确吗?也许赵明辉是对的,他应该回到城市,过体面的生活,

而不是在这里浪费青春和才华。他无意中摩挲着树干,突然感觉到树皮上似乎有刻痕。

他打开手机照明,仔细察看,发现那是一行已经随着树木生长而变形的字迹:“林木森植,

生生不息。”林卫东愣住了。林木森是他的爷爷,而这棵树是他的曾祖父林茂丰种下的。

所以这行字,应该是他爷爷小时候刻下的。生生不息——简单的四个字,

此刻却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是啊,农业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行业,

一棵荔枝树从种植到结果需要五到七年,一代人的努力可能要到下一代才能看到成果。

但这种传承和坚持,不正是农业的本质吗?第二天,林卫东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比以往更加努力。他改进了灌溉系统,加强了防护措施,还开始记录更详细的观察数据。

转机出现在一个午后,一辆越野车艰难地开进村子,

车上下来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径直找到林卫东的实验园,

站在围栏外专注地观察着。“小伙子,这些都是你搞的?”老人看到林卫东,眼睛一亮。

林卫东点点头,警惕地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有意思,真有意思!糯米糍、桂味、妃子笑,

还有这是——”老人突然瞪大眼睛,快步走到一片试验区前,“这不会是荔枝王吧?

”林卫东惊讶不已:“您认识荔枝王?”老人哈哈大笑:“我找它找了好多年了!

我是省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的李明远,专门研究荔枝种质资源的。没想到啊,

传说中的荔枝王居然在这里还有保存!”李教授的突然造访,为林卫东打开了新的天地。

原来他是看到林卫东发表在农业论坛上的荔枝湾种植观察日记,专程找过来的。

两人一见如故,从嫁接技术谈到品种改良,从土壤改良谈到市场营销,聊得忘乎所以。

“你知道吗,泰国荔枝之所以能出口到全世界,不是因为他们的品种好,

而是因为他们解决了保鲜和物流问题。”李教授说,“你的方向是对的,品质是基础,

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再好的荔枝也走不出去。”随着李教授的到来,

林卫东的项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李教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还帮助他申请了省级特色农产品发展基金。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李教授的牵线下,

一家大型生鲜电商平台对荔枝王产生了浓厚兴趣,表示愿意提前签订收购协议。消息传开,

村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最先来找林卫东的是村里的贫困户刘大山,他搓着手,

不好意思地问:“东子,那个……我家的荒山,能种你这个荔枝王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