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发江临市现代美术馆,"边界·真实"当代艺术展开幕第三日。下午四点十七分,
阳光斜穿过玻璃穹顶,洒在展厅中央的雕塑群像上。
这组名为《人间剧场》的作品由七尊真人大小的写实雕塑组成,
采用高强度树脂与硅胶复合材质,表面经过精细上色,毛发、毛孔、血管都清晰可见,
逼真得令人不安。七个人物姿态各异——低头沉思的老人左手捏着半块橡皮擦,
指缝间还嵌着些许油彩,老花镜滑到鼻尖;抱膝而坐的少女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裙,
裙摆沾着草屑,帆布鞋鞋带打了个歪扭的蝴蝶结;仰望天空的青年喉结突出,
脖颈处有颗淡褐色的痣,右手攥着张揉皱的录取通知书;相拥的恋人手指交缠,
女方无名指上有道新鲜的戒痕,男方西装肘部磨出了毛边。
他们被安置在一圈低矮的黑色基座上,周围拉起了警戒线,提示观众“请勿触碰”。
展厅东侧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艺术家访谈:“真实不是复刻,是让每道裂痕都呼吸。
”展厅内人声低语,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忽然,
一名穿红裙的小女孩指着其中一尊雕塑——那是个穿灰色风衣的中年男人,右手搭在膝盖上,
左手垂落,掌心朝上,仿佛在等待什么。“妈妈,他的手……在流血。”众人顺她所指看去。
雕塑左小臂外侧,一道细微的裂痕蜿蜒而下,约五厘米长。从那裂口处,
正缓缓渗出暗红色的液体,第一滴悬在硅胶皮肤边缘凝了三秒,啪嗒砸在白色大理石地面上,
晕开直径两厘米的暗斑。第二滴、第三滴……液体逐渐汇成细线,顺着雕塑的手腕流进掌心,
在凹陷的掌纹里积成小小的血洼。有穿格子衬衫的观众举着单反凑近拍摄,
镜头几乎贴到雕塑手臂,“这肌理做得绝了,连血液黏稠度都还原了”,
话音未落就被旁边的女士拽着后退,“你闻闻,有铁锈味”。“是颜料吧?”有人嘀咕。
可那液体有黏性,有腥气。“是血。”一名戴眼镜的男观众蹲下,用指尖轻触,“温的。
”人群瞬间炸开。美术馆保安队长张涛带着三名队员冲来时,
对讲机里还响着监控室的嘶吼:“所有出口封锁!重复,封锁!”他一把推开围观人群,
掏出橡胶棍横在身前,“都退后三米!谁报的警?”那雕塑的“伤口”仍在渗血,
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第三展厅的中央空调突然停止送风,凝滞的空气里,
雕塑的面部表情似乎……微微变了。原本紧闭的双眼,竟缓缓睁开了一条缝。
不是硅胶眼珠的反光,而是浑浊的眼白裹着暗褐色的瞳孔,正对着穹顶的采光玻璃。
穿红裙的小女孩突然尖叫:“他在看我!”她母亲慌忙捂住她的嘴,
却发现自己的指尖也在发抖——雕塑的嘴角,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牵扯,
形成一个诡异的微笑。2出警江临市刑警大队的警车呼啸而至,
尖锐的警笛声划破了美术馆往日的宁静。王源率先下车,脸色铁青,
指挥迅速拉起更宽范围的警戒线,将整个《人间剧场》展厅及周边通道彻底隔离。
李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区域封锁与基础记录:技术人员首先对现场进行网格划分,
拍照固定原始状态。重点聚焦于渗血雕塑周围地面、基座以及可能接触过的观众初始位置。
·血迹与液体样本:林凌蹲在渗血的雕塑旁,
小心翼翼地用棉签采集从裂口渗出、滴落在地面以及残留在雕塑掌心的血样。
“注意采集层次,”她对助手说,“最先滴落的和后续持续的,分装标记。
地面残留物除了血液,还要检测是否混有树脂或其他化学成分。
”她同时提取了雕塑裂口边缘的微量物质。·雕塑本体勘查:技术员戴着白手套,
使用强光手电和放大镜检查雕塑左臂的裂痕。“王队,裂口边缘非常规整,
内侧确实有疑似人工雕刻的螺旋状凹槽,很浅,但连贯。
”另一名技术员测量了裂痕的精确长度和走向。
·指纹与痕迹:对雕塑表面(尤其是背部、基座暗格)进行粉末显影和静电吸附,
寻找可能的手印、纤维或工具痕迹。基座暗格被打开,内部构造被详细记录,
寻找任何可能的遗留物。·环境证据:勘查人员检查了展厅的温湿度控制系统记录,
排查了中央空调异常关闭的原因。同时,对现场所有垃圾桶、可能的藏匿点进行搜索。
亲自询问了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保安队长张涛、那名戴眼镜的男观众以及红裙小女孩的母亲,
获取关于“流血”起始时间、液体性状、雕塑面部变化的第一手信息,
尽管可能源于心理暗示或光线变化。3案情分析江临市刑警大队会议室,气氛凝重。
白板上贴满了现场照片、现场草图、初步验尸报告。
王源烦躁地用手指敲着桌子:“都说说吧!这他妈到底是怎么回事?林法医,你先来。
”林凌站起身,走到投影前,语气平稳客观:“死者周振国,尸检确认死亡时间约48小时,
颈动脉锐器伤是直接死因。关键在于尸体处理方式——被注入低黏度不饱和聚酯树脂。
这种树脂流动性好,固化快,常用于精密模具**。凶手具备相当的化工材料知识。
”她切换幻灯片,展示CT影像和微量物证分析报告,
“雕塑左臂裂口内侧的螺旋导水槽是人为刻制,连接至颈部预埋的一个小型血袋。
血液分析确认与周振国血型一致。此外,树脂中检测出微量薄荷醇,
解释了触摸者有‘温热感’的原因。
结论:这是一起精心策划、利用特殊材料和工艺伪装成艺术品的谋杀案。
”王源骂了句脏话:“疯子!搞这么复杂!就为了把尸体摆出来给人看?
”关博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现场照片、物证清单和美术馆的布展资料。此时,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目光锐利地扫过所有信息。“不仅仅是摆出来,”关博开口,
声音低沉而清晰,“是‘展示’,是‘表演’。”他拿起笔,开始在白板上勾画连线。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细节入手,”关博说道,
语气如同手术刀般精准:1.‘精准’的渗血时机:“林法医提到血袋容量和引流管直径。
我计算过,按照这个流速,恰好能在开展第三天、人流量最大的下午四点左右‘启动’。
这不是巧合,凶手要确保‘演出’有足够多的观众。
”2.‘温热’的错觉:“树脂掺入薄荷醇,不是为了保持尸体不腐,
而是为了强化‘鲜活’的错觉,加深发现者的心理冲击和恐惧感。
凶手对观众的心理反应有预判。”3.雕塑面容的‘复刻’:“大家看对比图。
”关博将周振国生前照片与雕塑面部3D扫描图并列,“不仅是轮廓相似,
连左唇角那颗细微的痣都完美复制。这需要极其熟悉周振国面部特征,
并且有高超的雕塑功底。凶手很可能近距离观察过他,
甚至可能参与过以他为模特的艺术创作。
”4.掌纹的细节:“技术组在雕塑左手掌心发现了并非随意雕刻的纹路,经过比对,
与周振国右手掌纹(他习惯用右手)高度吻合,包括一道陈年疤痕。
这超越了普通肖像雕塑的范畴,带有一种‘身份认证’的偏执。
”5.监控中的‘熟练度’:“监控显示,凶手对雕塑结构、基座暗格了如指掌,
工具专业,动作流畅,十七分钟完成所有步骤,还刻意规避了主要摄像头。这指向内部人员,
或极其熟悉布展细节的外部合作者。”王源插话,带着不耐烦:“所以还是内部人干的?
范围缩小了?”关博摇摇头:“不仅是身份问题,更是动机问题。王队,林法医,你们想,
凶手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如果只是杀人藏尸,有的是更隐蔽的方法。
他选择将尸体公之于众,用这种极具仪式感和艺术化的方式,这本身就在传递信息。
”他指向白板上周振国的背景信息:“周振国是知名教授,策展人。
凶手用他的身体‘完成’一件作品,这像是一种残酷的嘲讽,
一种对‘艺术’或周振国本人的审判。我初步推断,
凶手的动机可能源于与周振国在艺术领域的深刻纠葛,
比如理念冲突、剽窃、或者某种未被承认的贡献。
这更像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署名’。”关博忽然说,“看雕塑的脸。”众人一怔。
那雕塑的面部,虽经艺术处理,但眉骨的弧度、鼻梁的驼峰、甚至左唇角那颗芝麻大的痣,
都与死者周振国的证件照完全重合。关博调出周振国十年前的作品《自画像》,
屏幕上的青铜雕塑与眼前的树脂人像如同孪生兄弟,“他每年都会给自己做雕塑,
这是他的‘生命档案’系列,去年的作品叫《五十而知天命》,现在还摆在美院图书馆门口。
”“这不是随便选的尸体。”关博声音低沉,“是定制的‘材料’。
凶手知道周振国的‘生命档案’计划,甚至可能参与过前期创作。
你看雕塑左手掌心的纹路——”他放大3D扫描图,“这不是随机雕刻的,
是周振国真实的掌纹,连十年前工伤留下的疤痕都复刻了。凶手在完成周振国未竟的作品,
用他的身体当最后一件‘耗材’。”王源眉头紧锁,虽然觉得关博的分析有道理,
但更关心实际抓手:“说得玄乎!那按你的意思,
我们接下来重点查和周振国有过节的、懂雕塑懂化工的人?
”林凌此时冷静地补充:“关博士的推理与现有物证吻合。
凶手具备雕塑、化工材料、人体结构知识。范围可以锁定在美院相关人群,
以及雕塑材料供应商、特殊效果**行业。
我建议同时对周振国近年的学术作品、合作项目进行梳理,
寻找是否存在争议或未被妥善处理的纠纷。”关博点头:“同意。另外,
凶手对《人间剧场》作品如此熟悉,必然深度参与其中。
查所有能接触到最终雕塑模具、内部结构设计,以及布展方案的人。
他可能就隐藏在我们即将排查的名单里。”王源深吸一口气,压下焦躁,
用力一拍桌子:“好!就按这个思路!一组,重点查周振国在美院的社会关系,
尤其是和他有过矛盾、懂技术的!二组,
给我把美术馆布展人员、雕塑**方所有底细摸清楚!三组,配合林法医继续深挖物证,
特别是那个树脂和血袋的来源!散会!
”4线索王源在案情分析会上定下的调子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
在整个江临市刑侦大队激起了层层涟漪。各部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依据关博勾勒出的凶手画像和林凌提供的物证线索,编织起一张细密的大网。
术队:对“青木化工”售出的PO**-701树脂及特定比例纳米碳酸钙进行了逆向追踪。
由于购买者使用现金且监控模糊,直接锁定购买人困难,
但他们将材料特性与近期江临市艺术圈、模具**行业的采购记录进行交叉比对,
发现江临美院雕塑系及几家合作工作室近期均有类似材料的应用记录。
·走访一组:重点排查江临美院。他们走访了雕塑系的师生,了解到周振国虽学术地位高,
但关于其“借鉴”学生创意的风言风语一直存在。
年轻教师隐晦地提到周振国与数年前一位才华横溢却突然休学的学生陈默之间存在激烈矛盾,
甚至有人提及陈默的母亲因此事受到**不幸离世。陈默这个名字,首次进入了警方视野,
但其下落不明。·走访二组:负责美术馆布展团队。
他们梳理了所有能接触到《人间剧场》雕塑最终形态的人员名单,
包括运输、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维护人员。名单冗长,
但结合“熟悉内部结构”和“可能参与前期创作”两点,范围逐步缩小。
一位负责后期灯光调试的员工偶然提到,布展最后阶段,
曾看到一个沉默的年轻人在非工作时间出现在展厅,对那尊“中年男人”雕塑凝视良久,
当时以为是艺术家的助手,并未在意。经照片辨认,此人疑似陈默。
·法医与物证:林凌带领团队对树脂样本进行了更精细的成分分析,
发现其中混合了一种特定品牌的松节油,这种松节油并非美术馆或常规雕塑工坊常用,
而是江临美院多年前给学生发放的练习材料中的特定批次。这一发现,
进一步将嫌疑指向了美院背景,尤其是可能还保留着旧材料的人。

