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的生活完全由数字和代码构成。作为一名自由程序员,
他的世界被压缩成一块二十七英寸的显示屏。每天早晨九点整,
他会准时被电脑提示音唤醒——不是闹钟,而是系统自动推送的工作日程提醒。
接着他会在三分钟内完成洗漱,从门口拿起前一天晚上预订的食材包裹,
**千篇一律的早餐:两片全麦面包,一个煎蛋,一杯黑咖啡。
他的公寓像是某种高科技牢笼。智能家居设备遍布每个角落,
语音助手会根据他的习惯自动调节灯光、温度和湿度。墙壁是纯白色的,没有任何装饰,
唯有他的电脑屏幕上不断滚动着代码——那是他的安全屏障,
将复杂混乱的现实世界隔绝在外。今天也不例外。李默正专注地解决一个复杂的算法问题,
直到屏幕上弹出一条提醒:“母亲生日,晚上七点视频通话。”他皱了皱眉。
这种人际交往的提醒总让他感到不适,就像一段完美代码里突然出现的bug。
他瞥了一眼时间——下午六点四十五分——还有时间准备。他打开购物网站,
迅速为母亲选购了一件礼物,附上预设的祝福语,然后关闭了网页。
完成任务的感觉让他安心。七点整,视频通话准时接通。屏幕上出现母亲关切的脸。“小默,
吃饭了吗?”“吃了。”李默简短回答。“吃的什么呀?是不是又点外卖了?
我跟你说外卖不健康...”李默下意识地想撒谎,但想到母亲总能从背景细节中发现真相,
便如实回答:“番茄鸡蛋面,自己做的。”母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随即又转为担忧:“你一个人在家闷不闷啊?要不要周末回来吃饭?
你张阿姨的女儿最近从国外回来了,
特别优秀的一个姑娘...”李默感到一阵熟悉的焦虑从胃部升起。
每次通话最终都会绕到这个话题上。“妈,我手上有个项目很急,可能最近都没空。
”这不是完全的谎言,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永远有项目在进行。母亲叹了口气,
语气软了下来:“妈只是担心你。你都三十了,总得交个朋友,谈个恋爱吧?
整天关在房间里,会闷出病的。”李默勉强维持着对话,直到母亲终于满意地挂断电话。
他长舒一口气,像是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社交消耗的能量远超他一天的编程工作。
他无法向母亲解释的是,他并非孤独——在网络世界里,他有自己的社群和身份。
他是技术论坛上受人尊敬的“默神”,是几个开源项目的重要贡献者。
只是这些成就难以被现实世界理解。关掉视频窗口后,
李默习惯性地打开监控系统查看门口情况——这是他每日的仪式之一。作为一名资深宅男,
他通过五个高清摄像头无死角地监视着公寓门外的一切。这不是出于偏执,
而是对意外访客的防御机制。他讨厌敲门声带来的惊吓,
讨厌不得不与快递员或推销员进行尴尬的短暂交流。就在这时,
监控画面边缘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放大画面,
发现是对门邻居家门口堆放着几个箱子,几乎堵住了走廊通道。
李默皱了皱眉——整齐有序的空间被打破,这种混乱让他不适。更让他不安的是,
这意味着有新邻居搬来了。过去的两年里,对门一直空着,这为他提供了完美的隔离环境。
他熟悉整栋楼的所有节奏:楼上老夫妇每天早上七点出门锻炼,隔壁的上班族晚上十点回家。
没有意外,没有变数。现在,这种平衡将被打破。第二天清晨,李默被门外的嘈杂声惊醒。
搬家的声音,家具拖拽的声音,还有说话声。他调出监控,
看到几个搬运工人正忙碌地进出对门。一个年轻女子指挥着他们,
她的声音透过门板隐约传来,充满活力而坚定。李默决定调整自己的作息,
避开新邻居可能出现的所有时间段。他将早餐时间提前到六点半,快递配送改为夜间,
甚至重新规划了去倒垃圾的路线。在数字世界里,他能构建完美的系统来解决任何问题,
但面对活生生的人类,他唯一的策略就是躲避。一周后的周四下午,
李默的防御系统出现了漏洞。他订购的新键盘本该像往常一样在晚上送达,但快递员提前了。
当门铃响起时,李默正在深度编程状态中,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从椅子上弹起来。
他屏住呼吸,希望门外的人认为自己不在家。但门铃再次响起,这次更加持久。“李先生吗?
有您的快递!”一个年轻的声音喊道。李默调取手机上的监控画面,
看到快递员确实是个陌生面孔——年轻人,大概二十出头,脸上带着新手特有的热情。
最糟糕的是,他正好站在李默门前,挡住了李默通常让快递员将包裹放在门口的完美位置。
李默的大脑飞速运转。他可以假装不在,但那样可能需要第二天再去快递点自取,
意味着更多的社交互动。或者他现在开门,快速完成签收,将接触时间控制在十秒以内。
经过零点三秒的权衡,他选择了后者。李默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潜入深水一般,
然后猛地打开门。阳光扑面而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个时间点出门了,
光线刺得他眼睛发痛。“李先生?请签收一下。”快递员递过签收板。
李默快速签下自己的名字,伸手去接包裹。就在这一瞬间,对门的门开了。新邻居走了出来。
监控画面没能完全捕捉她的样子——齐肩的黑色短发,明亮的眼睛,
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李默无法立即分类的气质。
她手里拎着一袋垃圾,看到李默时微微愣了一下,然后露出微笑。“你好,
我是刚搬来的林夏。”李默僵在原地。他的大脑飞速运转,搜索着合适的应对程序,
却只得到一片空白。他应该点头?微笑?还是自我介绍?时间流逝,
每一秒的沉默都让局面更加尴尬。最终,他只是轻微地点了点头,迅速接过包裹,退后一步,
关上了门。背靠着冰冷的门板,李默能听到自己心脏狂跳的声音。他感到脸上发烫,
手心出汗。这次短暂的互动消耗的能量不亚于他连续编程十小时。他跌坐回电脑前,
打开监控系统。画面中,林夏还站在走廊上,看着他的门,表情有些困惑,然后摇了摇头,
走向电梯。李默开始详细记录新邻居的作息规律。数据显示,林夏通常在早上八点半出门,
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回家,周末活动不固定。这意味着他需要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出入时间,
以最小化遭遇概率。然而几天后,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
李默注意到林夏家门口开始出现外卖袋子,而且频率很高——每天至少两餐。
更让他不解的是,这些外卖袋子上总是用马克笔写着大大的“谢谢!”和一个笑脸。
一天晚上,李默正要去厨房煮咖啡,监控系统触发了移动警报。他看到林夏开门取外卖,
但不是直接关门,而是微笑着对快递员说:“辛苦了,这么晚还送餐。
”外卖小哥显然有些惊讶,随即也笑了:“应该的,您慢用。
”这样简单的互动让李默感到困惑。为什么她要浪费能量与陌生人进行这种无意义的交流?
在他的计算中,这种互动的收益远低于所消耗的精力。随后的观察中,
李默发现了更多异常数据点。林夏似乎认识楼里的许多人。
他通过监控看到她和楼下老太太聊天,帮邻居抬重物,甚至与物业管理人员友好交谈。
这些画面呈现的社交密度超出了李默的理解范畴。周五晚上,李默的平静被一阵敲门声打破。
监控显示,林夏站在他的门外。李默保持静止,希望她认为没人在家。但敲门声再次响起,
这次更加坚定。“你好,我知道你在家。”林夏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
“我看到你门口的智能灯亮着,那是需要屋内传感器触发的。”李默感到一阵恐慌。
他的完美防御系统被攻破了。犹豫再三,他缓缓打开门,但留着安全链。“有什么事吗?
”他问,声音因长时间不说话而有些沙哑。林夏似乎对安全链的存在并不意外。
她举起手中的一个饭盒:“我做了些红烧肉,不小心做多了,想分给邻居尝尝。
”李默愣住了。这个情况完全不在他的任何应急预案中。“我不饿。”他最终说。
“你可以留着明天吃。”林夏坚持道,透过门缝递过饭盒,“我是林夏,搬来两周了。
”李默快速计算着各种回应方式的风险值。接受饭盒可能意味着未来更多的互动,
但拒绝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解释。最终,他解开安全链,接过饭盒,低声说了句“谢谢”,
然后迅速关上了门。背靠着门,他手里拿着温热的饭盒,
能听到林夏在门外轻轻地说“不客气”,然后离开的脚步声。那天晚上,
李默对着那盒红烧肉坐了很长时间。最终,他小心地尝了一口——味道很好,
远胜过他日常的食物。这种家庭烹饪的味道唤醒了一些遥远的记忆,
那时他的世界还不是完全由代码和规则构成。随后的周末,李默发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工作。
他的思绪不时飘向那盒红烧肉,以及送红烧肉的人。周一早晨,他发现自己站在门后,
通过监控观察走廊,期待着某个身影出现。这种异常的关注让李默感到不安。
他决定进行一个实验——回赠一份礼物,以清偿人情债,终结这段意外的互动。
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了一本最新的编程入门书籍。逻辑很简单:这本书价值与红烧肉相当,
且暗示了他们属于不同世界,没有进一步交流的必要。
他在书中夹了一张纸条:“谢谢你的红烧肉。这本书也许对你有用。
”就连这句客套话也是他参考了网络社交指南后精心设计的。把书放在林夏门口后,
李默感到一种奇怪的解脱和失落。交易完成,平衡恢复,生活应该回到正轨了。然而第二天,
他的监控系统显示林夏在门口停留了比平时更长的时间。当晚,李默收到了一条好友申请,
备注信息是“你的邻居林夏”。他犹豫了整整一个小时,最终点击了“同意”。几分钟后,
消息来了。“谢谢你的书。不过我是计算机专业的,现在在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
:)”李默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尴尬。他的回礼不仅没有终止互动,
反而因为误判而增加了复杂性。更糟糕的是,现在他们有了线上联系,
这意味着他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了。“不过书里的注解很有见解。”林夏又发来一条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